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代谢

碳代谢

碳代谢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00129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2013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年会、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碳代谢的相关文献由80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乃杰、郑殿峰、于锡宏等。

碳代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0129 占比:99.81%

总计:100315篇

碳代谢—发文趋势图

碳代谢

-研究学者

  • 冯乃杰
  • 郑殿峰
  • 于锡宏
  • 曹国军
  • 李刚
  • B·克雷格尔
  • G·哈贝豪尔
  • H·施雷德尔
  • M·波姆佩朱斯
  • O·策尔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国伟; 李凯; 李思嘉; 王晓婧; 杨长琴; 刘瑞显
    • 摘要: 植物的碳代谢过程与植株生长和产量形成密切相关,是受源库关系影响最明显的生理过程之一.研究减库对大豆叶片碳代谢的影响,可为明确源库关系失衡导致的减产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熟大豆品种苏豆13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试验站进行池栽试验,在大豆R4期设置减库处理(去除全部豆荚、去掉1/2豆荚和全部种子损伤处理),以正常植株为对照,研究减库对大豆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库处理延缓了叶片衰老和脱落,导致叶片持绿.减库处理显著抑制了短期内的净光合速率(Pn),但是未影响初始羧化速率(a).Pn降低主要受气孔限制,随时间延长,光合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并转为促进作用,在生育后期,减库处理的叶片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a、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uSy)和酸性转化酶(SAI)活性及光合色素、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和果糖含量,利于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性能.减库处理导致更多的光合产物向营养器官分配,茎、叶片和叶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的库器官,利于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产物输出并保持相对较高的碳代谢水平.去除全部豆荚和种子损伤处理延缓叶片衰老和脱落、光合性能和碳代谢水平降低的作用显著高于去除1/2豆荚.总之,在同等的源条件下,减小库容量可以诱导大豆出现持绿现象,减库程度越大,持绿现象越重,减库处理显著影响大豆叶片碳代谢,虽然短期内抑制了"源"叶片的光合性能,但是生育后期叶片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活性和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利于合成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且刺激茎、叶和叶柄转化为新的库器官.
    • 谭玉娇; 郭翠莲; 王可; 杨林圜; 汪晚晴; 辉启林; 毕鑫磊; 赵正雄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以烤烟K326品种为材料,设置铵硝比分别为7︰3、5︰5和3︰7的3个不同处理,分析不同生育期内各处理对烤烟碳氮代谢酶的活性及烟叶总氮、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生育期内NR酶活性与硝态氮施入比例呈正比,且3个处理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GS2、GOGAT酶活性在烟株生育前期与铵态氮施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打顶后与硝态氮施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铵硝比为3︰7处理的SS、α-淀粉酶的活性在烟株打顶后均处于较高或显著较高水平,SPS酶的活性则显著较低;铵硝比3︰3处理在打顶后转化酶的活性高于铵硝比5︰5和3︰7处理,而铵硝比5︰5处理在打顶后的转化酶的活性虽不高,但SPS酶的活性高,两处理均不利于碳氮代谢的适时过渡;3种氮素形态配比处理对烤烟叶片总氮、总糖含量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总氮含量以铵硝比5︰5处理最高,而总糖含量以铵硝比3︰3处理最高,且总氮、总糖含量在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适当提高硝态氮肥施入比例不仅对打顶后烟叶内含物质的积累无不利影响,还有利于碳代谢和氮代谢的适时过渡及转化。
    • 刘灿玉; 杨峰; 陆信娟; 赵永强; 张碧薇; 杨青青; 葛杰; 樊继德
    • 摘要: 以徐蒜917常规栽培种作为对照(CK),选用脱毒F_(1)、F_(2)、F_(3)、F_(7)代作为试验材料,研究脱毒对大蒜生长、碳氮组分含量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毒有利于提高大蒜农艺性状指标,且随繁殖世代的增加,其综合生长势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F_(2)代综合长势较好,F_(7)代除假茎粗、叶长和叶宽仍显著高于CK外,其他与CK无显著差异。脱毒大蒜叶片色素含量随繁殖世代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处理间差异在抽薹期大于鳞茎膨大期。在抽薹期和鳞茎膨大期,脱毒大蒜叶片总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均高于CK,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亦显著增加,且均以F_(2)代最高。随繁殖世代的增加,脱毒大蒜叶片蔗糖合成酶(SS)活性在抽薹期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在鳞茎膨大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脱毒有利于提高大蒜叶片中抽薹期和鳞茎膨大期NO_(3)^(-)、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在鳞茎膨大期亦显著增加。综上所述,脱毒有利于大蒜生长,增强其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碳氮吸收同化、糖的积累和蛋白质合成,但随着脱毒大蒜繁殖世代的增加,其生长优势会逐渐丧失。
    • 陈发元; 胡锦; 周俊成; 彭三喜; 张恒; 朱迪; 李金星; 郭亚利
    • 摘要: 【目的】探寻施氮量及基追比对烤烟碳代谢产物含量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提高烟叶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进行不同施氮量(6,8,10 kg/667 m^(2))及基追比(5∶5,6∶4,7∶3)的两因素田间试验,以烤烟云烟87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打顶期、脚叶成熟期测定烤烟还原糖、总糖含量及碳代谢关键酶[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ADPG焦磷酸化酶(AGP)、蔗糖转化酶(INV)、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α淀粉酶(α-amylase)]的酶活性。【结果】随着烟叶的成熟,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烟叶中INV、SS、α-amylase、AGP、FBPase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SPS活性呈双峰波动的变化趋势,SSS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呈下降趋势,SS活性整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INV、SSS、FBPase活性整体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α-amylase、SPS、AGP活性整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低氮和常规氮处理中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大,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整体较高,高氮处理则较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烟叶中的总糖含量在团棵期与SSS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施氮量为6 kg/667 m^(2),基追比为6∶4时,各时期碳代谢产物含量及关键酶活性较为适宜,有利于烟碳代谢相关物质积累。
    • 张洁雯; 刘建国; 蔡墩旭; 陈日远; 朱云娜; 宋世威
    • 摘要: 碳、氮代谢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两大代谢,对作物生物量积累与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中,多依赖增加施肥量来提高作物产量,导致环境污染与不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选育高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物品种。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不仅依靠提高植物对氮肥的吸收能力,还需要考虑协调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作为协调靶基因整个应答网络表达的主要调节因子,转录因子能影响整个应答网络中所涉及的代谢物变化。DNA结合单锌指蛋白(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Dof)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组织分化、种子萌发、物质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重点综述Dof转录因子在植物碳、氮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在植物碳代谢中,Dof转录因子主要参与光合作用途径中关键基因和光合代谢产物的调控;在氮代谢中,Dof转录因子主要通过调控氮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途径的关键基因促进氮同化,并通过协调碳氮代谢的平衡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改善植物的品质和产量,这给利用Dof转录因子协调植物碳氮代谢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农艺性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金明珂; 陈泳纬; 吴永兵; 阳苇丽; 何正川; 赵铭钦
    • 摘要: 为探明雪茄烟叶不同采收时间主要碳水化合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了解其对雪茄烟品质形成的作用机理,本试验以川雪1号中部烟叶为材料,设置5个采收时间(H1C~H5C)处理,研究其对烟叶糖类物质(总糖、还原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采收时间推后,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逐渐下降,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淀粉酶活性先下降后上升;烟叶水溶性糖(葡萄糖、蔗糖除外)、淀粉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葡萄糖、蔗糖、非还原糖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打顶后28 d(H4C)采收的烟叶蔗糖含量、非还原糖比例最低,淀粉含量较低,且调制后水溶性糖组分含量较高,淀粉分解较完全,此时烟叶内部香气质、香气量好,刺激性小,感官质量最好。综合来看,雪茄烟中部叶适宜在打顶后28 d左右采收。
    • 杨恒山; 张雨珊; 葛选良; 李维敏; 郭子赫; 郭暖
    • 摘要: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00 m^(3)hm^(-2))为对照,设置浅埋滴灌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1600 m^(3)hm^(-2))、50%(W2:2000 m^(3)hm^(-2))和60%(W3:2400 m^(3)hm^(-2))3个处理,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玉米产量和花后叶源特性、光合特性、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2020年玉米籽粒产量W3与CK差异不显著,W2和W1均显著低于CK,3年产量平均降低3.91%和11.18%;滴灌下W3产量与W2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W1,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W1增加17.56%、9.06%和9.56%。开花期W3和CK瞬时光合利用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速率均较高且二者差异均不显著,W1均最低,气孔限制值的表现则相反。叶源特性和光合碳代谢相关酶活性花后30 d至成熟期W1和W2均低于W3,W3优于CK,其中,单株叶面积、比叶重、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W3较CK平均提高了20.29%、3.03%、14.80%和21.37%,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W3分别较CK提高19.66%、12.53%、10.67%、21.17%和11.72%。花后至花后50 d,CK和W3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其中花后20 d至50 d CK和W3均显著高于W1,花后50 d至成熟期W3分别较CK、W2和W1提高3.24%、3.29%和7.40%。花后50 d至成熟期W3蔗糖最高且与CK、W1的差异显著,W3分别较W2、CK和W1提高11.31%、14.02%和43.48%;花后30 d至成熟期W3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W3分别较W2、CK和W1提高14.06%、17.78%和34.20%;花后50 d至成熟期CK淀粉含量最高且与W3的差异不显著,CK分别较W3、W2和W1提高8.01%、14.52%和26.69%。由此可见,浅埋滴灌下灌量达传统畦灌常规灌量60%时,玉米花后叶源特性较好,光合碳代谢酶活性较强,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产量均较高,可为玉米合理灌溉和节水稳产提供理论指导。
    • 刘亚军; 王文静; 李敏; 王红刚; 储凤丽; 胡启国
    • 摘要: 为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对甘薯土壤养分变化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2020—202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甘薯轮作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T1)、秸秆还田不施肥(T2)、单施生物有机肥(T3)、80%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T4)、80%化肥+秸秆还田配施(T5)、80%化肥+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施(T6)]甘薯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以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或有机肥相比,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变土壤pH值。其中,T6处理土壤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27%~31.80%、5.79%~28.06%、3.97%~18.54%;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1、T2和T5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56%、11.21%、6.86%。土壤微生物培养120 h时,各处理平均颜色变化率表现为T6>T4>T5>T3>T1>T2;T6处理土壤微生物对多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的利用能力较其他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2.75%~74.24%、5.71%~131.25%、20.65%~177.50%;T6处理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Richness指数均最高,Simpson指数最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多样性指数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制约。其中,土壤速效磷(贡献率35.3%)和速效氮(贡献率23.4%)、有机质(贡献率15.7%)分别是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秸秆还田、化肥减量与生物有机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
    • 郑永美; 周丽梅; 郑亚萍; 吴正锋; 孙学武; 于天一; 沈浦; 王才斌
    • 摘要: 【目的】比较花生叶片碳代谢指标与根瘤固氮的关系,以寻找与根瘤固氮能力关系最为密切的叶片碳代谢指标,为花生育种提供可靠的判定方法。【方法】盆栽试验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站进行,试验以19个花生品种(系)为材料,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省份近年来审定或育成的品种(系),辅助利用15N示踪技术,测定了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及根瘤固氮量,分析了碳代谢各指标品种间的差异性及其与根瘤固氮能力的关系。【结果】1)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及根瘤固氮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变异系数均达12.0%以上,叶绿素a变异系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变幅为14.5~29.7μmol/(m^2·s),变异系数为21.5%,净光合速率最大值较平均值高36.9%;可溶性糖含量以日本千叶半蔓最高,较平均值高34.4%,约是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品种日花1号的1.9倍;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8.4%和24.3%,日本千叶半蔓蔗糖合成酶活性最高,豫花9326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最高;根瘤固氮量变异系数达20.0%以上,最大根瘤固氮量是最小根瘤固氮量的2.6倍。2)根瘤固氮量与碳代谢各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793~0.950,相关性大小依次为蔗糖合成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b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含量。【结论】花生叶片碳代谢特性和根瘤固氮能力不仅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性,而且碳代谢与根瘤固氮呈密切正相关,碳代谢为根瘤固氮提供能量,而根瘤固氮为花生叶片提供氮素营养,二者共同调节花生碳氮代谢及营养平衡。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合成酶活性不仅遗传变异性较大,而且与根瘤固氮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0.9以上,因此,可以选择叶片可溶性糖水平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作为培育高根瘤固氮能力花生品种的依据。
    • 李祎; 杨顺瑛; 郝东利; 苏彦华
    • 摘要: 以拟南芥野生型Col-0、谷氨酰胺合成酶敲除突变体gs1.1和gs1.2为实验材料,采取土培试验,比较正常培养液(4 mmol/L NH4+)培养(CK)、正常培养液(4 mmol/L NH4+)下外源添加5%蔗糖(T1)、高NH4+胁迫(20 mmol/L)(T2)以及高NH4+胁迫(20 mmol/L)下外源添加5%蔗糖(T3)对拟南芥各株系各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测定地上部分的鲜重、叶绿素、游离NH4+、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矿质元素含量等指标,研究外源蔗糖对NH4+胁迫拟南芥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NH4+胁迫下,拟南芥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鲜重、GS、GDH酶活性降低,游离NH4+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植株的N、P、K、Ca的含量增加,Mg、Fe的含量减少,其中gs1.1和gs1.2在高NH4+处理下受到的抑制比Col-0更为显著.外源添加5%蔗糖显著缓解了高NH4+毒害,提高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GS和GDH的活性,降低了叶绿素和游离NH4+的含量,提高了植株体内的N、P、K、Ca,Mg的含量,降低了植株Fe的含量,其中,外源蔗糖对gs1.1和gs1.2高NH4+毒害的缓解更为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