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3年内共计387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植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9篇、会议论文220篇、专利文献106423篇;相关期刊645种,包括湖泊科学、海洋科学、海洋学报(中文版)等; 相关会议131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浮游植物的相关文献由849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军、于洪贤、刘东艳等。

浮游植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9 占比:3.04%

会议论文>

论文:220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06423 占比:96.76%

总计:109992篇

浮游植物—发文趋势图

浮游植物

-研究学者

  • 孙军
  • 于洪贤
  • 刘东艳
  • 韩博平
  • 马成学
  • 黄邦钦
  • 朱根海
  • 王修林
  • 黄良民
  • 陈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秋华; 马一明
    • 摘要: 为了解梯级筑坝河流浮游植物群落在不同水文时期下的结构变化、演替规律及其优势种的联结性,2020年8月(丰水期)、2020年11月(枯水期)和2021年4月(平水期)对贵州省桐梓河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个水文时期鉴定出的浮游植物有6门75种,其中优势种有5门15种;梅尼小环藻(Cylotella meneghiniana),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和舟形藻(Navicula sp.),以及隐藻门中的啮齿隐藻(Cryptomonas erosa)均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平均丰度依次为丰水期(1.53×10^(5) cells·L^(-1)),平水期(9.49×10^(4) cells·L^(-1)),枯水期(5.18×10^(4) cells·L^(-1));丰水期间浮游植物的平均生态宽度最低(B_(i)=2.95);15个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O_(ik)变化区间为[0.008,0.918],重叠种群的最小值出现在丰水期(微小四角藻Tetraedron minimum-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2个物种间基本不相交,最大值在平水期(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线型菱形藻Nitzschia linearis),说明在平水期2个群落之间大部分重叠。此外,通过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联结系数(AC)还判断出: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种间重叠值虽减小,但物种间的正联结性增大了;水流量越小,大坝的阻隔对物种间的群落结构改变的越明显,负联结性越高,短期的地理隔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
    • 温晴宇; 李文红; 徐鹏; 杨卓; 胡宏
    • 摘要: 【目的】比较强降雨前后鱼菜共生池塘水质和浮游植物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为揭示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及建立科学有效的鱼塘夏季生产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夏季主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池塘中,分别设空心菜浮床(覆盖率为18%)处理组和无浮床对照组,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在强降雨前后分别检测各处理池塘水体的水温(WT)、透明度(SD)、pH、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叶绿素a(Chla)含量,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和Alpha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强降雨对鱼菜共生池塘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夏季强降雨可显著降低养殖池塘水体的WT和DO浓度(P0.05),种类组成稳定为绿藻—硅藻—蓝藻型,而对照组的浮游植物种类增加42.86%,其种类组成由绿藻—蓝藻—裸藻型转变为绿藻—硅藻—蓝藻型,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分别显著增加97.93%、80.65%和60.65%,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减少68.01%;强降雨后处理组蓝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增加,绿藻门、硅藻门和裸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减少,颗粒直链藻优势度下降,而对照组蓝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减少,绿藻、硅藻和裸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增加,颗粒直链藻优势度上升;强降雨后处理组水体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减少,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而对照组水体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处理组与对照组水体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减少。【结论】相对于无浮床池塘,强降雨后鱼菜共生池塘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水产养殖动物生长,但其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减少。生产上可在强降雨后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维持池塘微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养殖动物健康生长。
    • 张兆衡; 杨薇; 张子玥; 孙涛; 刘海飞
    • 摘要: 海草床是近海重要、高产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文以渤海辽东湾觉华岛海域海草床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8月和10月开展了海草床夏、秋两季的典型生物群落调查,阐明了该区域海草(鳗草(Zostera marina 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差异,揭示了海草床典型生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觉华岛海域鳗草在夏季的茎枝长度、茎枝密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秋季(P<0.05);海草床内典型生物群落夏秋两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在1.09~1.77、0.46~1.17、0.65~0.88间波动;其中浮游植物的H’在夏季低于秋季,而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均呈现相反趋势.RDA分析表明:沉积物沙含量、水体无机氮和pH是该区域海草生态学指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水体总磷、无机氮和溶解氧是海草床内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 王亚坤; 汪洋; 裴瑞华; 吴鹏举; 黄娜; 李一帆; 袁晨; 刘其根; 胡忠军
    • 摘要: 为了解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现状及其富营养化程度,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该水库设置7个位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现存量和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木山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4种(属),以绿藻门Chlarophyta居多,占总物种数的51.49%;全年有12个优势种,90%的优势种为蓝藻门Cyanophyta物种,假鱼腥藻、隐球藻和拉氏拟柱胞藻的优势度位居前三;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在库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季节间有差异且可划分为2种群落类型,即春夏秋季聚为一类,冬季单独为一类,主要分歧种包括拉氏拟柱胞藻、微小平裂藻、隐杆藻和水华束丝藻等藻类;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09±10.75)×107 cells/L和(19.65±12.74)mg/L,均以蓝藻为主,分别占85.17%和50.66%;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和库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前者与总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温、pH、氨氮和总氮是影响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示,松木山水库已处于中度富营养或中污染状态。
    • 陈蓉; 王明果; 黄林培; 郭雯; 李蕊; 王教元; 陈光杰
    • 摘要: 通过对旱季、旱雨季过渡期和雨季3个不同时期滇池浮游植物δ^(13)C、δ^(15)N的研究发现,滇池浮游植物δ^(13)C、δ^(15)N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旱季、过渡期到雨季,浮游植物δ^(13)C值分别为-20.44‰±0.72‰、-17.32‰±1.09‰和-15.92‰±1.74‰,呈逐渐升高趋势;而浮游植物δ^(15)N值的季节变化模式则相反,雨季(13.55‰±0.85‰)显著低于旱季(15.33‰±0.31‰)和过渡期(15.02‰±1.12‰).空间分布上,浮游植物δ^(13)C值呈现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极差为13.17‰,δ^(15)N值则中部湖区高,南北部湖区低,极差为11.37‰.统计分析表明,浮游植物δ^(13)C值与水温、降水量、电导率和pH值等多因素相关,反映了生物生长速率和无机碳源的影响显著;浮游植物δ^(15)N值季节变化受降水量、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其空间变化与滇池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上述结果显示,城市生活污水仍然是滇池重要的污染来源,而农业化肥等面源污染对δ^(15)N值的时空变化起到显著的调控作用.因此,滇池流域土地利用与营养盐来源的空间差异以及西南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同位素生物示踪信号的重要因子.
    • 孙婷婷; 陈俭勇; 张亚; 魏朝军; 张聪; 李红涛; 李妮娅; 张俊华; 陈征
    • 摘要: 为探明金沙江上游叶巴滩至苏洼龙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对设置的13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4门44属120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门类。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13×10^(6) cells/L和0.08 mg/L。t检验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细胞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平水期。冗余分析(RDA)显示:在平水期,N营养盐(TN、NH_(3)-N)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在丰水期,除N营养盐(NH3-N)和pH外,水温(WT)和溶解氧(DO)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 赵龙; 黎鹏飞; 郑璇; 吕颂辉; 朱嘉森
    • 摘要: 于2019年11月(秋季)及2020年3月(春季)在阳江港近岸海域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秋、春两季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54属121种,硅藻为主要组成类群。生物密度秋季平均为484.76×10^(5)个/m^(3),春季平均为126.34×10^(5)个/m^(3),均以硅藻为主。秋季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 distan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春季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多样性指数秋季平均为2.22,春季平均为2.22;均匀度指数秋季平均为0.50,春季平均为0.48。该海域浮游植物以广温近海种类为主,多样性指数一般,均匀度较低,秋季生物密度高于春季。
    • 李欢; 赵伟华; 赵良元; 李伟; 曹小欢
    • 摘要: 鉴于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而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探究流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可为水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资源现状,通过对比分析2012—2016年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9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江源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44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9种(属),硅藻门29种(属),隐藻门1种(属),当曲和直门达2014年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为18种,五道梁2012年种类数最少,仅有6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3×10^(4)~94.00×10^(4)个/L,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的当曲样点,最大值为2016年的唐古拉山样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6~3.34、0.34~0.96、0.33~0.83,最小值为2012年的五道梁样点。澜沧江源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2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6种(属),硅藻门20种(属),隐藻门1种(属),扎曲2014年鉴定出种类数最多,为14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23×10^(4)~38.64×10^(4)个/L,最小值为扎那曲(2015年),最大值为囊谦(2012年);Shannon、Margalef、Pielou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6~3.21、0.36~0.78、0.25~0.91。长江和澜沧江源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总体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较高,种类分布较为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研究表明,温度、浊度、流速和含沙量是影响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 侯德昌; 张莹莹; 魏文志
    • 摘要: 为探究不同中华鳖养殖模式中水环境的状况,对不同中华鳖养殖模式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和水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中华鳖的养殖生产和尾水处理提供指导。通过逐月检测中华鳖高密度养殖、生态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4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莲鳖套养模式中透明度(SD)最高(P生态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在4种养殖模式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相同的趋势,莲鳖套养和生态养殖优于高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模式,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高密度养殖为S1、M和P,生态养殖为Lo、J和Y,莲鳖套养为Y、J和W1,菱鳖套养为Lo和J,表明生态养殖和莲鳖套养水环境状况较好,高密度养殖最差。
    • 牛凯东
    • 摘要: 本文构建了一类含时滞的氮–磷–浮游植物模型,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时滞会导致模型正平衡点经由Hopf分支发生失稳,随后我们利用范数和中心流形定理证明了Hopf分支的分支方向及分支周期解的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且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群密度振幅与时滞参数呈正相关关系。本文结果有助于理解时滞对浮游植物吸收营养过程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