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423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2篇、会议论文304篇、专利文献414975篇;相关期刊802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196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文献由121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殿林、赵吉、李勇等。

土壤微生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92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304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14975 占比:99.09%

总计:418771篇

土壤微生物—发文趋势图

土壤微生物

-研究学者

  • 杨殿林
  • 赵吉
  • 李勇
  • 谭周进
  • 邵玉琴
  • 林文雄
  • 刘伟
  • 林先贵
  • 王慧
  • 张金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腾腾; 吴超玉; 薛琳; 单芳; 彭正萍; 付鑫; 王洋
    • 摘要: 为系统梳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群落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以2007-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针对生物炭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文献的年发文量、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论文数量和质量来看,近年来以生物炭为主题对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现急剧增长趋势,发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文献排名TOP 10的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作者分析显示科研团队之间存在深入的学术交流。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研究主题热点集中在不同材质、温度等条件制备的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和古菌的影响。该领域未来应更加注重生物炭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内在机理研究,提高生物炭和土壤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关注度。
    • 陈梦蝶; 崔晓阳
    • 摘要: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其在碳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考虑到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研究证实,矿物吸附机制是最重要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之一.矿物吸附有机碳容量和稳定性受多重因素影响.土壤矿物类型、结晶程度和径级大小等矿物因素影响矿物吸附能力和机制.非晶质矿物如水铝英石和伊毛缟石对有机碳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植物源碳多被粗径级矿物吸附,微生物碳则易被细径级矿物吸附.微生物途径形成的微生物碳富集在微生物"热点"地区,即矿物表面孔隙.微生物降解对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形成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微生物和矿物竞争活性有机碳,部分矿化成CO2释放到大气中,部分转化为微生物生物量被微生物循环利用或被矿物吸附.另一方面,微生物分解惰性有机碳,使其更易被矿物吸附.除上述因素外,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均影响矿物吸附能力.矿物在土壤碳储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研究矿物吸附有机碳机制和因素,有助于增加土壤碳储量.本文对以往土壤碳研究中与矿物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旨在推断矿物保护土壤有机碳相关规律,为增加土壤碳储量、缓解气候变暖对土壤碳储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 唐子燕; 陈敬忠; 刘济明; 廖小锋
    • 摘要: 【目的】从自毒角度出发,探讨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物种樟科植物米槁天然更新不良的原因,为解决米槁天然更新困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种群保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米槁主要凋落物组分(叶片、果皮、种子、细枝)处理其盆栽幼苗,测定在不同凋落物组分与浸提液处理下幼苗的生长情况、土壤微生物组成、土壤营养元素(N、P、K)含量、土壤酶活性4方面的差异,从自毒角度揭示米槁种群天然更新障碍的原因。【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米槁叶片凋落物对米槁幼苗的苗高、生物量、叶面积均有负面影响;相反,在0.03、0.04 g·mL^(-1)浓度处理组中,果皮、种子、细枝凋落物对幼苗苗高、生物量、叶面积均有显著增加作用。各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逐步升高,叶片处理下酸性磷酸酶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余处理下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均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速效K、P的变化随着处理浓度升高逐步上升,速效N在叶片处理中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不同凋落物组分处理对土壤真菌的影响在组间具有明显差异,组内具有一定相似性,但细菌的组成在组间和组内相似性均较低。【结论】米槁叶片凋落物是米槁自毒物质的主要来源,其自毒作用机制可能是微生物、土壤酶与凋落物中自毒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 曾文官
    • 摘要: 本文以大樱桃为供试材料,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治理大樱桃连作障碍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可提高大樱桃土壤中溶磷固氮功能有关的细菌丰度,减少病原菌及寄生线虫数量,对大樱桃土壤连作障碍治理有一定效果;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大樱桃植株长势旺盛,坐果率高,果实着色均匀,果形端正,口味醇正,商品性好,大樱桃增产提质效果显著,单果重提高0.60g,着色率提高4.2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2.04%,比对照处理667m^(2)增产103.4kg,增产率达10.73%。
    • 孙文艳; 刘小刚; 张文慧; 李慧永; 吴朗; 杨启良; 熊国美
    • 摘要: 开展3个施肥量(以单株计,F_(H) 190.8 g,F_(M) 127.2 g,F_(L) 63.6 g)和3个灌水量(以单株计,W_(H) 190.63 L,W_(M) 158.86 L,W_(L) 132.90 L)的2因素3水平完全组合试验,选取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根区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活性构建土壤质量指数,基于各处理的土壤质量指数,筛选出适宜的滴灌施肥方案。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会降低土壤养分含量,而增加施肥量会提高养分含量。F_(H)W_(L)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与F_(L)W_(L)相比,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185.7%、422.9%、95.9%。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与F_(L)W_(L)处理相比,F_(M)W_(H)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提高土壤酶活性上的作用最明显,细菌、真菌、放线菌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176.4%、73.3%、49.2%,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分别显著(P<0.05)提高45.1%、24.6%、146.6%。土壤质量指数在F_(M)W_(H)处理下最高。据此认为,在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滴灌施肥模式为高水中肥(F_(M)W_(H))。
    • 李焕苓; 查晋燕; 魏志远; 侯宪文; 姜成东; 王家保
    • 摘要: 为探明化肥减施对荔枝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利用Biolog ECO技术对不同施肥处理[T0(果农习惯施肥处理)和T1~T9(不同化肥减施处理)]荔枝园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增长的拐点在培养120 h时,以此时的AWCD值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3个因素对AWCD值的影响排序为无机肥>枝叶还田方式>有机肥,AWCD值最大的是T2处理(枝叶粉粹覆盖、增施有机肥、减施无机肥而高磷肥),最小的是T9处理(枝叶粉碎填埋、有机肥和无机肥用量最少、且磷肥投入最少),其他处理(T1、T3~T8)间无显著差异。为比较化肥减施处理(T1~T9)和果农习惯施肥处理T0的差异,以不同施肥处理作为单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处理间AWCD值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趋势一致,即T2处理的AWCD值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最高,T0(枝叶直接回田、低有机肥、高无机肥但低磷肥)和T9处理较低,与T2处理呈显著差异,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间Shannon-winener丰富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区别在于对糖类、胺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4类碳源利用的差异。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及其McIntosh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枝叶粉碎覆盖、增施有机肥、高磷肥的化肥减施处理较枝叶直接回田、低有机肥、高无机肥但低磷肥的果农习惯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 王嘉豪; 李廷亮; 吕卓呈; 黄璐; 宋红梅
    • 摘要: 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水温效应、养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有机碳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秸秆覆盖还田更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受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规律,而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 杨铭
    • 摘要: 为揭示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免耕(NSP)、秸秆还田免耕(SP)、秸秆还田浅耕(SSP)和秸秆还田深耕(SDP)等4个处理,利用Biolog Eco生态板技术,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下花生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源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SP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NSP处理显著增加21.62%,土壤速效钾含量较NSP、SS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3.07%、7.27%,土壤有机质含量较NSP、SD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3.98%、7.61%,土壤pH值较NSP、SDP处理显著降低1.23%、0.86%,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SP>SDP>SSP>NSP;SP处理土壤微生物对多聚化合物、羧酸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氨基酸的利用能力均最高;SP处理的Shannon指数较SSP和SDP处理分别提高3.99%、0.94%,较NSP处理显著提高4.55%,Simpson指数与McIntosh指数均无显著性变化;RD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50.9%)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pH值(32.0%)、土壤速效钾含量(30.4%)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合分析表明,秸秆还田与免耕组合表现较优。
    • 章妮; 陈克龙; 王恒生; 杨阳
    • 摘要: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大量冻土将面临进一步退化,而冻融过程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更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以青海湖河源湿地湿地冻融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RNA及18s rDNA测序探究冻融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青海湖高寒湿地有效序列注释得到1583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以及80个真菌操作分类单元。冻融退化并未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已知的真菌菌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冻融退化使0—10 cm、10—20 cm的细菌群落结构趋于相似,真菌群落中德福里斯孢属(Devriesia)、担孢酵母属(Erythrobas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冻融退化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降低了细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真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及真菌群落的Simpson指数有所增加。本研究表明,冻融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均有影响,为冻土退化下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的探究提供参考。
    • 司海丽; 纪立东; 刘菊莲; 柳骁桐; 郑淑欣
    • 摘要: 【目的】探讨宁夏平原有机肥施用量对饲料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明确该地区有机肥安全施用量,为土壤培肥及玉米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在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村开展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共设6个用量水平:0、3750、7500、15000、30000、45000 kg/hm^(2),以非有机肥(0 kg/hm^(2))为对照,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土壤养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施用适量有机肥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以有机肥施用量15000~30000 kg/hm^(2)对产量构成因素促进效果最佳,2018和2019年最高产量下有机肥施肥量分别为27880和25030 kg/hm^(2);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0~30 cm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以有机肥施用量15000 kg/hm^(2)处理对增加土壤细菌数效果最佳,2018和2019年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52.1%和202.4%,且2019年微生物总数高于2018年;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增加土壤酶活性,0~20 cm层土壤酶活性高于20~40 cm。0~20 cm层土壤在有机肥施用量15000 kg/hm^(2)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最高,较对照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3.6%、26.2%、158.9%和43.9%,而20~40 cm层土壤在有机肥施用量45000 kg/hm^(2)处理下活性最高,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02.3%、37.4%、97.4%和56.3%。【结论】施用适量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