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季稻

双季稻

双季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99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9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5279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农业现代化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稻米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等;双季稻的相关文献由2077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庆华、潘晓华、刘光荣等。

双季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9 占比:14.03%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77%

专利文献>

论文:5279 占比:85.20%

总计:6196篇

双季稻—发文趋势图

双季稻

-研究学者

  • 石庆华
  • 潘晓华
  • 刘光荣
  • 肖小平
  • 汤文光
  • 唐海明
  • 曾勇军
  • 吴建富
  • 邹应斌
  • 鲁艳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磊; 黄山; 廖萍; 邵华; 刘劲松; 杨星莲; 王静; 王海媛; 张俊; 曾勇军
    • 摘要: 土壤酸化和钾素亏缺是制约南方酸性稻田生产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改良土壤酸化和补充钾素的有效措施,但二者对土壤钾素盈亏平衡的互作效应还不甚清楚.于2015—2018年,在江西省上高县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1)秸秆不还田,不施石灰;(2)秸秆不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3)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不施石灰;(4)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钾素吸收,施石灰仅显著增加了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仅对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有显著正向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增加了25.7%;而在秸秆不还田下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4年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年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估算表明,在秸秆还田下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表现为盈余,秸秆不还田下则为亏缺,而施石灰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石灰和不施石灰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19.5 kg hm-2 a-1和29.0 kg hm-2 a-1.秸秆还田下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24.3 kg hm-2 a-1,秸秆不还田下则平均表观亏缺185.8 kg hm-2 a-1.因此,在酸性双季稻田上,施石灰和秸秆还田配施能够协同实现土壤酸化改良和维持钾素平衡,有利于持续提升双季稻田的生产力.
    • 刘磊; 廖萍; 邵华; 刘劲松; 杨星莲; 王静; 王海媛;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 摘要: 土壤酸化和钾素亏缺是制约南方酸性稻田生产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改良土壤酸化和补充钾素的有效措施,但二者对土壤钾素盈亏平衡的互作效应还不甚清楚。于2015—2018年,在江西省上高县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1)秸秆不还田,不施石灰;(2)秸秆不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3)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不施石灰;(4)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钾素吸收,施石灰仅显著增加了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仅对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有显著正向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增加了25.7%;而在秸秆不还田下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4年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年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估算表明,在秸秆还田下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表现为盈余,秸秆不还田下则为亏缺,而施石灰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石灰和不施石灰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19.5 kg hm^(-2)a^(-1)和29.0 kg hm^(-2)a^(-1)。秸秆还田下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24.3 kg hm^(-2)a^(-1),秸秆不还田下则平均表观亏缺185.8 kg hm^(-2)a^(-1)。因此,在酸性双季稻田上,施石灰和秸秆还田配施能够协同实现土壤酸化改良和维持钾素平衡,有利于持续提升双季稻田的生产力。
    • 王子阳; 陈婉华; 袁伟; 马贤超; 周正萍; 刘世平
    • 摘要: 为探讨双季稻地区还田秸秆的腐解进程,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秸秆不同埋深(0、10 cm)对还田秸秆的腐解和氮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早稻90 d、晚稻120 d的腐解,早稻和晚稻的平均腐解率分别为64%和72%。秸秆在还田的前15 d腐解速度较快,在秸秆还田后的30~90(120)d秸秆腐解速度放缓。秸秆腐解率晚稻季高于早稻季,常规籼稻高于杂交籼稻,杂交籼稻高于杂交粳稻,表层秸秆腐解速率略快于下层秸秆。在当季水稻生育期结束时,还田秸秆的氮释放率为60%~70%,秸秆碳释放率达70%~80%,不同埋深对秸秆碳氮释放率影响不显著,表层碳释放略快。
    •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 摘要: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 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施肥和种植密度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 摘要: 胡春华:强化集中育秧育种、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4月13-15日在湖南省永州市和邵阳市实地督导春季农业生产工作。胡春华指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集中育秧育种、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户种植早稻、努力扩大双季稻面积。
    • 潘志军; 吴晨阳; 吕和平; 吴小文; 张晓红; 何海兵; 柯健; 武立权; 宫传英; 周兵
    • 摘要: 为探究沿江地区双季稻生产季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及其对双季稻生育特征的影响,以18个常规早、晚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连续3年进行定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季稻生产季气象要素分布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早稻季移栽期日均温与缓苗时间(-0.725**)呈极显著负相关,移栽期至始穗期日最低温度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0.564**)和产量(0.805**)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扬花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95**)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63**)呈极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与产量(0.535**)呈极显著正相关;晚稻季移栽期日均温与缓苗时间(0.787**)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扬花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741**)、产量(-0.565**)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63**)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0.504**)、产量(0.718**)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产量(-0.601*)呈显著负相关。沿江双季稻北缘区可通过配置熟期适宜温光高效利用双季稻品种,优化播期和茬口衔接,培育适龄壮苗,强化大田避灾栽培,提高光温资源利用,降低双季稻生产风险,提高稻米品质与产量。
    • 坤哥
    • 摘要: 友人在武夷山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地方租了几亩地,这几天正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呢,还说前几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我这哪里是在和农化界的朋友聊天啊,活脱脱的农业专家。早稻是全年水稻生产的第一季,种好早稻对稳定双季稻面积、确保口粮安全至关重要,早稻绿田园,感谢这些有担当有抱负的农业人,请捎去我的祝福还有问候,这微不足道的爱,已是我所有。
    • 王巍; 谢莉娟; 钟艳平; 李辰彦; 彭文文; 吴自明; 石绪根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双季稻田常见病虫害的新型高效药剂,选用9种农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种药剂在中高浓度下对防治对象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其中10%溴氰虫酰胺OD 45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对早稻田二化螟防效最佳,药后28 d防效达93.22%;30%唑虫酰胺SC 67.5 g/hm^(2)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好,药后28 d防效达87.50%;10%四氯虫酰胺SC防治螟虫使用成本最低,为108元/hm^(2)。10%氟啶虫酰胺WG 90 g/hm^(2)对白背飞虱的防效最好,药后26 d防效为90.17%;22%氟啶虫胺腈SC 90 g/hm^(2)对褐飞虱防效最佳,药后26 d防效为97.54%,且应用成本最低(204元/hm^(2))。25%吡唑醚菌酯EC 90 g/hm^(2)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防效最高,分别为98.13%、96.49%;20%烯肟·戊唑醇SC使用成本最低,为81元/hm^(2)。以上结果可为双季稻田相关病虫害防控药剂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为供试药剂在双季稻田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王慧; 周国朋; 常单娜; 高嵩涓; 刘蕊; 廖育林; 鲁艳红; 曾闹华; 聂军; 曹卫东
    • 摘要: 【目的】评价双季稻区冬闲田种植翻压紫云英模式下减施不同量氮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湘北稻区双季稻减肥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N100),种植翻压紫云英配合早稻及晚稻均减施常规量氮肥的0%、20%、40%、60%(MvN100、MvN80、MvN60、MvN40),以及单独种植利用紫云英(Mv)处理,共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水稻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土壤理化性质及6种碳氮磷循环相关水解酶(α-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N100处理相比,种植利用紫云英有明显的增产和节肥效果,其中,MvN100处理全年稻谷增产10.2%,MvN40处理全年稻谷不减产。在早稻季,种植利用紫云英条件下减施氮肥,在保证土壤全氮稳定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吸收量和利用效率。与N100比较,紫云英配合氮肥减施常规量的0~60%,水稻地上部氮吸收量显著增加16.6%~43.4%,同时氮肥利用率提高8.4%~37.8%。单独紫云英处理的早晚稻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最高,与N100处理相比,MvN80和MvN60处理下α-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β-木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显著相关,聚合增强树分析(ABT)进一步证实土壤有效磷对早晚稻产量贡献率最大,分别是30.4%和50.2%。【结论】连续10年的试验充分证明,在种植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早稻季减施常规量氮肥60%、晚稻季减施常规量氮肥40%,可提高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土壤酶活性,可满足水稻正常生产。供试土壤丰富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减施氮肥确保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 曾荣清; 李永松; 周文卿; 易镇邪
    • 摘要: 为探索适宜湘南双季稻的化学调控方式,以中嘉早17和盛泰优018为材料,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和比较2种化学调控剂(胺鲜酯、壳寡糖)对湘南双季稻根系特性、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清水),两种化学调控剂对水稻根干质量和根体积无显著影响;(2)喷施胺鲜酯显著提高了孕穗期—灌浆中期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有效降低了生育中后期叶片MDA含量的增长幅度;(3)喷施胺鲜酯可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两年早稻平均产量为6.56 t/hm^(2),比对照增产8.07%;两年晚稻平均产量为7.78 t/hm^(2),比对照增产10.20%;增产原因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提高;壳寡糖处理增产效果不明显。综合来看,分蘖期喷施胺鲜酯可改善水稻叶片生理特性,实现双季稻增产,可在湘南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