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冠层

冠层

冠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2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64625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五届中国虚拟现实大会暨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国际会议、植物需水与调控技术交流研讨会、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与生物节水交流研讨会等;冠层的相关文献由2599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新宇、王传宇、温维亮等。

冠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4625 占比:99.76%

总计:165018篇

冠层—发文趋势图

冠层

-研究学者

  • 郭新宇
  • 王传宇
  • 温维亮
  • 何勇
  • 张宝忠
  • 曹卫星
  • 魏征
  • 朱艳
  • 吴升
  • 彭致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晋龙; 李小东; 翟军团; 李秀; 李志军
    • 摘要: 以胡杨为试材,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了不同冠层高度下胡杨雌雄株光合参数的日变化,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研究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植物生长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 胡杨雌雄株、蒸腾速率Tr与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趋势均为单峰曲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日变化呈现“V”字型,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上下波动趋势,胡杨雌雄株气孔导度Gs因不同冠层而表现出“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趋势,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与Gs同步,峰值均出现在11:30,而Tr峰值滞后Pn、Gs2h。② 胡杨雌雄株的Pn、Gs、Ci、Tr均随着冠层的升高而增加,WUE、Ls均随着冠层的升高而减少,在11:30和15:30,胡杨雌雄冠层2 m与10 m的Gs、WUE、Tr、Ls有显著差异。③ 胡杨雌雄株对各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不同,胡杨雌株叶片的光合作用受生理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影响比雄株更显著。④ 对胡杨雌株Pn的促进作用最大的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对胡杨雄株Pn的促进作用最大的是空气温度Tair;对胡杨雌雄株Tr促进作用最大的均是Tair;对胡杨雌株Ci的抑制作用最大的是PAR,对胡杨雄株Ci的抑制作用最大的是Tair;对胡杨雌株Gs的促进作用最大的是Tair,3个环境因子均对胡杨雄株Gs无显著影响。PAR是影响胡杨雌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主要的环境因子;Tair是影响胡杨雄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 齐亚聪; 杨会民; 陈毅飞; 周欣; 马艳; 王学农
    • 摘要: 喷雾防治是当前最普遍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如今喷雾技术正朝着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靶标的精确探测是变量喷雾的关键环节,为明确现阶段变量喷雾探测技术的发展水平,从变量喷雾技术中靶标的位置探测、靶标轮廓体积探测、靶标冠层密度探测和病虫害程度探测的方法进行总结。同时,介绍在靶标位置探测中红外线技术有较好的精度;在靶标轮廓体积以及稠密度探测中激光雷达技术的精准度优于超声波技术;在病虫害探测方面图像处理技术有很高的精准度而电子鼻技术则仍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最后,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变量喷雾靶标探测中作物冠层枝叶稠密度的探测仍是难点。提出多种传感器融合探测技术为未来靶标技术探测的重要方向,为精准施药技术与机械植保装备提供技术基础。
    • 蔡苇荻; 张羽; 刘海燕; 郑恒彪; 程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姚霞
    • 摘要: 【目的】本研究利用近地面成像高光谱仪,获取接种白粉病菌后的小麦田间冠层时序影像,探索光谱信息与纹理信息的结合在冠层尺度上早期监测小麦白粉病的能力和表现。【方法】本试验以不同年份、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为基础,利用连续小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方法提取对小麦白粉病敏感的小波特征,并基于小波特征获取对应的纹理特征,用以构建归一化纹理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texture index,NDTI),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ices,VIs),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LDA)基于上述特征及组合,建立小麦冠层健康与感病状态识别模型,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构建了小麦冠层病情严重度估测模型,并利用该技术基于最优特征及组合判别接种后不同天数的小麦健康与感病状态。【结果】基于 CWT算法入选的 4 个小波特征分别是 6 尺度的 595 nm(黄光区域),5 尺度的 614 nm(红光区域),3 尺度的 708 nm(近红外区域)和 4 尺度的 754 nm(近红外区域);进一步确定了构建最佳纹理指数组合的纹理特征有:754 nm 处的熵(entropy,ENT)、均值(mean,MEA)、均一性(homogeneity,HOM),7 008 nm 处的 ENT、HOM,614 nm 处的 ENT、HOM、异质性(dissimilarity, DIS),595 nm 处的 ENT、HOM、DIS。其中,近红外波段 754 nm 处的纹理特征 MEA表现最优越,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最高(R^(2)=0.67)。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基于小波特征与纹理特征结合构建的小麦健康与病害判别 PLS-LDA 模型的精度最高,其总体分类精度为 81.17%,Kappa 系数为 0.63;基于光谱指数与纹理指数组合构建的小麦病情严重度 PLSR 模型效果最优,建模和检验 R^(2)分别为 0.76 和 0.71。本研究中最早能够识别的小麦冠层白粉病的病情严重度为 26%左右(接种后 24 d 左右)。【结论】基于小波特征与纹理特征结合构建的小麦健康与病害识别模型能够显著提高病害的分类精度,而光谱指数与纹理指数的特征组合能够显著提高病情严重度的估测精度以及稳定性。本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其他作物的病害监测提供借鉴和参考,对现代智慧农业的精确施药提供了技术支持。
    • 张智韬; 吴天奎; 于广多; 白旭乾; 张誉馨; 黄嘉亮
    • 摘要: 考虑冠层温度变化的时滞效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土壤含水率的监测精度。该研究以灌浆期的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精密红外温度传感器(SI-411)连续监测I1(田间持水量的85%~100%)、I2(田间持水量的70%~85%)和I3(田间持水量的50%~65%)3个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冠层温度,并同步获取试验地地面净辐射、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数据,以及不同水分处理小区0~10、0~20、0~30、0~40、0~60 cm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率数据,利用高斯函数拟合冠层温度及环境因子日变化过程以此确定拟合曲线的峰值时刻,通过峰值时间差确定两者之间的时滞关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冠层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在考虑冠层温度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时滞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冠层温度变化的时滞效应对监测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冠层温度峰值具有较大差异,峰值大小依次为I3、I2、I1;I1、I2、I3水分处理的冠层温度峰值时刻分别滞后净辐射约70、70、100min,超前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约60、60、30min;冠层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温度,其次为地面净辐射,最后为相对湿度;考虑时滞效应的冠气温差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更高,考虑时滞效应的冠气温差对土壤含水率的监测效果有一定提升。研究可为利用作物生理特性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精度提供参考。
    • 陈佳林; 潘梦瑶; 毛廷勇; 希尔艾力·包尔汗; 郭子轩; 翟云龙; 陈国栋
    • 摘要: 无膜棉行距配置的设置主要是改变作物间平均行距,改变作物冠层及对光合指标的影响,进而改善无膜棉的生长和生产。结果表明:同时测定不同行距配置下无膜棉的冠层指标及全天光合指标,在不同行距配置条件下,B配置上、中部叶面积指数大于其它处理,上部分别高出6.52%和7.18%,中部分别高出8.07%和8.24%,各部位叶倾角表现均最小,A配置和B配置的冠层光分布效果表现较优,受光面积最为充沛,行间光照强度最高。在全天光合指标中,A配置由于平均行距最大表现最优,各配置间光合指标表现为A配置>B配置>C配置。综合而言,B配置构建冠层结构表现较优,有效促进了无膜棉群体的光合作用。
    • 练发良; 余柏根; 洪震; 潘永柱; 戴海英; 杨平昆
    • 摘要: 对丽水市具标志性林相的天然林——庆元县马蹄凹库区水土保持林的冠层树种调查结果分析,认为该林分冠层树种组成具有4个方面特征。特征一是该林分冠层树种丰富多样,林分共有冠层树种37个,分属20科26属,其中常绿树种21个,落叶树种16个,冠层树种多样性对林相景观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特征二是不同冠层树种在林分中的株数占比和冠幅占比差异大,其中栲树植株数和冠幅面积占比分别为37.73%和47.07%,是该林分的绝对优势种和景观特色种,其新梢期的嫩叶色彩和花期的花色直接形成了该林相3—5月和9—10月的特色观赏期,终年繁茂的枝叶与叶背秀褐色鳞秕也使该林分在非特色观赏期具有较好的色彩背景。马尾松为第2优势种,因叶片无明显彩化期,对林相色彩贡献小,但它树高最高,增强了林冠天际线变化程度。木荷为第3优势种,其春季嫩叶多为红色,5—6月开白色花,对林相春夏景观也有较大正向作用。浙江樟、梧桐等9个树种在样地中仅存1株,对林相景观贡献小;特征三是常绿树种在整个林分冠层树种中占比优势突出,其株数占比为84.91%,冠幅面积占比为88.68%,而落叶树种株数占比为15.09%,冠幅面积占比仅为11.32%,其中山乌桕、野漆和蓝果树等树种株数占比分别为3.459%,2.201%和0.943%,冠幅面积占比分别为3.08%,0.71%和0.57%,是该林分秋冬主要彩化树种。从总冠幅面积看,冠层树种总冠幅面积为林地面积的1.543倍,其中常绿树种冠幅面积为林地面积的1.368倍,保障了林冠线轮廓饱满,周年绿量充分,林分秋冬季也不萧条;特征四是林分的树种与当地常规园林乔木树种差异巨大,天然林树种组成特征突出。
    • 苏植
    • 摘要: 一、防虫网覆盖避虫2025目防虫网能有效隔阻有翅蚜迁入,且防虫网覆盖要严实,以防蚜虫从漏洞或缝隙处迁入。二、黄板诱杀有翅蚜具有明显趋黄性,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黄板诱杀要求时间为有翅蚜迁入时段、诱杀面积不宜过小、密度为每亩20~30块,高度为黄板下沿高出蔬菜冠层15厘米。
    • 洪希群; 陈欣凡; 张婵; 张斌; 陈灿; 范海兰; 林晗
    • 摘要: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月)和衰老凋落期(10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N、P、K、Ca、Mg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N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部K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14.935(±3.191)%。除了Mg在冠层下部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K再吸收率与衰老前后叶片K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再吸收率与成熟叶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N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叶片K再吸收率与土壤全K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K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罗霄; 杨浩; 巨维希; 罗凯; 谢建宇; 雍太文
    • 摘要: 【目的】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对大豆不同冠层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化控技术在大豆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耐荫型大豆“南豆25”为材料,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单作(IS)、套作(SS),副因素为DTA-6浓度:0、20、40、60、80和100 mg/L,分别记为CK、D20、D40、D60、D80和D100,研究初花期叶面喷施DTA-6对大豆植株叶片数量、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D40、D60处理对上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套作模式分别较CK增加14.52%、15.81%,中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以D20处理最高,下层叶片的则以CK最高。D20、D40处理对大豆不同冠层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以及中、下层叶片的气孔导度增加最为显著,D20处理较CK的P_(n)值提高。在叶片数量方面,以D40处理最高,套作模式较CK高12.87%。DTA-6通过改善套作大豆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特性,增加了叶片数量以及叶绿素含量,使植株的干物质积累能力得到增强,单株产量提高,D40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量较CK高24.20%,D40、D60处理产量分别较CK增加83.62%、116.83%。【结论】DTA-6提高中上层大豆叶面积,增强大豆叶片数含量;改善中上层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大豆花后物质积累与产量,在两种模式下均以D60处理最好。
    • 肖治林; 顾汉柱; 张耗
    • 摘要: 通过挖掘作物的生物学潜力,而非过分依赖水肥的大量投入,是实现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水稻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作用,因此要实现水稻的高产高效,提高冠层光能利用率(RUE)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水稻高产高效的叶面积和冠层光能利用特征以及物质积累与运转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