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量构成

产量构成

产量构成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7993篇;相关期刊289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福建稻麦科技、中国稻米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2013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年会、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等;产量构成的相关文献由3454位作者贡献,包括柴强、向平、樊志龙等。

产量构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7 占比:5.14%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7993 占比:94.74%

总计:18991篇

产量构成—发文趋势图

产量构成

-研究学者

  • 柴强
  • 向平
  • 樊志龙
  • 胡发龙
  • 赵财
  • 吴文革
  • 易镇邪
  • 殷文
  • 潘学标
  • 郭平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同蕊; 高振; 王冀川; 石元强; 刘强; 周相; 陈雪梅; 王振洋
    • 摘要: 【目的】研究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无膜棉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中619”为供试材料,设置两因素裂区田间试验,其中灌水量为主区,分别为3000 m^(3)/hm^(2)(W_(1))、4500 m^(3)/hm^(2)(W_(2))和6000 m^(3)/hm^(2)(W_(3));密度为副区,分别为29.24×10^(4)株/hm^(2)(M1)、26.32×10^(4)株/hm^(2)(M_(2))、23.92×10^(4)株/hm^(2)(M_(3))和21.93×10^(4)株/hm^(2)(M_(4)),分析无膜棉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光合指标变化及产量差异特征。【结果】盛花期是无膜棉LAI及光合功能最大期,随密度和灌水量增加,LAI增加,W2M3处理的LAI变化较平稳,后期LAI较高,W_(3)M_(1)处理LAI表现最高,但盛花期后下降速度快;适宜灌水及合理密度有利于叶片光合功能提高,其中盛花期W_(2)M_(3)、W_(2)M_(4)和W_(3)M_(3)处理的Pn、Gs和Tr较高,Ci较低,且日变化中的光合“午休”不明显,其最大值分别为29.10~32.15μmolCO_(2)/(m^(2)·s)、0.91~1.07 mol/(m^(2)·s)、12.78~13.87 mmolH_(2)O/(m^(2)·s)和112.1~131.0μmolCO_(2)/(m^(2)·s),产量达6890.71~7496.79 kg/hm^(2)的较高水平。W3M4处理的LAI及光合指标虽然较高,但后期下降过快,而W1M1各项指标均表现最低,灌水及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叶片光合功能的提高;灌水量与密度对叶片生长及光合指标的影响具有互作效应,且密度效应高于水分效应。【结论】较适宜的灌水量及种植密度范围为4500~6000 m^(3)/hm^(2)和21.93×104~23.62×10^(4)株/hm^(2),当灌水量5034.73 m^(3)/hm^(2)、种植密度24.63×10^(4)株/hm^(2)时的产量最高为7508.82 kg/hm^(2)。
    • 李旭; 付立东; 王宇; 隋鑫; 任海; 吕小红; 马畅; 杜萌; 毛艇
    • 摘要: 盐碱胁迫是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子。目前,在辽宁滨海稻区存在部分含盐量大于0.4%盐碱地,由于盐碱含量高,缺乏适合的品种进行开发种植。针对这一现状,本试验收集了93份粳稻种质,于0.4%盐胁迫下,分析了上述种质产量构成变化及对应的耐盐指数表现。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对有效穗数、每穴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每穴实粒数与产量耐盐指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在各产量因子综合作用下,93份种质的产量均值下降幅度高达42.92%;而由淀粉合成酶引起的灌浆速率降低可能是影响每穗实粒数的主要因子;93份种质中,共有5份材料的耐盐性被定义为极强,分别为优育205、AT 5、盐19-1、盐19-9及盐19-11。
    • 王学峰; 王学芳; 王博
    • 摘要: 民丰3号是河南省民兴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百农AK58为母本、“周16/西农979”F1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采用系统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高产稳产小麦品种。2019年通过国审。该品种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具有同等重要性,三要素协调性较好,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中水肥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 罗薇; 周迎鑫; 张雄; 吴思; 陶明德; 陈平平; 罗红兵; 周文新; 易镇邪
    • 摘要: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V1)、湘农玉27号(V2)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在低、中、高3个密度(60000、75000、90000株/hm^(2))与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150、225、300 kg/hm^(2))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高密高氮化控(T1)、高密中氮化控(T2)、高密低氮化控(T3)、中密高氮化控(T4)、中密中氮化控(T5)、中密低氮化控(T6)、低密高氮无化控模式即农民模式(CK)7种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V1品种2年间T1、T2模式的产量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V2品种2019年T2模式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T1和T2的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效率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中氮条件有利于氮收获指数的提高。综合来看,高密中氮化控模式(种植密度9000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拔节初期化学调控)能在保证大幅增产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可在洞庭湖区夏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 张剑; 陈建华; 孙永强; 丁士富; 郑永涛; 董胜君
    • 摘要: 为揭示西伯利亚杏不同树冠内光合特性及产量的空间变化规律,筛选西伯利亚杏高产树冠类型,以西伯利亚杏为试验材料,按主枝基角进行概率分级并划分树形,对6—9月西伯利亚杏不同树形、不同冠层部位的光照强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产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光合日变化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杏依据主枝基角划分为紧密形(α39°)。不同树形、冠层部位及生长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总体表现为外部>中部>内部,6月大于7、9月,开阔形>均匀形>紧密形。开阔形各冠层在不同时期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基本呈单峰曲线,均匀形各冠层在6、9月呈单峰曲线,在7月呈双峰曲线,紧密形各冠层在6月呈单峰曲线,在7、9月呈双峰曲线。在不同冠层间,除7月紧密形外部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内部无显著性差异和9月均匀形外部显著高于内部外,其余各树形冠层外部各时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均极显著高于自身内部;在不同树形间,开阔形各冠层最大净光合速率在6月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他树形,在7月均高于其他树形,且在中部、外部达到显著水平,而9月各树形总体差异不显著。除开阔形各冠层蒸腾速率日变化在6月和紧密形各冠层在9月为双峰曲线外,其余均呈单峰曲线。不同树形的气孔导度各冠层日变化在6月均为单峰曲线,在7、9月均呈双峰曲线。各冠层中外部冠层单株产量最高,达1006.88 g,占比53.61%,且极显著高于中部、内部冠层;各树形中开阔形单株产量最高,达1303.00 g,极显著高于均匀形、紧密形。
    • 张炜; 黄炜; 徐旭; 戴倩云
    • 摘要: 为研究水稻密苗育秧及配套机插技术在常州市金坛区大面积水稻生产中的适用性,以“南粳5055”水稻为试验对象,开展常规机插秧技术与密苗播种机插技术对比试验,分析两种机插水稻在相同肥料运筹和水分管理条件下的植株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密苗机插水稻的茎蘖数、穗数、每穗粒数均低于常规机插水稻,但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高于常规机插水稻。密苗机插水稻产量与常规机插水稻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生产成本低于常规机插水稻。
    • 周相; 冯璐; 刘锦涛; 李亚兵; 杨北方; 李志鹏; 马云珍; 范正义; 王冀川
    • 摘要: 为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互作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两种种植方式,即A1:双行(66cm+10cm),A2:单行(76cm+76cm+76cm);每种种植方式设置3个密度,即:12万株/hm^(2)(B1)、18万株/hm^(2)(B2)和24万株/hm^(2)(B3),研究两种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对棉花单株干物质积累分配、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方式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且整个生育期均以低密度处理单株干物质量最高,吐絮期A2单株干物质增加量比A1大,单行种植更利于干物质积累并向生殖器官转移。随生育进程,棉花叶面积指数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且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A1B3处理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都保持着较高水平。单株成铃数、衣分和铃重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双行种植的产量普遍低于单行种植,两种种植方式下18万株/hm^(2)密度处理产量较高,其中A2B2处理产量最高,为5724kg/hm^(2)。综之,两种种植方式均以18万株/hm^(2)密度更适合南疆棉花生产。
    • 陈建民; 王慧荣; 谢小聪; 施黎云; 陈凯; 徐欣欣; 唐旭
    • 摘要: 冷浸田是浙江省主要低产田类型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冷浸田单季稻产量及肥料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磷肥和钾肥增产贡献率分别为27.9%、1.7%和7.6%的条件下,增施氮肥、钾肥的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8.7%和8.2%,而且增施氮肥使水稻有效穗显著提高43.7%;但氮磷钾配施对水稻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水稻籽粒中的氮、磷、钾吸收量占地上部相应吸收量的69.8%、68.9%和11.8%。在平衡施肥(氮磷钾配施)条件下,水稻地上部氮、磷和钾吸收量比例为1.7∶1.0∶2.2,氮、磷和钾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3.0%、28.5%和36.5%,肥料偏施利用率显著下降。每生产100 kg籽粒,需要水稻吸收氮、磷、钾分别为1.65、0.84和1.95 kg。每施1 kg氮肥、磷肥、钾肥,可以生产籽粒30.1、105.3和52.6 kg。
    • 刘真
    • 摘要: 为了解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筛选最适合的播种技术,推动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分别采用不同播种机具进行小麦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宽幅精量播种技术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增加了小麦产量,是较理想的播种方式。
    • 李阳; 魏然; 韩德志; 袁园; 姜宇; 于晓光; 崔杰印; 位昕禹
    • 摘要: 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黑河43,产量多年表现较稳定,为探索气象因子对其产量构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连续5年黑河市气象局所观测的气象因子数据,监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试验基地中黑河43的产量构成因子,对气象因子与产量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适合黑河地区的大豆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黑河43产量构成与6月平均温度和7月降水量正相关性较强,与9月降水量和7月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黑河43产量构成的气象因子回归方程Y=3048.903-3.573X_(1)+2.387X_(2)-3.099X_(3)+0.03X_(4),表明7月日照时数(X_(1))、6月降水量(X_(2))、9月降水量(X_(3))、7月平均温度(X_(4))对黑河43的产量构成具有显著作用。该回归方程可有效监测大豆品种黑河43的产量情况,并预测其产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