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953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25篇、会议论文86篇、专利文献36133篇;相关期刊1194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种子科技等;
相关会议68种,包括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2012年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杂交水稻的相关文献由1259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俊、吴殿星、胡运高等。
杂交水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133篇
占比:80.57%
总计:44844篇
杂交水稻
-研究学者
- 王俊
- 吴殿星
- 胡运高
- 郑家团
- 王永维
- 黄庭旭
- 涂诗航
- 李经勇
- 袁隆平
- 李云武
- 陈永军
- 林纲
- 唐永群
- 董瑞霞
- 谢崇华
- 游年顺
- 谢华安
- 刘爱民
- 杨国涛
- 游晴如
- 况浩池
- 王志
- 刘定友
- 肖层林
- 韦真博
- 徐敬洪
- 舒小丽
- 黄宗洪
- 沈超
- 郭建夫
- 雷上平
- 周鹏
- 甘雨
- 陈立云
- 向关伦
- 姚立生
- 张水金
- 李贤勇
- 程绍明
- 蔡良俊
- 赵德明
- 邓化冰
- 杨东
- 江文清
- 王楚桃
- 谢戎
- 张杰
- 舒庆尧
- 贺兵
- 严国红
-
-
陈浩;
张志奇;
李勤;
廖顺俞;
李培江;
张秀英;
张选明
-
-
摘要:
由陕西省汉中市金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选配而成的三系中籼早熟弱感光型水稻新品种羌穗100,2019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稻2019003号。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近几年在陕南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
-
从夕汉;
阮新民;
施伏芝;
杜弘杨;
罗玉祥;
罗志祥
-
-
摘要:
6022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1892S为母本,与6M022(3M178/9311 F_(6))杂交、自交,经5年7代选择育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倒伏性好,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2019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6022S所配组合表现出熟期适中,株高较矮,粒型较好,抗倒伏,高产优质等特点。
-
-
吴明基;
李江涛;
雷仁义;
陈建民
-
-
摘要:
为探讨施用植物叶面肥Silamol对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影响,以水稻不育系材料荃9311A、华浙2A、糯S、1892S、隆科638S、华玮338S和1678S为试验对象,研究喷施不同浓度Silamol对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区试验中,与不喷施Silamol对照相比,不育系1892S喷施Silamol异交结实率提高4.7%~12.9%,小区产量增产幅度达11.11%~13.75%。7个不同地点大区试验中,喷施Silamol制种产量比不喷施Silamol(CK)高,增产幅度达4.7%~12.7%。利用水稻两系不育系1678S进行了逐日授粉试验,发现Silamol可显著提高1678S的盛花期异交结实率。综合以上分析表明,杂交水稻制种田花期喷施不同浓度Silamol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可在杂交水稻制种中推广应用。
-
-
-
-
刘定富;
应继锋
-
-
摘要:
回顾了国内外早期关于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关键突破,简要概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和分类,统计了近50年来我国育成审定的各类不育系及对应的杂交种数量,认为水稻亚种内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遭遇“天花板”效应,指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即籼粳交杂交种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籼粳交杂交种基于母本的不同有“粳母籼父”和“籼母粳父”两种模式,“三系法”BT型“粳母籼父”模式已由宁波市农业科学院率先突破,“籼母粳父”模式及其他“粳母籼父”模式基本上属于空白,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
-
-
-
-
田芸峰;
杨百建;
廖泳祥;
徐培洲;
张红宇;
陈晓琼;
周浩;
刘禹彤;
吴先军
-
-
摘要:
千乡优236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抗病、高配合力恢复系蜀恢236与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抗稻瘟病不育系千乡654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病等特点,于2021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其选育经过、产量等特征特性、栽培管理、制种方法进行介绍,为该品种推广奠定基础。
-
-
符星学;
符辰建;
吴亚先;
邓冰;
孙毛山;
刘珊珊;
杨远柱
-
-
摘要:
锦4128S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早晚兼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播始历期60~75 d,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分蘖强、异交性好、亲和性较广和配合力强等突出优点。自2016年锦4128S审定以来,所配组合有4个通过国家审定,4个组合通过省级审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叶世青
- 《第三十三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环境变化,麻雀危害杂交水稻的现象日趋明显,一些田块或面积小的地圾造成损失严重达到30%以上,有的甚至颗粒无收.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麻雀行为习性、危害杂交水稻方式程度和防御措施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掌握麻雀危害杂交水稻规律和防御方法,保护杂交水稻安全生产.
-
-
-
翁晓星;
吉洪湖;
林宇钢;
王刚;
冯洋;
戴津婧
- 《第十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农业机械化分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迅速,但对于杂交水稻机械化繁种研发起步较晚,目前仍采用不育系和恢复系差期播种和移栽、人工赶粉等,机械混杂,劳动强度大,杂交繁种效率不高,效益也不稳定,相对落后的繁种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杂交水稻繁种全程机械化技术可以提高繁种机械化程度,扩大繁种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繁种产量.
-
-
-
MA Jun;
马均;
SUN Yongiian;
孙永健;
YANG Zhiyuan;
杨志远
- 《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在多年研究和示范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机械化旱直播技术,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尚需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l)杂交水稻品种生育期限制(茬口衔接),麦(油)茬口稻田季节紧,早熟品种产量不高且品种数量不多、选择余地较小,晚熟品种后期结实不稳定等。(2)杂交水稻种子价格高,直播稻为保证基本苗,用种量比移栽稻增加500%以上,增加了种子成本。(3)种子发芽率低、水分管理不当、播种均匀度差,以及田间鼠、雀危害等影响了直播稻的成苗。(4)除草次数较多,除草剂品种选择、剂量和除草时期把握不准,增加了直播稻的杂草控制成本。(5)直播稻密度较大、根系分布较浅、田间苗数(穗数)多,单株生长不够强壮,容易发生倒伏。(6)农机农艺尚待进一步融合。
-
-
-
吴文革;
WU Wenge;
XI Min;
习敏;
XU Youzun;
许有尊;
陈刚;
CHEN Gang;
周永进;
ZHOU Yongjin;
张洪程;
ZHANG Hongcheng;
DAI Qi
- 《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以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540为材料,对2个不同产量水平(高产与超高产)钵育机插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钵育机插方式下白湖、无为示范点产量分别为15.31、15.16t·hm-2,达超高产水平;贵池示范点产量为13.21t-hm-2,为高产水平.钵育机插杂交水稻的产量与有效穗数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15.0t·hm-2以上产量,有效穗数需突破270.0×104穗·hm-2,群体颖花量达到&1×108朵·hm-2以上.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移栽后分蘖早生快长,拔节期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较高;生育中后期作物生长速率大,光合物质积累能力较强,库源比高.综合而言,在增加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生育中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争取大穗,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实现钵育机插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
-
-
-
林飞荣;
刘伟明;
林和顺;
陶永刚;
贝道正;
章秋波;
徐加湖;
孙标
- 《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试验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择单季杂交晚稻甬优12的插秧丛数、基蘖肥尿素、穗肥尿素、钙镁磷肥和氯化钾等5个因素,布置田间参数试验,以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研究建立了5个主要农艺因子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学模型,综合分析了5个主要农艺因子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影响,结合计算机模拟寻优,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5个供试农艺因子的优化组合方案为:插秧丛数1.00-1.15万/667m2,基蘖肥尿素18-20kg/667m2,穗肥尿素17-20kg/667m2,钙镁磷肥30kg/667m2,氯化钾20-25kg/667m2.
-
-
PANG Bo-liang;
庞伯良;
易卫平;
YI Wei-ping;
PENG Xuan-ming;
彭选明;
YANG Zhen;
杨震;
PENG Wei-zheng;
彭伟正;
XIE Hong-ke;
谢洪科;
邓波;
DENG Bo;
YI Jing-chao;
易靖超
- 《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C两优266”是通过辐射与杂交相结合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如下特点:高产(比高产型对照“天优华占”产量高)、多抗(抗倒、抗病)、耐低温、米质优(3项指标达国标1级,3项指标达国标2级);株型集散适中形态好,茎秆粗硬,后期落色青秀,中穗型且穗粒结构合理;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等特点.2013年5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辐射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其育种效果更佳.我们曾进行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试验,复合处理的比各种单一处理的变异类型和变异频率均有所增加,效果更好.我省通过辐射诱变直接和间接育成的并通过省级审定或已成功转让的品种有30个,其中通过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成的品种23个,占辐射育成品种总数的76.7%,说明辐射与杂交相结合则能产生更好的育种效果,为提高水稻辐射诱变效率、筛选技术及作物辐射诱变遗传机理研究和水稻航天辐射共诱变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
-
-
-
-
-
-
-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公开公告日期:2000-09-20
-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以远缘杂交和多倍体为基础利用双重优势的育种方法。它是对杂交亲本,选择具有增加杂交亲和性减少后代不育性作用的广亲和或无融合生殖或pH等特殊基因,进行多倍体诱导与鉴别,形成亚种间杂种、种间杂种、相同基因组种间杂种、不同基因组种间杂种多倍体,选育出多倍体水稻品种;并且同时还利用雄性不育和雄性恢复基因的特性,选育出多倍体杂交水稻。本发明充分利用了远缘杂交优势和多倍体优势,把水稻由二倍体变成异源四倍体和异源六倍体,获得产量成倍增长的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