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品种

小麦品种

小麦品种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8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22372篇;相关期刊382种,包括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中国种业、种子世界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新疆农学会成立50周年庆典暨新疆现代农业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等;小麦品种的相关文献由3476位作者贡献,包括苏种、赵虹、何中虎等。

小麦品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8 占比:7.62%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22372 占比:92.21%

总计:24261篇

小麦品种—发文趋势图

小麦品种

-研究学者

  • 苏种
  • 赵虹
  • 何中虎
  • 李强
  • 乔文臣
  • 孙书娈
  • 孟祥海
  • 曹廷杰
  • 李丁
  • 王西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河南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等品种先后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新品种,年推广面积133.33万hm^(2)以上,引领了我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河南省选育的小麦品种“丰德存麦20号”平均667m^(2)产量855.2 kg,刷新了“黄淮冬麦区千亩方” 667 m^(2)产量最高纪录。河南省选育的“矮秆大穗、抗病抗逆小麦骨干亲本新种质周8425B”成为国家小麦骨干亲本,被全国12个省市172家育种单位应用培育出小麦新品种415个,其中325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4 407万hm^(2)。
    • 王学峰; 王学芳; 王博
    • 摘要: 民丰3号是河南省民兴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百农AK58为母本、“周16/西农979”F1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采用系统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高产稳产小麦品种。2019年通过国审。该品种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具有同等重要性,三要素协调性较好,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中水肥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 陈忠军; 高华; 周海幸
    • 摘要: 通过对小麦15个品种(系)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行鉴定,评价其应用价值,为海安市推广种植小麦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20年12月下旬和2021年1月上旬连续出现两次-10°C的极低温,所有品种均受冻严重,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穗数偏少,穗粒数偏少。镇麦12号、农麦88作为参试多年的品种,表现比较稳定,各方面数据均居前列,建议继续大面积推广种植。
    • 罗家俊; 崔晓东; 倪闪闪
    • 摘要: 泛育麦18是用泛麦8号优4、百农AK58、豫农038作亲本,采用复合杂交、接种鉴定、多点试验、品质分析等技术,于2014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于半冬性多抗高产型小麦品种,2019年获河南省审定。笔者介绍了泛育麦18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抗逆抗病性、适应区域及栽培技术。
    • 曹廷杰; 周艳杰; 杨剑; 张玉娥;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 摘要: 为解析河南省育成小麦品种旗叶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河南省审定的9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2019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安阳市、新乡市原阳县3个环境下对旗叶长(FLL)、旗叶宽(FLW)和旗叶长宽比(FLFW)进行鉴定,并利用小麦90K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旗叶长和旗叶长宽比在3个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00、0.799、0.729);旗叶宽与旗叶长宽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34、-0.597、-0.606)。筛选到6个旗叶较宽(开麦21、中育9398、豫农202、花培1号、郑育麦9987、郑麦583)和7个旗叶较长(温9629、郑农16、豫农201、新麦9号、平麦998、豫麦34、豫农202)的小麦品种。检测到59个与旗叶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其中与旗叶长显著关联的SNPs有8个,分别位于2B、2D、4A、4B、7B染色体上,可解释11.96%~15.43%的表型变异;与旗叶宽显著关联的SNPs有41个,分别位于1A、2A、2B、3B、3D、4B、5A、5B、6A、6B、6D、7B染色体上,可解释12.18%~21.57%的表型变异;与旗叶长宽比显著关联的SNPs有10个,分别位于2B、4A、6B染色体上,可解释12.85%~15.60%的表型变异;6B染色体上的Ku_c32100_105位点同时与旗叶宽和旗叶长宽比显著关联。经比较发现被定位在2B染色体上的位点可能是1个新的位点,研究结果为从遗传水平揭示小麦旗叶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柏军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玉娇; 郭丹丹; 刘哲文; 王艳杰; 石书兵; 赵广才
    • 摘要: 2020/2021年度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4个省份分别设置大田试验,选择周麦18、周麦36及爱民蓝麦1号3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分析比较不同气象因子对3个品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特性和试验点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长宽、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籽粒长度、株高及产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大于品种基因型,而籽粒宽度、产量三要素、籽粒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受品种基因型的影响大于环境条件。从不同试验点气象因子来看,籽粒长宽和千粒重表现一致,主要受抽穗−灌浆中期水分的正向调控和拔节−成熟期气温的负向调控;株高主要受拔节期水分和气温的正向调控;产量和穗粒数主要受抽穗期水分和气温、灌浆中期水分的正向调控;有效穗数主要受拔节−抽穗期日照时数的正向调控。籽粒淀粉含量受拔节后气温、水分的正向调控,受扬花后期日照时数的负向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则与其相反,纤维素主要受抽穗−灌浆中期水分的正向调控。综上所述,不同小麦品种特性和试验点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长宽、产量及品质均存在显著影响;拔节后的平均气温、总供水量及总日照时数对小麦籽粒表型、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
    • 陈良强; 张巧玲; 杨帆; 王莉
    • 摘要: 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MT-Y01风味代谢特性的影响,并对小麦中的游离氨基酸与酵母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典型关联分析(CCA)。结果表明,8种小麦的基本理化指标存在差异,游离氨基酸组成相似,但含量差异较大。小麦品种对酵母MT-Y01代谢产生挥发性风味物质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为高级醇和酯类物质(占比80%以上)。酵母MT-Y01以小麦品种鄂麦596为基质时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最高(568.5 mg/L);以郑麦1769为基质时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最低(96.8 mg/L);以百农201、淮麦32、徐麦35为基质时代谢产生的最高含量风味物质分别为3-甲硫基丙醇、己酸乙酯及苯甲醛。小麦品种对酵母发酵风味的影响与氨基酸关联,3-甲基丁醇、苯乙醇分别与缬氨酸、苯丙氨酸相关性强,3-甲基丁酸与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相关性强,苯乙醛受精氨酸影响大,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2-苯乙酯受亮氨酸、半胱氨酸和赖氨酸影响大。
    • 张恒; 陈艳琦; 任杰莹; 杨洪坤; 樊高琼
    • 摘要: 【目的】评价西南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性,探究氮高效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方法】以西南麦区3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分析小麦品种在高氮(15 mmol/L)和低氮(2.5 mmol/L)水平下小麦苗期氮效率相关性状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两种氮处理下小麦品种间苗期形态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0个评价指标中,根冠比、叶面积、全氮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面积、根部干重和茎叶干重在两种氮素处理水平下变异系数均高于20.5%,可将其作为小麦苗期氮高效筛选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出"云麦53""西科麦8号"等4个品种是低氮高效型品种,"绵麦1419""西科麦8号"等6个是高氮高效型品种。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全氮积累量、茎叶干重、根系扫描面积、根部干重和叶面积,高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根部干重、茎叶干重、全氮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根系扫描面积,在低氮胁迫或高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比氮低效小麦品种能够形成更强大的根系系统和健壮的地上部。【结论】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用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指标体系筛选科学有效,在水培条件下,根部干重、茎叶干重、叶面积、全氮积累量和根系面积可作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筛选出4个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和6个高氮高效型小麦品种
    • 张志顺
    • 摘要: 一、试验目的为了探讨小麦新品种周麦30、百农207、农大2011、西农235等22个品种在正阳县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从中找出适合正阳县种植的品种,为正阳县小麦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罗家传; 崔晓东; 罗家俊; 倪闪闪
    • 摘要: 泛育麦20是以泛麦5号作母本、PH82-2-2作父本杂交,选出优系09-3536后,再与泛麦8号优4进行复交,于2015年选育而成,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0年被安徽省引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品种,株型较紧凑,成穗较多,三要素比较协调,较抗倒伏,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籽粒角质,达中强筋标准,适合在黄淮南片中高水肥地种植。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