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9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利用重庆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等方法,重点分析区域海拔高度变化对闪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闪电频次分布最多的是在海拔300~400m这个高度区间,之后开始随海拔上升逐渐减少;②闪电中负闪次数远远大于正闪,但是在不同海拔时正负闪所占的比例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正闪的比例不断增加;③正闪的平均强度随海拔上升变化较明显,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正极性闪电的平均强度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不断增加;④闪电强度超过200kA的大幅值闪电在不同海拔时所占比例是不同的.高海拔地区幅值超过200kA的闪电所占比例要比低海拔地区大.
  • 摘要:Tan et al.(2006;2007)在Mansell et al.(2002)提出的随机放电模式的基础上,对闪电的启动、正负先导的传播方式以及感应电荷的计算方法等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建立了高分辨率闪电参数化方案.在此工作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开展模拟敏感性实验,本文建立一个四极电荷结构分布模型,并以此电荷模型所产生的空间电荷分布作为闪电启动的初始背景场,开展后继的闪电放电模拟实验.
  • 摘要:随着防雷业务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检测市场的完全放开,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司从事防雷装置检测业务,但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检测人员综合业务技能的参差不齐,使得检测报告质量不容乐观.本文从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判定、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雷电防护分区、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浪涌保护器8个方面,提出检测中容易发生或忽略的问题,对今后从事防雷装置检测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 摘要:利用1998年1月-2014年12月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LIS)探测原始资料,分析华东地区陆地及附近海域的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含海洋)平均闪电密度为6.42fl·km-2·a-1,陆地闪电密度高于海洋;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征,雷暴日及闪电次数月变化基本呈现单峰结构,但不同区域的峰值月份有所不同;闪电日变化呈现弱双峰特点,8:00为全天最低值,16:00-18:00达到全天峰值,海洋区域闪电密度日变化不大;单次闪电平均光辐射能为791.46kJ·m-2·sr·m-1;单次闪电持续时间为2.84s,海洋的光辐射能和闪电持续均高于陆地,光辐射能和闪电持续时间均呈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光辐射能强度夏季最低,冬季为全年最高,这一特征陆地比海洋更为明显.
  • 摘要: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煤炭水水中转综合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达3000万吨.码头整体包括15万吨级卸船码头,3.5万吨级装船码头和栈桥、海堤、堆存能力为310万吨的陆域煤炭堆场及配套设施.码头的整体雷电防护涉及到三大区域:1、临水区域(15万吨级卸船码头及3.5万吨级装船码头);2、非临水区域(310万吨的陆域煤炭堆场);3、非临水区域(配套生活区).重点对码头雷电防护设计规范,卸船码头及装船码头防雷设计,陆域煤炭堆场防雷设计,配套生活区防雷设计进行研究。总之,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目前的防雷措施基本能满足日常防护的需求,但是作为一个大型的煤炭中转站,其复杂的输媒程控系统、电力监测系统、DLP大屏监视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雷电防护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能够提出更好,更有效的雷电防护建议。
  • 摘要:本系统从雷电业务工作实际需求出发,对雷电风险评价分析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努力使防雷减灾工作适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气象防雷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依据河南闪电定位系统(ADTD)、WWLLN和星载OTD/LIS等监测数据和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开发的河南雷电灾害风险评价自动分析查询系统.首先将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监测等历史资料导入该系统数据库,还可实施调阅显示各种雷电资料,对全省任意地方区域的雷电分布进行分析处理,还可以运用实时雷电资料对雷暴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对有可能发生闪电的区域进行识别、跟踪和外推,给出雷电活动发展和移动的实时趋势预报.而要实现对雷电风险分析和预警,必须将历年闪电定位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运用C#、XML、JavaScript语言和ASP.Net应用程序进行运算画图.运用本系统可以分析地闪频数年际变化、地闪密度分布特征、地闪的月变化特征、地闪日变化特征、闪电强度区段分布曲线和闪电强度平面分布特征.还分别对雷电风险和雷电活动规律分析,河南地区下垫面特性与雷电活动规律分析,修正延续雷电监测资料,闪电定位数据与雷暴日对比分析等.通过应用实例说明本系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方面应用可操作性强,已在河南省得到充分应用.
  • 摘要:本文在分析青海省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检测机构推向市场后所出现的问题,对所存在问题进行了逐项剖析,指出了集约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对州(市)县级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企业进行优化整合,实现效益最大化,积极拓展外省服务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现有检测机构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层次,并对集约化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对该模式的推广提出了对应措施.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期间核查是仪器在两次检定间进行的.本研究的核查仪器——精确度±5%rdg±10Ω,测量频率800Hz,测量电流≤3mA;比对仪器——精确度±2%rdg±1Ω,测量频率94Hz,测量电流≤260mA.研究表明:核查仪器、比对仪器适宜的测量距离分别为34-51米、68-85米,是接地电阻“测量水平段”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①斜率小,即直线水平;②残差的95%置信区间的弧线曲率小、包围的面积小,即测量的精度高。在接地电阻测量中,应根据仪表测量电流的大小选择各自适宜的测量距离;核查仪器测量电流小,较大测量电流的比对仪器适宜测量距离应选择小值进行检测能力验证;接地电阻仪的期间核查,既要参照接地电阻测量的推荐方法,也要遵循计量认证的统计方法和要求。
  • 摘要:云是调节辐射平衡和水汽循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其形成与特性是地表与大气各种动力、热力过程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地气系统中居重要地位.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云和闪电联系密切,因而做好总云量特征分布与闪电密度分布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雷击风险评估中,考虑到周围建筑物对评估对象截收面积的影响而引入了位置因子Cd,但是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高低、远近等的不同,对评估对象截收面积的影响差别很大,根据现行雷击风险评估标准中给出的位置因子的取值,为典型经验值,导致了计算结果缺乏针对性,误差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公式推导得出了位置因子的精细化计算模型,并通过对常见建筑物进行参数取样分析,探索式的引出了位置因子和评估对象高度的关系.发现当评估对象周边环境一定时,位置因子Cd跟评估对象自身的尺寸参数息息相关,其中与评估对象的高度呈指数函数关系.
  • 摘要:多数防雷装置的检测方法为全数检测,但例如卫生间等电位等检测项目批量大,全数检测耗费时间长.本文通过对抽样方法的研究,结合新建防雷装置的重要性和特点,研究新建防雷装置的抽样检测方法以及规则,并结合具体项目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全数检测可以直接全面地反应批的情况,但是当批量大或者需要进行破坏性检测的时候,全数检测就不适用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防雷装置的检测内容批量大,检测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人力,通过对防雷装置抽样程序设计加以控制,从而有针对的解决关键性问题,在满足现有防雷技术标准要求的同时,大大提升现场检测工作效率。
  • 摘要:本文通过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电源特性进行研究,总结了定子侧高电压等级的工频电压和转子侧高频率、高峰值、高电压变化率的PWM励磁电压对SPD的技术要求,从而推荐了一种电路结构.最后,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用SPD的提出来新的技术要求.
  • 摘要:近年来随着北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沿港大工业的石化行业也迅猛发展,再加上一些其他业态的易燃易爆场所,北仑目前的防雷安全监管形势非常的严峻.本文通过对北仑区域易燃易爆危化品场所的防雷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点出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积极探索监管长效体制,并有针对性提出三级监管模式的解决办法.对县区级开展防雷安全监管工作具有非常有效的借鉴意义.加强包含石化场所在内的易燃易爆危化品场所的防雷安全监管已成为北仑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紧迫任务。
  • 摘要:针对电涌保护器(SPD)级间能量配合试验中配合失效的问题,主要利用波的传输理论与基尔霍夫定律进行分析,结合JB/T10618-2006(组合式电涌保护器)的规定假设一套组合型SPD,通过基础理论分析与精确计算得出:当被保护装置属于低频(直流)设备时,在不影响信号强度的情况下,退耦元件采用电感或电阻型元件均可;当被保护装置属于高频设备时,退耦元件只能选用低电感量的电阻型退耦元件;并且,退耦元件的参数值均可按照波的传输理论与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理论计算.这在组合型SPD退耦元件的选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通过利用2000-2016年青海省的雷电灾害资料,统计并分析了近17年来青海省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雷电灾害特点,以便掌握青海省雷电灾害发生和分布规律,做好雷电灾害的防御要充分考虑我省雷电灾害的分布特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季节、不同行业的需求及特点,采取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堵截雷电的各种危害途径,层层设防,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青海雷电灾害的损害。
  • 摘要:大型地网接地阻抗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过程、数据的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大型地网主要性能参数中的接地阻抗测量方法,分析了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列出了长春地区土壤电阻率分布特征,提出了减少测量误差方法.重点讨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接地阻抗测量不确定度的控制.
  • 摘要:针对火花间隙型避雷器的残压高,反应时间慢以及工频续流的问题,本文根据火花间隙避雷器的原理,结合介质击穿和气体放电的相关理论,简单介绍了几种火花间隙型避雷器,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利于灭弧的结构.通过辅助电路使得火花间隙的反应时间大大提高,分析了金属电极作为火花间隙存在的缺点,论述了石墨用作间隙电极的优良性能并设计了一个以它为电极的火花间隙避雷器并论述了它在实际中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意义.
  • 摘要:为研究我国雷暴气候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利用1961-2013年我国722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雷暴日数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雷暴气候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北方中雷区、南方多雷区、高原多雷区和西北少雷区;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冬季最少,春季比秋季多,冬春季节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南方雷区,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高原雷区.近53年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有98%以上的台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整体上南方雷区比北方雷区减少幅度要大.全国及各雷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主要存在10-13年和18年左右的长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年代还存在4-8年左右的短周期振荡.从2013年以来,我国及各雷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处于雷暴日数相对较多时期.夏季风强度指数与全国4-9月的平均雷暴日数有密切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589,达0.001的极显著水平;强夏季风年的4-9月雷暴日数比弱夏季风年平均多25%以上.东亚夏季风减弱是我国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引起我国雷暴日数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为满足雷电灾害风险决策的精准化需求,突破人口、GDP等社会经济数据受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受灾对象的空间分布.本文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NDVI植被指数、土地覆盖等遥感数据,DEM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人口、GDP空间化模型,反演贵州省人口、GDP空间分布情况;结合闪电定位监测资料、HWSD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个方面选取评价因子,构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实现精细化风险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融入坡度分布修正人居指数、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反演不同产业经济数据实现的人口、GDP数据空间化分布,在总体趋势和局部特征上与贵州省实际情况相符,可为雷电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中承灾体的精细化分布提供可靠的数据源.(2)高风险区域集中六盘水、毕节东南部、黔西南东北部、遵义西北部等雷电活动高发区,以及各市州行政区域所在地周边.
  • 摘要:通过闪电定位实测资料(中国防雷网),对马钢制氧厂雷灾事故进行分析、整改,采用GPS定位技术,在GIS信息图上,计算雷闪点与受损设备之间的距离,通过受损设备的磁场强度和闪电感应电压的计算,分析雷灾事故的原因,提出防雷整改技术方案.通过整改并经实践检验,雷电防护效果良好.
  • 摘要:防雷安全监督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气象部门的重要行政管理职能之一.在当今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防雷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下,防雷安全监管对象变得更复杂,监管任务变得更多,安全监管责任变得更大,监管难度大大提升,气象部门如何充分发挥在防雷安全监管中的功能和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防雷安全监管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就如何更好地开展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监管提供了思路借鉴.
  • 摘要:本文首次以地震高发区的雷灾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在结合两种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地震高发区的判别主要依据历史地震次数,今后可以考虑运用地震断裂带分布作为判别因了可能更为科学。此外,在雷灾风险区划模型的构建上,今后将考虑在孕灾环境方面加入土壤电导率因了、地形因了等指标,进一步优化区划模型,使区划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全面性。同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逐步开展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与实时雷电监测预警相结合的研究。
  • 摘要:雷暴日是反映当地雷电活动规律的物理参数,也是现有工程领域和气象业务广泛使用的基础数据.本文以深圳为例,基于最小二乘法对闪电定位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进行最优匹配研究,并从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数据关系、大气层结和水汽等环境物理条件及雷达回波三个方面,对闪电定位数据替代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可行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闪电定位数据与雷达回波具有较好一致性,闪电定位数据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可将其应用于替代雷暴日的人工观测.(2)基于最小二乘法,得到闪电定位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最优匹配的范围半径为9.24km.该取值半径范围内,闪电定位得到的雷暴日和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年平均误差为2.8天,平均误差率为4.3%.同时,通过计算了雷暴日和闪电定位数据占彼此之间的比例,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的较好的.(3)闪电定位的雷电日和人工观测雷暴日记录时均存在较强的对流天气,其温、湿廓线的相关系数均为0.99,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环境物理条件.同时从人工观测雷暴日和闪电定位得到的雷电日等参数随闪电定位取值半径特征及其之间关系表明,文章提出的闪电定位数据替代人工观测雷暴日方法和结果均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 摘要:在时差法超声波测风系统中,风速的测量精度受到时间延迟估计精度、两超声波传感器的距离精度等的影响.在后者一定的情况下,测风精度对时延估计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采用了一种基于权值检测的最小均方误差(LMS)自适应时延估计算法,从而实现了高精度时延估计.计算机仿真及实际测试表明,该算法的估计精度满足了所研制的超声波测风系统的设计要求,能够用于机场区域低空风场情况的监测.
  • 摘要:目前,我国自动气象站的湿度传感器为高分子薄膜湿敏电容传感器(电压输出型),其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不但受空气湿度影响,也与空气温度存在相关性.在户外使用的湿度传感器,其使用环境温度从零下到零上横跨数十摄氏度,使用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湿度传感器测量误差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有可能出现在某个温度条件下检定完成并判定为合格的湿度传感器,在其他温度条件下使用时其实际误差超出了规程要求.本文通过对6支HMP155型、2支HMP45D型,共8支湿度传感器,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湿度测试检定,得到了湿度传感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检定特性,统计出了不同温度条件对检定合格率的影响。
  • 摘要:随着气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应急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及科学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贵州省大部分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应急供电系统由于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为了提高贵州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应急供电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基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智能供电系统[1]、组态王、GPRS、HTTP通讯、数据库等技术,开发了贵州省综合气象业务应急供电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应急供电系统进行网络可视化监控[2-3]及管理等功能,为综合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等气象业务工作提供了更加稳定的供电保障.
  • 摘要:本文使用除北京(观象台)、丰台两站外的18个国家站的雨滴谱仪数据,对北京地区2017年2月21-22日的一次降雪过程的现象识别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雪过程中,18个站降水现象识别平均准确率为83.2%;两种型号雨滴谱仪平均降水符合率为72.2%;统计发现本次过程现象识别开始时间差小于2分钟.
  • 摘要:本文利用区县级台站观测业务实际,探索并应用计划任务和批处理结合方式形成了一套业务上实用的自动气象站资料应急备份方案.此方案可实现地面气象资料及时、自动备份,不增加业务人员负担.在发生突发状况时,可一键切换到备份站,大大减少备份机切换时的工作量.此套方案使用简单、运行稳定,将大大提高基层气象台站自动站的故障应急能力,且提高地面观测数据的准确率以及数据的到报率.
  • 摘要: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是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尽管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含量相对较少,其质量仅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十亿分之一,但它组成复杂、形状各异,对整个大气的水循环和辐射传输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大气气溶胶具有浓度低、生命期短、时空变化大、区域特征明显、来源复杂等特点,已成为气候变化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气候变化模拟和环境遥感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它对气候、环境及军事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太阳光度计原理基础上,利用目前先进的光谱测量技术,研制了太阳光谱仪,通过太阳跟踪,实现200-1100 nm波长范围内太阳辐射的准确测量,进一步得到高分辨力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水汽等气体成分含量。
  • 摘要:介绍国际上短波段空间天气监测卫星、太阳监测卫星及空间天气监测相关的载荷,介绍我国空间天气监测的技术基础.探讨在我国现有技术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合理布局,形成我国自己的多波段、多轨道、高准确度的空间天气监测网络,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 摘要:在精细结构图上,合声波通常表现为一个类嘶声带或者一系列短时的(0.1-1s)分立结构.范艾伦探测器的观测数据显示合声波可以表现为长时间持续的(高达25s)振荡调.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振荡调可以转化成一个频率近乎不变的恒定调(具有较窄的频率扫动范围).数据分析表明这些振荡调合声波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非人工触发事件。振荡调的产生存在两种可能的物理机制:(1)类嘶声带触发的非线性过程。非线性理论认为两个产生区域之间的周期性变换有可能造成这类频率振荡的合声波。振荡调的扫频率和振幅之间的关系也支持了这一点。但是,振荡调下降部分的子波包的扫频率模糊不清为这种产生机制带来了不确定性。(2)某些物理量的调制。卫星观测的局地磁场和电子密度并未表现出与频率振荡的相关性。然而,因为这些观测都发生在中纬度区域,一些未发现的源区附近的调制过程还不能被排除。
  • 摘要:通过计算W0-W39,W40-W70以及W71-W90三个经度范围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耀斑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耀斑的相关系数是经度依赖的,即对于与地球磁链接区域(W40-W70)的太阳质子事件,太阳耀斑积分与太阳质子事件强度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的这种特点与耀斑加速粒子的最大流量只出现在磁链接区域的特征相吻合.计算结果支持太阳耀斑对太阳质子事件有贡献,即耀斑参与了E≥10MeV质子的加速.
  • 摘要:宇宙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等均充满了等离子体,如太阳风、地球电离层、火星电离层等.尤其是地球电离层等离子体能够迅速响应空间磁暴、亚暴等空间天气事件,甚至与地球火山、地震等活动存在耦合机制.基于这些特征,空间等离子体的探测为实现空间天气的观测提供了途径.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领域,朗缪尔探针和等离子体分析仪是十分有效的探测技术,二者互为补充,可以实现空间等离子体的全面探测.其中,朗缪尔探针可以就位测量空间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等特性参数.等离子体分析仪可以就位测量空间等离子体的离子密度、离子温度、离子漂移速度和离子成分等特性参数.朗缪尔探针和等离了体分析仪通过探测卫星轨道空问电离层的等离了体特征参数,提供空问等离了体环境的实时变化,可以为电离层科学研究及建立新的电离层模型提供数据积累,也提供了空间天气观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 摘要:地球辐射带是人类进入太空最早发现的空间天气现象.然而,随着人类科技水平提升和视野拓展,辐射带仍存许多悬疑问题有待解决.同时,人造卫星在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辐射环境诱发的总剂量、单粒子、充放电效应仍旧困扰着航天工程发展,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辐射效应导致的卫星异常或者科学、应用载荷效能下降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因此,地球辐射带观测研究在科学和工程应用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辐射带分布在地面高度200km到约6000km,南北纬60度之间的区域,主要成分包括高能质子、高能电子和少量的高能重离子,其分布区域内,特别是南大西洋异常区(SAA)是低轨卫星(LEO)遭遇辐射威胁的重灾区,是航天工程重点关注的区域。最近,RBSP的观测数据表明,内辐射带不存在非常高能量的高能电子,再次引发了对其科学研究的热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结果分析,结合FY-1、3系列卫星探测结果,针对最近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研究。
  • 摘要:城市水涝灾害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高强度暴雨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依据——暴雨强度公式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和排水工程设计的基础.本项目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和《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修订柳州市区暴雨强度公式,选定柳州国家气象站作为本项目的代表站,采用年最大值法进行降雨数据采样,采样年限为1995-2014年,挑取最大降水量的时段分为5、10、15、20、30、45、60、90、120、150、180分钟共11个时段,从全年的降水自记纸或每分钟降水量数据文件中,挑取本年内以上11个时段最大降水量及相应开始时间;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及相应开始时间,只有当1440分钟降水量≥10.0mm时才挑取;各时段最大降水量从年内各月降水量自记纸或每分钟降水量数据滑动挑取,且不受日、月界的限制(但不跨年挑取);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出现两次或以上相同时,开始时间栏记出现次数.用概率型分布对以上数据进行拟合调整,项目分别采用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指数分布曲线、耿贝尔分布曲线进行拟合调整.结果如下:本项目中指数分布曲线优于其他理论频率曲线,绝对均方误差为0.043(mm/min),相对均方误差为2.64%,因此本项目确定选用指数分布曲线拟合调整的方法.然后利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广东省气候中心联合开发的“暴雨强度计算系统”进行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计算重现期区间暴雨强度公式和暴雨强度总公式.利用暴雨强度区间公式算得的重现期2~20年暴雨强度平均绝对方差为0.043(mm/min);相对均方误差为2.64%;利用暴雨强度总公式算得的重现期2~20年暴雨强度平均绝对方差为0.054(mm/min);相对均方误差为2.52%,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的要求(平均绝对均方误差不超过0.05mm/min,平均相对均方误差不大于5%,在降雨强度较大的地区允许平均相对均方误差大于5%)(柳州市属于降雨强度较大的地区).从两种公式计算精度看,暴雨强度区间公式优于暴雨强度总公式,因此推荐使用暴雨强度区间公式.结论及建议:(1)本项目采用柳州国家气象站1995年1月~2014年12月份近20年各个历时暴雨数据,数据精度高,统计样本准确可靠.(2)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和《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推荐的方法进行编制和计算,计算过程规范,计算结果误差满足规范要求.(3)本项目采用年最大值法采样,更适合以年为重现期的周期性水文气象规律的表达,还可使统计样本的随机性、独立性较好,方法科学可靠.以柳州国家气象站雨量资料为样本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可在柳州市区范围使用.
  • 摘要:利用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许昌气象站沥青、大理石、水泥、泥土、砂砾、草坪六种下垫面温度和同期气温,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下垫面的年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及特殊天气形势下不同下垫面温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度沥青相对最高达18.4℃,比2016年气温14.8高3.6℃;沙砾次之为17.8℃,比气温高3.0℃;泥土为16.7℃;草坪为16.3℃,大理石为16.0℃,水泥相对最低为15.6℃.证明了人们在以沥青为主的路面上感觉比实际的温度高很多的科学道理.
  • 摘要: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是指直接受地面影响的对流层部分,响应地面作用的时间尺度为一个小时或更短.边界层高度是遥感监测研究近地面颗粒物过程的重要参量.随着激光雷达探测能力的增强以及对城市污染问题的日趋重视,激光雷达开始应用于城区边界层的探测.激光雷达资料反演是获取边界层高度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富山县NIES型偏振激光雷达连续观测的后向散射数据,采用梯度法提取大气边界层高度。通过个例分析,表明梯度法反演结果不稳定,适用于信噪比高,天气比较简单的情况。采用结合雷达快视图以及设定阈值的人工方法对梯度法结果进行订正,订正后的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高度演变情况,同时也对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边界层演变的影响。
  • 摘要:利用1971~2016年十堰城区气象观测站雾霾逐日观测资料,运用气候趋势、小波分析和M-K检验分析了十堰市雾-霾天气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十堰城区雾、轻雾和霾多年平均值分别为8.8d、151.6d和22.6d,三者年内各月呈“U”型分布,各自低谷点分别位于7月、6月和8~9月,峰值则为11月、1月和1月.雾、轻雾和霾季节之间差异明显,秋冬季较多春夏季偏少.雾天气现象长期变化呈现逐渐减少趋势,气候倾向-1.2d/10a,轻雾和霾天气现象长期变化呈现增多态势,二者气候倾向分别为6.3d/10a和6.1d/10a.雾、轻雾和霾长期变化中分别在2012年、1980年和1998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雾、轻雾和霾均存在3a短周期,长周期分别为32a、43a和37a,它们的中间周期显著性不高.
  • 摘要: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文选取这一个地区主要的城市,首次对闽东南沿海全区域的城市化温度效应进行分析,对城市效应在温度上升中的贡献作了分析研究,阐述了闽东南沿海地区气温变化过程中城市化效应的作用.闽东南沿海1961-2000年以来,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1990年代初是温度变化的转折点,1990年代之前是相对较冷的时期,之后则为较暖时期。1990以后,温度增速非常迅速。城市热岛效应有正有负,负效应影响范围主要莆田,城市正效应呈减弱趋势,但泉州地区的城市正效应在加强。城市效应在全区温度增幅中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该地区城市温度升高受城市化影响较大。
  • 摘要:选取1981-2016年沈阳市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20时-20时(北京时间)降水及2004年以后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沈阳地区年平均暴雨日和年平均暴雨雨量每10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2011年以后年平均暴雨日和年平均暴雨雨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近36年沈阳地区年平均暴雨日、暴雨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但是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近13年的年最大暴雨强度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对沈阳地区暴雨时间分布的特征分析,从沈阳地区暴雨日和暴雨雨量分布来看,暴雨主要发生在6-9月,集中于7-8月。本文分析得出最大暴雨强度在6月和9月数值偏大,最大值出现在6月,这与暴雨日总数和暴雨雨量的极值分布不一致。近36年沈阳地区暴雨日和暴雨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南多北少。康平、法库等北部山区暴雨日总数和暴雨雨量均较小,沈北、浑南东部丘陵地区和辽中西南部平原地区暴雨日总数和暴雨雨量较大。
  • 摘要:本文分析资料采用2个国家气象站(厦门站和同安站)和23个厦门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风速资料分析地面风场特征。近30年,厦门市区平均风速逐年呈显著减小趋势,以0.534米/秒/10 a的速率递减,而郊区没有明显趋势;说明城市化发展对风速的影响显著,使厦门城区的风速明显减小,其中秋季的影响最为明显,夏季的影响相对最小,且减幅与风速大小没有直接关系。2010-2016年厦门区域平均风速2.4米/秒,各地在1-4米/秒之间;其中秋季最大2.7米/秒,其次是冬季2.6米/秒,春季最小1.8米/秒,空间分布,年和四季均表现为东南、西北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小趋势,但夏季和冬季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比春季和秋季要大一些。厦门市各地16个方位风向都有可能出现,但全年盛行风向都在第一象限,从东到西的外海海边、内海小岛、内海大岛到内陆,由N、NE、ENE到E呈顺时针方向转变,且最多风向出现频率则呈逐渐减小趋势,外海海边出现频率在30%以上,内陆仅12%左右,外海海边是内陆的近3倍。季节上,除了夏季盛行偏南风外,春、秋、冬季盛行风向与年基本一致,但最多风向频率以冬季最大,其次秋季,春季较小。
  • 摘要:本文在无锡市崇宁和旺庄环境监测子站,通过对分级颗粒物进行不同季节(2014年4、7、10、12月)的采样,同时对本地颗粒物主要排放源进行采样,并对受体和排放源样品浓度和化学成分进行特征分析,结合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解析无锡市城区和工业区分级颗粒物来源,确定分级颗粒物不同排放源的贡献率.两个观测站点结果,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143.1μg/m3(崇宁站)、119.9μg/m3(旺庄站);PM2.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1.9μg/m3(崇宁站)、65.3μg/m(3旺庄站);PM1.1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3.7μg/m(3崇宁站)、49.9μg/m3(旺庄).崇宁站各级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均要高于旺庄站,季节差异上,颗粒物浓度在冬季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季节.分级颗粒物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NO3-、SO42-、OC、NH4+、EC、Ca、Cl-、K、Fe、Al、Na等,通过质量重构方法后最主要的化学组分依次是颗粒态有机物(POM)、硫酸根(SO42-)、硝酸根(NO3-)、铵根(NH4+)、地壳元素(CM)、其他水溶性离子、元素碳(EC)和微量元素.利用CMB模型计算得到,无锡市PM10的主要排放源为依次为二次硝酸盐(18.2%)、二次硫酸盐(17.3%)、土壤扬尘(9.0%)、燃煤电厂(8.6%)、二次有机气溶胶(8.4%)、柴油车尾气(6.7%)、汽油车尾气(5.8%)、建筑扬尘(5.0%)秸秆燃烧(3.6%)、钢铁冶炼(3.4%)、城市扬尘(3.4%)、海盐气溶胶(2.0%)、餐饮油烟(1.7%),另外6.8%的贡献来自其他排放源类.分级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可以看出,粗粒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扬尘类、汽车尾气和工业过程,细粒径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工业过程.为了减轻无锡市颗粒物浓度水平,重点是控制燃煤、工业生产活动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扬尘和交通废气控制.
  • 摘要:基于台州气象站2008~2013年酸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台州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降水pH值、导电率K值的概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多年平均降水pH值4.48,导电率K值35.7μS·cm-1,酸雨率80.9%,台州降水容易形成酸雨,雨水酸度较高,比较清洁.酸雨形势时空表现不同,W-NW-N方及SW方为酸雨偏重区域,冬春季降水酸性污染程度较夏秋季重.年均降水pH值4.32~4.64、导电率K值31.3~42.3μS·cm-1,酸雨率73.1%~86.8%,酸雨形势年际波动总体变化不大,但显示出微弱转好态势.降水量、雾天、近地面风场都对酸雨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 摘要:基于黄石市2015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该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其污染因子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黄石市AQI年平均值为93,良和轻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58%和22%,优和中度污染以上空气质量所占比例均为10%左右.AQI逐月变化呈U型分布,O3浓度的平均日变化在正午前后有所上升,与太阳辐射造成的光化学反应有关;PM2.5、PM10浓度呈双峰双谷型分布,与气象条件的日变化及人类活动有关;NO2呈双峰分布趋势,与大气层结稳定导致人为活动产生污染不易扩散有关.6种污染物在四种天气下的浓度变化基本为霾天最高,雾天次之,晴天再次之,雨天最低;晴天、雾天和霾天的AQI的日变化特征一致,雨天其日变化幅度较小.降水过程湿沉降改善空气质量清除了颗粒物,对大气有具有明显的冲刷作用.
  • 摘要: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采用2010年7月~2013年5月济南市中心城区56种VOCs连续监测数据,研究济南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污染水平,并结合泉城广场同步采集的O3、PM2.5等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探讨济南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影响因素,计算济南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采用PMF模型进行济南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源解析,进一步结合重点行业VOCs排放源的监测数据,分析济南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工业来源,据此提出济南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济南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物种是C3~C5的烷烃、乙烯、丙烯、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在2010年到2013年的四个年份中,TVOCs和目标化合物的总含量呈整体缓慢下降的趋势.(2)TVOCs与PM2.5满足方程y=0.8645x+48.013,R=0.5890,目标化合物TVOCs与PM2.5满足方程y=1.6429x+43.114,R=0.604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VOCs的浓度与PM2.5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TVOCs了影响PM2.5生成.(3)2010年-2013年间SOA贡献较大的7个VOCs分别是甲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乙基苯、邻-乙-甲苯、间-二乙基-苯、1,3,5-三甲基苯,其贡献率依次为27.94%、10.89%、10.72%、7.67%、5.49%、4.07%、3.78%.2010年-2013年间每年对OFP贡献最大的VOCs有乙烯、顺-2-丁烯、甲苯、反-2-丁烯.它们的平均贡献率为15.43%、6.30%、5.85%、5.94%.(4)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这1整年的时间的环境空气数据的特征污染物的PMF源解析结果显针,燃烧源的比例是21.51%,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37.87%,有机试剂挥发源的比例是20.18%,工业源的比例是20.54%.其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特征污染物中贡献最大的污染源.
  • 摘要:本文利用南宫酸雨监测站2006-2015年的酸雨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10年来酸雨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酸雨的变化规律.南宫区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酸雨现象,是华北地区酸雨污染较严重的区域.2006年~2015年10年期间的年降水平均pH值低于5.6,酸雨频率高达57%,所有降水均为偏酸性,其中66%降水是酸雨,27%降水是强酸雨.2008年最为严重,年降水平均pH值为4.98,酸性降水量比例和强酸性降水比例分别为86%、61%;南宫区域降水平均pH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强酸雨量、强酸雨频率呈明显减少趋势;酸雨随季节呈现出变化规律是:秋季酸雨最强,春季最弱.8月是酸雨污染较严重的月份.
  • 摘要:利用石河子市气象站1960-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1年来年石河子市年平均气温以0.42℃/10a增温率呈增加趋势,1988年后气温显著增加.≥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分别以130.0℃/10a和2.3d/10a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0℃积温持续天的增加主要是终止日期延迟所致,初始日期提前不显著;≥0℃起始日期提前程度远小于终日延迟程度.
  •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洛市2016年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因素与历年同期对比、全市各县区对比,得出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地域分布不匀,东部偏多,西部偏少.并结合全市全年重大气象灾害出现的频次、强度和影响范围,对2016年商洛市气候与粮食生产、特种作物、林业和水资源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影响做出了评价.
  • 摘要:一氧化碳(CO)是全球碳循环中的一种重要气体,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21世纪以来,CO的卫星观测资料越来越多的应用于CO的时空分布、排放、传输等研究.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是常用的CO卫星观测资料之一.中国东部地区(110-123oE,28-40oN)是CO的主要源区,CO柱浓度呈春季最高,夏、秋季低的季节性特征.前人使用台站资料,讨论了天气形势对各种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影响,如O3、PM2.5、PM10.但对不同天气型下CO浓度的变化研究较少.本研究使用AIRS CO及NCEP/NCARFNL的200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资料,利用Kirchhofer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CO高浓度日的850hPa高度场进行天气分型,并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CO高浓度日的天气形势可分为五类,不同天气型下CO高浓度天数具有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随季节改变,CO污染的主导天气型不同.
  •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山区的气温降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西安和商洛为典型代表区域,分析了1959年~2013年两地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差异性,并利用Hurst指数对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本文得到以下结论:自1959年~2013年,西安和商洛的气温及两地气温的差值均呈上升趋势,并且未来依然呈上升趋势;西安和商洛的降水以及两地降水量的差值均呈弱的下降趋势,并且未来无明显的变化趋势.
  • 摘要:统计分析1986~2015年30a时间序列的河池市春季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分析春季(3~5月)河池市气候环流背景,为进一步研究春季降雨预报指标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春季500hPa东亚中高纬基本为一槽一脊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西伸北抬,南支系统逐渐活跃,河池市上空由平直偏西气流转受西南气流影响;850hpa由偏西北气流转为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加大;冷空气活动区域逐渐往北往西收缩,强度减弱,并经华北、江淮以偏东路径影响河池,河池盛行偏东风,雨日渐多,雨量渐增.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河池市春季降雨概率呈现夜雨大于日雨,且3月最为明显,5月差异最小.空间上,夜雨由北向南递减,日雨则自东向西减少,以3、4月最明显,至5月呈均匀分布特征.
  • 摘要:森林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和浓度变化特征,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碳源汇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代表珠三角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鼎湖山观测站2012年CO2通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CO2通量、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及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CO2通量日变化一般呈“单谷”曲线,在白天中午前后到最小值(负值),夜间较高(正值),且夜间变化幅度小于白天;CO2浓度日变化也呈“单峰”变化形态,在夜间或日出前后出现最大值,在午后达到最小值;(2)CO2通量季节高低次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CO2浓度季节变化次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即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节,这可能与植物物候的季节变化所引起的CO2源汇强度改变有关.(3)2012年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年均值为-0.07mg·m-2·s-1,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为-842gC·m-2·a-1,CO2年均浓度为665.2mg·m-3,表明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近年来处于快速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4)CO2通量及浓度与气温、饱和水气压差VPD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CO2浓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VPD,表明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CO2浓度和通量的关键气象因子.
  • 摘要: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SAH)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水汽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上层,水汽大值区位于SAH的东南侧,并随高度增加向西北倾斜到100hPa,水汽大值中心基本位于SAH中心附近.2)SAH偏强(弱)时,SAH东部UTLS区水汽显著偏多(少),而SAH西北部水汽异常不显著.3)SAH偏强(弱)时SAH中部UTLS区水汽偏多(少)可能与SAH对水汽的抽吸和对水汽输送屏障有关.4)而AH偏强(弱)时SAH东南侧UTLS区水汽偏多(少)可能与深对流输送的水汽潜热释放有关.
  • 摘要:采用2015年-2016年武汉市21个监测点空气质量六要素逐小时观测数据,对武汉市空气质量指数实时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近两年年空气质量趋于好转,年度AQI评价均为二级,达到了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范围及其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相对于2015年,2016年的AQI达到1、2级的时数比例上升,3级及以上时数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2015-2016年平均情况来看,武汉市一年中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按月比较依次为7月、6月和8月;冬季空气质量最差,按月比较依次为1月、12月和2月.有12、1、2、3月平均空气质量达到3级以上,最差的1月达到了4级;其他月份均为2级,其中7月的空气质量优、良时数占比达到了97.1%.影响武汉市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其次为PM10,但O3和NO2污染治理也不容忽视;周边环境对测站AQI数据有较大的影响.受天气气候特点的影响,武汉市AQI逐小时变化规律呈现凌晨-上午和前半夜两个峰值、低值出现在下午的双峰曲线形态,但曲线上无规律的小幅震荡表明AQI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包括外源性污染,其原因和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利用2012年夏季山西省太原、大同、临汾3个温室气体观测站的近地面O3及相关前体物NOx、NO2、NO、CO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山西省夏季O3体积分数与污染状况、O3的时间变化特征及O3与其前体物体积分数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对O3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太原、大同、临汾3个城市的O3小时体积分数与日最大8h平均体积分数都有超标情况发生,夏季O3污染以临汾最严重、大同相对最轻;一日内O3小时体积分数最大值出现在15: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06:00左右,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其中临汾O3小时体积分数的昼夜变化振幅最大、大同最小;各城市NOx、NO2、NO、CO等前体物体积分数均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日变化过程,与O3日变化呈负相关;气温是影响夏季O3体积分数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风速贡献最小,夏季O3体积分数高值多在高温低湿的午后,且太原、临汾O3体积分数受局地气象因素影响比大同显著.
  • 摘要:甲烷是使气候变暖且长期存在于大气的温室气体之一,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人类的生活.本文通过运用NCAR的CESM(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地球系统模式)来模拟甲烷的浓度变化对北半球大气中地面气温、降水、云量、云的辐射强迫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甲烷浓度的增加会使北半球地面气温升高;改变降水的分布但总量变化不明显;各层次的云量不同程度减少;改变云的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的分布,但云的短波辐射强迫变化不明显,云的长波辐射强迫总量减少.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CESM模拟数据,非真实数据,并且因人类的活动,地球的自然结构亦有所变化,模拟结果与真实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
  •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在唐山地区连续观测到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唐山地区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特征,并评估了采暖期的大气污染状况.观测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大气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PM10,其中PM2.5占PM10的60%-80%,成为了首要污染物.唐山地区霾污染严重,出现的次数非常频繁,2010年共计出现霾过程109次,占总天数的30%,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和冬季采暖期.冬季采暖期呈现煤烟型污的特征,霾污染过程中大气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大幅度上升,气态污染物变化趋势与PM2.5相一致.周边地区远程输送对于本地污染的累积有明显的作用,其中西南气团对唐山地区大气污染形成贡献最大.
  • 摘要:利用东疆地区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6年汛期逐日降水序列资料,分析了东疆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汛期降水PCD平均值为0.35,逐年呈微弱的减小趋势(-0.02/10a),表明汛期降水趋于均匀化;汛期降水PCP平均值为35.0候,逐年呈增加趋势(0.46候/10a),表明汛期降水是推后的.汛期降水PCD和PCP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比北部大,最小值均出现在天山北麓巴里坤.Morlet小波分析表明,汛期降水PCD和PCP在整个周期变化过程中都存在13a显著周期.M-K突变检验显示,汛期降水PCD在1996年发生突变,以显著下降为主,降水不集中;汛期降水PCP在近56a呈现“推迟-提前-推迟”的趋势.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多水年与少水年PCD和PCP在空间分布上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多水年与少水年PCD均相同,多水年PCP比少水年早.
  • 摘要:基于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平均气温稳定≤5℃为冬季采暖临界温度,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对采暖期初、终日,采暖期日数和采暖强度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分析;基于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突变年前后采暖期初、终日,采暖期日数、采暖强度以及采暖能耗变化百分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采暖期初日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北疆早,南疆晚;山区早,平原和盆地晚”,采暖期终日为“南疆早,北疆晚;平原和盆地早,山区晚”,采暖期日数和采暖强度为“北疆多,南疆少;山区多,平原和盆地少”的特点.近54a新疆年平均气温和冬半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29℃/10a和0.3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的上升趋势,受其影响,采暖期初日以1.58d/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推迟趋势,采暖期终日以-0.66d/10a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提早趋势,采暖期日数和采暖强度分别以-2.25d/10a和-53.86℃·d/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的减小趋势,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88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较其之前,全疆平均采暖期初日推迟5.9d,采暖期终日提早3.2d,采暖期日数减小9.1d,采暖强度减小192.6℃·d,采暖能耗降低11.6%.
  • 摘要:本文基于NCEPGlobal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GEFS)第二代reforecast数据,对2003年6月20日到7月21日持续降水的集合预报能力进行评估.首先以中国逐日网格降水资料(CGDPA)为参照,对此次持续性降水的时空特征和雨强变化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多种降水检验方法,对GEFSreforecast数据从集合平均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方面进行降水检验评估.结果表明,集合平均在降水的空间分布结构和降水量级的预报上优于控制预报,两者的预报能力都随雨强的增加而有所下降,控制预报在暴雨量级的预报上优于集合平均.概率预报的预报技巧始终优于控制预报,优势随预报时效增加愈发显著.概率预报对中雨大雨的分辨能力较好,对暴雨预报的分辨率较差.并且发现,基于GEFS的集合平均、控制预报、概率预报1-8天预报技巧随预报时效下降,而第9天GEFS降分辨率之后,预报技巧下降速率变缓慢.
  • 摘要:本文采用年最大值法对兰州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4a降雨资料进行选样,并通过直接拟合、耿贝尔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求解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选用芝加哥雨型,统计兰州市雨峰系数结合暴雨强度公式确定短历时暴雨雨型.结果表明:皮尔逊-Ⅲ型分布要优于耿贝尔分布和直接拟合,其调整后的兰州市暴雨公式中1年雨力参数A1=5.532mm/min、重现期调整参数c=3.198、降雨历时偏移参数b=14.92min以及n=0.942.平均绝对均方差为0.036mm/min,可作为兰州市排水设计依据;皮尔逊-Ⅲ分布能够满足不同的降雨历时以及更久的重现期,降雨历时小于90min或者重现期大于20年的暴雨模拟精确度更高,重点关注的重现期在2~20a的暴雨其平均绝对均方差最小为0.03mm/min.
  • 摘要:为做好小流域山洪强降水天气预警,利用2013年~2014年巴南跳石河水位和雨量资料,研究了巴南跳石河单站雨量与水位的关系,计算出致灾临界雨量和水位.结果表明:跳石河水位和提前5~11h的单站累计雨量,相关系数较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并得出相对水位和5h累计雨量的关系式.最后,根据跳石河河道普查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山洪灾害风险等级标准,利用雨洪关系式调整参数计算出2个标准的临界雨量,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跳石河山洪灾害的检验和预警.
  • 摘要:黄河内蒙河段,地处黄河最北端,从宁夏的石嘴山市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拉僧庙入境,至伊克昭盟准格尔旗马栅的榆树湾出境,干流全长840km.该河段冬季严寒而漫长,极端最低气温达-34℃,上下游河段温差较大.在河流封冻期容易形成冰塞抬高水位,开河期易形成冰坝壅水.如2011年,内蒙乌海段发生凌汛决口,冰水冲毁乌达区5个村,受灾面积达50km2,直接经济损失约1.3亿人民币.影响凌汛的因素很多,气温剧烈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杜海龙等分析了气温与黄河凌情变化的关系,认为热力因素是影响黄河凌汛的重要原因,气温作为热力因素的综合表征,对凌汛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前并准确预报内蒙河段强降温过程,是黄河水文气象防凌服务的重要科研课题。
  • 摘要:本文利用山西省祁临高速交通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以2014-2015年降水数据为例,分析了路面结冰出现的原因.根据统计结果表明,当冬季降雪过后,雪遇到较高的路面温度融化后又冻结成冰;雪后路面结冰是继大雾后第二大对高速公路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通过高速监测站七要素能见度、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路面温度的观测,为高速公路路面结冰情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根据高速监测站中路面状况资料分为7种,分别为干燥、结冰、潮、湿、湿泞、雪霜,残盐,在山西省高速公路监测资料中出现的路面状况有干燥、结冰、潮、湿、湿泞等5种;把路面状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结冰情况,另一类是无结冰情况包括干燥、潮、湿、湿泞4种情况.
  • 摘要:普查、收集该市地质灾害隐患点2152个,分析了重点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统计了地质灾害的隐患点易发区及其分布,分析了地质灾害致灾机理,找出了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判据,初步建立该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流程.
  •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邢台的经济也迅猛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空气污染也逐渐加重,雾霾天气随之产生.雾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而雾滴本身是水蒸气在固体杂质表面凝结形成的,因此雾的出现说明空气中杂质较多,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霾是空气当中的一种固态颗粒漂浮物,对人的身体有害.因此本文针对雾霾的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污染天气均是在天气静稳条件下暖平流和辐射降温形成的,稳定逆温边界层结构有利于污染气溶胶的积累和雾霾的形成,雾霾的产生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霾然因素不可控制,应该从人为因素上加以研究。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煤炭去产能,将大大降低空气污染程度。
  • 摘要:通过对南靖县54年(1961-2014年)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源与种植琯溪蜜柚500多年历史的平和县同期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南靖适宜种植琯溪蜜柚,同时提出蜜柚种植需要注意防御的气象灾害.
  • 摘要:利用唐山站1961~2015年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唐山市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年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逐年高温日数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9℃/10a、0.23℃/10a和0.44d/10a;逐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呈双峰型;高温日数集中于5~8月,6、7月是高温日频发期.
  • 摘要:利用1980-2013年北疆玛纳斯河流域—乌兰乌苏站长期的农气观测实验资料,对三个典型棉花种植时期:裸地沟灌时期(1980-1993),覆膜沟灌时期(1994-2003),膜下滴灌时期(2004-2013)的棉花生长和耗水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沟灌和膜下滴灌时期的棉花播种、出苗和现蕾期较裸地沟灌时期显著提前约13-20d,而全生育期也相应延长约12-16d.膜下滴灌时期的棉花种植密度、收获系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分生长量均达最大值.近34年,该站棉花籽棉产量和蒸发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籽棉产量的增加率大于蒸发量的增加率,因此棉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利用效率也随之提高.膜下滴灌时期的水分和灌溉利用效率均达最大值(0.7和1.0kg·m-3),在我国和世界其它干旱、半干旱棉花产区均处于较高水平.
  • 摘要:通过对2016年全市5个国家级观测站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与宿州地区的降水、气温、日照等气象要素历年同期值和近10年同期值相比较评估分析,得出:2016年全市降水正常略偏多,气温略偏高,日照时数偏少,并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波动的气候特点以及年度总体气象要素平稳,对本地的生产生活未产生较大影响.
  • 摘要:根据CRU再分系资料,在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丽水降水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orlet小波变化和多窗口谱分析方法研究丽水年降水的周期变化特征,并重建显著周期信号,进而探究降水显著周期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丽水的年降水量总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不显著),约每十年增加4.64mm.年降水量序列在115a期间经历了两次突变;周期分析结果显示,年代际尺度上准27a周期在全时域中最为显著,年际尺度上2-4a的振荡尤为明显,由此预测年降水的变化趋势,2015年后近几年,丽水年降水量正处于低值区,未来延续在偏少区域发展并向偏多方向转换.
  •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持续发酵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的重视,地球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全球气候变暖不光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环境等带来了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旅游产业,下文讲述的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东南沿海旅游产业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旅游资源严重依赖于自然环境,而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旅游者的舒适度和旅游者的出游选择等,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 摘要: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0年88个测站夏季(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NOAA延伸再建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500hPa高度场资料.利用第95百分位法统计出极端降水序列,采用EOF、REOF分解、线性倾向估计以及M-K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阈值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致呈现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分布形势.其中阈值高值区位于赣鄂皖三省的交界处,高低值相差达40mm/d;夏季极端降水在一致性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存在着南北反向差异;并可以再划分为6种主要的空间型:分别为运河流域型、入海型、两湖平原型、南部型、北方型和沿海型.六种主要空间型的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但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除了湘北、赣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部,这三块小区域的极端降水表现为减少外,其余区域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夏季极端降水偏多.
  • 摘要:利用南漳县1960-2015年降水资料,对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年际变化、丰枯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69.1%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趋向率为-3.81mm/10a,冬、夏季降水量呈增多态势,春、秋季降水量却为递减趋势;7月降水量最多,12月最少,夏季降水是影响年降水量变化的主因;丰、枯年变化均匀,降水存在3a、6a、9a短周期和23-24a、26-27a长周期,2012年降水发生气候突变.
  • 摘要:本文利用黄石市1954~2013年近60a的气温、降水、风速及雷电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对其变化趋势及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黄石市气温增暖趋势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2℃/10a,年高温日数持续偏多,冬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灵敏;近10a年降水量处于相对偏少的时期,但日最大降水量呈上升的趋势;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显著减小,年极大风速逐渐增强;四季起讫日期及长度皆有变化,年雷暴日数虽有减少的趋势,但日数依然维持在30天以上.
  • 摘要:利用黄石市气象台195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6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选取逐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石市极值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4-2013黄石市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对于近60年黄石市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贡献是主要的;(2)近60年黄石市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1984-2013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升高是造成近60年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3)近60年黄石市年最大日较差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这造成了气温日较差的不断减小;(4)近60年黄石市气温(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与最高气温出现在2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2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与最低气温出现在1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1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其中T<0℃的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的显著减少以及20≤T<30℃的低温日数的显著增加贡献最大.
  • 摘要:“杭州气象预警”微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模板消息接口开发了气象信息自动发布系统,实现了在一天中定时或实时多次向微信用户推送短期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信息功能.2015年8月23日杭州气象预警微信自动发布系统在推送暴雨蓝色预警信息时,由于微信模板消息接口的调用次数达到10W/日上限,导致大部分微信用户始终未能收到气象预警信息.针对此次强对流天气中杭州气象预警微信自动发布系统暴露出的时效性、便捷性等突出问题,取消了短期天气预报和解除气象预警信号的信息推送,缩短气象预警信号数据接口扫描时间,对微信用户分组,采用分布式服务器推送等功能,完善了杭州气象预警微信自动发布系统.在现有1.9W用户的情况下,杭州气象预警微信做到10min内将气象预警信息推送到用户手中,总体而言比气象短信更经济、更高效、更快速.
  • 摘要:随着近年来航空运量持续快速增长、航线网络不断扩大、民航业快速发展,航空气象业务与服务面临的挑战更大、责任更重.当影响航班起降的复杂天气出现时,如何及时发布机场的气象预警信息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采用一套B/S架构的民航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为应对复杂天气向用户发布提醒,使用户提早做好防范准备.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6-35kV中低压配电线路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感应雷击所造成的故障率占雷击总故障概率的90%以上.基于此,本文对雷电感应过电压的形成机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近年来国内外雷电感应过电压的计算方法、耦合模型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同时,应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计算配电线路上雷电感应电压,并对该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
  • 摘要:闪电放电过程可以分为初始击穿、梯级先导、回击、直窜先导、继后回击、回击间的过程等子放电过程.而闪电的始发阶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雷电物理过程.对于闪电始发的条件和闪电始发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NBE作为切入点,研究闪电初始放电过程,探讨NBE和IBP在各类闪电发展中的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针对闪电始发放电事件类型(脉冲)进行统计分析,云闪始发NBE数量远多地闪.云地闪IBP始发多于NBE始发,且其所占比例接近,分级正、负性依然满足上述特点.从两例不同极性NBE始发过程可以看出,始发NBE极性与后续闪电极性一致.云闪中始发NBE高度集中在8-14km,IBP始发高度集中在6-10km;地闪中NBE始发高度集中在10-14km,IBP始发高度集中分布较为均匀.云、地闪NBE始发高度密值区均高于IBP.
  • 摘要: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就雷电预警预报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分析,得到一些比较好的参数指标和预报模型,但不同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雷电预警预报的指标参数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是结合哈尔滨地区的气候特征,对2016年6-9月的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的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闪电活动特征和雷达回波、闪电定位数据等的相关性,找出适合哈尔滨主城区的雷电预警指标。
  • 摘要:雷电监测定位技术是雷电物理过程及预警预报技术深入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经过几十年的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努力,雷电探测技术已经由最初的光学照片、低频电磁场以及地闪定位系统,逐步开始深入到云内甚高频辐射源、闪电通道发展的探测及参量反演.目前,全闪尤其是云内辐射源的探测已经成为了雷电及雷暴过程认识的必要手段.
  • 摘要:很多老旧建筑物在基建初期,未经过专业防雷设计和标准化施工,直击雷和感应雷防护措施不完善,使得此类建筑物成为雷电青睐的对象.本文以大旺某机关办公楼为例,详细介绍该建筑物内部防雷措施和外部防雷措施的改造,供该机构安全主管人员参考.
  • 摘要:利用福建省2015年三维监测系统和ADTD系统监测到地闪数据,对地闪雷电流幅值、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雷电流峰值记录仪数据进行初步对比,结果表明:三维闪电监测系统监测到地闪频次与ADTD系统地闪频次的比值为1.24:1,前者(10.7%)正地闪比例高于后者(6.6%).从雷电流幅值分布来看,三维系统监测到的正地闪雷电流幅值分布区间更广,正地闪频次分布更为集中,主要集中在8~30KA区间;三维系统监测到的负地闪雷电流幅值分布区间更广,ADTD系统监测到的负地闪频次分布更为集中,主要集中在-4~-18KA区间.从空间分布来看,福建省绝大部分地区三维系统监测地闪密度高于ADTD监测系统,三明西南部地区及福州西部零星地区地闪密度低于ADTD系统,三维监测系统在这些地区是否存在漏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时间分布来看,两者地闪频次月变化呈单峰变化特征,1-3月以及10-12月雷电活动较弱,两者地闪频次日变化呈单峰变化特征,午后到傍晚是全天雷电活动高发期,凌晨到上午雷电活动较弱.通过雷电流峰值记录来对比分析,其闪电探测效率为40%,平均定位误差为2.75km,雷电流峰值记录资料作为评估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
  • 摘要:为了解决气象信息数据在三维数字地球上的展示、查询等问题,采用WorldWind开源三维GIS平台,利用最新的三维数字地球信息展示技术,将天气预报、实况数据、预警信息等气象信息数据展示在三维数字地球上,为用户提供交互式的信息浏览及查询功能,为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浏览、查询及分析气象信息的新方式.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基本的地图控制外,还实现了图层选择、测距、测面等功能,以及城市天气预报的展示及查询、整点气温、24小时最高气温、24小时最低气温、1小时降水、3小时降水、6小时降水、12小时降水、24小时降水等天气实况的展示及查询,并且实现了全省预警信息的展示及查询功能.
  • 摘要:长江中上游流域降水对三峡及上游水电调度至关重要,针对长江中上游11个分区的面雨量预报则是水利水电调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提高长江中上游面雨量预报水平,更好的为水利水电调度服务,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长江中上游主观面雨量评价系统.长江中上游主观面雨量评价系统采用百分率法、中值法对未来7天长江上游、金沙江上游主观面雨量进行评价,提供了任意时间范围内主观面雨量全面、准确、直观、有效的评分服务.该系统采用c#语言研发,并通过flexcell组件二次开发实现各种评价报表的自动制作,能够更全面、准确、直观、有效的以表格方式展示和存储,极大的方便了预报人员对预报结果的评估.
  • 摘要: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是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其质量控制很重要,本文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和实际工作中的审核经验,对气象辐射观测记录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容易发生异常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台站提高辐射月数据文件的质量提供参考,对从事省级气象数据质量控制工作尤其是刚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的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 摘要:为解决工程中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转换过程中,换算系数查图求解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线性插值理论的换算系数计算方法.以规范给定的数据为基础,推导了换算系数求解的分段解析式.利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附录C给定的两者的换算系数,对推导解析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99%的换算系数的计算值与规范给定值的误差在5%以内,说明了推导的准确性.该公式可用于建筑防雷设计,解决现有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接地电阻测算不准确所造成的工程造价增加,浪费人力、物力的问题.
  •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突发性强降水所导致的山洪灾害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报警系统,提供了气象水文监测预警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发布等功能,为提升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工作的科技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避免过去由于天气及降雨观测手段落后、信息传输较慢,从而造成不能为抗洪避险及时的发布预报和警报.
  • 摘要:根据气象业务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控与预警发布的需要,采用Microsoft VisualStudio2010编程环境下的C#语言,开发了基于Mapx地理信息系统和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宜春市天气实时监控与区域预警平台.平台通过从CIMISS中读取天气实况数据,实现了对宜春市所有国家站和区域站雨量、风速、国家站能见度、宜春及周边地区闪电与雷达回波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并将加工后的气象数据以图形显示的方式叠加在以Mapx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地图上.地图由图层及标注组成,有省界、市界、县界、国家自动站名、区域自动站名五个地理图层和实时动态更新的雷达拼图图层,气象信息员手机用户图层可以根据气象信息员手机号码库的变化与否进行直接载入或重新生成后再载入,而从CIMISS中读取的宜春市全市国家站和区域站的实时雨量、风速、国家站能见度及指定区域内的闪电资料则通过文字标注方式在地图上显示,所有图层及文字标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显示或不显示,整个图形具有放大、缩小及平移的功能.在平台上动态刷新显示宜春市国家站、区域站前10分钟的累计降水量和极大风速及近6个小时内宜春市及周边地区的闪电情况,当宜春市国家站、区域站前10分钟的累计降水量、极大风速达到所设阀值时数据值会变成红色突出显示,同样最近十分钟内出现的闪电也会以红色的“+”、“-”显示,同时发出语音告警,提醒预报人员注意.雷达回波拼图则是将宜春市周边多部雷达的组合反射率数据按照同一点取回波强度最大值的原则拼合成一个网格矩阵,每个网格点存储组合反射率强度数据,再将其生成JPG图像文件配准叠加到地图中实时刷新.从本地以mdb格式存储的乡镇气象信息员手机号码库中读取全市各县(市、区)乡镇气象信息员手机号码及其所处的经纬度,按其经纬度将手机号码以点状的方式叠加到地图层中.通过多边形圈选的方法,直接在地图上选择出灾害天气可能影响的区域,则该选定区域内的所有气象信息员手机号码将自动导入临时创建的手机号码数据文件中,预报员通过在短信编辑区域编辑预警短信,点击发送就可对该区域内的气象信息员发送灾害预警短信.
  • 摘要:道路结冰是气象上规定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准确认识道路结冰发生规律和科学有效地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以影响道路结冰的日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为主要因子,将是否结冰抽象成二元分类问题,借助数据挖掘中C4.5决策树算法进行分类分析,得到易于预报员使用的预报道路结冰规则集.在实验部分,选取2004-2013年连云港和嘉定为例,用前8a的连云港地区道路结冰数据样本进行分类规则的学习,得到适合连云港地区的4条预报道路结冰规则集,然后用剩下2a的数据进行检验,准确率高达96.82%;再用前8a的嘉定地区道路结冰数据样本进行分类规则的学习,得到适合嘉定地区的3条预报道路结冰规则集,然后用剩下2a的数据进行检验,准确率高达94.87%.实验表明采用C4.5决策树算法构建的道路结冰预报模型预报不仅预报准确率高、易解释、方便预报员直接使用,而且预报规则都与道路结冰现象的天气过程及理论一致.
  •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国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为基准,对CMPA(CMPA_Daily)降水资料在全国范围内的进行精度评价研究,并与CMORPH1.0(CPC MORPHing technique gauge-satellite)、TRMM3B43V7(Tropical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3B43)降水资料精度进行对比,并进一步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坡向修正因子分析地形因子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地貌类型下数据的精度.结果显示:CMPA在年、月尺度上均能较好地反映降水的多寡,与站点实测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误差波动较为平稳,数据质量及稳定性优于CMORPH与TRMM;从时间序列曲线显示CMPA的精度均以年为周期呈现波动,均方根误差夏季高于冬季,相关系数、百分比偏差、平均相对误差冬季高于夏季;地形表现力分析显示,高程、坡度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大于坡向与坡向修正因子;在复杂地形下,高海拔与高坡度地区CMPA精度均有所降低,但降水情况的表现能力仍然强于CMORPH与TRMM.
  • 摘要:雷达气象资料是短临预报、灾害天气预警的重要资料,目前气象部门对其存储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结合文件系统.关系型数据库在数据规模较大时存储和管理能力不足,检索效率较低.鉴于此,基于HBase设计了分布式的雷达数据存储模型,应用Java多线程技术调用HBase API将雷达观测信息和雷达文件存入HBase.辅助Solr索引优化HBase查询效率.测试结果表明,平均入库速度为12632条/s,数据检索结果返回时效达到毫秒级,能够满足业务应用中对雷达气象资料存储和检索时效的要求.
  •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有区域站信息采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资料管理等方面的运行状况,对区域站的建设提出了精选区域站点,精选气象要素,选择相同型号且优质的气象仪器等合理化建议.通过实例,总结了通过省级维护后提示的疑误数据信息,再做人工质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归类,从数据的迹线变化趋势、突变值变化特征等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要素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是选定合理的阈值,再加人工分析,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目前区域站数据管理方面是弱点,只有做好数据及时上传入库、数据归档、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为当地气象服务提供准确完整的气象资料.
  • 摘要:2015年滨州雷达站的雷达由原来的SC雷达更换为SA雷达,作为试点,处理雷达产品软件更换为用ROSE系统处理,处理后形成的基数据文件、产品数据文件和雷达状态信息文件的文件名均发生改动,需要新的程序来完成资料整编中的文件名改名工作.根据2006年7月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制定的气测函[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过程个例资料整编管理暂行规定(试行)]业务规定中整编要求,针对灾害性天气过程雷达个例资料整编工作数据量大、文件格式不同、文件名不同和人工整理易出错等特点,分析借鉴现有的国内新一代天气雷达个例资料整编举措,结合ROSE系统下需要整编的各种雷达数据资料格式,以及资料存储情况等,开发出雷达个例资料整编软件.此软件使用DOS命令和编译语言进行程序编写,都不需要再下载安装其它语言编辑器,在编写上方便,运行起来快捷,对所使用的计算机要求不高.根据整编业务规定、整编流程和工作需要进行了总体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模块:配置模块,数据收集与分发模块,文件名改名模块.配置模块主要设置雷达站的区站号、雷达型号、设定整编个例的时间等信息.数据收集与分发模块进行各级目录的建立,雷达资料的采集及分发等工作.文件名改名模块是将ROSE系统处理出来的基数据文件、产品数据文件和雷达状态信息文件的文件名用批处理命令进行重命名,对资料做进一步整理.雷达个例整编软件自2016年6月开发出并加以试运行,7月正式用于业务工作,并至今,能实现雷达个例资料整编工作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使得雷达整编工作顺利完成.显著提高整编资料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人工整编资料的出错率,极大方便灾害性天气个例资料的整编工作,减轻工作量.对不同雷达站、不同雷达型号和不同观测模式等设定好后,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雷达,可以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
  • 摘要:我国已经独立自主发展了风云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FY-4)于2016年发射成功,搭载干涉式大气红外高光谱垂直探测器(GIIRS),该探测器波段范围覆盖可见光、短/中波红外、长波红外波段,由于其信息含量极大,为提高廓线反演精度,通道优选亟待解决.本文以信息熵为基础,通过分布迭代法对FY-4高光谱传感器针对温度廓线进行通道优选,得到126个通道作为反演温度的通道组合,其信息容量为42. 8977,所选择的通道主要分布在700-790cm-1和2150-2250cm-1温度反演波段,对业务反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不同纬度、季节、下垫面带来的影响。
  • 摘要: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资源调度是一套建立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非常重要的中间件,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流程进行全自动化管理,将提交到作业调度系统的业务任务,分发到相应的计算设备上.跨平台作业管理调度系统对中心业务系统底层复杂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单一系统镜像,将计算资源进行池化管理,减轻业务开发和工程建设两方面工作之间的耦合度,提高整体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效率.
  • 摘要:目前,积雪的监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地面监测,主要方法有气象台站的观测、下雪期间气象协理员上报的不定期观测和雪深自动观测仪监测;另外一种方式为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监测不能够宏观上考察积雪范围的情况.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的积雪信息,弥补传统观测站的不足."葵花8号"是日本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搭载的Advanced Himawari Imager(AHI)传感器共16个波道,包含了3个可见光波道、3个近红外波道、10个红外线波道.全圆盘的时间分辨率达到10min.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500m.高光谱、高频率和高空间分辨率使得"葵花8号"具有很好的积雪分布及其变化的监测能力.本文选取2016年1月21-23号雨雪冰冻过程,应用"葵花8号"静止卫星观测数据,对宁波积雪分布进行监测,并应用地面观测数据进行验证.为相关部门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提供决策服务,减少国民经济损失.
  • 摘要:近年来,国际静止卫星应用从单纯的全盘观测满足共性观测需求向专项应用目标驱动的转变. 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高空间分辨率;二是高时间分辨率;三是高灵敏度;四是多传感器。重点静止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及突发情况处置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FY-2G卫星云图、云导出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白城市发生的短时强降水云图特征、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午后到前半夜,尤其是16-20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强降水对流云云状大多为准圆形或椭圆形,对流云团的发展阶段或成熟阶段的初期为短时强降水的多发时期.对流系统进入成熟阶段后,其云型长宽比逐渐增大,较少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强降水的频发区域并不在云团几何中心区,偏向云团移动前沿一侧边沿,TBB梯度大值区中;东北冷涡中心附近产生强降水的对流云系少数强降水站点位置出现在冷涡云系的北部,多数强降水出现的位置位于对流云团南侧或东南侧;与低涡低槽相关的对流云团,对流系统的发展移动往往具备明显的偏南移动分量;低层切变线触发的对流系统受高空槽东移影响,有明显的沿切变线东移分量,短时强降水大多出现于云团东南象限一侧;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产生的短时强降水一般云系较弱,强降水出现在副高与西风槽交接处弱钩状云系尾部附近;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强降水发生在OLR低值区域,强降水发生时OLR值在113-185W·m-2之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