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稳产性

稳产性

稳产性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7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5631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种子世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2015)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国际苜蓿会议、中国棉花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等;稳产性的相关文献由222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丽、刘金荣、王淑君等。

稳产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631 占比:99.82%

总计:436401篇

稳产性—发文趋势图

稳产性

-研究学者

  • 任丽
  • 刘金荣
  • 王淑君
  • 于亚雄
  • 刘忠祥
  • 曹燕燕
  • 李阳
  • 王素英
  • 葛昌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启源
    • 摘要: 一、育秧前准备1.品种选择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丰产性与稳产性好、品质优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2.用种量与种子要求每667平方米早稻用种量为常规种4〜5千克、杂交种2.5千克左右;晚稻用种量为常规种3〜4千克、杂交种2千克左右;一季稻用种量为常规种3千克左右。
    • 曾新宇; 徐茜; 李保证; 肖波; 宗洪霞
    • 摘要: 万菜薯19号为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综合食味品质优,地上部长势旺盛,分枝能力强,丰产、稳产性优,适宜在重庆薯区夏季种植。叶菜用甘薯是以嫩梢或叶柄作为食用部位的一种蔬菜专用型甘薯品种,具有营养丰富、保健作用强等特性,是公认的"长寿蔬菜",被誉为"蔬菜皇后",深受消费者青睐。此外,叶菜用甘薯还具有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端生物产量大,茎尖茸毛少、口感嫩滑,耐高温、高湿,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
    •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周丽涛; 赵锦; 杨晓光
    • 摘要: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 杜世坤; 赵振宁; 赵宝勰; 高玉芳
    • 摘要: 利用2016年和2017年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的产量结果,通过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回归系数法及AMMI模型对大豆品种银豆4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银豆4号两年的产量变异系数小、高稳系数大,回归系数均较对照陇豆2号小,基于AMMI模型中计算IPCA值与原点的欧氏距离D值小,属高产、稳产、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可以在甘肃省中晚熟及类似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
    • 吕亮杰; 刘玉平; 赵爱菊; 李辉; 陈希勇
    • 摘要: 为了全面评估冀麦325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根据2012—2014年国家黄淮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017—2019年国家黄淮北片旱肥组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生产试验和2019—2020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旱肥组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小麦新品种冀麦325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冀麦325在黄淮北片水地组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6.89%,2013—2014年度比对照良星99增产6.45%,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5.59%;在黄淮北片旱肥组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1.45%,2018—2019年度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7.60%,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5.70%。另外,冀麦325产量三要素协调,抗寒性好,抗倒,抗旱。综合分析表明,冀麦32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是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
    • 陈杰; 王子君; 李鸿斐; 白冬; 胡向尚; 宋佳静; 宋全昊; 金艳; 赵立尚; 朱统泉
    • 摘要: 为全面了解驻麦305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情况,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高稳系数(HSC)法对驻麦305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驻麦305在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度黄淮麦区(南片)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偃展4110(p<0.05),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驻麦305在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度黄淮麦区(南片)生产试验中的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偃展4110,表现出良好的稳产性;驻麦305在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黄淮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度黄淮麦区(南片)生产试验中的适应度分别为95.5%、100%和100%,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驻麦305具有良好的条锈病(免疫/近免疫)和叶锈病(高抗/高抗)抗性,可作为绿色品种进行推广应用;驻麦305是中筋小麦品种,可用于馒头、面条、包子等传统面制食品的制作。
    • 刘莉; 薛翀; 高炜; 刘新月; 张松令; 卫云宗
    • 摘要: 根据2017-2018年度和2018-2019年度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增产点率分析、AMMI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晋麦105号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其丰产、稳产性等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晋麦105号在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中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7.1%,在2018-2019年度区域试验中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6.2%;稳定性参数在2年区域试验中分别排第3名和第1名,在生产试验中稳定性参数排第1名,稳定性超对照。说明晋麦105号适用范围广,具有旱作丰产性、稳产性好的特点,是适宜山西省南部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
    • 周浩; 黄岩; 周素英; 高美荣; 张存岭; 赵彬; 王莉
    • 摘要: 利用丰乐—新世纪联合体黄淮南片3年67点次试验数据,对参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濉1309比对照显著增产,产量离优度低于参试种平均值和对照,丰产性突出;在变异系数分析中,高稳系数高于参试种平均值和对照,表现出在高产前提下稳产性强;适应度高于参试种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2%的增产点率超过80%,回归系数接近1,在皖豫苏陕分别统计,3年均增产且增产率超过4.5%;抗冻抗倒,适应性较广;三要素协调,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显著正相关,通径系数以直接作用为主,依次为千粒重>有效穗>每穗粒数。濉1309是适合黄淮南片进一步推广利用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 马盼盼; 胡占菊; 高岭巍; 姬社林; 王文娟; 黄凌杰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玉米新品种濮单12的品种价值和生产利用前景,以濮单12参加2017年和2019年河南金粮玉米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和2020年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对比、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濮单12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濮单12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均优于对照,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都比较理想的玉米品种。
    • 刘静; 冯国华; 刘东涛; 张会云; 马红勃; 王静; 刘立伟; 易媛
    • 摘要: 根据江苏省2013—2017年淮北小麦品种试验4年汇总数据,分析了江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江麦23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较对照淮麦20增产3.13%~5.79%)、稳产性(3年高稳系数HSC高于对照)、适应能力较强(4年适应度高于对照)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此外,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重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江麦23产量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