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旱地小麦

旱地小麦

旱地小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1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7541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农业技术与装备、种业导刊、小麦研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现代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专题学术会议、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2012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作物学科发展与粮食安全等;旱地小麦的相关文献由1124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志强、孙敏、任爱霞等。

旱地小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3.0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7541 占比:96.87%

总计:18107篇

旱地小麦—发文趋势图

旱地小麦

-研究学者

  • 高志强
  • 孙敏
  • 任爱霞
  • 赵红梅
  • 邓妍
  • 杨珍平
  • 赵维峰
  • 李光
  • 靖华
  • 张定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仁才; 陈松鹤; 马宏亮; 莫飘; 肖云; 张雪; 樊高琼
    • 摘要: 【目的】研究秋闲期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播前土壤墒情和小麦生产特性的影响以及减少氮肥用量的可行性,为四川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冬小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夏玉米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裂区为氮肥用量,设不施氮(N0)、减氮(120 kg/hm^(2),N120)和常规施氮(180 kg/hm^(2),N180)3个水平。测定了小麦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和墒情、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后叶绿素含量、开花结实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NM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有显著增墒效应,其2016—2017年土壤储水量提高了8.0 mm,2017—2018年提高了6.7 mm;2016—2017和2017—2018年0—100 cm土层储水量分别提高20.2和9.1 mm。SM处理较NM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小麦旗叶、倒2叶、倒3叶叶绿素含量,并有效减缓了上层叶片叶绿素降解;SM处理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并降低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SM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总小花数、可育小花数和总结实率;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两年均值分别较NM提高31.8%、44.4%和92.9%。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对小麦叶面积指数、花后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和产量均有一定降低作用,但秸秆覆盖的效应大于施氮效应,秸秆覆盖后减氮对产量降低作用不明显。【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可提高冬小麦播前0—10 cm土层储水量,利于冬小麦营养生长并延缓花后叶片衰老,从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改善开花结实特性。减少氮肥投入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但秋闲期秸秆覆盖下良好的保水效应可有效抵消减氮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四川旱地冬小麦产区,建议采用秋闲期玉米秸秆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的技术模式,以促进冬小麦减氮和增产增效。
    • 刘莉; 薛翀; 高炜; 刘新月; 张松令; 卫云宗
    • 摘要: 根据2017-2018年度和2018-2019年度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增产点率分析、AMMI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晋麦105号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其丰产、稳产性等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晋麦105号在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中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7.1%,在2018-2019年度区域试验中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6.2%;稳定性参数在2年区域试验中分别排第3名和第1名,在生产试验中稳定性参数排第1名,稳定性超对照。说明晋麦105号适用范围广,具有旱作丰产性、稳产性好的特点,是适宜山西省南部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
    • 张书栋(文/图); 高海涛; 马克义
    • 摘要: 种业是战略性核心产业,种子是农业发展的 “芯片”。2021 年以来,洛阳农林科学院自觉扛 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职责,深入贯彻洛阳 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全面发力打造“国 内领先的抗旱小麦研究科技创新高地”,以选育“洛 字号”小麦新品种的创新引领发展新成就,攻克 旱地小麦研发领域“卡脖子”问题,为夯实洛阳 市农业发展“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 贡献。
    • 李瑞雅; 孙敏; 任爱霞; 林文; 秦基伟; 李蕾; 卢鹏飞; 高志强
    • 摘要: 于2015—2017年在山西省闻喜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耕作模式为主区,设休闲期深翻和免耕两种模式,以播种方式为副区,设探墒沟播、膜际条播和常规条播3种方式,研究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显著提高旱地小麦播前0~300 cm土壤蓄水效益,达46.97%~240.44%;提高旱地小麦生育时期土壤耗水量,达6.48%~13.07%;提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达3.32%~7.22%、3.67%~6.53%、1.11%~3.61%、10.23%~13.16%。探墒沟播和膜际条播较常规条播显著提高了旱地小麦茎蘖成穗率,达5.99%~16.87%,显著提高穗长0.8~1.7 cm,提高可孕小穗数1~3个;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分别达5.28%~15.75%和1.51%~11.25%,此外,休闲期深翻后采用探墒沟播较膜际条播减少投入1200元·hm^(-2),主要是旋耕机械投入、地膜和回收地膜人工投入,增加经济效益622~754元·hm^(-2)。休闲期深翻后采用探墒沟播较常规条播减少投入300元·hm^(-2),主要为耕地机械投入,增加经济效益1430~1899元·hm^(-2)。总之,休闲期深翻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改善底墒,且结合探墒沟播更有利于提高0~300 cm土壤蓄水量,从而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增效。
    • 王法宏; 张萍; 亓传英
    • 摘要: 山东省水浇地小麦高产纪录为840.7kg/亩(莱州,2019);旱地小麦高产纪录为778.3kg/亩(莱阳,2021)。但全省平均单产仅为441kg/亩左右,优良品种的产量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壤肥力低难以满足小麦高产的要求、农机与农艺融合度不高导致小麦播种质量差以及水肥管理不合理等。
    • 郭海霞
    • 摘要: 长期以来,旱地小麦种植受缺水的影响,产量不仅低而且不稳定。近年,人口不断增长,而耕地面积却不断下降,旱地复种指数也在不断提高。提高旱地小麦种植的产量,已经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旱地种植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一、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多年小麦生产资料数据显示,豫北旱作冬麦区,年降水量在400~600 mm,大部分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每667 m;旱地小麦产量在200~300 kg。
    • 高仁才; 陈松鹤; 马宏亮; 莫飘; 柳伟伟; 肖云; 张雪; 樊高琼
    • 摘要: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_(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秋闲期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是适宜四川旱地冬小麦的减氮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 乔祥梅; 王志龙; 蒋欣彤; 王志伟; 高仕兰; 程加省; 李灶福; 于亚雄; 杨红
    • 摘要: 【目的】分析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给云南省小麦保优、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新育成的旱地小麦品种云麦76和云麦77为材料,设置5个减氮梯度,即:300 kg/hm^(2)(N1)、240 kg/hm^(2)(N2)、180 kg/hm^(2)(N3)和120 kg/hm^(2)(N4)和不施氮肥(N5),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相关指标,并对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同施氮处理下,云麦76和云麦77的产量均是随着施氮量减少而减低,施氮量由300 kg/hm^(2)减至240 kg/hm^(2)时,减产不显著,减幅分别为1.38%和0.30%;施氮量减少至180 kg/hm^(2)及以下时,减产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上,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减少显著降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2),与穗粒数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180 kg/hm^(2)和不施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较云麦76分别高10.67%和28.87%,且在同一减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降幅远低于云麦76。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对施氮量的响应因品种而异,云麦76的沉降值随施氮量的减少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减氮处理对云麦77的沉降值无显著影响;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施氮量的减少而不同程度降低。【结论】云麦77是耐低氮小麦品种。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常规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 王培如; 钟融; 孙敏; 孔玮琳; 张敬敬; Hafeez Noor; 任爱霞; 林文; 高志强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后夏休闲,一年一熟。3个试验年降水量分别属于正常、干旱和湿润年型。试验设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处理,分析了小麦耗水量、氮素吸收与利用、产量形成及不同降水年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均以N 180 kg/hm^(2)最高,且丰水年和欠水年耗水变化率以施N 150~180 kg/hm^(2)最高,平水年则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了花前叶片和穗轴+颖壳氮素运转量,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花前叶片和茎秆+叶鞘氮素运转量。不同降水年型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成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变化率均以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了8.4%~35.6%,平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8.9%~33.7%,欠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13.4%~48.9%;不同降水年型产量变化率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且施氮量增加到N 180 kg/hm^(2)时在丰水年仍可增产。丰水年施N 150~180 kg/hm^(2)肥效最高,达14.9 kg/kg,平水年和欠水年均施N 120~150 kg/hm^(2)肥效最高,分别达18.0和15.2 kg/kg;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均可获得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此外,不同降水年型增加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与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综合考虑氮肥用量氮肥变化量对耗水量、氮素运转量及产量等变化率的影响,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可提高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该施氮量为该区域的推荐施肥量。
    • 吴秀宁; 杨珂; 柴超杰
    • 摘要: 以商麦5226、商麦1619和3-3三种旱地小麦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浓度Pb对供试小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供试品种的萌发期耐Pb性。结果表明,Pb胁迫后,种子发芽势呈增加趋势、发芽率呈下降趋势。随着Pb浓度增加,最大根长、芽长、芽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MDA含量随着Pb浓度的增加先减后增,POD活性则先增后减。商麦5226和商麦1619根系鲜重先减后增,而3-3根系鲜重呈下降趋势。中度胁迫下幼苗根长较对照降幅为88.59%~90.06%,芽长降幅为42.80%~50.81%;重度胁迫下幼苗根长较对照降幅为92.68%~93.87%,芽长降幅为58.91%~61.30%;Pb胁迫对幼苗根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的抑制。隶属函数分析表明,三种小麦品种在萌发期的耐Pb性表现为3-3>商麦5226>商麦161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