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
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

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兰州
  • 出版时间: 2010-07-20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兰州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旱地农田入侵杂草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与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AM真菌)经常形成长效的共生体,该霉菌对三叶鬼针草的入侵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但机理并不清楚。盆栽试验对正常浇水、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条件下接种AM 真菌的三叶鬼针草植株与未接种植株之间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氧化酶(ASP)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三叶鬼针草叶片内MDA 含量升高,SOD、CAT、ASP和POD的活性升高;正常浇水条件下,接种G.mosseae 对MDA含量,SOD、ASP 和CAT活性影响不显著;中度干旱条件下,接种没有显著影响ASP 活性,但对SOD和CAT活性影响显著;在处理前期(7,14,21d)POD活性影响不显著,在处理后期(28,35d)接种植株显著低于未接种植株;重度干旱条件下,未接种植株MDA 含量、CAT 活性显著高于接种植株,POD活性差异不显著.ASP活性在21d 前差异不显著,之后,未接种植株显著高于接种植株.因此,AM 真菌G.mosseae 有效地降低了干旱胁迫对三叶鬼针草的伤害程度,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严重亏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摩西球囊霉对三叶鬼针草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由于三叶鬼针草和AM真菌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关系,该共生关系可能是三叶鬼针草入侵能力强的关键生物因子之一。
  • 摘要:本研究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了燕麦属13个二倍体、7个四倍体和5个六倍体物种共106份材料的主要抗旱性状表现,用GGEbiplot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各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抗旱鉴定的贡献,综合评价燕麦属野生资源在燕麦抗旱育种中的潜能和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植株的死亡率和萎蔫程度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P<0.05),而胁迫后植株的丙二醛(MDA)含量和植株相对电导率与抗旱能力也明显相关(r>0.5,P<0.01)。综合考虑抗旱的相关形态和生理指标,筛选到二倍体Avena atlantica、A.wiestii 和A.strigosa,四倍体种A.murphyi,以及六倍体栽培燕麦A.sativa 和普通野燕麦A.fatua 的部分居群具有优良的综合抗旱性.基于A.wiestii,A.strigosa 和A.murphyi 与栽培燕麦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可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在普通燕麦育种中加以利用.而对于具有明显抗旱优势的野生二倍体材料A.atlantica,则可通过克隆其抗旱基因进而遗传转化的方法将其应用于栽培燕麦的抗旱性改良。同时该研究表明燕麦的抗旱性不具有种属和分布区域的特异性,因此其抗旱性并非简单的由基因或环境决定,在确定抗旱材料时需要对个体进行全面的抗旱性评价和鉴定,以期在利用抗旱材料或通过克隆抗旱基因来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实践中能更准确和有效。
  • 摘要:本文通过模拟土柱试验方法,研究了设施蔬菜中4种夏季填闲作物种植对土壤无机氮残留和淋洗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填闲作物根系参数与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淋洗的相关性,以期揭示填闲作物减少无机氮淋洗的作用机理,并获得设施蔬菜生产体系适宜种植的填闲作物种类及其筛选指标。结果表明,糯玉米和燕麦的地上生物量、根干重、根长密度显著高于豌豆和苋菜,糯玉米、燕麦和豌豆的氮素吸收量高于苋菜.收获时,各填闲作物的种植比土地休闲可以显著的降低土壤(0 60 cm)的无机氮含量;其中燕麦和苋菜对土壤无机氮降低最多,其次为豌豆,再次为糯玉米.四种填闲作物的种植均显著降低了设施菜地的无机氮淋洗量。与休闲处理相比,糯玉米、燕麦、豌豆和苋菜的种植将体系的氮素淋洗量分别降低了100%、96%、82% 和58%.相关分析表明,比根长的增加有利于植株地上部氮素吸收量的积累.各土层填闲作物根系参数与土壤无机氮残留和淋洗相关性分析没有明显规律,表明了氮素淋洗可能受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协同作用的影响,静态的根系参数测定较难反映根系生长与氮素淋洗的关系。总结认为,设施蔬菜生产体系中糯玉米和燕麦比豌豆和苋菜更适合作为夏季填闲作物。
  • 摘要:本试验以夏玉米为试料,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密度设计包含75000、90000、105000 株/hm2 3个密度作为主区,每个密度处理包括:淤等行距60cm×单株留苗,于等行距60cm×双株三角留苗,盂宽窄行距(宽行70 cm + 窄行距50 cm)×单株留苗和榆宽窄行距×双株三角留苗共12 种方式进行处理,测定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夏玉米灌浆期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吐丝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提高;蜡熟期以90000 株/ hm2 最高,种植方式上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种植,双株留苗种植方式大于单株种植方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内3个层次叶片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逐渐降低,种植方式基本表现为宽窄行大于等行距,留苗方式表现为双株大于单株.试验条件下,以90000株/hm2,宽窄行,双株三角留苗产量最高。
  • 摘要:本文以春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试材,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农业气象站进行大田试验。两个生育期的降雨总量基本一致,其中2009年生长季的降雨变律特征与多年观察值相似,而2010年则表现为“前半期降雨多、后半期降雨少”的变律特征。微集雨技术共含8 个不同处理,包括淤平地不种植(裸地)、于平地种植和盂6 个垄沟和覆膜处理组(3 种垄沟宽度比(2∶1、1∶1 和2∶3)×2 种覆膜方式(垄上覆膜和不覆膜)),测定了各处理组土壤剖面贮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垄上覆膜处理组的叶面积指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同时提高了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和作物水的转化效率,并促进了生育后期土壤贮水量的迅速回升.就不同垄沟比来说,各参数值在垄沟比为1∶1 的处理组中最高.此外,就两种降雨变律年型而言,"降雨量前倾"的2010 年燕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2009 年(P<0.05),且显著提高了0-130 cm 剖面土壤贮水量。
  • 摘要: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在祁连山区水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合理并准确地估算其冠层蒸腾量,对于了解该区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位于祁连山中段大野口关滩森林站的青海云杉纯林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微气象梯度观测塔自动记录的常规气象资料(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以及太阳辐射、大气中CO2 浓度、土壤热通量等,应用改进的Penman-Monteith 修正式对研究区青海云杉林2008 年生长季的冠层蒸腾量进行估算,并采用单变量敏感性分析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2008 年生长季(5-9 月)的总蒸腾量为148.8 mm,平均日蒸腾量为0.97 mm;冠层蒸腾量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使得日蒸腾量在典型晴天高达2.19 mm,而在阴雨天仅为0.016 mm;气温对冠层蒸腾量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随气温的变化,日蒸腾量从5 月开始逐渐增大,在7 月中上旬达最大值,从7 月下旬到生长季结束其值逐渐减小;模型输入参数对模拟蒸腾量的影响强弱顺序为:林冠层截获的净辐射>叶面积指数>气温>风速>大气相对湿度;当模型输入参数在依10%变动时,模拟结果的变化范围均在依10%以内,说明该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稳定。在积累了大量相关基础数据的条件下,通过该改进的Penman-Monteith 修正式估算森林蒸腾耗水量仍是一种获得满意结果的便捷方法。
  • 摘要: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小陇山地区6种主要针叶林凋落物层的蓄积量、持水特性及养分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云杉林凋落物层的蓄积量最大,松林次之,落叶松林最小.同一林分林下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比分解层强;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的大小顺序为:落叶松林>松林>云杉林,而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为:云杉林>松林>落叶松林.同一林分类型中,分解层凋落物中养分储量最多,未分解层最少;不同林分类型中各个营养元素的储量均表现出:云杉林>松林>落叶松林.凋落物蓄积量与营养元素储量密切相关,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储量和凋落物层各元素储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 摘要:灌水频率对作物产量形成和生活史对策具有重要影响,但对于收获地下块茎的经济作物的研究非常少见。本文以菊芋为材料,分别在苗期(seedling,S)、枝繁叶茂期(lush foliage,L)、现蕾期(budding,B)和开花期(flowering,F)施加不同灌水组合,包括苗期600m3 / hm2(S600,相当于天然降雨量)处理组J1、S600+L600 为J2、S600+B600 为J3、S600+L300+B900 为J4、S600+L900+B300 为J5、S600+L600+B300+F900 为J6 以及全生育期不浇水的对照组CK,测定菊芋产量及生物量分配变化。结果表明,低灌水频率显著降低菊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苗期到枝繁叶茂期是株高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到枝繁叶茂期之后显著性下降,表明枝繁叶茂期是营养生长的高峰期.不同灌水频率处理组之间菊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J1<J2<J3<J4 <(J5 和J6),其中J5 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他处理增产9.1%-82.1%,表明菊芋在枝繁叶茂期到现蕾期是水分消耗最大和需求最旺盛的时期.J5 处理单株个数和茎粗也最高,分别比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3.2%-80.7%,最有利于地下块茎膨胀期积累生物量.可以认为,以收获地下块茎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与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粮食作物具有类似的生活史对策,在营养生长期应侧重对水分的充分利用,在生殖生长期应降低对水分的需求而侧重对同化产物的转运。
  • 摘要: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出发,采用了熵值法和投影寻踪理论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变化趋势。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可靠,分析结果合理,评价结果可以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是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一种有效新方法。最后,提出了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地理、地形因素是影响西北旱寒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生态保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甘肃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该地区122 个气象站点的1980、1990、2000 年3 个年份各月降雨量和平均气温作为数据源,分析了各月降雨量和平均气温与经纬度、海拔、坡向、坡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降雨量与经度、纬度和海拔3 个地理、地形因子相关性较大,与坡度和坡向无显著性相关;降雨量和纬度之间存在普遍的显著性负相关,平均偏相关系数在0.5以上。另外,月平均气温与经度、海拔具有很高的显著性负相关,其中平均气温与海拔之间的偏相关系数达到0.9 以上,但与坡度和坡向的相关性不显著.更进一步,分析了3个年度各月的月平均气温与纬度之间的关系,虽然气温和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随着年份的变化,温度与纬度具有显著性相关的月份数在减少,并且在存在相关性的月份中,气温同纬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也在逐年减小,纬度对温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正逐渐变弱。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范围正向东南扩展的结论,并为全球变化下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潜力。
  • 摘要:本研究于2009-2010年,对黑河流域河岸植被分季节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实地测定各样点环境因子数据,采用PC-ORD 和Canoco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与环境因子的指示种分析:(1)黑河河岸带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和6个群系,位于黑河上游的高山苔草+矮嵩草群系植被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草本层盖度最大,也是唯一没有乔木分布的群系;金露梅+沙棘+膜荚黄芪+针茅群系是灌木层密度和盖度最大的群系,草本植物种类相对较丰富;位于湿地的沙枣+水柏枝+芦苇+香蒲群系,土壤养分含量最高;(2)影响黑河河岸带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降水、温度、土壤有机质、含水率以及全氮含量,其中,海拔、降水和温度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影响因子中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而全磷和速效氮没有显著影响;(3)在黑河河岸带共有20 种植物是环境因子指示种,柽柳和苦豆子是温度、降水指示种,胡杨对海拔和降水有很强的指示作用,草本植物中没有土壤含水率和海拔指示种,而在乔灌木中没有土壤有机质指示种,这为气候、土壤条件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 摘要: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塔里木极端干旱荒漠区优势乔木树种,由于其生长在荒漠环境中,极端高温远高于其它地区,因此研究胡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对于解释胡杨的抗逆机理与生态适应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胡杨3 种典型的异形叶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对其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25-45 ℃温度下胡杨异形叶的F0 、Fm、Fv /Fm与Fv / F0 变化不大,尤其Fv / Fm仍能保持在0.78 左右,光合反应正常;高温胁迫下(>45 ℃)Fm、Fv / F0 、Fv / Fm、F'v / F'm、qP、椎PS域、P 和ETR 均大幅降低;F0 、qN、E 显著上升,而D 先上升后下降,说明高温抑制了PS域的功能,使PS域反应中心活性下降,QA-的还原速率加快,光化学电子传递速率降低,某些能量耗散途径受阻,影响了PSⅠ和PSⅡ激发能的平衡分配,最终导致光合机构受损、光合速率降低.胡杨3 种异形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随温度升高变幅不同,高温处理下锯齿阔卵形叶各参数均高于卵形叶与条形叶,表明锯齿阔卵形叶比卵形叶和条形叶具有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对胡杨3种异形叶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锯齿阔卵形叶的耐热性最强。
  • 摘要:利用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脱硫废弃物提高植物抗盐碱机理,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施入不同量脱硫废弃物和CaSO4 对碱胁迫下油葵叶片细胞钙分布、总钙含量以及质膜和液泡膜Ca2+ -ATPase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胁迫下(CK),Ca2+与焦锑酸钾结合成黑色颗粒成团零星分布于叶绿体和液泡中,叶绿体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施入脱硫废弃物和CaSO4,叶绿体结构完整,细胞间隙、细胞壁和液泡中的钙颗粒逐渐增多,同时,质膜和液泡膜Ca2+ -ATPase 活性随脱硫废弃物和纯品硫酸钙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液泡膜Ca2+ -ATPase 活性无论是对照(CK)还是处理的活性均高于质膜Ca2+ -ATPase 活性.叶片细胞内总钙含量也随脱硫废弃物和CaSO4 施用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说明脱硫废弃物和CaSO4通过增加Ca2+ -ATPase 活性,有利于钙通过质膜和液泡膜进入细胞内,维持膜结构的稳定性,缓解碱对油葵的胁迫。
  • 摘要:本文以空间地域差异明显的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在遥感、GIS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持下,对该流域上、中、下游4个生态类型区过去30a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采用前人修正的Costanza 模型,进行了流域整体的生态健康评价;最后分析了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认为:过去30a间,4个生态类型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值及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为:(1)上游山区指数值下降0.13,由较安全区到预警区;(2)中游绿洲城市区指数值增加0.09,由预警区到较安全区;(3)中下游绿洲农区指数值下降0.19,由预警区到中警区;(4)下游荒漠区指数值下降0.14,生态安全状况在预警区间持续下降.流域的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值降低0.13,由健康状态到一般状态.农业生产力在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发展模式下得到了高速发展,但也导致农业耗水占到了年均引水量的90%,绿洲边缘地下水位埋深普遍下降了10 多米等生态负效应.这表明农业的表观生产力确实提高了,但潜在的生产力下降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农业生产力的演变具有同向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提高的农业生产力是不利于生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 摘要:本文针对毛乌素沙地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实际,根据复合生态系统耦合理论,借助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为比较研究对象,对两地近27a的农牧耦合系统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系统耦合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性提出了区域农牧系统耦合程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榆阳区是偏农型的农牧耦合产业发展模式,乌审旗是偏牧型的牧农耦合产业发展模式;榆阳区有以耗粮型生猪、禽类生产为主的势头,乌审旗有以节粮型草食动物生产为主的势头;榆阳区和乌审旗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A(有效能值利用率)、B(单位低质能产品转化成高质能产品率)、SCD(系统耦合度)值均沿时间序列增大,且SCD 值有呈三阶段型增长的规律性.依据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毛乌素沙地农牧生态系统耦合发展的途径,以期能为沙地农牧生态系统稳健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导向。
  • 摘要: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而农田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洲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民勤绿洲为例,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民勤绿洲2000-2009 年近10 年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计算及其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民勤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 年的3.21×108元逐年增加到2009 年的6.95×108元,年均增长0.374×108元,其中,单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约0.289×108元;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每年保持在1.0×108元左右;使用化肥等导致农田环境污染,使得农田生态系统损失的价值由2000 年的0.43×108元增加到2009年的0.64×108元;由于节水技术的采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耗水价值在不断减少,平均每年减少0.104×108元;采用资源紧缺度修正后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原先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同,系每年水资源紧缺状况不同所致.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这种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管理水平、水资源利用、种植结构转变、以及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等多种因素共同驱动下的结果。
  • 摘要:统计降尺度方法(the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ethods,SDM)是为合理预测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情景而提出的新型研究方法。统计降尺度法利用多年大气环流的观测资料建立大尺度气候要素和区域气候要素之间的统计关系,并用独立的观测资料检验这种关系的合理性,把这种关系应用于大气环流模式(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中输出大尺度气候信息,来预估区域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如气温和降水)。同时,10a 来降尺度方法在生态过程模拟以及气候变化与生态预报关系拟合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统计降尺度方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的创新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归纳了该方法在模拟区域气候变化中的应用进展、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介绍了降尺度在生态预报中的相关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土壤干旱胁迫诱导植物根系产生根源化学信号,经运输系统长距离传输到地上部分,降低气孔导度,抑制蒸腾作用,从而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根源化学信号包括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生长素、木质部pH 值和钙离子(Ca2+ )等,其中以ABA为主的植物根源信号通路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rn 本文总结了几种主要的化学根源信号物质的基本性质、主要功能和调节机制,重点对这些信号参与气孔行为、差别基因表达和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由于干旱条件下植物根源信号反应涉及到从分子到群体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各种信号的生理效应呈现交互作用、耦合发生的特点,今后的热点领域将集中在研究交互网络中合成的的关键物质和揭示这些物质在分子及生理水平上的作用机理上,根源化学信号研究正朝向"以分子和生理研究为基础、不同尺度的结构和功能耦合"的方向发展。
  • 摘要:自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布以来,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阐述了2010年7月19日至2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EAM)国际会议28场特邀专家报告,围绕“气候变化与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主题,分别从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逆境适应机制、植物与土壤关系和生态系统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总结,旨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干旱与半干旱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理论研究,对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对该会议将来的举办和组织形式提出了建议。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对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方案须从个体到全球不同尺度开展系统研究,并协同考虑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作机制。本文阐述了2010年7月24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的18场青年学者报告,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水分生态学、植物营养与土壤生态学、草畜耦合生态学和生态系统设计与管理等5个分支,报告内容从个体尺度到全球尺度、从自然层面到社会层面均有涉及,将会议主题放入Reynolds 等人提出的旱地系统发展范式(DDP)、Jianguo Liu 等人提出的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理论(CHANS)和Thorvald S(o)rensen 提出的生态区概念(ecotope)及脆弱生态系统差别分层管理理论(SFDM)的视角中开展系统地讨论。总结过去20a 在干旱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融合国际前沿进展,提出在年降水量为300-550mm的地区如何实施“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和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加植被覆盖率”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该模式映射了未来几十年高效应对全球变化给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带来的挑战。
  • 摘要:本研究选择12株30年生的老年柠条作为研究对象,之后随机对6株进行平茬处理,其余6株未破坏的植株为对照,在植物旺盛生长期,对平茬后当年生萌蘖株与未破坏对照株根、茎、叶中17种常见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从氨基酸的角度对柠条萌蘖的再生生长进行认识.结果显示,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对照和平茬萌蘖柠条叶和根中处理间的差异远大于茎间差异;在生长季的座荚期,萌蘖株叶中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精氨酸,根中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胱氨酸含量为对照株的1.5 倍以上;成熟期,萌蘖株叶中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胱氨酸,根中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缬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的含量也达到对照的1.5倍以上。脯氨酸在座荚期对照株叶和茎中含量显著高于萌蘖株,成熟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含量受降雨和叶含水量影响显著,在植株体内起着重要的渗透调节作用.若不计脯氨酸含量,萌蘖株的根和叶中其余16 种游离态氨基酸含量之和分别是对照株的2.0 和2.7倍之多。由此可见,生长季叶和根中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为萌蘖柠条快速合成其地上组织和实现生物量积累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是平茬后柠条萌蘖株迅速再生生长的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本文比较了玛河流域扇缘带盐穗木灌丛在单生条件下及与猪毛菜共生条件下的土壤速效养分的"肥岛"特征。结果表明,盐穗木灌丛周围土壤的"肥岛"现象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沿立地点向外每隔0.6m 逐渐减弱,且沿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弱.盐穗木在单生条件下,灌丛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在立地中心有明显的富集现象。在从立地原点向外3m 的表层土壤中,两种养分分别从2.75 g/ kg 和56.67 mg/ kg 下降至1.66 g/ kg 和29.0 mg/ kg,且沿土壤剖面向下呈现显著性降低趋势(P<0.05),但均显著性高于裸地的同类值.而速效磷含量整体呈现亏损状态,其平均值较裸地速效磷含量低25.33%,表明盐穗木种群具有促进氮和钾的富积、但消耗磷的生态功能。在盐穗木-猪毛菜共生条件下,无论是在土壤表层还是沿土壤剖面,3 种速效养分的含量整体上显著性高于裸地.共生条件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整体低于单生条件下的值,而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是共生大于单生。研究表明,盐穗木单一种群条件下土壤速效磷的亏损状态可在猪毛菜共生条件下出现逆转,两者具有互补效应。该结论为干旱盐碱化地区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潜力。
  • 摘要: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不同熟期燕麦品种的穗分化进程和生育时期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试验材料包括早熟品种白燕8号,中熟品种白燕2号以及晚熟品种坝莜3 号,跟踪测定了叶片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坝莜3 号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短日照(8h)条件下,其穗分化只能到二棱期,未能正常抽穗;早熟品种白燕8号在短日照条件下可完成穗分化、抽穗开花,但3个品种生育时期和穗分化时间均延长.随着光周期延长,各燕麦品种单株小穗数和穗重均增加.光周期对穗分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可从叶片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指标中得到证明,白燕8号在8h短日照处理下SOD,POD活性均高于白燕2 号和坝莜3号,而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另两个品种.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与光周期呈显著正相关.燕麦早熟性与光周期不敏感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且燕麦光周期适应性调控机理可能与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 摘要:本文采用de Wit替代系列实验研究了传统地方品种和尚头和现代品种定西-24 在土壤水肥梯度下混播时的竞争结局以及竞争能力和单播产量之间的关系。在各个水肥处理条件下,混播时,虽然和尚头对定西-24 的影响效应有所减弱,但是,和尚头对定西-24 的竞争结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和尚头最终完全排除定西-24,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在低水无肥和高水高肥条件下,定西-24 的单播产量显著高于和尚头的单播产量,二者的竞争能力与其单播产量之间呈负相关;在低水低肥条件下,和尚头的单播产量与定西-24 的单播产量几乎相等,二者的竞争能力与其单播产量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在中水中肥条件下,和尚头的单播产量高于定西-24 的单播产量,二者的竞争能力与其单播产量之间呈正相关,据此可以认为和尚头和定西-24 混播时的竞争能力与其单播产量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在低水无肥和高水高肥条件下,定西-24 的单播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和尚头的单播地上生物量。在水分严重亏缺的条件下,和尚头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定西-24 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水分供给的改变,和尚头的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当水分不再成为和尚头生长限制因子时,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结果表明一定程度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春小麦适应半干旱区的水分环境。
  • 摘要:本文用不同贮存时间的猪场沼液对7种蔬菜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猪场沼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沼液贮存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辣椒疫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影响显著;新鲜猪场沼液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沼液滤液贮存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 摘要:合理估计春小麦的需水量(ETc)是进行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黑河中游14个气象站1970-2009 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 公式估算各站点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根据春小麦生长期的作物系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得出黑河中游春小麦需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0-2009 年黑河中游春小麦作物需水量整体分布具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全生长期需水量在573-781 mm 之间;高台、张掖、临泽、民乐、山丹、酒泉的春小麦需水量分别为731.26、686.88、598.24、728.89、719.77、713.59 mm,其中生长中期需水量最大,分别占全生长期的51.67%、51.11%、50.96%、51.24%、50.83%和50.77%;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和各因子的影响力由大到小分别占总影响力的57.29%、26.92%、15.15%、1.41%和0.78%。
  • 摘要:为了解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文以交错带两种典型植物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植株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特征。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叶片数、叶面积、叶片生物量、比叶面积、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气孔限制值(Ls)等与光合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叶片指标,但增大了胞问CO2浓度(Ci)和内禀水分利用效率(WUEi).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如:Pn和gn)日变化并未完全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全天以11:00最大,"午休"现象明显.相对而言,沙棘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叶面积、Pn、gn和WUEi,具有相对更强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而高山柳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 摘要:本文对1年生豆科作物鹰嘴豆Rupali 品种和Almaz 品种以及多年生植物树锦鸡儿、柠条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叶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对逐渐干旱胁迫的响应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两类植物的干旱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鹰嘴豆叶相对含水量随叶水势的下降线性下降,树锦鸡儿、柠条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叶相对含水量在叶水势分别下降到-2.4MPa、-2.5MPa 和-1.5 MPa 之前没有下降,之后随水势的下降线性下降.树锦鸡儿、柠条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这种叶相对含水量下降的滞后性表明该类植物叶具有较硬而弹性较差的细胞壁,使得植物在干旱胁迫下叶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鹰嘴豆叶具有的最低水势为-4.5MPa,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4%,锦鸡儿植物叶具有的最低水势可达-6.7MPa,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说明锦鸡儿植物比鹰嘴豆具有更好的干旱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取决于锦鸡儿植物体内大量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
  • 摘要:本文利用泾河流域1986、1995、2000、2008 年4期遥感数据和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在GIS平台上,对该流域近23a 的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呈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上游向下游递增的空间变化趋势,表现出与流域地貌特征,土地利用/ 覆被和环境禀赋相关联的地理特性和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流域生态承载力呈逐年降低趋势,尤其以2000 年以后下降趋势明显,但流域内部不同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及其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幅度与趋势各有不同;3 个时段内(1986-1995 年、1995-2000年、2000-2008年)流域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转换频繁,转向趋势明显,且以2000 年为拐点,前两时段以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向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后一时段以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向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导致近23a 来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及其内部组成变化均较大,说明土地利用/ 覆被的变化是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导因素,而1999年以后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则是2000-2008年该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摘要:本文在分析青岛市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及面积动态变化基础上,利用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替代费用法等方法计算了1999-2009年各年度青岛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净化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999-2009 年青岛市城市绿地的环境净化服务价值由1.587×108元增至3.491×108元,人均城市绿地的环境净化服务价值由68.42元增至126.73元.11a 间青岛市城市绿地的环境净化服务价值增加了1.904×108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0.91%.在青岛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环境净化服务总价值构成中,其气体调节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49.81%- 51.72%,而吸收有害气体和滞尘服务价值、减弱噪声服务价值占48.28%-50.19%。城市绿地的气体调节服务具有地域空间的可转移性,可以由城市以外的自然生态系统补偿;而其吸收有害气体和滞尘服务与减弱噪声服务则不具有地域空间的可转移性.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是改善青岛市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 摘要:本文利用3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能力,获得祖厉河流域内地形、降水等自然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并对历年来农民人均收入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该流域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祖厉河流域人均收入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空间特征。历年来农民人均收入与总产量、单产量、水浇地比例和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农业收入始终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生产力是决定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雨养农业区人均收入与垦殖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以扩大垦殖面积来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短期行为,其不仅不能增加农民收益,反而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重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祖厉河位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是决定土地生产力的关键,因此,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土地生产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切入点。
  • 摘要:本文总结了全球变化下植物物候研究的主要进展,针对该领域国内外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植物物候研究的重心从以前的野外观测和初步统计分析逐步过渡到以揭示物候周期的调控机制和环境效应为主,研究手段从植物物候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表象描述转移到多尺度、多要素耦合关系的综合分析。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物候研究从植物个体及居群适应性研究转向植物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气候演变、农业生产乃至人类健康等方面影响的系统评估,并且在该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性问题,如不同温度带大气温度与光周期对植物物候期贡献力问题、植物物候变化对气候变暖的非线性响应特征、群落水平上植物物候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物候研究的重要性等,对我国植物物候研究现状和管理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有关山黧豆毒素ODAP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前体物和合成程序已经证实,但其关键合成酶尚未分离与鉴定,因而无法克隆相应基因和利用反义RNA技术以控制其生物合成。研究表明,利用相应的抑制剂控制ODAP生物合成前体物可降低ODAP 的积累量.山黧豆中ODAP含量与其抗逆性之间密切相关,这与其能有效地清除山黧豆中·OH 自由基有关,外源ODAP 处理获同样效果。此外,因ODAP既是含氮化合物,又是游离氨基酸,极易溶于水,可在逆境胁迫下与脯氨酸和多胺一样大量而迅速地积累,推测它也可能作为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和防脱水剂,并在氮代谢和能量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对今后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
  • 摘要: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本文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体向现代六倍体进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株型经历了从"高根冠比、低收获指数、高冠幅/ 株高比、小穗和种子扁长"等"杂草"型向"低根冠比、高收获指数和高粒叶比及小冠幅/ 株高、大穗多粒"的"作物"型的演变。从株型各组件演变规律看,根型以根系大小适中、根条数较多、根系生理活性较高为主;茎型以各茎节长度比例趋近"黄金分割"演变,株高控制在80 100 cm 左右的适中高度;叶型以叶片直立、旗叶长宽比例适中为主,倒二叶长维持在20 cm 左右;穗型以直立、大穗和小穗数多为主;单株分蘖数趋于减少,株型结构趋于紧凑.上述组件特征将促使旱地小麦向弱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总之,旱地小麦经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双重压力,其株型结构有利于群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种群适合度。
  • 摘要: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相关基因受到激活并表达产生干旱胁迫蛋白,主动适应干旱环境、维持个体存活和产量形成。本文介绍了小麦中一些干旱诱导蛋白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小麦品种、胁迫程度、发育阶段的差异性反应和共性特征、对主要干旱信号物质ABA和Ca2+的差异应答、以及新近发现的干旱诱导蛋白及相关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功能等。对于干旱诱导蛋白来说,研究手段和目标从过去以单向电泳技术为主、揭示蛋白条带的表达差异转到现在以双向电泳技术为主、以揭示蛋白质组中干旱诱导蛋白结构和功能的耦合。对于干旱诱导蛋白相关基因来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基因和调控基因两大类,功能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LEA蛋白基因和透物质合成酶基因等几大类型上,而调控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等相关基因及其作用,对干旱诱导蛋白及相关基因在小麦栽培管理和产量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开了讨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