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产量

小麦产量

小麦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9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23670篇;相关期刊408种,包括齐鲁粮食、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种业导刊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小麦产量的相关文献由2533位作者贡献,包括景蕊莲、李广、赵昌平等。

小麦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9 占比:4.85%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23670 占比:95.00%

总计:24916篇

小麦产量—发文趋势图

小麦产量

-研究学者

  • 景蕊莲
  • 李广
  • 赵昌平
  • 郝明德
  • 高世庆
  • 昌小平
  • 公杰
  • 刘永杰
  • 林治安
  • 王玉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易媛; 张会云; 刘立伟; 王静; 朱雪成; 赵娜; 冯国华
    • 摘要: 为探究活性腐殖酸缓释肥(slow-released fertilizer,SRF)替代尿素对徐麦新品种的增产效果,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2个供试品种徐麦2023、徐麦38为主区,设尿素和缓释肥2个基肥种类,根据不同氮肥追肥方式设置5个处理(A1、A2、A3、A4、A5),探究不同氮肥处理对2个小麦新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各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总结实粒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粒重叶面积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2个品种产量均表现为在A1处理下最低,施用缓释肥增产潜力均高于施用尿素;各追肥方式中以返青期追施缓释肥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与农民惯用施肥模式(基肥和拔节肥均施用尿素)相比,播种前和返青期2次施用缓释肥可使徐麦2023和徐麦38分别增产2.86%和3.06%,表明该施肥模式在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和应用价值。
    • 张金虎
    • 摘要: 由于驻马店市受地理位置影响,常年旱涝交替发生,冻害、干热风和大风等自然灾害性天气,时常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小麦是该市的重要粮食作物,全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2)以上,占全市粮食总面积60%以上。一、试验目的本文为掌握驻马店市小麦籽粒形成及籽粒质量对产量水平的影响,对小麦在不同播期对小麦生育时期及小麦后期灌浆速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利用半冬性及弱春性品种进行播期相差较大的一次对比试验,通过试验,认真总结生产实践,为大田生产增加籽粒质量、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 熊淑萍; 高明; 张志勇; 秦步坛; 徐赛俊; 付新露; 王小纯; 马新明
    • 摘要: 【目的】分析河南省不同产区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时空差异,明确不同产区进一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河南省小麦固定监测站点实地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2017—2020年河南省4个小麦生产区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图,分析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区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产区间存在差异,其中,产量和穗数均表现为豫北和豫中产区显著高于豫南和豫西产区,以豫北产区最高,豫西产区最低。而穗粒数表现为豫中、豫南和豫北产区显著高于豫西产区,豫中产区最高,豫西产区最低。千粒重表现为豫北产区最高,豫南产区最低。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多在豫中和豫南交汇处(漯河、周口、驻马店等地)表现较高且在年际间稳定。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小麦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关系不一致。其中,豫北和豫中产区以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而豫西和豫南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则表现为穗数最高,千粒重次之,穗粒数最低。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4个小麦产区间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其中,豫北产区以穗数、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均为0.67;豫中和豫南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豫西产区则为穗数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最低,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9、0.45、0.39。同时,间接通径系数显示,豫北、豫中、豫南产区提高千粒重的增产效果优于提高穗粒数,而豫西产区则为提高穗粒数更优。【结论】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间区及年际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不同小麦产区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因此,河南省在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方面,应分区域、分年型精准分类进行。就本试验条件而言,河南省各小麦产区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豫北、豫中、豫南产区应着力进一步挖掘千粒重的潜力,而豫西产区提高穗粒数的增产效果优于千粒重。
    • 摘要: 路透伦敦1月13日消息,国际谷物理事会上调2021/22年全球小麦产量预估,部分原因是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前景改善。在其月度更新中,该政府间机构将其2021/22年度世界小麦产量预测上调400万吨,至7.81亿吨。澳大利亚小麦产量修正至3550万吨,此前预估为3200万吨。
    • 张明
    • 摘要: 小麦是朝阳市的主要大田作物,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小麦产量也稳中有升,不仅促进了全市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麦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满足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供应,无论缺少哪种元素,都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缺素症状,既不利其良好生长,更会造成减产减质,最终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 吴行; 郑琴; 张帅; 成宇阳; 王秀斌
    • 摘要: 利用盆栽试验探究镁改性生物炭和磷肥配施对红壤磷素有效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K)、单施磷肥(P)、单施镁改性生物炭(MgBC)和磷肥配施镁改性生物炭(P+MgBC)4个处理。结果表明,单施镁改性生物炭或单施磷肥均可增加土壤有效磷(AP)含量,且两者配施其含量显著高于单施。P+MgBC处理土壤AP含量较CK、P和MgBC处理分别显著增加90.4%、34.2%和59.5%,且土壤AP含量与磷酸酶(Pho)活性、微生物量磷(MBP)及土壤有机碳(SOC)呈显著正相关。与CK处理相比,MgBC和P+MgBC处理小麦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P+MgBC处理产量增幅最大,平均增加27.1%,但P处理其产量较CK处理差异不显著。P+MgBC处理的小麦植株和籽粒磷含量较CK和P处理均显著增加,但与MgBC处理无显著差异。P+MgBC处理的小麦植株和籽粒磷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均显著增加,增幅范围分别为40.6%~114.3%和18.7%~58.6%。综上,与单施磷肥或单施镁改性生物炭相比,镁改性生物炭配施磷肥,不仅提高了红壤磷素有效性,还提高了小麦产量和吸磷量,为酸性土壤作物系统磷肥高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石吕; 李赢; 刘海翠; 薛亚光; 韩笑; 石晓旭; 魏亚凤; 杨美英; 刘建
    •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T_(1))、25%(T_(2))、50%(T_(3))、75%(T_(4))、100%(T_(5))5个不同梯度的宽窄行稻秸分布比例处理,分析小麦产量变化及干物质和碳氮转运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窄行稻秸覆盖比例的增加,开花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均呈增加趋势,成熟期茎鞘和穗轴+颖壳干物质呈增加趋势,叶片干物质无显著变化,籽粒干物质则呈明显下降趋势。窄行稻秸覆盖对开花期小麦不同器官干质量占植株干质量的比例无明显影响,却增加了成熟期不同营养器官占植株干质量的比例。窄行稻秸覆盖提高了茎鞘和叶片干物质运转量和运转贡献率,降低了穗轴+颖壳干物质运转量和运转贡献率,总体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且覆盖量越高,效应越显著。与T_(1)处理相比,除了T_(2)水平下茎鞘变化不显著外,窄行稻秸覆盖显著增加了茎鞘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淀粉含量贡献率,且覆盖量越高,效应越显著,花前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对籽粒淀粉含量贡献率仅有9.07%~15.98%。各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均随窄行稻秸覆盖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小麦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转运量对籽粒氮贡献率达到80%左右。窄行稻秸覆盖对植株可溶性总糖和氮素转运率的影响均因器官而异。随着窄行稻秸覆盖比例的增加,小麦籽粒淀粉含量显著下降,氮含量逐渐升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和实际产量均呈降低趋势。
    • 董妹勤; 陈晓冬; 李建强; 傅庆林; 郭彬; 刘俊丽; 李华
    • 摘要: 本文从农田面源污染产生的源头入手,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的产量效应和氮、磷流失特征,以寻求优化的南方麦田径流减排模式。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配方肥+氯脲铵(T2)、缓控释肥(T3)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径流液总氮、总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增加了径流液总氮、总磷浓度并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缓控释肥处理在径流液总氮、总磷浓度较高时显著降低了其浓度,且能够保持小麦丰产。
    • 姚瑞琪; 闫锦薇
    • 摘要: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氮是极为重要的。不过,在土壤之中,所能够产生的氮元素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性,以至于植物的生长很难得到有效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将氮肥作为主要的应用物质,以此来确保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关氮肥的利用率却很难得到提升,经常会出现浪费的情况,对农业的发展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就氮素与抑制剂双控释尿素的制备及其对土壤供氮能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论述与分析。
    • 夏木
    • 摘要: 近日,河南省永城市农业农村局省级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迎来了采购的首批6台东方红小麦收割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永城市农业农村局省级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致力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全力推行机械化收获减损增效最佳模式,制定高标准采购要求,面向社会采购具有高性能高品质的单纵型小麦收割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