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体质量

群体质量

群体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8158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农业装备技术、耕作与栽培、北方水稻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2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作物学科发展与粮食安全、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等;群体质量的相关文献由128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洪程、马均、戴其根等。

群体质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2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8158 占比:99.51%

总计:88591篇

群体质量—发文趋势图

群体质量

-研究学者

  • 张洪程
  • 马均
  • 戴其根
  • 郭文善
  • 凌启鸿
  • 周青
  • 孙永健
  • 朱新开
  • 许轲
  • 施作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俊华; 吴正锋; 党彦学; 于天一; 郑永美; 万书波; 王才斌; 李林
    • 摘要: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花生单粒精播群体质量的影响,选用直立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Huayu 22,HY22)和半匍匐型大花生品种“花育9513”(Huayu 9513,HY9513),设置D1(7.5万株hm^(-2))、D2(15万株hm^(-2))、D3(22.5万株hm^(-2))3个密度,对不同密度下不同株型花生产量、光合产物累积与分配、叶面积系数、植株性状和粒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随密度的增加,“花育22”荚果产量呈增加趋势,“花育9513”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育9513”最适种植密度低于“花育22”。(2)“花育22”植株群体干重整个生育期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越大增幅越小,“花育9513”幼苗期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针期之后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D2密度植株干重最大。随密度增加,根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果针的分配比例降低;“花育9513”与“花育22”收获期干重相当,但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较小、经济系数和粒叶比低。花生生育前期叶面积系数、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HY9513”增幅高于“HY22”;“HY9513”的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在结荚之前与“HY22”差异不显著,但结荚至收获期显著高于“HY22”。(3)收获期单株侧枝数和果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侧枝数、果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与结荚后的干物质累积,尤其是饱果期的干物质累积、光合势及收获期的植株干重、叶面积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密度对不同株型花生群体质量影响不同,直立型花生“花育22”耐密性好,最适密度高,而半匍匐型花生“花育9513”耐密性较差,最适密度低。
    • 易媛; 张会云; 刘立伟; 王静; 朱雪成; 赵娜; 冯国华
    • 摘要: 为探究活性腐殖酸缓释肥(slow-released fertilizer,SRF)替代尿素对徐麦新品种的增产效果,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2个供试品种徐麦2023、徐麦38为主区,设尿素和缓释肥2个基肥种类,根据不同氮肥追肥方式设置5个处理(A1、A2、A3、A4、A5),探究不同氮肥处理对2个小麦新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各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总结实粒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粒重叶面积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2个品种产量均表现为在A1处理下最低,施用缓释肥增产潜力均高于施用尿素;各追肥方式中以返青期追施缓释肥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与农民惯用施肥模式(基肥和拔节肥均施用尿素)相比,播种前和返青期2次施用缓释肥可使徐麦2023和徐麦38分别增产2.86%和3.06%,表明该施肥模式在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和应用价值。
    • 张红霞; 陈献丘; 田雨; 韩焕勇; 王方永; 罗宏海
    • 摘要: 【目的】研究等行距密植下精量制定棉花的田间水分管理制度分析机采棉花高效生产机理。【方法】选用抗旱性强的棉花品种新陆早22号(P_(22))和抗旱性弱的新陆早17号(P_(17))为参试品种,在等行距密植机采模式下,设3000(W_(1))、3900(W_(2))、4800(W_(3))m^(3)/hm^(2)3个处理水平,测定并分析不同处理下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速率(NAR)、棉铃生长率(BGR)和叶面积载铃量(LAB)的变化。【结果】随滴水量的增加,棉花CGR、NAR、BGR、LAB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其中P_(22)盛花期至盛铃后期的BGR在W_(2)和W_(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W_(1)处理;P_(17)的BGR在各生育时期均随滴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品种间,P_(22)的CGR、NAR、LAB在盛花期至盛铃后期比P_(17)高12.8%~18.2%、12.3%~12.9%、10.3%~12.2%,BGR在盛蕾期、盛铃期、盛铃后期则比P_(17)高11.9%~30.4%。盛铃后期的BGR与盛花期的BGR、LAB呈显著正相关、与盛花期的CGR、盛铃期的CGR、NAR、BGA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等行距密植条件下,在3900 m^(3)/hm^(2)条件下选用抗旱性较强的棉花品种,有利于保持盛花至盛铃后期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棉铃生长率,促进光合产物向棉铃的分配与运输。
    • 樊继伟; 王康君; 张广旭; 谭一罗; 李筠; 谭维娜; 代丹丹; 陈凤; 郭明明
    • 摘要: 为明确氮素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群体质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筛选黄淮麦区氮高效小麦品种,以黄淮麦区4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种氮素水平,分析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结构、叶面积、株高、穗长、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旗叶SPAD值、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氮素水平下,42个小麦品种产量结构均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在不施氮条件下,品种间产量、穗数、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大,分别达到21.8%、9.2%、17.4%,依据2个氮素水平下各小麦品种产量表现,将42个小麦品种划分为氮素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氮素双低效型4个不同氮效率类型,同时对4个不同氮效率类型小麦农艺性状、群体质量及氮素积累等进行分析,发现小麦农艺性状主要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在特定氮素水平下,氮高效小麦品种的群体质量、旗叶SPAD值及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氮低效品种,说明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均与氮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小麦品种间综合性状差异,筛选出瑞丰1号、连麦2号、山农28、山农22、济麦44、陕农981、西农511等7个氮素双高效小麦品种,可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王国强; 王静静; 杜洪艳; 李东升
    • 摘要: 为探索淮北黏土地地区晚播稻茬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当地主栽品种之一连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连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连麦8号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逐渐增高,其中当播种密度为600万/hm^(2)、行距为15 cm时以及播种密度为525万/hm^(2)、行距为15 cm时,小麦产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对于淮北地区晚播稻茬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配以相对较窄行距与较高密度。
    • 苏在兴; 王波; 黄忠勤; 丁震乾; 徐家安; 李小珊; 常勇
    • 摘要: 以徐麦368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和拔节孕穗肥施用方式互作试验,探究3因素对小麦群体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协同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播期是影响徐麦368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正常播期(10月10日)有利于该品种发挥产量潜力,且在播期10月10日、种植密度240万~360万/hm^(2)和返青期追施缓释肥(A1)条件下产量最高。产量、穗数、千粒重与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量、收获指数(HI)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各生育期LAI、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高峰苗和成穗数,但晚播条件增大密度对群体的补偿能力是有限的。返青期施用缓释肥(A1)可有效促进分蘖成穗,提高生育中后期LAI,显著提高成穗数和千粒重,实现高产稳产。
    • 王建国; 耿耘; 杨佃卿; 郭峰; 杨莎; 李新国; 唐朝辉; 张佳蕾; 万书波
    • 摘要: 通过分析中、高产旱地花生不同单粒精播种植密度下个体和群体质量、养分吸收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单粒精播增产机制,以确定中、高产旱地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18年和2019年在山东平度(PD)选取高产旱地、济阳(JY)选取中产旱地,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单粒精播密度处理,为27.8、23.8和20.8万株hm^(-2),株距分别为9.0 cm、10.5 cm和12.0 cm,编号为SS_(9.0)、SS_(10.5)和SS_(12.0);双粒播种株数27.8万株hm^(-2),株距18 cm,记为DS_(18.0)。结果表明,与双粒播种(DS_(18.0))相比,单粒精播栽培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_(n))、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且LAI峰值较高和持续时间长。单粒精播发挥了单株干物质生产潜力,提高了群体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6.1%~20.7%,实现了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对于高产旱地平度,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小为SS_(12.0)>SS_(9.0)>SS_(10.5)>DS_(18.0),而中产旱地济阳为SS_(9.0)>SS_(12.0)>SS_(10.5)>DS_(18.0);与DS_(18.0)相比,单粒精播栽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提高5.4%~14.9%。单粒精播栽培促进了单株和群体对N、P、K、Ca的吸收和积累,增加了N和P养分向荚果中分配比例,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高产旱地中单粒精播栽培通过提高个体生产力,增加单株饱果个数和百果重,实现了群体增产13.6%~19.1%(2018年)和15.5%~23.8%(2019年),适宜单粒精播密度为20.8万株hm^(-2)。中产旱地,单粒精播促进个体健壮和形成高密度的群体优势是实现增产的关键,增幅8.4%~19.4%(2018年)和13.9%~27.8%(2019年),适宜密度为27.8万株hm^(-2)。综上,高产旱地群体质量和养分吸收量均优于中产旱地。单粒精播栽培模式可充分发挥中、高产旱地花生单株生产潜力,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改善了中、高产旱地花生群体质量,表现为“强源”“畅流”“壮库”,提高了荚果产量和收获指数,实现了花生高产高效。
    • 易媛; 张会云; 刘东涛; 马红勃; 刘立伟; 赵娜; 冯国华
    • 摘要: 以江麦869、徐麦178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春季追肥方式的互作处理,探究不同播期条件下缓释肥替代尿素的增产效果,以期为江苏淮北地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江麦869和徐麦178的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0~25日和10月10日前后。推迟播期,2个品种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高峰苗均呈下降趋势,而收获指数有所增加,茎蘖成穗率在播期10月25日条件下最高。各春季追肥方式中,返青期施用缓释肥可有效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因而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处理,且不必等雨或灌水施肥,简化了春季追肥程序。
    • 冯斌; 黄成
    • 摘要: 围绕小麦播种期干旱少雨、春季倒春寒频发、生育后期易遭受高温引发早衰等生产问题,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制定了选育半冬性、分蘖力强、易立苗、播期弹性大、耐倒春寒、株高适中、后期根系活力强、综合耐(抗)病性好且产量高而稳产的育种目标,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涡育16。文章介绍了涡育16的选育过程,产量、品质及抗性表现,结合该品种的生育特点,提出健身配套栽培技术,以期更好地促进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利用。
    • 黄成亮
    • 摘要: 为明确氮肥施用量对壮苗、弱苗移栽后群体质量的影响,以垦粳5号为供试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进行,结果如下:壮苗、弱苗的株高、颖花量、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等均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渐升高,在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达到最大。弱苗、壮苗的粒叶比分别在施氮量150 kg/hm^(2)、225 kg/hm^(2)条件下最大,弱苗茎蘖成穗率在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最高,壮苗则在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