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7-10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针对福州市单季稻山区长期以来耕作模式以"单季稻—冬闲"为主,冬季农业开发极其薄弱,气候、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分析、诊断单季稻山区气候特点,示范、推广"薯—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1月下旬至2月上旬定植马铃薯,5月中下旬收获,上市期正值本地低平地区结束之际,存在一定市场空挡,售价较好;马铃薯收获后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种植单季稻,8月中下旬收割单季稻.通过选择早熟单季稻品种,缩短单季稻生育期,提早种植早秋花菜、白菜等蔬菜,使其上市期明显早于本地低平地区,市场相对短缺,效益高.同时,通过水旱轮作,减轻了病虫害,也培肥了地力.
  • 摘要:本研究应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8个全球气候模式和3个排放情景(RCP2.6/4.5/8.5)组成的24个气候模式数据代表气候情景输出不确定性,与应用Bootstrap方法产生100组参数的2个统计模型代表的作物模型内部参数不确定性相结合,以辽宁省本溪、吉林省长岭、黑龙江省海伦农气站为研究地点,量化评估了2010-2039和2040-2069未来时段气候变化相对于1976-2005基准时段玉米产量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分析。多模式的集合是处理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两个时段玉米产量降低均不足5%。研究进一步应用方差分析法,量化了单一不确定性来源对最终集合产量综合不确定性结果的影响,如气候模式结构和排放情景组成的气候情景不确定性、作物模型内部参数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气候情景的不确定性对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要大于作物模型参数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增加的集合产量方差也表明未来气候变化下产量模拟的不确定性增加。
  • 摘要:为推进六盘水市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市气象局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实施六枝岩脚镇现代立体农业气候试验科普园区建设,建设成为综合型、现代化的农业气象示范园区,完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示范站等功能模块的建设,促进六盘水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健全,加强山地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与服务能力研究,提升六盘水市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气象业务科技水平,推动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保障有力的具有贵州特色、六盘水特点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确保六盘水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达到中国西部地级市中等以上水平,全省一流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或西部领先水平。
  • 摘要:文中利用1981-2015年农气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棉花全生育期观测资料(包括生育期、观测地段产量、生长期间灾情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连阴雨关键致灾因子,构建棉花现蕾至吐絮期连阴雨强度指数;通过筛选连阴雨单一灾害年提取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连阴雨灾害造成的产量灾损率;基于连阴雨强度指数与产量灾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连阴雨灾损评估模型;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结合连阴雨灾害实际发生情况,划分连阴雨灾害评估等级.强度指数、灾害评估模型和灾害评估等级的建立实现了连阴雨灾害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分析表明:连阴雨灾害造成的产量灾损率花铃期>现蕾期>吐絮期,现蕾期连阴雨灾损率范围为6.5%~40.0%,全省平均为11.7%;花铃期连阴雨灾损率范围为6.4%~60.5%,全省平均为17.1%;吐絮期连阴雨灾损率范围为1.5%~20.9%,全省平均为7.2%;现蕾期连阴雨高强度、重灾损区主要分布在冀东棉区中北部、冀中棉区西北部和冀南棉区西南部,花铃期连阴雨高强度、重灾损区主要分布在冀东棉区中东部、冀中棉区北部和冀南棉区中南部;吐絮期连阴雨高强度、重灾损区主要分布在冀中棉区东南部和冀南棉区东北部.
  • 摘要:志丹县农村气象灾害频发,呈现覆盖范围广、破坏力强、易引发次生灾害的特点.志丹县气象部门在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下,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组织保障体系,探讨了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防御体系、建立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不断提高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 摘要:通过正常灌水和水分胁迫处理对比试验,探索饲用甜高粱在荒漠开发区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水相比,水分胁迫加速甜高粱的发育进程,促使其提前成熟(p<0.01);干旱对甜高粱生长高度前期影响较小,出苗后63~137d影响加大日增高速率相差达0.26~0.48cm·d-1(p<0.01);出苗98~137d水分胁迫下甜高粱LAI偏小1.26~2.21,在形态上表现为叶宽偏小、绿叶数偏少(p<0.02);水分胁迫下甜高粱单株干物质偏小6.6~33.69/株,且拔节至糖份积累期差异极显著,造成千物质向叶片和叶鞘分配转移减小,加速向茎部转移(p<0.01).刈割时,水分胁迫处理株高、主茎粗偏小,绿叶数和总叶数偏少1.0~2.8片,含糖量偏小1.78%,茎节数少0.5节,单位面积鲜重产量偏小16733kg/hm2.不能保证灌溉的区域,饲用甜高粱可以作为青绿饲料进行两茬刈割.
  • 摘要:为了研究芥蓝生长与贵州气候资源相适宜的情况,利用贵州8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30年以侯为基础的气象数据,结合芥蓝的生物特性,根据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理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气温、降水以及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芥蓝生长的逐侯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芥蓝生长气温较适宜、适宜和最适宜期集中于3月第1侯到11月第5侯,而最适宜气温期集中在4月第4侯到10月第3侯;降水较适宜、适宜和最适宜期是3月第5侯到5月第5侯、7月第3侯到11月第4侯,但降水最适宜时期较短,只有10月第3侯和第6侯.气温为主导因子时,降水对芥蓝的气候适宜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作用,贵州各地芥蓝生长的最适宜气候期是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并且秋季气候条件优于春季,可满足2~4季芥蓝露地正常生长.
  • 摘要: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系统,设正常大气CO2浓度和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2个CO2浓度处理,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八宝景天光合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八宝景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分别显著下降16.1%和16.7%,使叶片维管束增粗,导管增多,靠近上表皮细胞增大;CO2浓度升高可以显著增加傍晚时八宝景天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使夜间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增加.初花期傍晚,CO2浓度升高使叶片苹果酸含量显著下降64.0%,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20.8%.盛花期清晨,CO2浓度升高使叶片苹果酸含量显著增加27.0%,对糖类物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植株的分枝数、单株茎质量和单株总生物量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可以促进八宝景天光合作用,有利于植株生长.
  • 摘要:利用2010-2014年南平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相关气象因子对葡萄生长期长短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巨峰葡萄各生育期迟早主要取决于各生育期前1-2旬的温度(地温或气温),特别是20cm地温,其次是光照,而降水相对次要些.但是,开花期迟早则主要取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0℃的初日、终霜出现日期、地温稳定通过14.0℃的初日3个因素;而稳果期迟早除取决于温度高低外,还与终霜日出现的迟早、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大小对花粉授精的影响有关.为闽北葡萄生长期气象服务及产业发展提供气候依据.
  • 摘要:该项研究历时16年,找出了日光温室小气候与观测场大气候的定量关系,还找出了棚内黄瓜、西瓜、青椒、香瓜、辣椒、番茄、茄子、葡萄、草莓等生育期气象指标,采用数学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开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逐日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准确率超过70%,并实现业务化应用;找出了日光温室降雪预警和分级标准及风损棚膜的指标,为保险部门赔付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概率矩阵评估模型原理,定量评价出气象为设施农业服务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65.6;完善了棚内主要病虫发生气象条件及青椒、番茄、茄子冻害指标,并对气象综合调控技术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研究有3项核心技术通过国内查新检索.
  • 摘要:为了分析矮砧苹果园最优光能截获的树体结构,应用天文学、数学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对苹果树冠层表面任一点在生长季每天的日照时数进行了计算,根据苹果叶片每天对日照时间的需求,以10月25日树冠基部(x=0)生长季每天照光时间不小于4小时为基数,树冠体积最大为目标,分别计算了3个纬度(北纬30、35和40度)、4个行距(3.0、3.5、4.0和4.5米)和三种树形(圆锥形、圆台形和圆柱形)的最优的冠幅和树高组合.不论何种纬度和行距,圆台形的受光体积最大.行距越小,树冠形状越接近于矩形.该计算结果与专家经验相符.
  •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平原造林重点项目中关村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研究表明,在轻度以及中度大气污染条件下,公园对大气颗粒物存在明显的消减作用,但在重度污染情况下,公园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消失.研究还表明,在轻度及中度大气污染情况下,乔灌草植物配模式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最显著,并与其他植物配置模式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0.05).此项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以及植物配置模式的选则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为构建较准确的日光温室温湿度预测模型,于2011-2014年冬季(1月、2月、12月)天津市宝坻区开展温室内外环境监测试验,并建立3种天气类型(晴、多云、阴)下3个时段(0-8时、8-17时、17-23时)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温室内温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温室内气温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3℃)为88%,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2℃;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3℃)为94%,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1.6℃.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气温预测模型相对更为准确稳定;(2)相对湿度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6%)为81%,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5.7%;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6%)为80%,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6.7%.2类模型均不适宜预测8-17时日光温室相对湿度,而17-23时与0-8时应用逐步回归建立的湿度预测模型相对更准确稳定.
  • 摘要:通过收集重庆市各区县水稻洪涝历史灾情资料、气象要素资料,以水稻关键生育期为研究对象,从作物需水量与供水入手,构建作物洪涝灾害指数,根据洪涝等级指标反演重庆地区水稻涝渍灾害的时空分布.基于气候、种植和栽培方式的变化,以不同的洪涝渍害程度和风险分布状况为依据,给出重庆地区水稻洪涝灾害防灾减灾应对措施等.
  •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63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以≥0℃活动积温和太阳辐射为热量资源和光照资源指标,分析了华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光热资源线性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10℃活动积温平均值为2831.2℃.d,占全年积温的67.6%,由南向北递减;玉米生长季辐射量由东北至西南呈递减的趋势,平均值为2128MJ/m2/a,占全年辐射量的41.1%.近55年来,玉米生长季≥10℃积温增加了86.9℃·d,平均变化率为15.8℃·d/10y;所有站点的玉米生长季辐射量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近55年来平均减少了416.5MJ/m2/a,平均变化率为-75.8MJ/m2/a/10y.气候变化导致华北地区热量资源增加和光照资源减少,对华北地区夏玉米产量分别存在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未来研究还需综合考虑光、温、水、农艺措施等气候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影响,为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布局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专家走访和寒冻害灾情调查,建立台湾青枣的寒冻害形态学分级标准.根据近年来福建、广西、广东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调查资料,结合2014/2015年、2015/2016年冬季青枣的野外观测和地理移置试验,基于形态学分级建立灾情样本集.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灾情样本分析,获取各寒冻害等级指标的阈值,最终建立基于日极端最低气温的台湾青枣寒冻害等级指标,各级指标分别为:2.5℃<Td≤5.0℃,轻度;0℃<Td≤2.5℃,中度;-2.5℃<Td≤0℃,重度;Td≤-2.5℃,严重.研究的等级指标采用典型年灾情和人工气候箱致灾试验结果验证,准确率达90%以上.研究结果对引种台湾青枣的合理布局及寒冻害监测预警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利用山西省108个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日积雪资料,研究分析了建站以来至2015年年最大积雪深度极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用耿贝尔分布模型推算了山西省各地重现期为30、50、100年一遇的最大积雪厚度极值.
  • 摘要:基于遥感进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监测是快速获取大范围冬小麦生长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方法.为建立准确、方便的叶面积指数监测方法,运用MODIS数据光学模型反演和星陆双基协同反演法分别对2015和2016年3月中旬鹤壁市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分析.结果显示,2种LAI反演方法均能较好的反应全市冬小麦长势差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MODIS光学模型反演法稳定性较好,但其反演值明显偏低;星陆双基协同反演法估算值与观测值吻合性较好,反演精度优于MODIS反演法,可为LAI业务化监测的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 摘要:采用SPSS软件,通过对冀中南麦区108点次16年赤霉病发生情况和同期关键气象要素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冀中南不同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趋势预测模型.利用该区92点次17年赤霉病历史和实地调查数据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了模型预测准确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冀中南小麦赤霉病在1996年前,发生面积较小.1996年后迅速增加,并在2003年达到发病高峰;发病面积年际间波动存在一定周期性,基本每3~4年为一个周期,发生相对严重一次.(2)对上年11月、12月~次年2月、3月、4月上旬、中旬、4月21~25日、4月26~30日、5月1~5日、5月6~10日等时段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5%天数、雨日、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进行筛选,确定了以病穗率为因变量、以不同时段气象因子为自变量的冀中南不同区域赤霉病预测模型,其中,冀南地区主要气象因子为:4月中旬降雨量、5月1~5日平均相对湿度,冀中地区主要气象因子为:4月中旬降雨量和平均温度、5月1~5日平均相对湿度、上年12月~次年2月平均温度.用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度,历史数据分别为93.33%和91.67%,实地调查数据均为91.67%.
  • 摘要:通过开展干热风气象条件人工模拟,分别在冬小麦灌浆前期和中期进行重度、轻度及无干热风的平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干热风对冬小麦生理机能的危害为灌浆中期>灌浆前期,重度灾害>轻度;灌浆中期重度干热风灾害后第2天,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Rn.)降低了19.4%~36.6%,蒸腾速率(Tr)降低44.1%~58.0%,气孔导度(Co)降低24.3%~1.7%;其次为灌浆中期轻度干热风,上述各项指标分别减少9.7%~20.2%、28.2%~34.0%和19.9%31.8%;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和根系伤流量(Gn)也在灌浆中期重度灾害胁迫下降低程度最大,灌浆前期轻度干热风对小麦的胁迫作用不明显;灌浆前期遇干热风天气小麦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可在一定程度内修复,其他大部分时段受损的生理机能不可修复.在气孔导度Co>0.1mmol·m2·s-1的条件下,干热风灾害对正的胁迫程度大于Pn.
  • 摘要:本文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一种新的有效降水指数(IWAP),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OITREE)分别识别出1961~2010年中国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各174次和184次,从干旱演变过程和干旱事件总体特征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CI指数和IWAP指数的识别效果发现:两指数对极端区域性干旱事件的识别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仍存在差异:CI指数对干旱的监测存在不合理现象,即"在开始时突然出现较严重干旱";"在持续无降水的情况下干旱却减轻";"对降水反应滞后",因而引起两指数对干旱起止时间识别的差异.本文分析表明IWAP指数对干旱的监测更符合干旱发生发展过程,识别的干旱起止时间较CI指数准确.基于两指数的干旱事件频次变化趋势一致,即1961~2010年间,基于两指数的区域性干旱事件频次均为弱的增多趋势,而重度(含)以上干旱事件频次则均为弱的减少趋势.基于IWAP指数的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与中国中东部的季风气候变化一致,而基于CI指数的干旱发生频次季节变化则弱得多.华北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干旱严重地区,河北大部和河南的北部则是干旱中心;华南东部和云南东部是干旱次中心.IWAP指数在区域性干旱事件监测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以阳泉市3个气象观测站1972-2013年气候资料和全市核桃平均产量为基础,并结合50个区域气象自动站2010-2013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对阳泉市核桃种植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泉市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有6个,即年平均温度、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稳定通过10℃积温、7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每个指标分4级,对应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核桃种植最适宜区面积占阳泉的55%,适宜区面积占27%,较适宜区面积占8%,不适宜区面积占10%.
  • 摘要:目的:中国莲雾、芒果、青枣寒冻害年年不同程度发生.为了达到合理布局,减少寒冻害损失,迫切需要建立3种热带果树寒冻害等级指标. 方法:根据历史气候和大尺度寒冻害灾情考察资料、果园定位观测试验、2a的地理移放试验、人工气候箱致灾试验等多种试验方法,分析寒冻害调查及试验结果莲雾、青枣、芒果形态变化,对照寒冻害形态学标准,确定调查灾情及试验样本灾情等级,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印证方法,对热带特色果树寒冻害低温等级指标进行研究. 结果:确定了3种热带特色果树的寒冻害低温等级指标分别为莲雾:Tmin>5.5℃,无寒冻害,正常生长;3.0℃<Tmin≤5.5℃,轻度;1.0℃<Tmin≤3.0℃中度;-1.5℃<Tmin≤1.0℃,重度;Tmin≤-1.5℃,极重,不可恢复或死亡;青枣:Tmin>5.0℃无寒冻害,正常生长;3.0℃<Tmin≤5.0℃,轻度;0.5℃<Tmin≤3.0℃,中度;-2.5℃<Tmin≤0.5℃,重度;Tmin≤-2.5℃,极重,不可恢复或死亡;芒果:Tmin>2.0℃,无寒冻害,正常生长;0.5℃<Tmin<2.0℃,轻度;-1.0℃<Txnin≤0.5℃,中度;-2.5℃<Tmi n≤-1.0℃重度;Tmin<-2.5℃,极重,不可恢复或死亡; 结论:研究的莲雾、芒果、青枣等级指标通过人工气候箱致灾试验验证吻合率高,可以投入实际应用。
  • 摘要:为了解冬小麦灌浆期灌溉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开展试验.本文分为两个处理,使用便捷式光合作用仪LI-6400测定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A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灌溉处理的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比不灌溉的小麦旗叶提高1.118μmolC02m-2s-1,气孔导度提高0.107molH2Om-2s-1,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提高7.250μmolCO2mol-1,蒸腾速率提高1.017mmolH2Om-2s-1.未灌溉小麦在5月19日(D5)出现衰老现象,灌溉小麦则没有出现.灌溉处理的小麦理论产量比未灌溉小麦高77.99克/平方米,实际产量比未灌溉小麦高115.17克/平方米.灌溉处理的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都有较大提高,减缓了整体植株衰老,增大了光合效率.
  • 摘要:2017年建瓯市翠冠梨开花始期推迟、花量少、且花期持续时间长、挂果率低、减产明显.通过2017年建瓯市城区、玉山自动气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①2016-2017年冬季(12-2月)气温持续偏高,气温≤7.2℃低温冷量不足;开花前≥10.0℃有效积温少,3月份气温持续偏低导致翠冠梨不能适时开花、花量少;是冠梨花芽分化不完全,花期长、花质差等重要原因.②2017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开花期气温变化幅度大,多雨;开花着果与抽梢长叶同步和螨虫繁殖入侵,是影响2017年翠冠梨着果率低,单位产量下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③建瓯市玉山镇岭口村高海拔翠冠梨园低温冷量较充足,有利于翠冠梨自然打破休眠,除开花期推迟外,花量与开花期影响较小,新建翠冠梨园时必须选择海拔较高区域.
  • 摘要:根据油用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引种地气候条件,筛选出影响重庆地区油用牡丹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重庆34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和1∶250000地形数据,建立各区划指标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空间分析模型,采用GIS技术划分出油用牡丹种植的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区划结果显示梁平、垫江、石柱、南川、武隆、奉节等地的大部地区为油用牡丹种植的适宜区,次适宜区集中在长江河谷及以北地区.该区划为重庆油用牡丹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以河北省北部冬麦区唐山和南部冬麦区南宫为例,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表征气象干旱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农业干旱的土壤相对湿度,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特征,并应用带时滞的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农业干旱与气象旱之间的滞后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内,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均以轻旱、中旱为主,重旱、特旱出现次数较少;气象干旱逐日变化无明显特征;农业干旱特征表现为:前期干旱程度较轻,干旱出现次数较少,较严重的干旱主要出现在生育后期.农业干旱滞后于气象干旱的时间长短,年际间差异明显,唐山站为5~30天,10天以下年份为3年,30天的为2年,其它大部年份为13~29天;南宫站为13~30天,30天的为3年,其它大部年份为13~25天.干旱滞后差异与干旱程度、持续时间、灌溉时间等因素有关.
  • 摘要:为了确定青枣(脆蜜枣)果实品质主要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选取福建省青枣(脆蜜品种)主产区漳州平和县、南靖县、漳浦县、长泰县四个县的脆蜜枣作为实验材料,测定了青枣的单果重、体积、果型指数、果肉硬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 C、PH、叶绿素等9个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脆蜜枣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经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6.45%;通过聚类分析,9个主要果实品质指标聚成了5类,最终将品质指标简化为单果重、PH、果肉硬度、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5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反映脆蜜枣果实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
  • 摘要:以再生稻发苗期气象适宜度模型为例,阐述了农用天气预报模型的构建方法.首先,确定再生稻生育关键期的气象影响因子,以重要影响因子建立再生稻该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其次,采用隶属函数法建立单个农业气象指标适宜度评判的分段线性函数.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气象指标的权重赋值,完成指标模型的集成.通过以上方法即可完成再生稻发苗期的适宜度模型.本研究很好的解决了农用天气预报客观定量化的问题,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为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实现农用天气预报产品制作的程序化和自动化运算提供了基础.
  • 摘要:利用福建省28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4年50多年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烤烟种植区移栽期≥5℃有效积温的气候特征,得出:福建省烟草种植区移栽期≥5℃积温的基本分布是呈现南多北少的布局,南平是912.5℃.d,三明是972.7℃.d,龙岩是1162.1℃,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49.6℃.d.福建省烟草种植区移栽期的各候有效积温是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迟,有效积温会增加.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市具有一致性,但是变化倾向率略有不同,其值大小分布是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通过分析福建省烤烟移栽期有效积温的分布特征,可以适当的调整烟苗的移栽时间,以提高烟草的产品和品质.
  • 摘要:环境气象条件是粮食产量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根据水稻的气候适应性原理,构建了福建晚稻生育期内的日照适宜度、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福建晚稻综合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及晚稻播种至某一预报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气候适宜指数与气象产量的关系,建立福建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研究环境气象条件对福建晚稻产量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福建晚稻气候适宜指数与气象产量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气候适宜指数建立的福建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趋势预报正确率、单产预报准确率均较高,能够客观、动态的反映环境气象条件对福建晚稻产量的影响.
  • 摘要: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指导设施农业生产,以“美红2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通过日光温室内自然环境浓度CO2的番茄为对照,研究增施不同浓度CO2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2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增施CO2能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表现为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结果个数增加及产量提高;且增施CO2浓度1200mg/kg处理比700mg/kg处理效果更好.说明对日光温室的番茄增施CO2可以促进其光合作用,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有利.
  • 摘要:利用DFC1030-3K型防霜风机在洛川县苹果园进行了一次防霜试验,经过对比试验观测数据及分析,对该防霜机防霜冻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DFC1030-3K型防霜风机有效地改变苹果园近地层风速,尤其是2m高度风速,实现上下层空气混合,从而使近地层逆温消失,气温升高.洛川县最低气温、近地层逆温分布与地形有很大的关系,在选择防霜手段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影响.
  •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清原县清原镇新立屯村香菇生产基地为平台,在成熟香菇生产技术基础上,通过调研和深入生产场进行实地对比观测等方法,对香菇菌柱培养期的气象预报模式指标和气象服务需求进行了专题研究.香菇菌柱培养期在12月至次年4月期间进行;其过程完全在避光暖棚中进行;通过棚内棚外温度48天对比观测试验得出:棚内棚内温度始终是靠近适宜温度上限运行,棚内湿度始终靠适宜湿度下限运行.从菌棚内外温湿昼夜变化情况看,两者略有同步变化特征,棚内气温及相对湿度实况值与棚内预报值相关性较好,检验效果极显著(P<0.01).应用棚内温度预测模型,预报棚内最高最低温度检验效果极显著(P<0.01),不同天气类型预测值得绝对误差均<1℃,预报效果较好,其中多云天气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值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都大于晴天及阴雨天.
  • 摘要:为探讨不同生物炭施量对玉米田土壤CO2排放与N2O排放的影响,在辽河平原开展了对比试验.共设6个处理,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CK,4个生物炭施量,分别为C1(3000kg hm-2)、C2(3000kg hm-2)、C3(5000kg hm2)、C4(7000kg hm-2),均以基肥形式一次性施入土壤中,另设置一个未施肥的空白处理CO.结果表明,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呼吸的强度,从而抑制土壤中CO2的排放,但若生物炭施用量过多,则会对排放起到促进作用.不同处理间CO2的累积排放量的大小关系表现为:C4>CK>C3>C2>C1>C0.C4比CK增加了1.5%,C2和C3分别比CK减少了9.9%和8.0%.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各处理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拔节-开花>开花-乳熟>出苗-拔节>蜡熟-完熟>乳熟-蜡熟>播种-出苗.除C1外,各处理CO2的排放通量均与土壤5cm处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物炭对土壤N2O排放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N2O的排放量逐渐减少.C2、C3、C4处理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比CK减少了24.7%、35.2%、37.0%.研究表明,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对抑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一定的作用,对玉米田的固碳减排、改善土壤性质有着积极作用.适当选择生物炭用量对土壤CO2与N2O减排非常关键.
  • 摘要:通过2011-2013年2个越冬期的盆栽试验,利用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研究了不同最低温度下(-9℃、-6℃、-3℃和0℃)冬灌对冬小麦叶片理化性质、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相比,在最低温度为-9℃和-6℃的处理造成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导度的大幅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升高,差异均达显著(p<0.01),灌水处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而最低温度为-3℃时,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差别,气孔导度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差异显著(p<0.05),冬灌导致其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降低,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最低温度为0℃的处理,冬灌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气孔导度等影响均有明显的正效应.从产量以及其构成要素上看,-6℃与-9℃条件下,冬灌致使单株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下降;-3℃和0℃条件下,冬灌提高了单株穗粒数和穗粒重.综上所述,最低温度在-6℃及以下不适合进行冬灌,而最低温度在-3℃及以上则适合.
  •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植烟土壤养分、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度施入烟秆生物质炭提升了酸性土壤pH值,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积累,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加大,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土壤速效钾释放速率也得到提高.施用烟秆生物质炭后,烟草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种类(OTU数)提高了26.4%.优势菌种中,变形菌门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7.19%~54.32%.生物质炭施用下,部分有利植物生长的促生菌呈增长趋势.将烟秆生物质炭用于烟田土壤改良,既可提升土壤肥力,又可缓解烟秆等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烟秆生物质炭推广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 摘要:本研究基于1981-2012年25个四川气象台站气象观测数据和单季稻生产数据,建立单季稻产量变化和各气候要素变化的一元线性和逐步回归方程,探讨四川单季稻产量对单个气候要素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为科学开展适应行动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四川单季稻产量随气温上升1℃、日较差升高1℃、降水量下降100mm、辐射量下降100MJ/m2发生了相应反应,部分地区的单季稻产量表现为脆弱,气温升高导致单季稻产量脆弱的地区最多,日较差次之,太阳辐射和降水量偏少;单季稻产量对抽穗至成熟期的气温升高和辐射下降最敏感,而对移栽至分蘖期的日较差升高最敏感.受到6种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各站点单季稻产量对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敏感,其中50%的地区表现为脆弱;单季稻产量对移栽至分蘖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气候变化表现最敏感.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期内气候变化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期有利的气候资源,有效地保障四川水稻的安全生产.
  • 摘要:为了定量评估和揭示江淮地区夏玉米涝渍灾害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基于1961-2013年91个观测站点的日雨量数据,耦合夏玉米生育期和涝渍灾情数据,统计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段、不同涝渍等级的灾害样本,采用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正态性检验、区间估计等方法,构建了基于有效降雨量的夏玉米分生育时段涝渍灾害的等级指标,并验证了指标的合理性;分析了区域1961-2010年夏玉米涝渍灾害的时空分布和风险分布.结果表明:夏玉米涝渍灾害等级与当前涝渍过程降雨量和前2旬逐句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同一等级涝渍灾害,拔节-抽雄期指标阈值最高,抽雄-成熟期的次之,出苗-拔节期的最低;20世纪70年代涝渍灾害的发生有所减少,80年代后又逐渐增多;涝渍灾害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沿湖和沿海地区,且随着生育进程的增加,多发区总体随雨带北移;近50年来出苗至抽雄阶段涝渍灾害的发生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抽雄至成熟阶段则以减少趋势为主;随着生育进程的增加,涝渍灾害风险指数的高值区逐渐由西南向东北移动.
  • 摘要: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辣椒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揭示大气CO2浓度变化与辣椒光合作用及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的栽培管理及果实加工提供理论参考.利用OTC(Open top chamber)系统,采用盆栽试验,研究CO2浓度增高200μmol·mol-1对辣椒形态指标、叶片生理指标、光合参数、光合色素、维生素C(Vc)含量、糖类化合物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了辣椒生长,增加株高、产量和植株总生物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明显提高;开花坐果期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结果期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下降;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辣椒叶和辣椒果实中Vc含量的显著升高,叶片中叶绿素和糖类化合物含量也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能改善辣椒叶片光系统,增加光合作用,促进辣椒代谢物质的积累,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发育.
  • 摘要:为研究双季晚稻全生育期气温、水温、泥温特征及寒露风避灾措施,应用农田小气候与实景观测系统等开展研究.试验表明:晚稻营养生长期以水温积温最高,生殖生长期以泥温积温最高.营养生长期日均气温、水温、泥温相差较大,孕穗后三者粘合并同步大幅下降.中午水温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水温维持较高时长为14h、高于早稻,是低温灾害的首选干预介质.寒露风来临时,气温下降迅猛并在6:00出现极值,日均气温较日均水温低2℃,最低气温可较水温极值低5.3℃.水温全天较稳定,灌深水保温可平缓早晚气温尖锐低谷,日平均气温比无措施提升1.5℃.遇大晴天实施排水晒田,在11:00后水温、泥温都呈明显上升.抽穗后期灌浆前期寒露风对秕谷率影响较大,采取灌深水+遇晴排水晒田的综合措施对秕谷率、空壳率、千粒重改善最明显.
  • 摘要: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然而,东北地区是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玉米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模拟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主要适应措施的效果,可揭示气候变化影响机理、影响程度与适应效果,对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镶嵌在较近发布的DASST v4.5中的CERES-Maize作物模型与HadGEM2-ES大气环流模式输出数据耦合,模拟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新发布的RCP4.5和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2020s、2050s和2080s三个时段的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三种普遍应用的适应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如果保持现有的玉米生产状况,东北地区玉米在未来2种RCP气候情景下都将减产,RCP8.5情景下玉米减产幅度大于RCP4.5情景下的玉米减产幅度;考虑CO2肥效作用后,玉米平均产量有所增加,但肥效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抵消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负面影响;适当调整播期、更换作物品种、以及培育耐热品种3种适应措施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玉米产量,其中更换品种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