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盐渍化土壤

盐渍化土壤

盐渍化土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26578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土壤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棉花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盐渍化土壤的相关文献由848位作者贡献,包括史海滨、郭全恩、南丽丽等。

盐渍化土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6578 占比:99.97%

总计:626771篇

盐渍化土壤—发文趋势图

盐渍化土壤

-研究学者

  • 史海滨
  • 郭全恩
  • 南丽丽
  • 曹诗瑜
  • 支月娥
  • 王开勇
  • 崔静
  • 王海江
  • 田德龙
  •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航; 周青云; 张宝忠
    • 摘要: 【目的】研究河套灌区农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变化规律。【方法】以春玉米“金田8号”为供试作物,采用膜下滴灌灌水方式,设置灌溉定额为150 mm(F1)和120 mm(F2)2个田间试验处理,测定各处理春玉米生育期和秋浇前0~100 cm土层膜内和膜外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盐分,基于田间试验率定并验证了HYDRUS-2D模型,设置4个不同灌水情景:灌溉定额81 mm(W1)、灌溉定额135 mm(W2)、灌溉定额171 mm(W3)和灌溉定额204 mm(W4),模拟分析了不同灌水量下膜下滴灌农田土壤盐分变化。【结果】生育期内,F1处理0~100cm土层盐分总量(膜内+膜外)和膜外盐分波动均小于F2处理,而F1和F2处理膜内盐分时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生育期结束后,F1处理和F2处理0~100cm土层盐分总量降幅分别为50.1%和10.8%,其中膜内盐分减少量占总量减少量的百分比分别为44.7%和148.5%;秋浇前,F1处理和F2处理0~100cm和0~60cm土层盐分总量及膜内盐分均增大,F1处理0~100cm土层盐分总量、膜内和膜外盐分增加量均显著小于F2处理。土壤含水率与盐分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吻合度较好,模型可用于预测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变化规律。不同灌水情景下,灌溉定额为204mm时,灌水后0~20cm土层土壤盐分较小且盐分开始回升时间间隔较大,灌溉定额为135 mm时,灌水后0~40 cm土层土壤盐分较大,但20~40 cm土层盐分开始回升时间间隔较大。【结论】171 mm和204 mm的滴灌水量有利于减少0~40 cm土层土壤盐分,促进膜内盐分向膜外迁移。本研究可为河套灌区农田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 李涛; 李林; 吴越; 于蕾; 李建伟; 王卓然
    • 摘要: 一、适用范围本技术规程适用于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盐土、滨海盐土等不同类型大田盐碱耕地的改良利用,可在实施盐渍化土壤改良项目,指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改良盐碱地,盐碱地区域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耕地利用等方面作为技术参考。
    • 赵卉鑫; 杨江; 王艳明; 梅锐锋; 张瑞喜; 马鑫
    • 摘要: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CK (对照处理),SAP+PAM (保水剂+聚丙烯酰胺处理,DSP),SAP+BIC (保水剂+生物炭处理,DSB),PAM+BIC (聚丙烯酰胺+生物炭处理,DPB)和SAP+PAM+BIC (保水剂+聚丙烯酰胺+生物炭处理,DSPB) 5个不同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外源土壤调理剂增施对滴灌玉米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DSB和DSPB处理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2)外源土壤调理剂增施可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不同处理的土壤细菌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Subgroup_6属,在滴灌条件下各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和Skermanella属等有益细菌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部分不适宜在该地生长的菌群,如酸杆菌门和Subgroup_6属,且DPB和DSPB处理尤为显著。(3)不同外源土壤调理剂增施显著改变了土壤pH和电导率,DPB处理的水解氮含量显著增加,但对其他土壤速效养分影响不显著。(4)冗余分析分析表明,pH和电导率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5)DPB处理对玉米行数、秃尖长和脱粒重的影响最大,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一定作用,且放线菌门对玉米脱粒重起正向促进作用。综上,在滴灌条件下DPB处理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化学性质、提高玉米产量的效果较好,这对当地发展农业节水在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 窦旭; 史海滨; 李瑞平; 苗庆丰; 闫建文; 田峰
    • 摘要: 为探讨河套灌区在农田排水过程中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暗管排水综合试验区选择典型支渠灌溉控制区,针对作物各灌溉时期的水文过程、污染物的转化、迁移和汇集过程开展了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DRAINMOD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农田排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RE)为4.12%~13.44%、相关系数(R)为0.80~0.92、效率系数(NS)为0.82~0.90,均在误差范围内。利用马斯京根法对斗沟和支沟排水过程进行了演算,并在此基础上对NH_(4)^(+)、NO_(3)^(-)、还原性物质、盐分的迁移、转化和汇集过程进行了分析,排水过程和NH_(4)^(+)、NO_(3)^(-)、还原性物质、盐分浓度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一致,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宏观上描述灌区不同排水组成所形成的环境污染过程。试验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还原性物质、NO_(3)^(-)、NH_(4)^(+),分别为349.47~363.10 kg、80.56~87.79 kg、6.79~7.18 kg。经过2年灌溉淋洗后,土壤脱盐率在土体中自上而下降低。暗管排水试验区0~20 cm土壤脱盐率为67.56%,较20~40 cm和40~100 cm分别高5.12、16.84个百分点;明沟排水试验区0~20 cm土壤脱盐率为34.54%,较20~40 cm和40~100 cm分别高12.90、15.58个百分点。淋洗之后土壤盐分由表聚型向均匀型变化,暗管排水和明沟排水在2020秋浇之后土壤电导率(EC)分别在2.20~2.63 dS/m、0.61~0.65 dS/m之间。试验区中度盐渍化土壤和盐土类型面积均有所下降,中度盐渍化土壤面积下降2.94个百分点,盐土面积下降29.42个百分点,非盐渍化土壤、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分别增加2.94、8.83、20.59个百分点。盐土对试验区土壤脱盐率贡献最大,为126.78%。
    • 张怀斌
    • 摘要: 本研究采用毛细透排水带和波纹管两种排水措施,研究不同淋洗次数、不同灌水量、不同土壤深度对盐渍化土壤的脱盐率和盐分离子量的影响,结论如下:采用毛细透排水带为排水措施的脱盐率比采用波纹管的脱盐率高。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大,少数盐渍化土壤的脱盐率有下降的情况,为返盐现象。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两个试验区的含盐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经过第一次淋洗后含盐量下降程度最大。在经过淋洗后,重度盐渍化试验区的盐分离子量均显著下降,其中重度盐渍化试验区的Cl-下降率最高,中度盐渍化试验区的HCO-3和Mg 2+含量上升,说明淋洗对这两种盐分离子的冲洗效果较差。
    • 吴亚胜; 商金山; 冀胜鑫; 张旭伟; 秦海伟; 唐利军; 李良兆; 陈爽
    • 摘要: 淮安地区引进荔浦芋新品种桂芋2号进行试种,当年设施栽培单球茎质量0.8~1.5 kg,最大单球茎质量2.5 kg,每667 m^(2)产量2000 kg左右。由于荔浦芋种植周期较长,且属于湿生栽培作物,能够有效改良盐渍化土壤,为后期淮安红椒的栽培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从种芋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收与种球越冬保藏等方面介绍了荔浦芋的高效栽培技术,为淮安地区荔浦芋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 高攀攀; 李国瑜; 刘若薇; 位宇婧; 冯浩杰; 娄燕宏; 王会; 杨全刚; 诸葛玉平; 潘红
    • 摘要: 土壤盐渍化影响氮素循环转化,制约氮素供应,影响作物产量。添加改良剂是盐渍土壤改良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生物炭、石膏、有机物料3种盐渍土改良剂的作用原理及其对盐渍土壤NH_(3)挥发、N_(2)O排放的影响,从氮素转化的角度对改良剂的施用提出建议,并对改良剂的未来应用研究作出展望,以期对盐渍化土壤的高产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王亚男; 许静; 郝利君; 刁风伟; 张璟霞; 丁胜利; 史中奇; 贾冰冰; 郭伟
    • 摘要: 目前,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盐生植物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但如何提高盐生植物修复效率的研究尚较少.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通过向土壤中施加氯化钠和氯化镉溶液分别模拟无污染非盐渍化土壤(Cd0S0)、NaCl型盐渍化土壤(Cd0S4)、重金属Cd污染土壤(Cd3S0)、重金属Cd污染NaCl型盐渍化土壤(Cd3S4),研究施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生物质炭对盐地碱蓬生长、离子平衡、Cd和Na+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d0S0相比,Cd0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115.5%~341.7%;与Cd0S4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降低62.8%~84.4%,生物质炭使Cd3S0处理盐地碱蓬总干物质量显著增加328.6%.与Cd0S0或Cd3S0相比,Cd0S4和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及根部K+/Na+、Ca2+/Na+、P/Na+显著降低;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Cd3S0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P/Na+和根部K+/Na+、P/Na+.与Cd0S4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浓度显著增加32.5%~94.5%,而盐地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含量显著降低21.3%~90.9%;与Cd3S0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Cd浓度和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5.8%~223.6%和132.4%~471.5%.施加EDTA和生物质炭使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Na+浓度显著增加38.6%、56.0%,Na+含量增加199.6%、289.3%,Cd含量显著增加133.4%、173.4%.研究表明,在Cd污染NaCl型盐渍化土壤中施用EDTA和生物质炭可促进盐地碱蓬地上部对Cd和Na+的吸收积累,有助于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可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 李林颖
    • 摘要: 目前国内盐碱土或称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范围广、类型多,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属于干旱地区的新疆盐碱土地约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1/3。盐碱土含有各种有害盐碱类,严重抑制种子发芽,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甚至直接毒害作物组织,使作物枯萎以致死亡。土壤盐碱化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养分不均衡,微量元素缺乏,作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因土壤p H值较高而形成沉淀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从而导致农作物营养缺乏。盐碱化土壤在施肥时要格外注意选择,不然往往会出现施肥后作物仍然毫无起色、效果不佳的问题。
    • 祁通; 黄建; 孙阳讯; 徐菲; 张玉铃; 王金鑫; 王新勇
    • 摘要: 为了探究滴灌条件下盐渍土壤盐分淡化区形成过程中水盐及离子运动规律,通过土柱滴灌模拟试验分析了土壤水分、盐分及离子的分布特征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盐分及各个离子随着滴灌水的运移而运动,先进行横向运移,再进行纵向移动,当滴灌时间为15 h (滴水量16.2 L·桶^(-1))时,在0~30 cm区域内形成稳定的椭圆型离子淡化区,淡化区边缘形成了约10 cm宽的集盐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层总体上脱盐速率的大小顺序为Cl^(-)>Na^(+)>总盐分>SO_4^(2-)> Mg2> HCO_3~->Ca^(2+)>K~+。同时,表层土壤总盐分、Cl~-、SO_4^(2-)、Na~+的浓度与滴灌时间的函数关系更加符合倒数模型,滴灌后盐分淡化区内土壤的盐分类型由硫酸盐-氯化物型转变为氯化物-硫酸盐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