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
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

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14-10-31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矿产资源开发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过程造成区域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给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选取安徽省马鞍山矿区为研究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实地采样测定数据,综合分析了矿产开采活动对区域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矿区地表水受Fe3+不断氧化作用的影响,造成水体酸化严重(pH值为2.38~5.54),电导率随水体酸化程度增加而增大.矿区附近的农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质下降,总氮含量介于4~83 mg/L.矿区内部及周围农田水体中SO42-含量要高于矿区外围水体,其含量介于411.55~20645.04 mg/L,而水体中的化学需氧含量均小于8.0mg/L,表明该矿区受到有机物污染较小.在同一矿区内部,矿区排土场水体的水质要优于采矿区,受采矿过程的影响较小.以上结论可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与地表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 摘要: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区域缺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复杂水工程集群区域尤其是我国大型调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是当前的关注焦点.本文以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为研究区,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产汇流模型、农业灌溉需水模型以及水工程调度模型等子模型,建立了复杂水网区水资源模拟与微观配置模型,选取95%、75%和50%保证率典型年,开展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省受水区现状与规划工程情景下水资源供需模拟,制定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管理部门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有效运营提供更科学依据,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规划工情下闸站翻水能力增大,特殊干旱年翻水量增加28亿m3,有助于改善区域缺水状况.与基准年相比,规划年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需水略有增加,因规划新增调水工程的运营供水能力增加显著,缺水量大幅度减少,尤其是在一般干旱年,规划年的缺水量与基准年相比,下降74.9%.
  • 摘要:本文选取位于榆林地区的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中,选用间接计算法中定点定面法建立点面关系,进行点面关系系数计算得到6h、 12h、 24h三种历时的α值,由设计点暴雨和点面关系间接推算设计面雨量,以便进行产流、汇流计算.为该地区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以及中小流域水利、水保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应用MIKE URBAN、MIKE11和MIKE 21分别构建四川省阆中市江南新区一维和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并采用MIKE FLOOD模型集成模拟了不同暴雨重现期下该地区雨水管网和坡面汇流的水力状况.为分析该地区现有雨水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和内涝状况,研究模拟了1年一遇工况下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以及30年一遇工况下整个研究区淹没范围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管网不满足1年一遇设计标准,整个研究区防洪排涝能力不满足30年一遇设计标准.该结果可以为决策者进行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和运行管理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摘要:介绍城市水资源配置各个环节,以供水分析、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为基础,提出城市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框架,进而对城市退水结构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城市退水问题研究的现状,初步建立城市退水机制,通过城市退水机制的研究促进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强城市和区域用水安全.城市退水是指城市各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排除的污水或液态废物。城市退水对城市及城市下游区域均有rn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及下游区域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等,不仅对城市自身的水资源开发利rn用造成影响,而且对城市和区域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rn城市退水形式主要包括污水排放、中水排放、灌溉退水、道口路浇洒退水、城市雨洪和其他退水形式rn等,上述退水形式共同组成了城市退水结构。本文所提出退水机制是基于水资源配置框下针对城市退水问题所建立的,退水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减少rn城市排污、降低城市及区域环境污染、提高污水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水生态rn文明建设。上述退水机制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完善,首先对退水控制措施的具rn体方式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次对退水机制建立的合理性需要实例验证分析。综上所述,基于水资源配置基rn本框架,研究城市退水结构,进而构建城市退水机制,为城市水资源配置下退水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rn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流域水生态分区是实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内环境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及与河流水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与确定了分区指标.以子流域为单位,采用定量化方法对渭河流域进行了水生态一、二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气象资料适宜作为水生态一级分区指标,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和高程适宜作为二级分区指标.渭河流域可划分为2个永生态一级区:秦岭水生态区,主要位于秦岭山脉及其周围,年平均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580mm,区内主要以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为主,多受人类活动干扰;黄土高原水生态区,年平均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580 mm,区内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农业用地有少量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渭河流域划分为8个水生态二级区,其中秦岭水生态一级区划分为2个水生态二级区,黄土高原水生态区划分为6个水生态二级区.
  • 摘要:游程理论是量化干旱历时变化规律的理论基础.本文选取黄河干流上中游6个水文站降水系列,以多年逐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指标,采用5个不同的截取水平对研究区干旱过程进行识别.根据马秀峰游程分析理论计算多年持续干旱游程数字特征值,分析在不同截取水平下干旱频率、概率分布及重现期的统计规律.结果表明:同一截取水平下,干旱发生的概率随干旱历时单调递减,重现期随干旱历时单调递增;同一干旱历时下,概率值随截取水平的增大而增大,重现期随截取水平的增大而减小;历时为1、2、3个月的干旱重现期分别小于4个月、1年和5年一遇,大于9个月干旱的重现期都大于150年一遇;民和站最容易发生干旱.
  • 摘要:天气生成器是一种可以产生与观测数据具有相同统计特征的气象要素的随机模拟模型.它还可以作为统计降尺度工具产生气候变化情景,应用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根据产生站点数据之间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可以将随机天气生成器分为单站点和多站点模型.本文以WeaGETS(单站点)和MulGETS(多站点)两个天气生成器为例论述了从单站点到多站点的随机天气模拟过程,同时使用分布于泾河流域的15个气象站点评估了WeaGETS和MulGETS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天气生成器能较好的模拟黄土高原的降水发生,而高阶马尔科夫链(二阶和三阶)能更好的模拟连续干旱期的标准差和极值.WeaGETS使用的概率分布能很好的模拟降水的均值,但低估了降水的标准差.偏正态分布能较好的模拟日降水量的极值,混合指数分布次之,伽玛、指数分布表现较差.随机天气生成器均低估了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异性,而WeaGETS使用的谱分析方法能很好的修正模拟变量的年际变异性.MulGETS不仅能很好的保持站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还能较好的模拟降水和温度的统计参数.水文模拟方面,多站点天气生成器和基于流域平均值的单站点天气生成器产生的数据均能很好的模拟泾河流域月径流量的均值、标准差和极值.
  • 摘要:针对内蒙古突泉县水资源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2010年现状用水和现状节水水平为基准,以2020年和2030年规划水平年,开展水资源供需分析,在现状供需分析和对各种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能措施进行组合及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评价,指出在突泉县供水水源受到限制和水价达到一定高度后,需要修建必要的新水源工程,rn同时加强节水,才能缓解突泉县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本文通过对突泉县周边水资源、供水工程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新增供水工程,拦蓄洪水rn资源,新修渠道,构建全县生产生态水网,将汛期洪水引至各水库,待非汛期时使用,另通过强化节水措rn施,有效控制未来生产生活的需水量,从而初步解决突泉县中长期水资源供需矛盾。通过汛期洪水资源化,rn削减地下水开采量等措施,控制水库湿地萎缩趋势,遏制地下水超采,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为促进内蒙古突泉县水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 摘要:为了了解城市雨洪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本文选取武汉市典型区域—汤逊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建立一个基于GIS的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城市暴雨积水引起的洪水动态模拟及计算.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与实测资料对比,率定期的排水总量误差为0.99%;验证期计算的最大积水深度误差均值为14.9%,模拟效果很好.因此,基于GIS的城市水文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城市雨洪灾害,为城市雨洪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基于北方大型灌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渠井结合灌溉对农业高效安全用水的保障作用;从灌区浅层地下含水层对降水、渠系渗漏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水流的滞缓、调蓄及再分配作用出发,论述了渠井结合灌区地下水的调蓄功能及其对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针对变化环境下灌区出现的渠井用水比例失调,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出水量衰减及地下水矿化度增加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新时期北方渠井结合灌区地下水管理的适应性对策.
  • 摘要:灌区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灌区规模大、管辖范围广,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灌区信息化对灌区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灌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建模技术和系统开发技术,利用ERSI的ArcEngine 10.0平台在VS 2010开发环境下选用C#作为开发语言开发了河南省赵口灌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现状,分析研究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和rn开发技术。利用ERSI的ArcEnginelO.0平台在VS2010开发环境下选用例作为开发语言开发了河南省赵rn口灌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赵口灌区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了技术支持。
  • 摘要:跨地区水生态补偿,以受益者负担为原则,是流域下游水生态受益地区向流域上游水生态保护建设地区实施补偿的一种活动.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在我国推行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从制度建设角度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所谓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应当是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其核心是通过经济发达地区向欠rn发达或贫困地区转移一部分财政资金,在生态关系密切的区域或流域建立起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关系,从rn而使生态服务的外部效应内在化。对此,笔者认为中央政府的主导是构建生态转移支付的关键支撑,应加大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进行多渠道融资等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立法、管理和监管体制,加强宣传生态补偿知识。增强对生态补偿的认知与参与等。
  • 摘要:在全球交暖的影响下,新疆地区在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水循环加快、降水和气温增加的暖湿化过程.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地貌极其复杂,使得暖湿化背景下水分收支平衡有着不同的区域性特征.本研究基于新疆地区94个观测站点建立陆面模式大气驱动场,利用陆面模式CLM 3.5,对1951-2000年新疆地区的陆面水文循环进行模拟研究.并利用GIS技术提取天山山脊分水岭,严格划分南北疆的界限,分析暖湿化背景下南北疆水分收支平衡变化的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在1951-2000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候转型后,新疆的降水、实际蒸散发和径流深均有显著的增多,但降水增长率北疆高于南疆,而蒸散发增长率南疆高于北疆,两者水资源量的差距加大.北疆径流增大显著,南疆则增幅不明显.两者水储量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仅表现为北疆在气候转型后的年际变化增大.南北疆的土壤湿度均有增大的趋势,北疆土壤增湿更迅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北疆大于南疆,浅层大于深层.南北疆的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截然相反,北疆的地下水位呈现不断变浅的趋势,并对1987年的气候转型有极为明显的响应,而南疆的地下水位则有缓慢变深的趋势,并未受气候转型的影响.这说明尽管经历了显著的暖湿化过程,但从结果来看,北疆的变湿较为明显,但其水储量并未增多;南疆受暖湿化影响则相对较弱,结合地下水埋深的结果可知,其严酷的水资源状况并未由于气候变化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 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及其伴生过程的影响日趋明显,已成为水科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驱动因素,分别综述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两者综合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气候变化情景、降尺度技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阐述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要素影响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综上所述,国内外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在气候变化情景及其降解技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景、流域水文模拟技术等方面的成果与方法可供借鉴。但是目前还是缺少能够集成GCMs及其尺度降解、SRES排放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等前沿技术,并与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进行系统研究二者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评估各驱动因素的贡献率。为了科学的预估未来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系统的演变趋势,亟须开展集成各种方法的评估模式研究,更加科学的量化各驱动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解释相互之间的分歧,来综合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以期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和科学支撑。应用以上多种方法融合技术将是未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点和趋势。
  • 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水文干旱状态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基于水循环模型和干旱评估模型,通过干旱历时、干旱面积、干旱强度以及构建的等量干旱强度指标,构建了流域水文干旱驱动要素定量辨识的基本框架,并以海河北系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水文干旱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对水文干旱驱动贡献度达57%;其次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因素,对水文干旱相对驱动作用为33%;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干旱影响最小,仅占10%.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相对驱动作用达43%,虽然仍小于气候变化因素,但其影响力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 摘要:本文通过室外湿地系统种植芦苇和美人蕉两种植物,研究其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构建小试验装置测量湿地蒸散量以及植物蒸腾量,分析植物蒸腾占湿地蒸散量的比例.结果表明湿地植物芦苇和美人蕉蒸腾作用日变化与温度、光强度成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反相关,且植物蒸腾占湿地蒸散的90%以上.
  • 摘要:出于对河湖水系连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的考虑,本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入手,从不同的方面深入分析河湖水系连通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作用机理和相关性.定性分析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技术支撑和作用机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定量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量化的河湖水系连通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进行计算分析,发现河湖水系连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这为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河湖水系连通战略作为适应新时期的水资源需求,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步伐而提出的方针,具有抗御自rn然灾害、提高水资源统筹配置以及改善水生态环境这三大主要功能,在原有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加入科rn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为实现水资源rn可持续利用和人水和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摘要:本文利用湘江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资料率定新安江模型,考虑模型残差项,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流量系列进行延长,并对延长的流量系列以及实测流量系列的频率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不考虑模型残差项时,利用模型模拟的湘江流域径流系列进行频率分析计算的水文极值具有较大的误差,而且误差的大小受到率定模型的资料的影响较大,说明在只有短系列径流资料情况下,确定性水文模型用于水文频率计算的可靠性并不好;本论文假设湘江流域流量资料为短系列,而降雨蒸发资料较长,通过建立流域水文模型,对湘江流域流rn量资料进行模拟,得到模型延长后的确定性流量系列。再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模型残差系列,结合确定rn性流量系列得到随机性流量系列。通过对实测流量系列、延长的确定性流量系列以及随机性流量系列的频率rn分析,比较水文极值计算的结果,以达到分析确定性流域水文模型用于水利工程设计的可靠性的目的。
  • 摘要:利用五点滑动平均法和肯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金钱河52年(1959-2011年)来的径流量在年、汛期、枯水期不同时间尺度下都有显著的减小趋势.应用小波函数和小波方差图,发现金钱河汛期和年径流量变化都存在14年的第一主周期,枯水期的第一主周期为23年.利用R/S法和豪斯道夫维数分析持续性,得出径流序列在年、汛期、枯水期三个尺度上的减小趋势均较强,表现为较强的长程相关性,从径流量系统发展变化的因素来看,汛期序列最为复杂.
  • 摘要:以晋江上游桃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AnnAGNPS,对研究区进行9种不同离散水平划分,分别从年、月、日时间尺度分析了不同流域离散水平对产流产沙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SA(the critical source area)面积的增加,年平均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中输沙量的变化率(-20%)大于径流量变化率(-5%);流域离散程度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在不同月份呈现波动变化,随着离散程度的增加,径流量在4月和9月显著减少,而在3月和7月变化不显著;由于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受众多,不同离散水平下月输沙量则表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变化.随着CSA面积的增加,汇流时间缩短,径流过程和输沙过程显著提前.
  • 摘要:湿地演替带氮(N)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是分析湿地演替带N迁移转化机理的基础.在西洞庭湖区澧水和沅水入湖口湿地分别布设了2个断面共12个监测孔定期监测和采集地下水,共采集地下水样4次.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分析,研究湿地演替带N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西洞庭潮湿地演替带氮污染呈面状分布污染,主要形态是NO3--N和NH4+-N,并且不同时期的主要形态有较大差异;NH4+-N超标率为100%,NO2--N超标率为28.9%,NO3-N未超标,NH4+-N污染非常严重;澧水湿地演替带三氮含量高于沅水,NO3-N和NO2--N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NH4+-N和三氮总量随时间呈震荡下降趋势;Eh、pH、地下水水位和温度均对地下水氮污染有显著影响.
  •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统计和模拟出各种气候要素极值分布模型是解决极端气候事件诊断和预报的基础.石羊河流域作为我国第三大内陆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和敏感区,近50年来其气温和降水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研究该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概率特征对于降低极端气候造成的影响、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内乌鞘岭、武威、永昌、民勤四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日降水资料为基础,构建适合该流域的极端降水事件指标;采用多种现行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极端气候事件指标进行拟合.通过对拟合结果进行Kolmogorov-Smirnov和Anderson-Darling检验,结果表明,除了传统的Log-Pearson-Ⅲ分布外,GEV分布对最大一天降水总量和最大五天降水总量的拟合效果也很好;基于GEV分布估算的不同重现期水平下(2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极端降水指标表明,最大五天降水总量从上游至下游呈现降低趋势,而最大一天降水总量则从中游至下游再至上游呈现降低趋势.
  • 摘要:重现期是确定水利工程规模和风险评估分析的重要依据,现有多变量水文事件重现期计算方法常导致工程规模过小或过大估算.本文根据国外Kendall重现期计算方法与原理,以陕北地区赵石窑站50年洪水资料为例,利用Copulas函数构建洪水变量联合概率分布,计算Kendall重现期以及给定重现期下的水文设计值.结果表明:采用Kendall重现期计算方法并借助现有的Matlab计算函数包,不难获得相应设计洪水重现期下的设计水文值,文中相关计算原理以及步骤,以期为多变量水文序列频率计算提供理论支撑.
  • 摘要:选取人口、国民生产总值(GDP)、生活废水排放量、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作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构建东潮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衡量东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特征的多目标指数模型,模型中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加以确定.对2002-2008年东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特征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8年东潮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均大于1,呈逐年上升趋势.东潮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超出的幅度大于水质量承载力子系统.
  • 摘要: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特点,突破了传统测量方法和光学遥感获取土壤水分的局限.论文从主动微波遥感及被动微波遥感的算法、应用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当前微波遥感在土壤湿度反演中的方法和进展.对比了目前常用的主动和被动微波数据监测土壤含水量的优缺点,指出未来利用微波遥感数据计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研究方向.
  • 摘要:水资源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如何评价、模拟和协调各因素的发展状态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关键.本文引入粗糙集属性重要度和灰色关联度组合赋权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利用灵敏度分析法挖掘区域水资源系统敏感度高的影响因子,模拟分析不同情景模式下水资源系统可持续程度的变化特征,以期寻找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建立区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因子灵敏度分析结果,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方面设置改良方案进行情景模拟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资源系统可持续程度整体呈现西北山区高、东南沿海低的格局,其中宁德、龙岩、南平和三明较高,而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和福州则较低;各设区市水资源系统敏感度高的影响因子主要为生态环境类和部分经济社会类因子,而对水资源子系统的评价因子表现不敏感;通过3种方案的对比发现,提高生态环境类敏感因子的水平更能有效地提高福建省各区域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水平,故应重点采取治污和减排的手段,加大对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改善水环境状况.
  • 摘要:水资源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为研究区域,设置四种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采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区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分析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系统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发展模式下,水资源系统的有序度、协调度、公平度与可持续度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综合发展模式较优,因为政府的调控、技术的革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的提升与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针对当前三条红线量化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以人水和谐理念为指导,构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三条红线的内涵,用水效率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逐一阐述每个指标控制标准的确定方法,为不同规划水平年三条红线控制标准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引入人水和谐量化方法作为三条红线量化评估方法,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三条红线量化体系.以郑州市为应用实例,首先确定2015年、2020年、2030年三个规划水平年郑州市三条红线控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2011年郑州市各行政分区三条红线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各行政分区三条红线目标完成情况都不太乐观,处于"不严格"等级,需加大三条红线的实施力度.
  • 摘要:无资料地区洪水预报(PUB)是当前国际上水文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内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有的水文站建设条件也迫使水文工作者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充分运用新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手段是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报新的出路.水文非线性时变增益(TVGM)从水文系统理论的角度识别降雨径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结构简单,参数少,预报精度高.本文以TVGM为例,结合淮河流域蚌埠以上13个子流域2002-2008年汛期水文、气象及流域地形地貌数据,在验证TVGM在淮河流域适用性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参数与流域属性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人为隐去部分站点的实测数据以检验依靠剩余少量数据建立的水文模型的适应性和精度.研究结果表明:TVGM在淮河流域蚌埠以上13个子流域率定期、验证期分别有10个和6个达到乙级预报标准;选取其中8个子流域进行了参数区域化的研究,建立了模型参数与流域属性参数之间的区域化方程,相关系数平均在0.8以上,并将该区域化方程应用于到5个子流域中,获得了较好的洪水模拟效果.本文为模型参数区域化及无资料地区洪水预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 摘要:子牙河平原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基地,同时也是海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的地区.为了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优化该地区的农田灌溉制度,本文首先运用洗牌复形演化(SCE-UA)算法在栾城和曲周两个试验站对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中的作物参数进行率定,接着以遥感监测ET数据为目标,应用拉丁超立方-单次单因素(LH-OAT)方法对SWAT中与地表径流、土壤、植被、蒸发、融雪和地形相关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选出了对实际蒸散最敏感的参数,并用序贯不确定性(SUFI-2)算法优化出一套参数范围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ET、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长期模拟.这些参数率定和模拟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地区水分生产函数和优化灌溉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摘要:基于1960s、1980s和2000s三期水系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重心模型对近50年来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系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水系的数量逐渐减少,形态趋于主干化和顺直化,结构趋于宽泛化和简单化.与此同时,不同水系指标的分布格局演变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盒维数和河网密度的分布格局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河流曲度和水面率也存在部分空间集聚,但干流面积长度比和河流发展系数均不存在显著的聚集性.从局部上看,水面率的分布格局非常稳定,盒维数和干流面积长度比也相对稳定,但河网密度、河流发展系数和河流曲度都不稳定.其中,东北部是最主要的热点区、但冷点区主要位于西南和西北.此外,河网密度、水面率、河流发展系数和盒维数的重心都是向东北迁移,但1980s2000s的迁移距离远远大于1960s-1980s,而河流曲度和干流面积长度比则正好相反.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的防洪减灾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 摘要:本文在详细介绍灰关联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淮河干流的8个断面进行了水质评价,其中确定权重的方法为旋转正交的主成分分析法.并把该方法的评级结果与综合污染指数评级结果相比较,尽管有所差异,但都表明淮河干流水体质量总体较好,其中王家坝和刘老庄的水质较差,而长台关水质最好.
  • 摘要:以安庆市不同流域的6个雨量站1956-2011年月降雨资料为基础,利用M-K检验方法和morlet小波分析对其降雨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多时间的尺度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安庆市降雨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市相同流域的降雨变化趋势一致,而不同流域的降雨变化趋势不一致;安庆市相同流域的降雨周期分布大体上一致,而不同流域的周期分布不同;皖河流域的主周期为35年左右,菜子潮流域的主周期在2~4年,而华阳河流域的主周期在11~16年.
  • 摘要:概念性水文模型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水文模型,仍是未解的难题.本文选取6种概念性水文模型,以板桥、马渡王、志丹这3个产汇流特征差异巨大的半干旱半湿润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模型结构与流域特性之间的关系,分析流域地理气候条件和地貌特征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从模型结构等多个角度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半湿润流域,地下水位(不是指地下径流)不宜纳入降雨-径流模拟;抛物曲线不但适合于模拟蓄满产流蓄水容量空间分布,而且适合于模拟超渗产流下渗能力空间分布;即使在干旱流域,模型模拟也不应只考虑地面径流.结果同样表明,流域地形及植被对产汇流过程有重要影响,由于局部产流现象严重,河道坡度影响大于流域平均坡度.半干旱半湿润流域产流、坡面汇流及河道汇流3个过程差异明显,建模时需充分考虑.
  • 摘要:当前全球变暖,水循环加速,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科学应对降水导致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预测降水量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灾害防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广州市1951-2010年月降水量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广州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采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并建立了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SARIMA)模型,对2011年月降雨量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历史数据拟合效果良好,对预测值精度较高,适用于广州市月降雨量短期预测.
  • 摘要:本研究利用作物模型APSIM-OzCot和Apsim-Maize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干旱地区主要作物棉花生产和耗水的变化.为了解决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适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而实际发育时期缩短的矛盾,改用热量充沛地区作物品种(中熟和晚熟品种)在冷凉地区种植来探求改变作物品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物模型APSIM-OzCot经过了农一师灌溉实验站两年(2011-2012年)小区试验的较验;历史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共享网络,未来气象数据采用IPCC AR4三种排放情景A2、AB和B1下HadCM3模型的月数据,利用Liu and Zuo (2012)提供的统计降尺度方法,把月尺度数据降尺度为研究站点的日数据.作物模型的输入为自动灌溉、最佳氮肥施用量、利用5日滑动气温确定播种期、自动收获等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当地品种(XLZ 8)的前提下,棉花发育的所有时期包括苗期、蕾期、花铃期、裂铃期和收获期都有所缩短,整个生长期(播种到收获)在A2情景下2030年、2050年、2070年和2090年分别缩短了1id、17d、22d和33d,生长期蒸散量分别增加了45 mm、25 mm、23 mm、9mm.而产量增加的潜力自2070年开始下降,到2090年比基础年代减少了187 kg/hm2.当改变品种后种植南疆品种时,棉花产量在A2情景2070年,分别比当地品种(XLZ 8)增加356 kg/hm2("K7")和473 kg/hm2("ZM49"),蒸散量分别增加69mm和92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从0.32kg/m3增加到0.34kg/m3 (6.3%)和0.35 kg/m3(9.4%).
  • 摘要: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资源脆弱性和适应性对策研究成为全球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需求和研究的问题,要求在合理评估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响应策略.本文联系气候变化影响情景和社会经济情景,利用环境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暴露度、水旱灾害、敏感性和抗压性综合的水资源脆弱性函数分析体系与方法,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现状、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海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保障水资源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对策.研究表明,对海河流域2000年水资源状况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海河流域脆弱性等级整体在中高脆弱以上,海河流域的徒骇马颊河水资源脆弱性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加剧了海河流域的脆弱性,使得海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极端脆弱区域;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最不利情景下,整个海河流域中等程度以上的脆弱性区域较基准年实际情况有较明显的扩散,整个海河流域呈现极端脆弱的状态.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最不利情景下,整个海河流域中等程度以上的脆弱性区域较基准年实际情rn况有较明显的扩散,整个海河流域呈现极端脆弱的状态。资源供需矛盾不仅集中在徒骇马颊河和海河南系,rn海河流域其他流域分区也很可能发生的水危机rn总的来说,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特别是应对水资源脆弱性rn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属于水科学领域新难点,基于非线性理论与方法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与考虑气候rn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体系将会为我国水资源配置、规划、调控及应对未来水资rn源短缺与分配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快速准确的预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本文基于耦合的一、二维水动力学水质模型,采用C#开发了丹江口水库包含120种危化品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系统,该平台在库区的应用可以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与保证.
  • 摘要:极值概率分布模型是研究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概率特征的有效工具之一.应用Gamma、GEV、Log-Logistic、Log-normal和Weibull分布5种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黑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最大一天降水总量和最大五天降水总量两个极端降水事件指标的频率特征进行分析,估算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极端降水指标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根据K-S检验和理论累积频率曲线与经验累积频率曲线,5种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均适用于研究区最大一天降水总量和最大五天降水总量的概率特征拟合.然而,同一重现期水平下不同极值概率分布模型给出的极端降水估算值相差很大.基于5种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得到的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20年一遇最大一天降水总量的估算值总体上呈现从中游至上游再至下游递减的趋势,最大五天降水总量的估算值除山丹站外基本呈现出从上游至中游再至下游递减的趋势.影响极端降水估计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历史观测值的大小,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理论极值概率模型的线型和参数估计值,从而影响重现期水平的估算.
  • 摘要:湖泊湿地是由非生物因子(水、底泥等)和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对水生态系统健康起到决定作用.本文依据水生植物的生长机理及与外部环境物质的交换过程,根据水生植物生长发育特征以及底泥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的动力特征,基于营养物质在植物-底泥-水体界面的迁移转化理论以及湖泊水动力对水生植物生长过程的响应机理,建立了水-生态-底泥耦合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动力水生态数学模型,为湖泊水质水生态的改善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对湖泊水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摘要:陕西卤泊滩地区大部分农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危害.本文重点针对当地冬小麦生长旺盛时期田间固定点位处的土壤剖面水盐分布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尝试利用SWAP模型模拟了同期采样点位剖面水盐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地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0~20 cm农田表层的剖面水盐含量变幅最大;生育期内实施了淡水灌溉的拔节期至灌浆期时段土壤剖面盐分变化出现了上层脱盐下层积盐的现象;利用SWAP模拟当地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量,大部分生育期模拟的含水量变化趋势与实测基本拟合;对于含盐量的模拟,个别生育期仅限土壤表层和深层的模拟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大部分生育期中间段20~80 cm土层的含盐量模拟与实测偏差较大.
  • 摘要:根据实地典型调查资料和实测水文资料,对泾河东川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进行了成因分析.采用"指标法"计算了流域梯田、林地、草地、坝地和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量和减蚀量,提出了"水保措施拦沙减蚀量"的概念;首次对流域石油开采中井场及道路、陡坡耕种、公路建设和砖厂弃土等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量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以面平均降雨量100mm为界,流域年最大场次降雨产洪关系可以分为降雨产洪产沙低值区和降雨产洪产沙高值区两个区.高值区降雨产洪产沙关系非常密切,其单位毫米降雨产洪产沙量分别是低值区的29倍和38倍.截至2013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1210万m3,减沙743万t,拦沙减蚀1606万t,减水减沙作用分别为10.1%和21.8%.2009-2013年人为年均新增水土流失量224万t/a,占同期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减蚀量的14%.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量中石油开采年均弃土流失量居首位,其次为陡坡耕种年均增沙量.③2008年以来流域输沙量增加和连续出现高含沙洪水的原因主要是大暴雨频发导致洪水泥沙明显增加;石油开采、陡坡耕种等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有增加趋势;近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不够,坝地配置比例低.同时对东川流域近期林草措施减水减沙能力、高含沙洪水成因和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成果对深化近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继续开展黄土高原有效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目前,水分胁迫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农业灾害,时刻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实时、快速、无损的监测作物水分状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对作物进行微弱光谱差异的定量分析,作物水分状况遥感监测得到长足发展.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作物光谱特征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水分敏感波段、作物水分高光谱估算模型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作物水分状况高光谱监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要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对作物水分含量的反演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光谱植被指数构建、导数光谱处理方面。作物rn水分与光谱数据的动态关系及定量化方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明确,尤其是要增强高光谱遥感监测模rn型的普适性。rn建立的作物水分模型仅仅针对作物冠层水分含量,对于农田整体水分状况无定量、定性分析。rn已有的探索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小块试验地获取地面高光谱辐射计数据进行理论的可行性研rn究,缺乏大面积试验的评价与检验。
  • 摘要:通过分析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与水资源配置相关资料,对三口河系地区的需水量、供水量进行了预测,并结合水资源配置原则,运用水资源平衡分析方法,对该区进行了基于现状供用水水平的一次供需平衡和基于水利工程规划的二次供需平衡分析,得出了2020水平年的配置方案,按照该方案,在P=50%、P=75%和P=95%情况下,2020水平年缺水率分别为2.90%、11.45%和19.98%.可以看出,与基准年相比,在充分考虑节水、挖潜并适当新增供水工程的情况下,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三口河系地区虽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缺口,但缺水情况有所缓解,用水保证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 摘要:目前,统计学方法仍是研究极端气候事件概率特征的主要方法之一.广义Pareto分布(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GPD)由于其以超出门限值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建模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极值的样本量,因此在观测资料相对短缺的极端气候事件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采用广义Pareto分布拟合该流域四个气象站点极端降水概率分布的有效性.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广义Pareto分布进行参数估计.在广义Pareto分布的阈值选择方面,运用MRL图和参数稳定性图法确定了不同站点极端降水的最佳阈值,并运用Mann-Kendall、 Spearman's rho、 Linear regression、 Cusum、 Cumulative deviation、 Worsley likelihood等统计方法对超阈值极端降水序列内在的相互独立性和平稳性假定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根据MRL图和参数稳定性图得到的不同站点极端降水序列满足相互独立性和平稳性假定;广义Pareto理论累积频率曲线能够很好地拟合其经验频率曲线;因此,广义Pareto分布可以作为拟合研究区极端降水序列的有效工具.
  •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永宁江2013年"菲特"台风洪水及其大型水利工程调度情况的反演,分析了海滨流域中在"上蓄、中防、下排"防洪格局中,上游水库侯潮脉冲泄洪调度、河口水闸规模、河道行洪能力和下边界潮位过程相互匹配的重要性.指出永宁江下游为游荡型河道,汇流时间长、行洪能力小、与下游水闸规模不相匹配及暴雨中心在下游等因素造成平原城市受淹;同时认为上游水库采用的库水位分级控制补偿调度需改进为分级加侯潮脉冲泄洪,更利于下游区域的防洪排涝.
  • 摘要: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是指导防治土壤盐碱化的重要依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卤泊滩试验田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在不同时期变现为中强变异特征,Cv均大于16%.冬小麦抽穗期和乳熟期土壤盐分含量较低,空间分布比较简单;收割后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且空间分布较为复杂,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返春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呈现中间低,东西两边含量较高的现象;冬小麦拔节期土壤盐分从西到东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 摘要:在洪水预报模型参数率定过程中,不同的目标函数可以得到不同的参数结果,从而影响洪水预报精度.本文以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为例,采用SCE-UA算法,对不同的单目标函数及多目标函数组合下的洪水预报精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单独考虑某一单目标函数的情况下,优选结果会偏向于拟合该目标函数所体现的水文特征,不能完整地反映水文过程特征;采用多目标函数的洪水预报模型的模拟结果可以综合反映洪水的主要特征,优于单目标函数的模拟结果.
  • 摘要: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流域下垫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洪水序列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异,而且其过程线形态特性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严重影响了设计洪水推求以及防洪减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目前关于洪水特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洪量的变化上,很少涉及洪水过程形态是否随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异.本文利用基于基尼系数的水文过程均匀度模型分析了东江龙川站洪水过程均匀度的变异规律.计算结果显示:龙川站洪水过程均匀度GI在1972年发生了跳跃强变异,变异前后GI的均值相对增加了17.53%,说明洪水过程变得更平缓.利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对东江龙川站洪水过程均匀度G,序列进行了变异诊断,变异诊断结果显示均匀口在1972年发生了跳跃变异,表明龙川站的洪水过程均匀性增加,非一致性条件下设计洪水的典型洪水过程选择需考虑洪水过程均匀度的变化。
  • 摘要:为缓解由极端降雨事件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近年来LID等新措施被提出并付诸于实际运用.本文选取广州市某一典型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WMM模型模拟该区域经LID调控前后对不同降雨情景的响应.采用所构建的模型分别模拟研究区域雨水管网在遭遇重现期为2年、3年和5年的设计暴雨情况下的rn排水状况,主要选取积水节点和满流管道的模拟结果评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所设LID措施能减少C31管道处洪峰流量0.9 m3/s,削减幅度为18%,峰现时间延后8min.暴雨重现期P=2年时,雨水花园和自然排水系统对地表径流量削减幅度为22%和30.1%,对洪峰流量的削减幅度为17.5%和2.9%;而P=5年时,雨水花园和自然排水系统对地表径流量削减幅度降至17.9%和22%,对洪峰流量的削减幅度降至9%和2.4%.在P=5年情景下,暴雨历时d=1 h时,雨水花园和自然排水系统对地表径流量为16.8%和17.6%,对洪峰流量的削减幅度分别为5.4%、1.8%;d=3 h时,雨水花园和自然排水系统对地表径流量削减幅度分别增加至18.5%和26%,对洪峰流量削减幅度分别增加至11.2%和2.6%;当雨峰位置变化时,2种LID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削减作用变化不大,而对洪峰流量的削减幅度随着雨峰位置的后移而减小.总的来说,该LID措施对小降雨量、长降雨历时和雨峰位置靠前的降雨调控效果较好,可为城市洪涝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变化环境的影响,干旱的物理成因和统计分布规律发生了改变,导致干旱序列失去了一致性.本文针对非一致性干旱序列,基于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原理和小波分析原理,提出基于小波分析的干旱频率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贵州省威宁县干旱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威宁站过去条件下发生特旱的概率仅为0.5%,而现状条件下发生特旱的概率达到了7.5%,现状条件与过去条件相比,干旱发生的等级、频率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利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作物生长,也使得威宁地区未来的抗旱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 摘要:应用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贵州省修文县近半个世纪的降水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时间序列变化的周期.结果表明:1963-2011年修文县年降水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降水和季降水时间序列均存在13~15年时间尺度的多少交替,且均存在多个主要周期的变化;春季和夏季降水与年降水变化趋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说明春季和夏季的降水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年降水;通过小波分析的预测,修文县将处于降水偏少时期.小波分析在时域和频域上对时间序列有良好的局部化功能,对水文系统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短期气候预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 摘要:西北高山区寒区流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河川径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定量分析和评估径流变化对制定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DHSVM模型的基础上,耦合冰川能量平衡模型,改善了其在寒区冰川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的效果.选择乌鲁木齐河源区作为研究区,得出如下结论: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出,在不加冰川模块时,模型对最大降雪气温、土壤厚度和侧向导水系数最敏感,加入冰川模块后,气温梯度的选择和最小降雨气温及最大阵雪气温对模型模拟结果影响较大;耦合能量平衡冰川消融模块后1号冰川和总控2个水文断面效率系数分别为:0.73和0.66,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1,模型对1号冰川水文断面径流的模拟精度较高,峰值和基流部分基本能够较好的模拟,对总控水文断面模拟结果较差的事实,说明在未来寒区水文过程模拟中应关注冻土水文效应;相对来说枯水年份(2003年)模拟精度高于丰水年份(2004年).
  • 摘要:为了提高南四潮流域水资源安全利用与保障能力,构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流域多水源复杂系统优化配置与联合调控模型体系.本文计算了南四潮流域的水资源可利用量,预测了研究区域2020年需水量.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的可行途径,为南四潮流域水资源配置仿真模拟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 摘要:对文安县工业新区现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供水水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96万m3且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不便于开发利用;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407万m3(矿化度≤2g/L)但属于咸水或薄层淡水,不能满足用水水质要求;深层地下水补给量为573万m3/a,且水质良好,可满足工业新区442万m3/a的用水需求.
  • 摘要:水电站最大过水能力原指水轮发电机组在设计水头下的时最大的过水流量,本文将其引申为在不同初始蓄水位和入库流量的情况下,水电站发预想出力时的发电流量.该流量为水电站不发生弃水时的最大出库流量,也是水电站获得可能最大出力时所需要的最小流量(如果出库流量再增加且时段末水位超过限制水位,则水电站仍可按预想出力工作,但会产生弃水).该值是判断水电站调度过程中是否产生的弃水的指标之一,在水电站中长期调度中应用广泛,该指标通常由试算求得.本文根据水电站调度机理,分析了水电站最大过水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并据此制作了最大过水能力计算的经验公式.通过在若干水电站的印证,发现该规律具有通用性,据此制作的经验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最大过水能力的计算或作为试算最大过水能力的初值,避免了复杂的试算过程.
  • 摘要:采用水文变异综合诊断系统分析了大通站1956-2013年月尺度和年尺度径流序列资料,发现大通站年尺度径流序列未发生显著变异,但月尺度中不同月份径流序列变异差异显著.总体来看,大通站月径流变异特征较复杂,4月、6月、8月、9月和12月呈现出无变异或弱变异外,其他月份(1-3月,5月,7月,10-11月)均呈现中变异;变异发生时间各月有所差别,1月和2月径流序列在1988年发生变异,3月径流在1979年发生变异,1-3月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多趋势;5月径流在1977年发生变异,7月、10月、11月径流在2003年左右发生变异,5月、7月、10-11月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重要水利工程调度运行可能是月尺度径流变异的主要原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