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510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9篇、会议论文305篇、专利文献119212篇;相关期刊943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215种,包括2015全国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2014年中国沿海果树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9届新型肥料技术及新工艺推介研讨会等;土壤改良的相关文献由115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胜、不公告发明人、张凯等。

土壤改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9 占比:2.26%

会议论文>

论文:305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119212 占比:97.49%

总计:122286篇

土壤改良—发文趋势图

土壤改良

-研究学者

  • 王胜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凯
  • 李亚东
  • 金政辉
  • 黄占斌
  • 刘军
  • 刘强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红霞
    • 摘要: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再生资源.通过介绍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秸秆还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生态发展.
    • 高志远; 杨淑娜; 王莉; 奚昕琰; 殷益明; 王智豪; 李鲜; 贾惠娟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土壤消毒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缓解桃树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年连作桃园土壤和1年生赤月桃苗为材料,使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定线虫数量,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致病线虫进行鉴定。【结果】处理前后,距离树体水平距离25 cm处线虫数量均高于50 cm处;老龄桃园10~<30 cm深的土壤线虫数量显著高于30~40 cm,新植桃园未显示出明显的分布规律。形态学鉴定得到螺旋属、垫刃属、针属、短体属和小环属5种致病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双宫螺旋线虫是主要的致病线虫类型。相比不改良处理,棉隆和哈茨木霉+芽孢杆菌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7.97%~98.39%和81.46%~97.10%;而菌棒熏蒸提升了垫刃属线虫的数量。【结论】土壤线虫群落分布在根际周围的浅层土壤中;主要致病线虫为螺旋属和垫刃属;定植前使用棉隆熏蒸、定植后施用哈茨木霉+芽孢杆菌能有效防治土壤致病线虫。
    • 李英; 卢绪梁; 赵俊杰; 李玉玲; 黄少华
    • 摘要: 大棚甜玉米—蕹菜—辣椒水旱轮作生产模式,可以减轻连作障碍,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目前已在南京地区推广应用400 hm^(2)(6000亩)左右。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为追求高产农户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盐碱化,土传病害加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解决上述问题,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栽培室团队在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大棚甜玉米—蕹菜—辣椒土壤改良生产模式。
    • 闫宁; 战宇; 谢昊臻; 陈长宝; 李琼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改良土壤方式对连作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左家镇北方药用植物资源圃进行大田试验,设老参地土壤为对照(CK),研究强还原土壤灭菌加熏蒸(RSD+SF)、强还原土壤灭菌加复合菌(RSD+F)、熏蒸加复合菌(SF+F)3种处理对人参生长发育、生理抗性、根系活力、发病及地下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土方式对人参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RSD+SF组的人参根长、根粗、须根数、干质量和湿质量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组,但是,人参的折干率表现为RSD+F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此外,3种处理的人参MD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SOD和CAT活性差异显著,表现为RSD+F组人参的SOD及CAT活性最强,SF+F组人参的SOD活性最低,为186.70 U/g, RSD+SF组人参的CAT活性最低,为122.89 U/g;同时,RSD+F组人参根系活力最强,为99.53 mg/(g·h),其次为SF+F组,根系活力为61.90 mg/(g·h),RSD+SF组根系活力最弱,为54.42 mg/(g·h);RSD+SF组人参发病率最低,仅为23.3%,其次是SF+F组,RSD+F组人参发病率最高(35%);3种处理下的人参病情严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SF+F组人参地下根部长势最好且无病斑,RSD+SF组人参地下部分长势良好,个别人参出现病斑,而RSD+F组人参地下生长受抑制,须根数明显减少,且6株人参均出现病斑。由此可知,RSD+SF及SF+F改良连作人参土壤的效果要优于RSD+F组的改良效果,并能更好地促进人参的生长发育。
    • 郭君钰; 李停锋; 李雯; 顾欣; 杨娜; 李仁英; 摆小蓉; 张卫平
    • 摘要: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连作压砂田土壤质量和西瓜品质下降的问题,探索不同土壤调理剂配施对其改良和提升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分别与矿物类调理剂、复合菌剂配施以及三者复配,均可显著改善连作压砂田的土壤质量,其中有机肥2.25吨/公顷配施矿物类调理剂0.3吨/公顷和复合菌剂为最佳处理,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果实中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65.39%和24.81%,有利于西瓜品质提升。
    • 尹曾甫; 迂晓轩; 梁琨; 齐贺; 高昊元; 刘津赫; 王星云; 丁艳玲
    • 摘要: 建筑垃圾中的工程渣土如果含有砂石等组分,一般会通过泥砂分离工艺来回收利用砂石组分,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该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压滤后泥饼,作为弃置的尾料,集中后进行末端填埋处置。利用源自建筑垃圾的弃置尾料——泥饼,在对该泥饼进行污染风险检测和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对其进行土质改良的可能性,通过破碎、搅拌、覆膜养护等步骤,可将该泥饼改良制成园林绿化土,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通过对泥饼的分析和测试,初步判断其改良所需要的配方和药剂,在综合考虑改良剂的经济适用性的前提下,对改良剂的配方成份进行实验,并且与未改良的泥饼进行对比,得到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改良方案。
    • 廖辉煌; 陈敏忠; 朱银玲; 苏会荣; 李进; 段婷婷
    • 摘要: 为探究石灰和生物炭对土壤的不同改良效果及其合理施用量,为2个改良剂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向酸性砖红壤分别施入6个不同用量的改良剂,对土壤不同天数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证明,石灰和生物炭能有效改良酸性砖红壤pH、降低交换性酸的含量;二者对土壤其它指标的改良效果存在差异,生物炭能提高土壤EC5~10倍,改良效果明显优于石灰;在本试验的改良剂投入量内,石灰的某些处理对土壤碱解氮、有效阳离子交换量的改良起到一定的反作用,生物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投入使得碱解氮含量较CK最多提高34%,有效阳离子交换量较CK最多提高191%。说明石灰在调节酸碱度的同时,无法兼顾土壤养分;而生物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且其改良过程更加稳定,更有利于作物生长。综合而言,生物炭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生物炭的投入量越多,改良效果越好。针对目前酸性土壤的实地改良情况,本试验可为石灰及生物炭的应用提供参考。
    • 谢育利; 张野; 苏天明; 王吉平; 王瑾; 何铁光; 李嘉维; 谭伯寿; 梁健; 杨文军; 方露
    • 摘要: 为研究化肥减量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肥对油麦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试验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4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T1)、减量20%化肥+氨基酸生物有机肥(T2)、减量20%化肥+鸡粪(含花生枯腐植酸)(T3)、减量20%化肥+炭基肥(T4),其中以单施化肥(T1)为对照。结果表明:(1)T2处理对油麦菜的增产效果最好,较T1可显著增产55.10%,同时其长势也最好,其叶片长达40.03 cm、叶宽为5.10 cm,单株叶片数有21片及SPAD值为29.34,在各施肥处理中均表现最优,此外,T2的安全性最好,亚硝酸盐含量较T1显著降低了50.24%;(2)T3处理对改善土壤结构及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最好,可降低土壤容重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增加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1提高了10.67%,但平均隶属度结果显示T2的隶属度值最高。因此,从油麦菜增产提质和土壤改良这2个方面综合考虑,建议油麦菜种植采用化肥减量配施氨基酸生物有机肥的施肥方式。
    • 文林; 骆颖; 李文苹
    • 摘要: 为验证江西圣牛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基肥在早稻上的肥效,我们于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上高县塔下乡长山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基肥对早稻稻谷及秸秆产量、土壤养分和pH值、早稻经济效益都有一定影响。
    • 甘杨; 姚禄文; 何伯瑶; 马金贵; 刘艳升; 侯军伟
    • 摘要: 克拉玛依市红山湖周边盐碱地pH值高达8.3,土壤粒径小,毛细现象严重,无植物能生长。文章使用物理生物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盐碱地进行改良实验。首先在底部铺垫碎石和花生壳,之后利用自己配制的改良液进行浇灌,最后进行耐盐植物优选与种植。结果显示,该改良方法能大幅度降低盐碱地的pH值,改善土壤粒径,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后,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可以较好地生长。该研究为新疆盐碱地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