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分利用效率

养分利用效率

养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50679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全国磷肥、硫酸行业第十七届年会等;养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小牛、聂军、安昊等。

养分利用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0679 占比:99.96%

总计:350835篇

养分利用效率—发文趋势图

养分利用效率

-研究学者

  • 徐小牛
  • 聂军
  • 安昊
  • 廖育林
  • 张君
  • 梁俊梅
  • 段玉
  • 鲁艳红
  • 周兴
  • 国世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文龙; 崔浩; 冯木彩; 张赢心; 高占; 贾志越; 卢英进; 刘树堂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磷素用量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分配以及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鲁单818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0(P1)、20(P2)、40(P3)、60(P4)、80(P5)、100 kg/hm^(2)(P6)共6个磷素处理水平,测定玉米各个器官氮磷钾累积含量、玉米产量以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养分累积量和玉米产量(P叶叶>茎秆>根系,磷素含量表现为为籽粒>叶片>茎秆>根系,钾素含量表现为叶片>茎秆>籽粒>根系;磷肥利用率、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磷素吸收效率均随磷素用量的增加而下降,100 kg/hm^(2)磷素用量时分别为17.46%、20.79 kg/kg、116.21 kg/kg、0.56 kg/kg。当磷素用量为100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当磷素用量为60~80 kg/hm^(2)时既可以保证高产又可以保持较高的磷肥利用率。
    • 杨欢; 周颖;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 摘要: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0.22、0.05~0.27和–0.11~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25~0.19、–0.32~0.11和–0.47~0.32。因此,玉米大豆套作优势在营养方面的基础主要来自于相对于单作养分吸收总量的增加,而玉米花生间作无明显间作优势主要因为养分吸收对产量优势的贡献较小。
    • 毛兰花; 查轩; 张婧; 陈世发
    • 摘要: 马尾松是南方红壤侵蚀区的先锋树种,由于受土壤贫瘠的限制,植物生长缓慢。以树龄1年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马尾松的生长特征以及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不施肥,CK)和3种施肥方式:单施复合肥(0.94,1.89,3.56 g);复合肥与微生物菌肥混施((0.94+8.00),(1.89+8.00),(3.56+8.00)g);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0.94+1.01),(1.89+1.01),(3.56+1.01)g),为期2年。结果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马尾松的地径生长量和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株高生长量最高均为F2B(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1.89+1.01)g)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2)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复合肥与微生物菌肥混施处理下马尾松的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较大,而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处理下其总生物量最大;(3)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马尾松叶、茎、根的TN、TP、TK含量和养分利用效率,TP含量对其生长特性影响最大,呈极显著相关,其解释了生长特性变化的58.03%(P<0.01);(4)主成分分析表明,F2B((1.89+1.01)g)施肥处理综合排名第1,为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施肥量和方法。综合马尾松的生长特征和养分利用效率分析,复合肥与保水剂混施((1.89+1.01)g)为该区域马尾松生长更为有效的施肥方法,为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施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波; 陈喜昌; 朴琳; 张立国; 张宇; 钱春荣; 陈阳
    • 摘要: 为深入研究寒地春玉米植株生物量生产积累和氮素吸收积累对氮肥供给的响应,进一步明确氮肥供给对春玉米籽粒氮含量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氮肥传统分期施肥(NP)和一次性基施(N0~N1.2)两种施肥方式,共7个施氮量(N0、N0.8、N0.9、N1.0、N1.1、N1.2和NP)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成熟期穗位叶叶面积,SPAD值,干物质积累,氮素的吸收、积累和转运量,以及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相较于氮肥减施和增施处理,等量氮肥供给的叶面积指数、SPAD值、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相较于传统分期施肥,氮肥一次性供给处理很好地维持了生育后期叶片的功能性,氮素的吸收利用使得地上干物质快速增长期延长2~6 d,增加了籽粒中的养分物质积累,群体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
    • 刘巍; 蔄胜军; 彭儒胜; 尹杰; 周兴宇; 李晓宇; 高超
    • 摘要: 为筛选高产、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杨树优良杂交无性系,以北方型美洲黑杨为母本,小青杨为父本杂交获得的8个杂交无性系及亲本1 a生苗为研究材料,进行生长、叶片相关性状、光合产量、水分及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杂交子代及亲本无性系间株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2)筛选出LX-6、DX-08-8、10-01-54和10-01-26的高生长量无性系其成叶速率、总叶面积、N素转移率、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WUEi)、叶片N素含量与株高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成叶速率、总叶面积、N素转移率、叶面积、叶片N素含量与地径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3)选取7项性状指标对杂交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LX-6、10-01-54、DX-08-8和10-01-26,不仅在光合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方面表现优异,而且兼具生长优势,为后续高产、高资源(光、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型新种质的筛选和应用提供有效资源。
    • 段建军; 郭琴波; 徐彬; 蒙婼熙; 刘安凯; 侯再芬; 梁国太; 王小利
    • 摘要: 为解决水稻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及其环境和高效利用问题,探讨贵州黄壤稻田科学施用生物炭。在贵州省思南县典型黄壤稻田开展氮肥不减量(T0)和氮肥减10%施2.5 t/hm^(2)(T1),氮肥减20%施5.0 t/hm^(2)(T2),氮肥减30%施7.5 t/hm^(2)(T3),氮肥减40%施10.0 t/hm^(2)生物炭(T4)和不施肥对照(CK)共6个处理3次重复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氮肥减量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施生物炭显著影响贵州黄壤稻田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和利用效率。水稻产量和氮磷钾积累量随氮肥减量和生物炭用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水稻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分别以T2、T3和T2最高,较T0分别显著增产16.04%,17.94%和14.73%以及55.72%,64.08%和118.91%,水稻籽粒N、P_(2)O_(5)和K_(2)O积累量、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表观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均较高,是较好的氮肥减量施生物炭处理。产量—施生物炭量回归方程和极值分析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氮肥分别减量21.76%,24.60%和19.00%(即32.64,36.90,28.50 kg/hm^(2))施生物炭量5.44,6.15,4.75 t/hm^(2)时水稻产量最高(分别为7.80,8.57,8.03 t/hm^(2)),较T0分别增产22.52%,18.78%和13.74%。氮肥减量施生物炭显著提高氮磷钾化肥利用率,但导致化肥+生物炭磷和钾利用率降低,因此,贵州黄壤稻田施生物炭时应氮磷钾化肥同步减量,降低比例以氮磷钾减量19.00%~24.60%,施生物炭5.00~6.25 t/hm^(2)为宜。研究结果对指导贵州黄壤稻田氮磷钾化肥减量和施生物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刘姝萱; 安慧; 张馨文; 杜忠毓; 刘小平
    • 摘要: 为明确植物、凋落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对土壤中添加多种限制性养分的响应,阐明“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化学计量动态及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开始进行氮(N)、磷(P)养分添加控制试验。试验处理包括对照(CK)、N添加、P添加、NP共同添加4个处理。结果表明:(1)NP共同添加显著增加了荒漠草原植物N和P含量、以及凋落物和土壤P含量,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C∶N和C∶P、以及土壤和凋落物C∶P和N∶P。P添加显著增加了荒漠草原植物、凋落物和土壤P含量,显著降低了植物、凋落物、土壤C∶P和N∶P。N添加分别增加了植物、凋落物N含量和N∶P,但对植物N含量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2)C、N、P含量和N∶P大小均表现为植物>凋落物>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凋落物>植物。(3)N添加提高了荒漠草原植物对P再吸收效率,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对N利用效率;P添加提高荒漠草原植物对N再吸收效率,降低荒漠草原对P的利用效率;NP共同添加提高了荒漠草原植物对N和P再吸收效率,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对N和P利用效率。(4)植物⁃凋落物⁃土壤的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之间显著相关,其中植物N、P、N∶P与凋落物和土壤N、P、N∶P显著正相关,凋落物P、C∶N与植物和土壤C∶P、N∶P显著负相关。(5)荒漠草原植物和凋落物N较稳定(1/H=0.45和1/H=0.48),而植物和凋落物P、N∶P较敏感(1/H=0.80、0.73和1/H=0.81、0.78)。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受N限制,N添加缓解荒漠草原植物N限制,P添加和NP添加加剧荒漠草原植物N限制,荒漠草原植物通过改变养分利用策略和再吸收利用效率适应土壤中N、P含量的变化。
    • 张敏; 粟戈璇; 彭曙光; 刘勇军; 周米良; 田峰; 张明发; 邓小华; 陈金
    • 摘要: 为明确山地黄壤粉垄配合石灰改良土壤效果及养分利用效率,设计粉垄深度30、40、50 cm和传统耕作4个处理,分析了粉垄后土壤pH值、容重、孔隙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动态变化及烤烟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粉垄可降低土壤容重9.2%~9.9%,增加土壤孔隙度14.4%~14.6%,提高土壤改良效果;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提高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山地黄壤种植烤烟采用粉垄配合施用石灰可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改良效果,为烤烟生产提供良好土壤环境.
    • 郑庆伟
    • 摘要: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常接种于基质中以解决甜瓜生产过程中土传病害严重的问题,但它对基质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十分敏感,因此科研人员研究了钼酸铵的适宜添加浓度。以薄皮甜瓜品种“千玉6号”为材料,营养液中(NH4)2MoO4·4H2O含量设置0、0.02和0.04mg/L 3个水平。测定甜瓜结果各时期器官干物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析结果中期甜瓜各器官对果实的养分贡献率、果实品质和果实全钼含量,统计产量并计算氮磷钾元素养分利用效率
    • 管国伟; 陈鹏; 惠阳; 廖周瑜; 王邵军
    • 摘要: 以云南玉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不同林龄(15、30和45 a)云南松为对象,通过1 a的定位观测,对不同林龄云南松的养分回流及利用效率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深入揭示云南松养分自我保持机制及云南松林地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云南松针叶中养分元素含量夏秋季相对较高,而冬季相对较低,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减少,其它元素则以45 a含量相对较高,30 a含量相对较低,总体上,各林龄养分元素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为Ca、N、K、Mg、P.(2)各林龄云南松针叶中N、P、K在不同季节中均有明显的回流,回流率随林龄及季节的变化而差异明显,大多在冬季的回流率相对较高;Ca元素则在各林龄各季中出现富集,富集率随林龄增加而增大;Mg元素除45 a在春秋冬季中有少量回流外,其它林龄及季节则均出现富集.(3)各林龄N、P、K的利用效率在冬季较高,而Ca、Mg的利用效率则在秋季较高,利用效率随林龄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明显.结果显示,各林龄对养分元素的平均回流率从大到小为K、P、N、Mg、Ca,平均利用效率从高到低为P、K、Mg、N、Ca,养分元素的回流率及利用效率与养分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云南松针叶对N、P、K保持较高的回流率和利用效率,表明云南松对贫瘠低磷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贫瘠低磷环境下造林的优良树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