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添加

氮添加

氮添加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5687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生态科学、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等;氮添加的相关文献由9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常慧、刘红梅、杨殿林等。

氮添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5687 占比:99.83%

总计:125896篇

氮添加—发文趋势图

氮添加

-研究学者

  • 王常慧
  • 刘红梅
  • 杨殿林
  • 董宽虎
  • 张海芳
  • 王慧
  • 葛之葳
  • 阮宏华
  • 侯继华
  • 薛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将将; 王金洲; 孙平; 朱文琰; 徐靖; 卢昌艾
    • 摘要: 【目的】评估中国草地地上生产力氮限制强度的时空变化,为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草地适应性管理和氮循环模拟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了1980—2020年已发表的423组氮添加试验数据,整合分析地上生产力响应比(ln RR)和氮素敏感系数(ln RR/N,即ln RR与氮添加量的比值)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直线、双直线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评估了ln RR/N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ln RR随氮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持平的趋势。当氮添加量超过(21.1±5.5)g N·m^(2)·a^(-1)(平均值±95%置信区间)时,ln RR达到最大值(0.60±0.08)。整合分析结果显示,ln RR/N总体平均为0.043±0.004,即单位氮添加量(1 g N·m^(2)·a^(-1))可提高地上生产力(4.36±0.38)%,且因草地类型、氮添加量、试验持续年限和年代而异。时间尺度上,过去40年来ln RR/N呈显著降低趋势,且在相对湿润(年降水量MAP>450 mm)和温暖区(年均温MAT>4.5°C)的下降速率是相对干旱(MAP≤450 mm)和寒冷区(MAT≤4.5°C)的1.5—1.7倍。空间尺度上,降水量和土壤养分是ln RR/N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ln RR/N随着MAP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对湿润区,ln RR/N的变化由土壤氮含量和MAP共同占主导,而在相对干旱和温暖区则分别由MAP和MAT占主导。【结论】中国草地地上生产力仍受氮限制,但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产力氮限制强度或氮素敏感性持续减弱,尤其以相对湿润区和温暖区最为明显。要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需更多关注生产力关键限制因子及其限制强度的时空变化。
    • 胡洋; 丛孟菲; 陈末; 侯天钰; 愚广灵; 买迪努尔·阿不来孜; 朱新萍; 贾宏涛
    • 摘要: 为探究在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干旱区高寒湿地上,氮添加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在保护良好的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沼泽(S)、沼泽草甸(SM)和草甸(M)布设野外原位试验,依据巴音布鲁克草原氮沉降量,设置0(CK),8(N1),16(N2)kg·N/(hm^(2)·a)的施氮量,研究短期氮添加对高寒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土壤全磷含量平均为1.09 g/kg,总无机磷平均为492.71 mg/kg,而总无机磷平均占全磷的45.67%。(2)3种湿地类型土壤无机磷主要以Ca—P形态存在,在Ca—P中以Ca_(10)—P为主,占无机磷含量的50.27%~64.69%。S区土壤Al—P、Fe—P含量显著高于SM和M区,SM区Ca_(2)—P、Ca_(8)—P、O—P含量显著高于S和M区,M区土壤Ca_(10)—P含量显著高于S和SM区。(3)氮添加显著影响高寒湿地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氮添加下,S和SM区土壤Al—P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9.92%~17.35%,而Ca_(8)—P含量显著降低3.18%~9.36%。S和M区土壤Fe—P含量显著降低了3.18%~9.36%,S区土壤Ca_(2)—P含量显著降低了10.31%。氮添加下3种湿地类型土壤O—P含量均显著增加,较CK显著增加21.83%~25.94%。(4)土壤pH、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均是影响无机磷形态的重要因子。不同湿地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氮添加显著改变了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含量,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中难利用无机磷(O—P)含量,使高寒湿地土壤的供磷潜力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未来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全球高寒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变化趋势。
    • 赵传庭; 张硕新; 庞军柱; 张胜利; 侯琳
    • 摘要: 【目的】探究氮添加对秦岭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的影响,为秦岭地区华山松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陕西观音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采用分解袋法开展不同形态及水平氮对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的影响试验,氮形态分别为铵态氮(NH_(4)Cl)、硝态氮(NaNO_(3))和混合态氮(NH_(4)NO_(3)),每种氮形态设置N1(0.5 g/(m^(2)·a))、N2(1.25 g/(m^(2)·a))、N3(2.5 g/(m^(2)·a))、N4(5.0 g/(m^(2)·a))和N5(10.0 g/(m^(2)·a))5个水平,以N0(0 g/(m^(2)·a))为对照,共16个处理。在试验区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个样地内设置16个1 m×1 m的小样方,将上述16个处理对应布置在16个小样方内。在试验开始1个月后定期取样,测定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残留量及碳(C)、氮(N)、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并计算间伐剩余物年平均质量残留率、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解系数和C/N值。【结果】(1)添加铵态氮、混合态氮和硝态氮的处理,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年平均质量残留率分别为82.47%,81.83%和84.96%,均低于对照的年平均质量残留率84.99%。(2)与对照相比,不同形态氮处理使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50%所需时间最多可减少0.41~1.65年,分解95%所需时间最多可减少4.16~7.15年。(3)当氮添加水平低于5.0 g/(m^(2)·a)时,可促进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纤维素的降解,当氮添加水平高于5.0 g/(m^(2)·a)时,可抑制纤维素的降解;不同形态不同水平的氮均促进了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木质素的降解。(4)随着时间的延长,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C含量和C/N值在分解过程中呈减少的趋势,而N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抚育间伐剩余物分解系数与C/N值呈负相关关系,即C/N值越低分解速率越快。【结论】经过1年的分解,3种形态的氮均表现为低水平促进分解,高水平抑制分解,其中铵态氮、混合态氮和硝态氮的氮添加水平分别低于或等于2.5,5.0和1.25 g/(m^(2)·a)时,对华山松抚育间伐剩余物的分解起促进作用,高于上述添加量则有抑制作用。
    • 郑慧; 薛江博; 郝杰; 刁华杰; 陈晓鹏; 王常慧; 董宽虎
    • 摘要: 为了解氮添加对盐渍化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山西省右玉县盐渍化草地为研究对象,2017年开始添加不同水平氮素(0,1,2,4,8,16,24和32 g N·m^(-2)·a^(-1))后于2018-2020年每年8月份测定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TP)、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含量,同时分析土壤磷组分与磷活化系数(Phosphorus activation coefficient,PAC)、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ST)以及CO_(3)^(2-),HCO_(3)^(-)和Cl^(-)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年短期不同水平氮添加对土壤磷组分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氮添加(>16 g N·m^(-2)·a^(-1))显著降低土壤pH值,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阴离子含量无显著影响;土壤磷转化主要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中阴离子含量的调控。综上,盐渍化草地土壤微生物较高的稳定性导致磷组分在氮添加处理下未发生显著改变。
    • 徐润宏; 谭梅; 刘泽华; 朱锦福
    •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驱动者,对土壤环境变化感应明显,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限制元素之一,其改变可能会给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解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组成对氮添加的响应,以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0 g·m^(-2)、0.5 g·m^(-2)、1 g·m^(-2)、1.5 g·m^(-2)、2 g·m^(-2)、2.5 g·m^(-2)、5 g·m^(-2)、10 g·m^(-2))8个水平的模拟氮添加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使细菌、真菌和古菌的Chao1指数均下降,细菌和古菌的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P<0.05),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下降(P<0.05);氮沉降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均减少,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增加;真菌群落对于氮添加的响应变化较低,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要优于细菌和古菌群落。由此可见,氮添加对不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氮沉降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长时间的氮沉降势必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 万师斌; 钟萍; 张旺; 王光军
    • 摘要: 火烧和氮沉降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开展林下植物光合作用与火烧和氮添加的关系研究,揭示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主要灌木光合特性对环境扰动产生的响应,可为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采用原位培养法在火后5年的火烧迹地开展火烧和氮添加实验,以我国气候过渡区针阔混交林主要灌木黄荆(Vitex negundo L.)、山胡椒(Lindera glauca(Sieb.et Zucc.)Bl.)、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研究林下植物在火干扰和氮添加后光合特性的变化和光环境适应能力。主要结果如下:(1)火烧、火烧和氮添加交互处理显著提高林下层光合有效辐射以及土壤温度;(2)火烧显著增加三者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提高黄荆、山胡椒的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黄荆和华山矾的水分利用效率;(3)氮添加对三种灌木的光合特性指标无明显影响,火烧和氮添加交互处理显著增加黄荆、山胡椒和华山矾的光合作用速率,但对其它光合指标协同作用不明显。研究表明,火烧对北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3种优势灌木的光合特性影响显著,黄荆和华山矾比山胡椒更适应火烧后的干旱环境;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在气候过渡区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应考虑林下植被的适应性。
    • 宋珂辰; 王星; 许冬梅; 李永康; 撒春宁; 马霜
    • 摘要: 为探究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和当地的氮沉降量,设置N0、N1、N2、N3、N4的5个处理,其纯氮添加量分别为0,2.5,5,10,15 g/(m^(2)·a),以尿素为氮源进行为期2年的氮添加试验,对不同氮添加处理下荒漠草原浅层土壤微生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的增加,荒漠草原0—2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呈升高的变化趋势,硝态氮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0—10 cm土层,N1、N2、N3、N4处理草地铵态氮含量较N0处理分别增加了109.61%,136.52%,197.19%,198.88%,硝态氮含量以N2处理草地最高,显著高于N0、N3、N4处理(P<0.05)。(2)与N0相比,施氮后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下降,N1、N2、N3和N4处理分别较N0处理降低了37.54%,38.11%,28.56%,29.81%。(3)随氮添加量的增加,荒漠草原0—10 cm土层土壤真菌数量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N0、N1处理草地显著大于N3、N4处理草地(P<0.05)。PcoA分析显示高氮添加处理(N3、N4)对荒漠草原土壤amoA区、nirK区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显著改变。高氮添加(N3、N4)会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真菌数量减少,硝态氮含量降低,氮转化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优势菌丰度降低,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 康巍巍; 王庆贵; 邢亚娟
    • 摘要: 为了探索氮添加对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笔者归纳了近十年来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氮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pH值、土壤全氮(TN)、土壤全碳(T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的影响,并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分析。笔者指出氮沉降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氮沉降达到一定阈值时,会显著抑制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增长。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模拟试验中有关氮沉降对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部分都仅仅是短期的生物模拟化学实验,并且大多数人都在谈论模拟实验的现象。因此,今后在设计模拟试验过程时,还应进一步延长模拟时间,对引起试验响应变化的主要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能更好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氮沉降的增加是否对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具体影响能提供试验参考依据。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addition on soil and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data related to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past decad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sedimentation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pH, soil total nitrogen (TN), soil total carbon (TC)),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microorganisms,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summarized in detail, and the above phenomena were reasonably analyzed.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increase in nitrogen sedimentation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soil and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when nitrogen sedimentation reaches a certain threshold, it will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soil and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author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current 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soil and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only short-term biomime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 and most people talk about the phenomena of simulated experiments.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in the future, when designing the simulation test process, the simulation time should be further extended, and the main mechanisms that cause changes in the response of the test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in order to better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in-depth study of whether the increase in nitrogen deposition has a specific impact on soil and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 张婷; 周金蓉; 冯廉洁; 陈玲; 蒋静艳
    • 摘要: 中国东南地区是高氮沉降区,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哪些土壤生化因子在氮输入对土壤呼吸及N_(2)O排放影响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采集江苏省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差异,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在恒温(25°C)恒湿(土壤水分0.30 g·g^(-1),模拟旱地条件)条件下,同步研究了不同土壤内源和外加氮源(NH_(4) NO_(3))条件下的土壤呼吸和N_(2)O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促进CO_(2)排放的土壤具有较低的黏粒成分、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氮比,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效氮、细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氮添加显著促进N_(2)O排放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较低的内源N_(2)O排放和较低的土壤总氮、有效氮、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无论是否添加氮源,土壤呼吸主要驱动因子均为土壤细菌和pH.未添加氮源条件下,N_(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细菌和铵态氮;添加氮源条件下,N_(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仅为土壤细菌.土壤内源N_(2)O排放和土壤基础呼吸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添加外源氮后,N_(2)O排放和土壤呼吸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外源单位氮的CO_(2)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微生物碳氮比(MC/MN)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源单位氮的N_(2)O转化率与土壤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外源单位氮的CO_(2)排放量主要取决于MC/MN;外源单位氮的N_(2)O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细菌数量.MC/MN和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旱地条件下土壤呼吸和N_(2)O排放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决定因子.
    • 杨屹宇; 崔爽; 张芸香; 马晓霞; 郭晋平
    • 摘要: 为探究氮(N)添加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养分利用策略的影响及其随林龄的变化,以4个林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5个梯度(0、5、10、15和20 g/m^(2))N添加量对新生枝叶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揭示油松人工林N利用策略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新生枝叶的TC、TN和TP含量均随N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在10或15 g/m^(2)添加量下最高;枝叶的TC、TN和TP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均存在差异,枝的变幅分别为7.53%、13.37%和18.67%,叶的变幅分别为7.74%、13.67%和29.61%。新生枝叶的C/N、C/P和N/P均随N添加量的变化小幅变化,平均变幅为3.99%~9.91%;随N添加量增加,枝叶的C/N和C/P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P持续升高;随林龄增加,枝叶的C/N和C/P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37年生时最大,枝的N/P持续升高,叶的N/P先升高后降低。油松人工林生长受N限制严重;随N添加量和林龄增加,N限制有所缓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