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2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75764篇;相关期刊400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2016中国园艺学会全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与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交流会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等;土壤性质的相关文献由357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承栋、江解增、Chen Lin等。

土壤性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2 占比:1.28%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5764 占比:98.64%

总计:76808篇

土壤性质—发文趋势图

土壤性质

-研究学者

  • 杨承栋
  • 江解增
  • Chen Lin
  • Gao Hua
  • Gu Jie
  • Qin Qingjun
  • 徐明岗
  • 焦如珍
  • 甄丽莎
  • 秦清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春颖; 云欣悦; 梁允刚; 郭宇泽
    • 摘要: 在土地质量退化、污染严重的背景下,土壤改良剂应用已成为土地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沙化土地改良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致使沙化土壤改良剂的研发也上升为研究热点。沙化土地在我国西北部分布面积最广,且该区域大面积耕地也处于不同程度的沙化状态。因此,开展沙化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对土地沙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充分梳理了沙化土壤改良剂的种类、研发及应用等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了沙化土壤改良剂分类及其对土壤质量提升、植物生长促进效益,分析了沙化土壤改良剂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以为土壤沙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 张宇鹏; 吴笑天; 李希来; 徐文印; 董心普; 王苑; 张辉
    • 摘要: 为探究黄河源流域单元高寒草甸退化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原位土壤采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退化高寒草甸合计14239.47 km^(2),主要分布于流域单元中0~7°“滩地-阶地”区域;流域单元坡面土层厚度由坡顶到坡麓逐渐增厚,阶地区域土壤平均厚度151.67 cm,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同一区域中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由土壤表层到底层逐步降低,土壤pH值则逐步增大;除土壤水分与硝态氮,土壤养分在“滩地-阶地”区域含量均最高;在过度放牧与啮齿动物活动背景下,流域单元中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的重要因素。
    • 李皓; 甄怡铭; 张子旋; 王艳群; 付帅; 刘晓明; 甄文超; 门明新; 彭正萍
    • 摘要: 探究氮肥减量配施有机物质的情况下对氮素利用状况及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我国华北平原区小麦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氮肥(FN)、减氮20%(80%FN)、减氮20%+生物有机肥(80%FN+OM)、减氮20%+生物炭(80%FN+BC),研究小麦生长关键期土壤容重、有机质、NO_(3)^(-)—N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测定小麦产量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受施入有机物质影响显著,成熟期0—20,20—40 cm的80%FN+OM、80%FN+BC的土壤容重较80%FN分别下降3.83%~4.58%和2.96%~5.07%。成熟期0—40 cm的土壤有机质均以80%FN+OM最高,较其他施氮肥处理提高2.13%~18.81%。土壤NO_(3)^(-)—N受施氮肥影响显著,挑旗期80%FN+OM和80%FN+BC处理的0—40 cm土壤NO_(3)^(-)—N较高;灌浆期80%FN+BC处理的0—80 cm土层NO_(3)^(-)—N均较高;而成熟期FN处理的土壤NO_(3)^(-)—N残留较高。配施有机物质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细菌OUT数量,平衡各菌门间的相对丰度,使土壤微生态环境更加稳定。80%FN+OM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1.09%~7.34%和2.78%~41.49%。因此,减氮合理配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小麦产量,且生物有机肥效果优于生物炭,说明科学施用氮肥搭配有机物质可以促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 刘蕾; 王凌; 肖广敏; 茹淑华; 孙世友; 郜静; 李玭; 赵欧亚; 张国印
    • 摘要: 为研究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对设施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及机理,2018-2020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番茄-甜瓜、豆角-甜瓜、番茄-豆角3种轮作模式下设施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驱动硝态氮淋失差异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番茄-甜瓜轮作,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显著降低硝态氮淋失,其中,番茄-豆角轮作2 a总硝态氮淋失量比番茄-甜瓜显著下降39.74%,豆角-甜瓜轮作硝态氮淋失量比番茄-甜瓜降低6.32%。3种轮作模式中,番茄-豆角环境效益最佳,为推荐种植模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设施土壤硝态氮淋失量受0~100 cm土壤储水量、硝态氮累积量和温度影响最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100 cm有机碳储量和全氮累积量显著正相关,与0~60 cm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与传统番茄-甜瓜轮作相比,推荐种植模式(番茄-豆角)主要通过显著降低0~100 cm土壤储水量、硝态氮和全氮累积量并提高土壤pH值,从而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缓解氮淋失敏感季节有机氮矿化等作用引起的背景氮淋失从而改变氮循环过程等途径降低硝态氮淋失。
    • 叶盛嘉; 郑晨萌; 张影; 刘星
    • 摘要: 为了探索豫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减氮潜力,构建适宜的作物养分管理体系,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10个处理,包括完全不施肥(CK)、农户常规施氮量(100%CNF)、农户常规施氮量递减20%(80%CNF、60%CNF和40%CNF)、单施有机肥(OF)、农户常规施氮量配施有机肥(100%CNF+OF)及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80%CNF+OF、60%CNF+OF和40%CNF+OF)。分析各处理间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以80%CNF处理最高。与100%CNF相比,80%CNF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9.67%~10.55%和30.53%~35.76%,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28.06%~51.42%和29.62%~41.27%。有机肥施用进一步扩大氮肥减量空间,60%CNF+OF和40%CNF+OF处理小麦产量较80%CNF处理无差异,60%CNF+OF处理玉米产量较80%CNF处理无差异。减氮及其配施有机肥并不影响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pH,但大幅降低硝态氮含量,对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因处理不同而异。与100%CNF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但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60%CNF+OF和40%CNF+OF处理辛普森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100%CNF均显著增加。减氮配施有机肥也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且氮肥减量相较有机肥施用效果更为突出。在门水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细菌群落优势成员,减氮配施有机肥较100%CNF处理显著降低放线菌门平均相对丰度为10.92%~14.39%;在属水平,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unclassified Gp6和Sphingomonas平均相对丰度,但降低了Nocardioides、Kribbella、Lechevalieria、Promicromonospora、Massilia、Glycomyces和Dongia平均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最重要的2个土壤理化因子。共发生网络分析也证实,化学氮肥减施增强了细菌群落成员的互作强度,提高了细菌互作网络的复杂性和连通性。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季农户常规施氮量分别减少60%和40%并各配施3000 kg∙hm^(−2)有机肥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轮作生产力,这不仅能够实现最大减氮潜力,同时还能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史鹏莉; 刘艳萍; 杨振奇; 郭建英; 刘海龙
    • 摘要: 基于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刊载的矿区植被恢复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时间序列等知识图谱。结果表明:近10年来矿区植被恢复已受到众多学者广泛关注,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且近些年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研究热点。在以后的矿区生态修复中,应将植被恢复与施肥、灌溉等多种措施综合实施使恢复效果达到最佳。重点阐述了矿区植被修复技术、植被对矿区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系统性的参考依据。
    • 张婷; 周金蓉; 冯廉洁; 陈玲; 蒋静艳
    • 摘要: 中国东南地区是高氮沉降区,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哪些土壤生化因子在氮输入对土壤呼吸及N_(2)O排放影响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采集江苏省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差异,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在恒温(25°C)恒湿(土壤水分0.30 g·g^(-1),模拟旱地条件)条件下,同步研究了不同土壤内源和外加氮源(NH_(4) NO_(3))条件下的土壤呼吸和N_(2)O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促进CO_(2)排放的土壤具有较低的黏粒成分、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氮比,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效氮、细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氮添加显著促进N_(2)O排放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较低的内源N_(2)O排放和较低的土壤总氮、有效氮、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无论是否添加氮源,土壤呼吸主要驱动因子均为土壤细菌和pH.未添加氮源条件下,N_(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细菌和铵态氮;添加氮源条件下,N_(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仅为土壤细菌.土壤内源N_(2)O排放和土壤基础呼吸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添加外源氮后,N_(2)O排放和土壤呼吸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外源单位氮的CO_(2)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微生物碳氮比(MC/MN)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源单位氮的N_(2)O转化率与土壤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外源单位氮的CO_(2)排放量主要取决于MC/MN;外源单位氮的N_(2)O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细菌数量.MC/MN和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旱地条件下土壤呼吸和N_(2)O排放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决定因子.
    • 陈博; 薛伟; 张华超; 朱梦龙
    • 摘要: 【目的】研究长白松采伐迹地不同风速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观测火烧后5年内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为遭受火灾后的森林资源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模拟长白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发生火灾,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得到火灾过程中土壤达到的最高温度,每隔半年进行1次灾后土壤的取样测量。采用折线图及柱状图的方法直观地描绘出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火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火灾释放的能量使表层土壤温度急剧升高,土壤性质会随之发生改变。当土壤温度超过200°C时,土壤受到高温作用会形成严重板结,容重大幅升高且在观测期内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土壤中有机质以及全氮含量的大量损失同样发生在200°C并难以天然恢复;全磷、全钾的大量损失发生于更高的温度,但火烧后土壤裸露会导致其持续损失;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受到高温的作用在短期内显著升高。【结论】深层土壤的容重仅在低风速的火烧下升高,且各元素含量受火烧影响较小,5年内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浅层土壤的有机质会大量流失、土壤容重升高,但从火烧1年后开始缓慢恢复,有效营养元素含量也在火烧后初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此时进行人工恢复可以使其得到有效利用。
    • 李金朝; 李东宾
    • 摘要: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不同经营模式对于土壤性质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化学性质与生物学性质影响比较明显。
    • 王子建; 张天宝; 郭继虎; 杜慧玲; 赵丽洁; 赵海燕; 王江; 韩根兰
    • 摘要: 为探寻发酵黄粉虫粪沙对连作谷子生长及土壤的影响,以晋谷2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粪沙与土壤干质量比分别为0(T0,CK)、1∶400(T1)、1∶200(T2)、1∶100(T3)、1∶50(T4)、1∶25(T5)共6个处理,研究连作谷子土壤中添加不同用量发酵黄粉虫粪沙对谷子生长、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中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氮酶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谷子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发酵黄粉虫粪沙对谷子生长、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添加发酵黄粉粪沙比例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在1∶25处理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播种前和收获后均在1∶100处理达到最大值;收获后,各处理土壤pH无显著性差异且均为弱碱性;与播种前相比,CK处理的电导率显著升高,T3、T4、T5处理的电导率显著降低,分别为0.192、0.196、0.347。1∶25处理与CK相比,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33.14%、有效磷含量增加2 572.93%、速效钾含量增加79.92%;谷子生长30 d和60 d时苗高分别为26.86 cm和71.01 cm,相比CK分别增长97.21%、95.9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