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玉米轮作

小麦-玉米轮作

小麦-玉米轮作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55904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小麦-玉米轮作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兆辉、谭德水、罗加法等。

小麦-玉米轮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55904 占比:99.82%

总计:56003篇

小麦-玉米轮作—发文趋势图

小麦-玉米轮作

-研究学者

  • 刘兆辉
  • 谭德水
  • 罗加法
  • 寇长林
  • 杨学云
  • 井永苹
  • 张英鹏
  • 李彦
  • 江丽华
  • 董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盛嘉; 郑晨萌; 张影; 刘星
    • 摘要: 为了探索豫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减氮潜力,构建适宜的作物养分管理体系,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10个处理,包括完全不施肥(CK)、农户常规施氮量(100%CNF)、农户常规施氮量递减20%(80%CNF、60%CNF和40%CNF)、单施有机肥(OF)、农户常规施氮量配施有机肥(100%CNF+OF)及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80%CNF+OF、60%CNF+OF和40%CNF+OF)。分析各处理间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以80%CNF处理最高。与100%CNF相比,80%CNF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9.67%~10.55%和30.53%~35.76%,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28.06%~51.42%和29.62%~41.27%。有机肥施用进一步扩大氮肥减量空间,60%CNF+OF和40%CNF+OF处理小麦产量较80%CNF处理无差异,60%CNF+OF处理玉米产量较80%CNF处理无差异。减氮及其配施有机肥并不影响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pH,但大幅降低硝态氮含量,对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因处理不同而异。与100%CNF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但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60%CNF+OF和40%CNF+OF处理辛普森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100%CNF均显著增加。减氮配施有机肥也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且氮肥减量相较有机肥施用效果更为突出。在门水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细菌群落优势成员,减氮配施有机肥较100%CNF处理显著降低放线菌门平均相对丰度为10.92%~14.39%;在属水平,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unclassified Gp6和Sphingomonas平均相对丰度,但降低了Nocardioides、Kribbella、Lechevalieria、Promicromonospora、Massilia、Glycomyces和Dongia平均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最重要的2个土壤理化因子。共发生网络分析也证实,化学氮肥减施增强了细菌群落成员的互作强度,提高了细菌互作网络的复杂性和连通性。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季农户常规施氮量分别减少60%和40%并各配施3000 kg∙hm^(−2)有机肥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轮作生产力,这不仅能够实现最大减氮潜力,同时还能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 陈皓; 娄梦函; 徐轩; 靳红梅; 朱宁; 杨月
    • 摘要: 为探明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对耕层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年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沼液施用后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总有机碳与各活性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施用沼液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P<0.05)增加,土壤小团聚体有向大团聚体演化的趋势,且沼液施用量越大,耕层土壤中大团聚体增加越多;施用沼液后耕层土壤碳库存分别比施用化肥的处理增加25.9%~35.2%,高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最大;施用沼液会通过活性碳的输入提升耕层土壤碳库活度,且亚表层土壤碳库活度对外源有机物的输入更加敏感,大团聚体中活性较高有机碳增加是主要驱动因子.
    • 胡菏; 吴宪; 赵建宁; 杨殿林; 王丽丽; 李刚; 修伟明
    • 摘要: 为探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设置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玉米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3种施肥方式,采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探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关键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KEGG的二级功能分类,NPKS处理下小麦土壤细菌排泄系统的相对丰度较NPK处理显著提高8.73%,而NPKO处理显著降低了辅酶和维生素代谢的相对丰度,降低幅度达到0.90%;NPKS、NPKO与NPK处理间玉米土壤细菌功能相对丰度差异均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小麦土壤细菌中具有显著差异的三级功能分类数量明显多于玉米土壤细菌.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土壤细菌的氨基酸糖与核苷酸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脂多糖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和长寿调节途径的相对丰度和玉米土壤细菌Glioma和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细菌突触囊泡循环的相对丰度;NPKO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土壤细菌Cell cycle-Caulobacter、硫胺素代谢和核黄素代谢的相对丰度及玉米季甲烷代谢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小麦土壤细菌碱基切除修复的相对丰度.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均有23个功能基因参与氮循环的KO通路.小麦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SOM和TN显著正相关,与土壤NH+4-N显著负相关;玉米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TN和TP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具有功能上的多样性,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小麦土壤细菌发挥的代谢作用更为强烈.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的氮异化还原和氮同化还原潜力最高,反硝化潜力和固氮潜力次之,硝化潜力最弱.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受轮作体系影响,SOM和TN促进小麦土壤细菌氮循环过程,而NH+4-N对氮循环过程产生负面影响;TN和TP在玉米土壤细菌氮循环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 孟谣; 王维华; 庞茹月; 邹晓霞
    • 摘要: 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田间管理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漫灌+常规氮磷钾复合肥+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6种不同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处理,分别为OWF1: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OWF2: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OWF1+SC: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碳;OWF2+SC: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碳;OWF1+SD: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OWF2+SD: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于典型棕壤土上开展研究,探究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季CK累积氨挥发量最高,为42.82 kg/hm2,OWF1、OWF2、OWF1+SD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8.08%~24.45%,且呈追肥高于基肥的趋势;小麦季各处理间累积氨挥发量无明显差异,但呈基肥高于追肥趋势;就周年累积氨挥发量而言,CK最高,除OWF2+SC、OWF2+SD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4.96%~22.03%.(2)与CK相比,各处理玉米增产2.32%~24.25%,小麦增产8.92%~26.13%,其中OWF1和OWF2+SD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增加最为显著;不同水肥配施秸秆碳与秸秆腐解剂均得到良好增产效果,且小麦增产效果较玉米更为显著.综上所述,OWF1、OWF2、OWF1+SC、OWF1+SD处理可作为棕壤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水、肥、秸秆协同增效管理措施,为实现小麦-玉米绿色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 黄少辉; 杨军芳; 杨云马; 姜蓉; 何萍; 贾良良
    • 摘要: 探究养分专家(NE)管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可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培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2009年开始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设置不同管理模式定位试验,将NE管理与农民习惯(FP)管理进行对比,通过9 a田间试验,对不同管理模式下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固碳速率及固碳效率进行测定和计算,解析长期NE管理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与FP管理相比,长期NE管理降低了氮肥施用量,但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NE管理玉米平均氮素累积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分别较FP管理提高7.4百分点,39.7%,28.4%;小麦分别提高8.0百分点,28.9%,32.8%.9 a后NE管理与FP管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所提高,但NE管理较FP增长较快,NE处理0~5 cm,5~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长速率分别为0.28,0.27,0.34 g/(kg·a),较FP年增长速率提高7.7%,68.8%,126.7%.NE和FP处理秸秆还田年均碳投入量分别为8.5,8.7 t/(hm2·a),固碳速率分别为1.35,0.68 t/(hm2·a),固碳效率分别为18.6%,0.4%(处理间差异显著).养分专家管理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存,长期养分专家管理是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减肥增效、土壤有机碳库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保障该体系粮食高产稳产,助力其绿色发展.
    • 吕奕彤; 于爱忠; 吕汉强; 王玉珑; 苏向向; 柴强
    • 摘要: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禾本科作物长期连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问题,研究了不同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土壤容重的影响.试验设绿肥覆盖免耕(NTG)、绿肥全量翻压(TG)、地上部移除根茬覆盖免耕(NT)、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以及传统翻耕不复种绿肥(CT,对照)5个处理.两年结果表明,与CT相比,4种还田利用方式均可提升0~30 cm各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与平均质量比表面积(P<0.05);与其他3种还田利用方式相比,NTG增幅最为显著.与CT相比,4种还田利用方式均可降低各土层团聚体分形维数(P<0.05);NTG处理和NT处理显著低于TG处理与T处理;与NT处理相比,NTG处理0~2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20~30 cm土层显著降低.与CT相比,翻压还田(TG和T)能够降低各土层土壤容重(P<0.05),NT处理显著增加各土层土壤容重(P<0.05),NTG处理仅在2019年0~10 cm和20~30 cm土层显著低于C T,其他不显著.相对于其他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及传统翻耕不复种绿肥,麦后复种绿肥地表覆盖免耕是增加绿洲灌区农田0~30 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性、降低土壤容重的适宜措施.
    • 孙瀚; 屈杰; 王晓雯; 郑文魁; 李成亮; 刘艳丽
    • 摘要: 土壤盐分胁迫下有机氮组成及氮有效性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集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壤区小麦-玉米轮作的3种盐渍土壤,分别为轻度盐渍土(含盐量2.28 g·kg–1,S1)、中度盐渍土(含盐量3.73 g·kg–1,S2)和重度盐渍土(含盐量6.69 g·kg–1,S3),分析不同盐分含量土壤的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无机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异特征,明确盐分含量对土壤有机氮组成及氮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壤中有机氮的酸解总氮含量是有机氮的主要组分,S1、S2和S3处理下分别占土壤总有机氮68.79%、61.60%和52.30%;不同处理下各形态含量酸解总氮为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氮>酸解氨基酸氮>酸解氨基糖氮,且各形态含量均以S1处理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P<0.05).非酸解氮含量在3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且均低于酸解总氮含量,其占全氮比例随土壤含盐量增加而提高.S1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22.08 mg·kg–1)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20.71 mg·kg–1)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处理的土壤(P<0.05);铵态氮含量在各处理下差异不显著.S1处理的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S2和S3的1.74倍和5.85倍.回归分析发现土壤可溶性全盐含量分别与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与小麦、玉米总产量、氨基酸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土壤酸解总氮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指数关系.土壤中较高含量的可溶性全盐抑制土壤酸解有机氮的形成及氮素有效性的提高.
    • 吕奕彤; 于爱忠; 吕汉强; 王玉珑; 苏向向; 柴强
    • 摘要: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禾本科作物长期连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问题,研究了不同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土壤容重的影响。试验设绿肥覆盖免耕(NTG)、绿肥全量翻压(TG)、地上部移除根茬覆盖免耕(NT)、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以及传统翻耕不复种绿肥(CT,对照)5个处理。两年结果表明,与CT相比,4种还田利用方式均可提升0~30 cm各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与平均质量比表面积(P<0.05);与其他3种还田利用方式相比,NTG增幅最为显著。与CT相比,4种还田利用方式均可降低各土层团聚体分形维数(P<0.05);NTG处理和NT处理显著低于TG处理与T处理;与NT处理相比,NTG处理0~2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20~30 cm土层显著降低。与CT相比,翻压还田(TG和T)能够降低各土层土壤容重(P<0.05),NT处理显著增加各土层土壤容重(P<0.05),NTG处理仅在2019年0~10 cm和20~30 cm土层显著低于CT,其他不显著。相对于其他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及传统翻耕不复种绿肥,麦后复种绿肥地表覆盖免耕是增加绿洲灌区农田0~30 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性、降低土壤容重的适宜措施。
    • 孙瀚; 屈杰; 王晓雯; 郑文魁; 李成亮; 刘艳丽
    • 摘要: 土壤盐分胁迫下有机氮组成及氮有效性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集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壤区小麦-玉米轮作的3种盐渍土壤,分别为轻度盐渍土(含盐量2.28 g·kg^(-1),S1)、中度盐渍土(含盐量3.73 g·kg^(-1),S2)和重度盐渍土(含盐量6.69 g·kg^(-1),S3),分析不同盐分含量土壤的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无机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异特征,明确盐分含量对土壤有机氮组成及氮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壤中有机氮的酸解总氮含量是有机氮的主要组分,S1、S2和S3处理下分别占土壤总有机氮68.79%、61.60%和52.30%;不同处理下各形态含量酸解总氮为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氮>酸解氨基酸氮>酸解氨基糖氮,且各形态含量均以S1处理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P<0.05)。非酸解氮含量在3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且均低于酸解总氮含量,其占全氮比例随土壤含盐量增加而提高。S1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22.08 mg·kg^(-1))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20.71 mg·kg^(-1))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处理的土壤(P<0.05);铵态氮含量在各处理下差异不显著。S1处理的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S2和S3的1.74倍和5.85倍。回归分析发现土壤可溶性全盐含量分别与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与小麦、玉米总产量、氨基酸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土壤酸解总氮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指数关系。土壤中较高含量的可溶性全盐抑制土壤酸解有机氮的形成及氮素有效性的提高。
    • 刘晓舟
    • 摘要: 研究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实施不同的作物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稳定性团聚体粒径组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不进行秸秆还田措施条件下,土壤中粉粒(粒径2~20 μm)的百分含量最高,达(54.41±2.87)%,而小麦秸秆还田能够分别增加38.90%的砂粒、降低24.53%的粉粒和14.37%的黏粒含量,且能够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而施肥和玉米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稳定性团聚体影响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