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期定位试验

长期定位试验

长期定位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851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耕地地力培育与农产品安全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长期定位试验的相关文献由539位作者贡献,包括郝明德、宇万太、韩晓日等。

长期定位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8518 占比:99.97%

总计:558697篇

长期定位试验—发文趋势图

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学者

  • 郝明德
  • 宇万太
  • 韩晓日
  • 马强
  • 党廷辉
  • 周宝库
  • 张福锁
  • 徐明岗
  • 曹彩云
  • 李科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志朋; 郭玉冰; 刘建玲; 苏晓红; 廖文华; 汪红霞
    • 摘要: 为探究露地菜田长期施入有机肥、磷肥情况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土壤有机碳储量、固存量、土壤净固碳量的演变特征,探讨外源碳物质输入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利用潮褐土18年的(2003—2020)露地蔬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用有机肥(M0,0;M1,75 t/hm^(2);m^(2),150 t/hm^(2))和磷肥(P0,0;P1,180 kg/hm^(2);P2,360 kg/hm^(2))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胡敏酸、富里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续耕种18年,不施肥处理土壤的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下降,有机质年均降低0.09 g/kg,腐殖酸及其组分年均降低0.06 g/kg(0.02、0.02 g/kg);(2)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的含量随施肥年限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3)长期单施有机肥(P0M1、P0m^(2))、有机肥磷肥配施(P1M1、P1m^(2)、P2M1和P2m^(2))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46.9%~78.6%、104.9%~131.5%、151.1%~177.3%和84.3%~116.2%;(4)施磷量相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平均升高17.3%。(5)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固存量、净固碳量,有机碳储量增幅达到40.8%~68.0%,有机碳固存量增量为10.0~16.7 t/hm^(2),净固碳量增量为558.0~929.8 kg/hm^(2)·年。且有机肥磷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酸及其组分的提升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磷肥。以上为提高潮褐土土壤肥力、优化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 国家土壤质量福安观测实验站是在2019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担。该实验站系福建省首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全国3个茶叶观测实验站之一。2022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建有茶园长期定位试验基地6亩、径流场1座、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100亩,并配备自动化程度高的土壤环境连续原位监测设施;土壤样品库1座,保存长期定位试验及福建主要茶园土壤样品3226份。
    • 蓝贤瑾; 吕真真; 刘秀梅; 侯红乾; 冀建华; 刘益仁
    • 摘要: 以江西红壤地区双季稻田肥料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3种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LM、MM、HM)对红壤性水稻土全土、颗粒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inOM)组分碳、氮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全土、POM和MinOM组分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与CK处理相比,施肥提高了POM组分质量分布,其中中、高量有机肥配施(MM、HM)分别显著提高POM组分质量分数15.7%和25.1%;施肥处理POM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显著增加13.4%~42.6%;施肥处理未显著影响全土和MinOM组分碳氮比,但显著降低了POM组分碳氮比,降低量为16.8%~25.0%.与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显著提高POM-C/MinOM-C值27.7%~70.2%,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活性.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施肥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全土烷基碳和芳香碳相对含量5.4%~33.2%和0~12.2%;而施肥处理提高了POM烷基碳含量并降低了其芳香碳含量,但几乎不影响POM羧基碳含量,其中MM、HM处理POM烷基碳含量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12.4%和40.6%;除NPK处理降低了MinOM烷基碳含量外,施肥均提高了MinOM烷基碳和羧基碳含量并降低了其芳香碳含量,其中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MinOM羧基碳含量70.8%.研究结果说明施肥能提高供试土壤全土及各土壤组分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POM数量及其结构活性,改善稻田土壤质量.
    • 李娟; 张立成; 章明清; 王煌平; 张辉; 张永春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在推荐施肥基础上不施氮、磷、钾的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化肥有机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以商品有机肥、猪粪和稻草替代1/3推荐施氮量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根据历年花生和甘薯产量,计算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了不同施肥模式的长期趋势产量.[结果]长期化肥定位试验中,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产量均值显著高于其它5个处理;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试验中,3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高于推荐施肥处理.花生和甘薯化肥推荐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分别为0.729±0.019和0.501 ± 0.028,化肥配施猪粪花生的SYI为0.689±0.013,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化肥配施稻草处理,与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稻草甘薯的SYI为0.514 ±0.029,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趋势产量均值分别为3780和19408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化肥配施猪粪的花生趋势产量均值为3492 kg/hm2,在95%置信区间,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其余两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化肥配施稻草处理甘薯的趋势产量均值为17567 kg/hm2,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变异系数可更加有效地区分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波动差异,与产量的绝对高低没有关系.[结论]化肥推荐施肥有利于提高赤红壤旱地轮作体系中花生和甘薯的产量;猪粪或商品有机肥替代1/3的化肥氮均可提高花生产量的稳定性和增产潜力,而稻草或猪粪替代1/3的化肥氮对甘薯产量及其稳定性最为有利.
    • 高永祥; 李若尘; 张民; 周洪印; 郑文魁; 陈德清; 刘之广
    • 摘要: 探讨秸秆还田配施控释掺混尿素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其科学合理配伍提供依据.2014—2018年开展了控释掺混尿素(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普通尿素为3.5︰3.5︰3)应用于夏玉米(Zea mays L.,郑单958)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1)不施氮且秸秆不还田处理(CK1);2)不施氮但秸秆还田处理(CK2);3)普通尿素但秸秆不还田处理(BBF1);4)普通尿素且秸秆还田处理(BBF2);5)控释掺混尿素但秸秆不还田处理(CRF1);6)控释掺混尿素且秸秆还田处理(CRF2).成熟期测定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值(SPAD),调查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同时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相关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1)BBF2相比BBF1处理,5年平均玉米产量和氮素累积利用率显著提高5.9%和13.3%;CRF2、CRF1相比BBF2处理玉米5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2.0%和4.2%,氮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57.3%和42.4%;2)较2013年基础土壤,2018年玉米收获季CRF2、BBF2、CRF1和BBF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33.5%、25.9%、19.5%和11.4%,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6.6%、18.6%、9.9%和7.0%;3)秸秆还田的CRF2、BBF2较同类肥料秸秆不还田的CRF1、BBF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1.8%、13.0%,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5.2%、10.9%;4)较BBF1处理,CRF1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显著提高52.0%、18.6%、19.5%和24.7%;秸秆长期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CRF2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66.3%、25.2%、47.5%和30.4%.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控释掺混尿素可协同增效,显著提高土壤肥力、玉米产量、氮素累积利用率和净收益.
    • 王岩
    • 摘要: 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肥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农家肥、饼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具有改良培肥土壤、促进作物持续增产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 摘要: 保护性耕作是我国北方粮食产区应对干旱的积极应对策略之一。然而,少有研究将土壤碳排放、微生物和作物三者结合起来分析保护性耕作对自然干旱的综合响应。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比较了自然干旱和正常降水年份下的土壤CO2排放、土壤微生物群落和作物产量,以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影响及其应对干旱的适应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