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潮土

潮土

潮土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9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3年北京土壤学会年会、2010年北京土壤学会学术年会等;潮土的相关文献由159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绍敏、张水清、郭斗斗等。

潮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3 占比:89.5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2.05%

专利文献>

论文:49 占比:8.39%

总计:584篇

潮土—发文趋势图

潮土

-研究学者

  • 黄绍敏
  • 张水清
  • 郭斗斗
  • 徐明岗
  • 刘世亮
  • 张佳宝
  • 王火焰
  • 周健民
  • 卢昌艾
  • 寇长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长伟; 陈琛; 牛润芝; 李洋;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 摘要: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的SOC、LOC和NLOC含量最高,分别为11.54 g·kg^(-1)、3.31 g·kg^(-1)和8.30 g·kg^(-1);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10~40 cm土层SOC、LOC和NLOC含量;且各轮耕处理降低了LOC/SOC,但提高了NLOC/SOC,尤其是20~40 cm土层,最高增长7.5%。试验期内,各轮耕处理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9年0~3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有机碳储量最高,为36.64 Mg·hm^(-2);但在2019和2020年, 0~40 cm土层, DT-SRT-RT处理的有机碳储量均为最高,与RT-RT-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12.8%和9.7%。随耕作年限的不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019年, DT-SRT-RT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中的活度指数,CPMI相对较低,最高降幅为4.3%。而2020年, DT-SRT-RT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的碳库指数和CPMI,CPMI最高为108.5。综合以上分析,深耕-条旋耕-旋耕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SOC、LOC和NLOC,增加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具有明显的固碳效应。
    • 闫重波
    • 摘要: 一、试验目的为组织实施好博爱县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博爱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以便摸清博爱县主要农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二、试验地基本情况(一)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博爱县清化镇农科所试验地。(二)供试土种及养分土类为潮土、亚类典型潮土
    • 张珂珂; 郭斗斗; 宋晓; 岳克; 黄晨晨; 张水清; 黄绍敏
    • 摘要: 以"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的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试验中的5个处理,即1)NK(不施磷肥);2)NPK(施氮磷钾化肥);3)MNPK(NPK化肥+有机肥);4)1.5MNPK(MNPK处理施肥量的1.5倍);5)SNPK(NPK化肥+秸秆还田),分析不同施肥下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Olsen-P)的演变规律,探讨土壤全磷增量、有效磷增量与土壤磷盈亏的关系。结果表明,NK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土壤磷素均有盈余,其中1.5MNPK处理作物磷素盈余量最高;MNPK、SNPK处理作物磷素盈余量比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2.01%、10.86%。试验28年后SNPK处理土壤TP、Olsen-P增幅比NPK处理分别提高了3.08、55.34个百分点;1.5MNPK处理土壤的TP、Olsen-P含量增幅最高。随试验年限延长,NPK、SNPK处理土壤TP、Olsen-P含量呈上升趋势;MNPK、1.5MNPK处理土壤TP含量呈上升趋势,年增幅分别为0.022、0.028 g·kg^(-1),土壤Olsen-P含量在试验前13年呈现快速上升,之后2~3年维持平稳,后12年呈下降趋势;施磷处理土壤TP和Olsen-P增量与磷素累积盈余呈正相关,土壤磷素每盈余100 kg·hm^(-1),土壤TP含量提高0.04~0.33 g·kg^(-1)、土壤Olsen-P含量提高1.94~2.97 mg·kg^(-1),其中MNPK处理磷素增加最高。综上,土壤TP和Olsen-P增量随磷素盈亏而变化。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或配施秸秆还田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施磷处理均增加土壤TP、Olsen-P含量,且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速度最快。
    • 张学林; 吴梅;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李晓立; 侯小畔; 郝晓峰; 杨青华; 李潮海
    • 摘要: 【目的】明确作物秸秆分解对土壤无机氮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为不同土壤类型采用合理的氮肥用量,促进秸秆分解、增加土壤可利用养分、减少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秸秆类型(小麦和玉米)、土壤类型(潮土和砂姜黑土)和氮肥用量(N0:0,N1:180 kg N·hm^(-2),N2:360 kg N·hm^(-2))三因素培养试验,并设置无秸秆无氮肥为对照(CK),测定了土壤无机氮含量、N_(2)O和CO_(2)排放通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参数。【结果】与CK相比,添加作物秸秆的N0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降低,每添加1 g小麦或玉米秸秆平均减少0.8 mg或0.4 mg土壤无机氮。与潮土相比,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后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16%,而添加玉米秸秆后增加41%。与添加小麦秸秆相比,潮土和砂姜黑土添加玉米秸秆后无机氮含量分别增加111%和252%。两种土壤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均促进N_(2)O和CO_(2)排放。与CK相比,添加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N0处理土壤N_(2)O排放累积量分别增加70%和47%;CO_(2)排放累积量增加346%和154%;全球变暖潜力增加53%和71%。与潮土相比,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后N_(2)O排放通量降低38%和61%,N_(2)O排放累积量降低12%和51%,CO_(2)排放累积量降低28%和16%。与潮土相比,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的全球变暖潜力增加13%,而添加玉米秸秆却降低44%。与添加小麦秸秆相比,潮土和砂姜黑土添加玉米秸秆后N_(2)O排放累积量分别增加88%和6%;CO_(2)排放累积量降低21%和6%。不同氮肥用量和土壤类型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的全球变暖潜力比小麦秸秆高91%。与N0和N2处理相比,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或玉米秸秆的同时配施适量氮肥(N1)降低N_(2)O排放量以及全球变暖潜力。与CK相比,两种土壤类型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后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而过氧化氢酶和氧气含量降低。与添加小麦秸秆相比,两种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与潮土相比,砂姜黑土添加作物秸秆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氧气含量增加;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氧气含量均与N_(2)O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均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无机氮含量和N_(2)O排放量均高于小麦秸秆;潮土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的N_(2)O排放量高于砂姜黑土;砂姜黑土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并配施适量氮肥不会增加土壤N_(2)O排放和全球变暖潜力。生产上秸秆还田应综合考虑秸秆类型、土壤类型和氮肥用量。
    • 张昊鑫; 王中华; 牛兵; 郭慷; 刘璐; 姜瑛; 张仕祥
    • 摘要: 从植株根际筛选出具有多种功能的促生菌种,对其促生功能进行探究,为实现农业“增产提效”提供优质菌肥种质资源。从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菌株,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定产吲哚乙酸(IAA)能力,并用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测定溶磷解钾能力,筛选出高效促生菌株并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系统鉴定,探究其产IAA最适条件,进而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其实际应用效果。实验筛选出一株产IAA达61.71 mg/L、解钾能力达17.57 mg/L、解有机、无机磷能力分别达到98.25 mg/L和0.64 mg/L的威兹曼芽胞杆菌(Bacillus wiedmannii)YC9;其产IAA能力在装液量为150/250 mL、pH为7-9、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时最优;盆栽试验中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结合相关性分析发现YC9可以通过提高土壤中IAA以及速效磷钾含量,从而促进烟草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在烟草和小麦的大田试验中,烤烟的产量和上等烟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4.3%和9.6%,小麦增产了43.8%,表明YC9在烟草与小麦种植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YC9是一株兼具产IAA、解磷、解钾的多功能促生菌,能够在河南省潮土种植区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具有广谱性应用前景。
    • 刘红梅; 海香; 安克锐; 张海芳; 王慧; 张艳军; 王丽丽; 张贵龙; 杨殿林
    • 摘要: 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潮土区玉米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华北地区可持续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建立的武清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6种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A0)、单施有机肥(A1)、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A2)、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A3)、氮肥增量配施有机肥(A4)和单施化肥(A5)]对华北潮土区土壤固碳细菌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A0相比,A1和A3处理提高了Shannon多样性指数,A4和A5处降低了Shannon多样性指数。(2)群落组成方面,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2.83%—4.98%)为优势菌门;与对照A0相比,A4和A5处理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A1、A2和A3无显著差异。在纲水平上,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53.75%—65.80%);与对照A0相比,A2、A3、A4和A5处理显著降低了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A1处理与对照A0无显著差异。(3)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施肥处理OTUs与对照处理差别显著,且A3、A4和A5处理与对照A0、A1和A2处于不同排序区。(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与土壤cbbL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长期氮肥增量配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可能降低土壤固碳细菌群落多样性;不同施肥措施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影响了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
    • 吴宪; 胡菏; 王蕊; 赵建宁; 杨殿林; 王丽丽; 李刚; 修伟明
    • 摘要: 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高变区和真菌ITS区的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方法,分别测定了5种施肥处理(常量化肥,NPK;化肥减量,NPKR;化肥减量配施秸秆,NPKRS;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NPKRO;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NPKROS)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构建可视化分子生态网络,并针对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进行相关性网络分析,探究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网络及有机质相关性网络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显著提高了土壤SOM含量。与NPK处理相比,在细菌分子生态网络中,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处理均增加了网络节点数和边数,降低了平均路径长度;在真菌分子生态网络中,NPKR处理提高了网络节点数和边数;有机替代处理增加了平均路径长度,降低了平均聚类系数;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处理下与土壤SOM含量显著正相关的细菌菌群占比增加,真菌菌群占比降低。综上所述,化肥减量和有机替代能提高细菌分子生态网络规模和物种间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效率。化肥减量能提高真菌分子生态网络规模和群落互作,有机替代使真菌群落结构更加稳定。
    • 白玉超; 朱婧; 王宗抗; 崔国贤; 佘玮; 王辉
    • 摘要: 【目的】研究稻壳炭添加对复合肥料在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养分高效、环境友好型复合肥料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硝酸磷肥(NP)和聚磷酸铵(APP)为磷源,设置0、5%、10%3个稻壳生物炭加入量,与尿素、氯化钾、石粉以及其他辅料制作N-P_(2)O_(5)-K_(2)O比例为15-10-15的复合肥料样品12个。以赤红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了肥料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培养7、14、28和56天土壤中H_(2)O-P、NaHCO_(3)-P、NaOH-P和HCl-P含量;采用土柱淋洗法,在复合肥施入土壤7和30天时,测定复合肥中磷素在0—12 cm的垂直扩散量。以添加5%稻壳炭的4种复合肥进行蕹菜盆栽试验,调查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结果】与未加入稻壳炭肥料相比,加入5%和10%稻壳炭的MAP、DAP、NP和APP,在土壤培养的第7、14、28和56天赤红壤和潮土中有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且10%稻壳炭加入量的效果优于5%的效果。土壤中主要增加了H_(2)O-P和NaHCO_(3)-P含量,NaOH-P和HCl-P含量变化不明显。在稻壳炭添加量为10%处理下,MAP、DAP、NP、APP在赤红壤中H_(2)O-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23.26%(14 d)、4.99%(7 d)、34.46%(7 d)、12.17%(7 d),在潮土中分别为25.53%(56 d)、10.52%(28 d)、21.69%(7 d)、17.30%(14 d);赤红壤中NaHCO_(3)-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15.01%(28 d)、7.62%(7 d)、25.15%(14 d)、16.52%(7 d),在潮土中分别为5.60%(14 d)、3.30%(7 d)、9.31%(7 d)、5.95%(14 d)。颗粒复合肥料中添加10%的稻壳炭后,肥料颗粒向赤红壤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明显下降,土柱培养30天时MAP、DAP、NP、APP处理土壤中可提取的总磷量分别下降了13.88%、15.05%、9.37%和14.82%,但稻壳炭添加对潮土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影响不大。施用添加5%稻壳炭后,APP处理的蕹菜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有所提高,磷肥利用率提高了19.15%。【结论】在含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硝酸磷肥和聚磷酸铵的复合肥料中添加稻壳炭可以促进磷素在土壤中的释放,提高土壤中水溶性磷和碳酸氢钠提取磷(NaHCO_(3)-P)的含量,进而提高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在潮土中添加稻壳炭提高复合肥中磷素释放和转化的效果小于在赤红壤中的效果,添加10%稻壳炭的效果优于添加5%。
    • 董锐; 王海波; 吴庆涛
    • 摘要: 基于室内一维垂直定水头入渗试验,研究砾石覆盖下(0、3、6、9和12 cm)潮土水分入渗过程变化规律,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砾石覆盖显著增加潮土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累积入渗量(P<0.05)。潮土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均可用幂函数进行拟合,其R^(2)最小分别为0.995和0.983。砾石覆盖改变潮土水分入渗曲线,显著增加潮土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入渗率。砾石覆盖厚度超过9 cm时,潮土达到稳定入渗阶段的时间显著增加(P<0.01)。潮土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入渗率与砾石覆盖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Kostiakov模型是拟合砾石覆盖潮土水分入渗特征的最佳模型。
    • 李洋; 石柯; 朱长伟; 姜桂英; 罗澜; 孟威威; 申凤敏; 刘芳; 魏芳芳; 刘世亮
    •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黄淮平原潮土区不同轮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和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置连续的小麦—玉米(WM-WM-WM)、1周期小麦—玉米+1周期小麦—大豆(WM-WS-WM)、1周期小麦—玉米+1周期小麦—夏花生(WM-WP-WM)、连续的小麦—夏花生(WP-WP-WP)和连续的小麦—大豆(WS-WS-WS)5个处理。结果表明,2017—2019年各处理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30 cm土层逐渐降低。随着栽培期限的增长,0—20 cm土层,WM-WP-WM和WP-WP-WP处理的土壤碱解氮(AN)含量最高。土壤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含量以WP-WP-WP和WS-WS-WS处理最优,而WP-WP-WP处理NO_(3)^(-)—N和NH_(4)^(+)—N含量最高,分别为43.98,17.58 mg/kg。WP-WP-WP处理有效磷(AP)含量和速效钾(AK)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4.49,172.80 mg/kg。轮作模式和土层深度对NO_(3)^(-)—N、NH_(4)^(+)—N、AN、AP和AK有明显交互效应。WP-WP-WP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在年际间变化明显,最高达到17.83%。小麦成熟期生物量和产量均以WP-WP-WP和WS-WS-WS处理最高。小麦氮收获指数与收获指数呈正相关关系。WP-WP-WP处理提高小麦的穗粒数(34.2个/穗),WS-WS-WS处理提高小麦亩穗数(26.7万穗/hm^(2))。总体来说,3年周期内,WP-WP-WP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以及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WS-WS-W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WS-WS-WS和WP-WP-WP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因此,小麦—花生和小麦—大豆轮作模式均明显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同时增加或维持小麦产量,推荐为该地区适宜的轮作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