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壤

红壤

红壤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26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5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337篇;相关期刊454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等;红壤的相关文献由451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明岗、王伯仁、柳开楼等。

红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5 占比:82.45%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2.65%

专利文献>

论文:337 占比:14.90%

总计:2262篇

红壤—发文趋势图

红壤

-研究学者

  • 徐明岗
  • 王伯仁
  • 柳开楼
  • 何园球
  • 张桃林
  • 王兴祥
  • 蔡泽江
  • 孙波
  • 张文菊
  • 黄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万丹; 王伯仁; 张璐; 张婷; 陈玖斌; 余光辉; 韩亚峰; 黄巧云
    • 摘要: 以湖南衡阳红壤实验站25年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磷酸钠、盐酸羟胺和连二亚硫酸钠-盐酸溶液分别提取了土壤中络合铁、非晶形铁氧化物和晶形铁氧化物及其结合态有机碳,借助总有机碳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探讨了红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红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为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2.45~3.59 g·kg^(-1),OC_(PP))>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1.46~1.51 g·kg^(-1),OC_(DH))>非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0.39~0.70 g·kg^(-1),OC_(HH)),其中OC_(PP)主要是络合铁与芳香性弱、疏水性强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螯合或者共沉淀作用形成,而OC_(HH)和OC_(DH)则主要是吸附在(羟基)铁氧化物上的芳香类化合物,OC_(HH)比OC_(DH)具有更大的分子量和更强的芳香性。长期施用化肥(NPK)显著增加(P<0.05)了红壤中OC_(HH)和OC_(PP)的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M)仅促进(P<0.05)非晶形铁氧化物与有机碳结合。NPK处理显著增加(P<0.05)红壤中OC_(DH)的平均分子量以及OC_(PP)的疏水性和芳香性,而M处理则降低(P<0.05)了OC_(PP)的平均分子量、OC_(PP)和OC_(HH)的疏水性和芳香性。综上所述,NPK和M处理均能提高红壤中铁氧化物的固碳能力,但对不同类型的铁氧化物影响不一,此外长期施肥还会改变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组成。
    • 刘建香; 郭树芳; 雷宝坤; 郭云周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绿肥作物及其不同翻压方式对云南高原红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为云南高原红壤持续高产稳产制定简易高效的绿肥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2019年以玉米为主要作物,在云南高原红壤上进行了绿肥生产利用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冬闲–玉米(CK)、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R)、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玉米(V)、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玉米(EV)、光叶紫花苕子根茬还田–玉米(RV) 5个处理。每年玉米收获测产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状。【结果】与对照相比,绿肥翻压土壤容重降低了7.20%~10.46%,有机质增加了3.92%~14.03%。在绿肥种植4年后,不同处理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断增大,以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玉米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V、EV和RV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4.21%、14.66%和13.76%(P <0.05),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玉米处理土壤速效磷显著降低了8.23%,其他处理无显著变化,其中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和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5.31%和40.18%,其他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与初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比,绿肥–玉米系统土壤碱解氮在前5年有所降低,但在第6和第7年升高;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因收获玉米带走而降低。【结论】几种绿肥还田方式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红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但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因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不同。翻压外源光叶紫花苕子可增加红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保证玉米高产;种植并翻压光叶紫花苕子增加红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但玉米增产不同程度地消耗了红壤的速效磷;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增加红壤速效钾,消耗红壤速效磷;种植光叶紫花苕子刈割并移走茎叶,会消耗红壤速效钾。
    • 程鹏; 廖超林; 肖其亮; 彭华; 简燕; 胥爱平; 朱坚
    • 摘要: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油菜-玉米轮作模式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坡耕地顺坡垄作(CK)、横坡垄作(T1)、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2)、顺坡垄作+秸秆覆盖(T3)4个处理模式连续2 a对坡耕地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量与氮磷流失总量均呈现出CK>T3>T1>T2,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其中T2处理对控制地表径流及氮磷损失的效果最好,较其他处理分别降低地表径流量、氮和磷流失总量24.46%~74.90%、39.60%~86.37%和36.84%~79.66%;坡耕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不同处理下径流液中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对减少坡耕地土壤氮、磷素损失效果最好,观测期内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42%和21.98%。研究表明,在南方红壤坡耕地上推广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氮磷径流损失风险、提高红壤坡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 钟珍梅; 杨庆; 游小凤; 邢世和
    • 摘要: 为了探明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降解后红壤可溶性氮及氮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恒湿培养法,研究占红壤质量0.5%(T1),1%(T2)和2%(T3)的圆叶决明添加至红壤中,培养7~88 d内红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和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圆叶决明后,红壤NO_(3)-N和NH_(4)^(+)-N含量在培养前期降低,培养中期增加;而整个培养期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均增加,且圆叶决明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显著。NO_(3)-N和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可用2次或3次函数方程拟合;而NH_(4)^(+)-N含量可用线性函数拟合。氮水解酶与NO_(3)-N负相关,与NH_(4)^(+)-N和SON正相关,且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蛋白酶>天冬酰胺酶>脲酶。综上,添加圆叶决明提高了红壤供氮水平和红壤氮转化能力。
    • 彭晓伟; 张爱军; 王楠; 赵丽; 杨晓楠
    • 摘要: 作物-土壤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着土壤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作物的高产、稳产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利用实验室方法可对植株各项指标进行测定,但测定过程繁琐、耗时长,且重复性差,需针对不同作物生长环境及指标挑选出精准、快速的估测模型。鉴于此,文章对不同质地的土壤(红壤、水稻土、岩性土)及适种作物(玉米、小麦、茶叶等)的各项指标的最优估测模型进行总结,在未来可以针对不同土壤及作物的各项指标进行快速无损估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利用高光谱技术根据土壤的质地、养分指标及含水量等条件对适种作物进行筛选。在作物种植前,可筛选出优质品种的种子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可根据作物的各项营养指标及是否染病对农田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 张高玲; 谢红霞; 盛浩; 周清; 段良霞; 吴燕语
    • 摘要: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表层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分别在湖南省湘东大围山和湘西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现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及由其转变而来且紧邻的杉木林、果园和坡改梯耕地),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差异,选择Torri.D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利用系统聚类法对本研究采样点和江西鹰潭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不同研究小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并以实测数据对本研究计算的K值进行校正。结果表明:①湘东和湘西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杉木林、果园和坡改梯耕地后表层土壤砂粒含量较本地区天然林增加,土壤机械组成呈粗骨化趋势。②湘西地区各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湘东地区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且土地利用方式由天然林发生转变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小于本地区天然林。③湘东地区天然林及其开垦7 a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K值表现为:杉木林>天然林>果园(坡改梯)>坡改梯耕地;湘西地区天然林及其开垦10 a以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K值表现为:坡改梯耕地>果园>杉木林>天然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后,土壤可蚀性因微地形的改变以及种植作物的年限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状况有一定改善。
    • 荣慧; 房焕; 张中彬; 蒋瑀霁; 赵旭; 单军; 彭新华; 孙波; 周虎
    • 摘要: 土壤团聚体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下发生团聚和破碎过程,形成不同大小分布的团聚体。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影响各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周转。选择三种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不施肥,CK;施低量有机肥,LM;施高量有机肥,HM),过不同大小孔径筛(5 mm,S_(5);2 mm,S_(2);0.5 mm,S_(0.5))改变团聚体的大小分布,然后填装土柱(直径2.9 cm、高度4 cm),填装容重为1.3 g·cm^(-3)。利用X射线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技术分析土壤的孔隙结构,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表明,团聚体大小对孔隙结构有极显著的影响。相较于S_(5)和S_(2)处理,S_(0.5)处理土壤的大孔隙度(>16μm)降低了83.0%~93.9%,孔隙连通性降低了95%以上。而S_(5)和S_(2)处理的大孔隙度和孔隙连通性只在HM土壤中有显著差异,在CK和LM土壤中无显著差异。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显著影响。团聚体破碎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在CK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64.2%和79.1%;在H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19.3%和14.1%。与之不同的是,在L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S_(5)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受到孔隙结构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16~30μm孔隙的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改变了土壤的孔隙结构,大团聚体破碎降低了填装土柱的大孔隙度。团聚体破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一部分原因是释放出了被保护的有机碳。此外,团聚体大小改变导致的孔隙结构变化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 常换换; 苏友波; 范茂攀; 王自林; 赵吉霞; 李永梅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红壤坡耕地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方法]以云南典型的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布置玉米大豆单间作大田小区试验,通过常规方法和Biolog测定玉米抽雄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3.5%,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13.1%(P<0.05);间作大豆根际Shannon指数和Mclntosh指数出现降低趋势,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7.8%(P<0.05)。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单作下无显著差异,间作下大豆根际显著高于玉米根际(P<0.05)。与单作相比,间作根际碱解氮含量均出现增加的趋势,pH、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出现玉米增加大豆降低的趋势。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Shannon指数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酸性磷酸酶活性、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Mclnoth指数与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活性、pH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红壤坡耕地原位种植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明显。
    • 覃潇敏; 农玉琴; 骆妍妃; 陆金梅;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 摘要: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施1/2(P50)并未降低作物籽粒产量与玉米的磷吸收量。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玉米、大豆根际红壤总无机磷含量,并且无机磷减少量主要以O-P、Fe-P和Ca-P为主。玉米、大豆根际土壤Fe-P、Al-P、Ca-P与O-P占土壤总无机磷含量的比例主要受磷水平的调控,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除Fe-P外)均没有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通过根系交互作用主要促进土壤中Fe-P、Ca-P和O-P的活化来增加玉米与大豆的磷吸收,并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 王石发; 杨青松; 李晓宁; 张智俊; 袁鉴洁; 张东; 李杰
    • 摘要: 以宜良县植烟区红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全县7个乡镇80个土样进行土壤养分分析,并根据宜良县植烟红壤养分现状,针对主要烟草品种K326制定的施肥建议,设计了高、中、低量3种氮肥施肥配方,同时开展了室内验证。结果表明,宜良县植烟区红壤大部分适合种植烟草,但由于烟区植烟土壤质量下降,45%取样点的pH低于5.5,6%取样点的有机质低于15 g/kg,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系数比较大。根据所设计的高、中和低量3种氮肥施肥配方室内盆栽实验结果,建议宜良县植烟区红壤土施肥配方中氮磷钾(N-P_(2)O_(5)-K_(2)O)为10:12:24,在施肥过程中分3次施肥,施肥量为75~90 kg/hm^(2)。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因时因地考虑有机肥使用、前作类型和中微量元素等,制定适合当地烟草生产的平衡营养施肥配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