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坡耕地

坡耕地

坡耕地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3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1729篇;相关期刊496种,包括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等;坡耕地的相关文献由3914位作者贡献,包括史东梅、吴发启、王克勤等。

坡耕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3 占比:50.08%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1.89%

专利文献>

论文:1729 占比:48.03%

总计:3600篇

坡耕地—发文趋势图

坡耕地

-研究学者

  • 史东梅
  • 吴发启
  • 王克勤
  • 吴伯志
  • 魏永霞
  • 方向前
  • 蒋光毅
  • 金慧芳
  • 朱波
  • 李永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成一
    • 摘要: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坡耕地不同类型下垫面的阻滞水土效果,以坡耕地大豆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横垄耕作(ZT)、免耕留株(PT)、免耕覆盖(CT)和裸地(BT)4种不同下垫面,进行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的阻滞水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内,相同冲刷强度下产流时间的长短为CT>PT≈ZT>BT。在各生育期内,CT下垫面的阻水效益值均保持最大,分别为10.92%、17.22%、24%、30.4%、31.61%。大豆全生育期的阻沙效益(SRB)优于阻水效益(RRB)。大豆不同生育期的累积产沙量与植被覆盖度呈线性关系,在相同的植被覆盖度条件下,CT下垫面的拦沙效果最好。本研究结论为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供理论参考。
    • 张兴义; 李健宇; 郭孟洁; 胡伟; 李建业
    • 摘要: 为探究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黑土坡耕地土壤结构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效应,通过秸秆覆盖免耕(NT)和传统顺坡耕作(CT)2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土壤结构、土壤保水能力、保土效应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T与CT相应性状比较,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增加(P>0.05),在0—20 cm土层,虽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低,但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水稳性大团聚体(WR_(0.25))含量,WR_(0.25)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分别提高了垄台土壤初始入渗和稳定入渗速率28.8%,24.7%;0—10 cm土层,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减少了产流次数、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为11次,86.6%和98.9%,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续秸秆覆盖免耕是一项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和遏制土壤侵蚀的黑土地保护措施。
    • 常换换; 苏友波; 范茂攀; 王自林; 赵吉霞; 李永梅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红壤坡耕地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方法]以云南典型的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布置玉米大豆单间作大田小区试验,通过常规方法和Biolog测定玉米抽雄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3.5%,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13.1%(P<0.05);间作大豆根际Shannon指数和Mclntosh指数出现降低趋势,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7.8%(P<0.05)。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单作下无显著差异,间作下大豆根际显著高于玉米根际(P<0.05)。与单作相比,间作根际碱解氮含量均出现增加的趋势,pH、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出现玉米增加大豆降低的趋势。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Shannon指数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酸性磷酸酶活性、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Mclnoth指数与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活性、pH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红壤坡耕地原位种植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明显。
    • 胡冬妮; 董志新; 朱波
    • 摘要: 为明确紫色土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农学与环境效应,减少紫色土氮素面源污染,进一步为紫色土化肥“零增长”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紫色土坡地养分管理长期试验平台,结合自由排水采集器(Free-drain Lysimeter)定位观测,研究紫色土坡耕地小麦-玉米轮作期间(2012—2013年)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土壤无机氮动态、作物产量、氮素流失路径与总量。等氮下设置5个施肥处理:单施化学氮肥(N)、常规化肥(NPK)、猪厩肥(猪厩肥替代100%的化肥氮,OM)、猪厩肥与氮磷钾配施(猪厩肥替代30%的化肥氮,OMNPK)、秸秆还田与氮磷钾配施(秸秆替代15%的化肥氮,CRNPK),以不施肥(NF)为对照。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流量占总径流量的54.5%~84.6%,随壤中流淋失的氮占氮流失总量的90.6%,以壤中流为介导的氮淋失是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的首要途径,且氮淋失量高达12.53~76.72 kg(N)·hm^(-2),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农田氮淋失量,紫色土地区是氮淋失的热点区域。与常规施肥(NPK)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显著降低紫色土氮素流失量,其中猪厩肥(OM)、猪厩肥与氮磷钾配施(OMNPK)、秸秆还田与氮磷钾配施(CRNPK)总氮素流失量分别减少32.1%(P<0.05)、27.5%(P<0.05)与21.2%(P<0.05),其关键机制在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淋失的减控作用,通过壤中流淋失的氮素分别减少32.0%(P<0.05)、26.7%(P<0.05)与18.0%(P<0.05);此外,氮流失系数分别降低44.8%、38.5%及24.3%,玉米-小麦轮作系统年产量分别增加23.0%、17.8%及4.1%。因此,长期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在减量施用化肥的基础上保证作物产量,同时显著降低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风险,是当前紫色土坡耕地可推荐的减氮增效技术。
    • 张洋; 王克勤; 段旭; 刘晓微; 赵露杨; 赵洋毅
    • 摘要: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原状坡耕地无处理(1个未扰动的对照样地)两种处理方式,通过野外定位监测方法,分别在玉米播种前及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使用时域反射仪(TDR-300)在坡上、坡中、坡下3个坡位随机选点测定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作物群体光合势(LAD)、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的相关响应。【结果】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群体光合势(LAD)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以坡中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增幅为19.3%,且在生长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LAD并持续较长时间;等高反坡阶样地玉米蒸腾速率(T_(r))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净光合速率(P_(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高于原状坡耕地样地;等高反坡阶样地土壤水分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布设该措施后土壤水分增高,平均增幅为24.4%,同时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中效水和易效水的占比(90%);LWUE与P_(n)、L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P_(n)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玉米LWUE起主导作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P_(n)和土壤水分,进而获得较高的LWUE。【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坡耕地土壤水分,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并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进而为玉米干物质生产奠定生理基础。
    • 谭凯亮; 苏远航; 刘滨辉
    • 摘要: 为探明农田防护林带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选取该区坡度、坡长和前茬作物基本一致的有农田防护林带和无林带的坡面(简称有林地、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萨维诺夫法测定有林地、无林地不同坡位(坡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表层(0~20 cm)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有林地与无林地中各粒级风干和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团聚体稳定性总体差异不显著。但林带影响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坡面变化,表现在有林地与无林地相比,坡中上、坡中下的中粒级(粒径0.5 mm
    • 牟廷森; 沈海鸥; 贺云锋; 李春丽; 郭聃; 刘殿民
    • 摘要: [目的]分析黑土区不同垄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调控效果,为该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在5°和10°坡耕地开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强度为50,100 mm/h,垄作方式包括:横坡垄作、垄向区田、顺垄+底部横垄和横垄+排水沟,对照处理为传统顺坡垄作。[结果]试验条件下,与顺坡垄作处理相比,横坡垄作、垄向区田、顺垄+底部横垄和横垄+排水沟处理均可有效调节径流、降低土壤侵蚀量,但不同垄作方式对径流和侵蚀的调控效果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在5°坡耕地,横坡垄作方式对径流和侵蚀的调控效果最佳,产流率和土壤侵蚀速率分别稳定在15.0 mm/h和0.2 kg/(m^(2)·h)以下。在50,100 mm/h降雨强度下,与顺坡垄作处理相比,其径流量分别降低92.3%和83.9%,土壤侵蚀量分别降低96.8%和94.6%;而垄向区田方式对径流和侵蚀的调控效果略大于顺垄+底部横垄处理。在10°坡耕地,横坡垄作方式在降雨前期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土作用,但在降雨后期垄体易损坏,造成土壤侵蚀量剧增;横垄+排水沟方式在降雨前期能够蓄水保土,在降雨后期能够较好地进行排水。[结论]在坡度平缓的坡耕地,应该优选横坡垄作和垄向区田方式;在坡度较大的坡耕地,应该优选横垄+排水沟方式。因此,建议根据地形坡度和降雨特征筛选适宜的垄作方式。
    • 盘礼东; 李瑞; 张玉珊; 黎庆贵; 高家勇; 袁江
    • 摘要: 土壤养分亏缺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提高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黔西县开展了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通过该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改良效果。共设6个秸秆覆盖梯度,玉米单作+秸秆覆盖(SM_(0)-SM_(5),0,1111、2222、3889、5556,6944 kg/hm^(2)),其中SM_(0)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总体上随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覆盖量较多的情况下(SM_(4),SM_(5)),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全钾(TK)则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减少。(2)在高秸秆覆盖条件下(SM_(4),SM_(5)),除了N∶P外,两年各土壤养分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3)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C∶N、C∶P较低,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矿化分解,同时也说明P的有效性较高。(4)高秸秆覆盖率条件下对作物增产较为显著,其中SM_(4)处理作物产量最高。研究表明覆盖于地表的秸秆作为土壤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可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以补给土壤中被作物吸收和随水土流失而流失的土壤养分。综合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结合作物产量,建议在西南喀斯特坡耕地覆盖6000 kg/hm^(2)左右的秸秆以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达到较好的土壤增肥、作物增产效果。
    • 李太魁; 张香凝; 郭战玲; 寇长林; 毛家伟
    • 摘要: 为探明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低龄茶园氮素流失特征,采用野外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坡改梯(PT)和坡改梯+梯壁植草(PTS)2种农艺措施对水土流失和径流氮迁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当地传统种植区(CK),PT和PTS处理平均分别减少了20.9%、33.3%的径流流失和30.0%、42.0%的泥沙流失,表现出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PTS处理减流减沙效果更显著。对地表径流水体氮素的形态及其比例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素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55.6%~70.4%;可溶性氮素以硝态氮为主,可溶性有机氮次之,铵态氮所占比重较低。PT和PTS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径流氮的流失量,可分别降低39.1%和52.5%的氮素流失量,有助于水体环境的保护,这为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盖浩; 刘平奇; 张梦璇; 陈柏旭; 王迎春; 王立刚
    • 摘要: 东北黑土坡耕地受土壤侵蚀和习惯顺坡耕作措施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东北黑土坡耕地不同垄作措施水土流失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探究了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横坡垄作相对于顺坡垄作能显著减少径流总量97.1%,减少泥沙总量93.1%,表现出较强的拦截地表径流和泥沙的作用。(2)横坡垄作对比顺坡垄作可减少99.9%的SOC及99.3%的DOC流出耕地,坡肩和坡背是拦截迁移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坡位,其中98.8%的SOC和94.4%的DOC被拦截在坡肩和坡背位置。(3)经过3年的改垄耕种,横坡垄作相对于顺坡垄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且主要体现在坡肩和坡背位置(分别显著提高21.2%,19.4%(p<0.05))。因此,横坡垄作对比农民习惯的顺坡垄作具有明显的保水固土、减少有机碳流失和增加产量的多赢效果,可以作为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保护性耕作的推荐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