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6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253831篇;相关期刊542种,包括安徽林业科技、林业调查规划、内蒙古林业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等;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文献由23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万平、张洪明、王继军等。

退耕还林工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6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3831 占比:99.23%

总计:255793篇

退耕还林工程—发文趋势图

退耕还林工程

-研究学者

  • 刘万平
  • 张洪明
  • 王继军
  • 杜纪山
  • 周克勤
  • 牛香
  • 王立群
  • 赵玉涛
  • 成六三
  • 支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军
    • 摘要: 为解决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问题,本文针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森林抚育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几点环保方法与措施,科学合理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制度,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理念,加强推广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增强群众护林意识,以此有效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率,为推动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进度提供参考.
    • 吉雨欣; 宋敏; 朱明迪
    • 摘要: 基于2018年CHARL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农户的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全样本来看,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显著提高样本区域内的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且增幅为16.9%—22.2%。(2)就不同地区而言,退耕还林工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均为正向,但这一增收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3)就不同类型农户而言,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家庭总收入产生的积极影响在高兼业水平农户家庭中起显著作用,而对低兼业水平农户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
    • 高杰
    • 摘要: 山杏属于阳性树种,喜光照、耐旱、耐寒、耐贫瘠,具有很强的萌芽性,生长速度较快,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山杏以其生长适应性强、耐干旱、耐贫瘠、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可观等诸多优势,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首选树种之一。而且山杏经济价值较高,是生产植物油、干果食品和饮料的重要原材料,市场需求量较大。为了提高山杏造林整体水平,本文提出了山杏苗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以供参考[1]。
    • 李洪双
    • 摘要: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之一,包括黑、吉、辽及内蒙古部分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和长白山一带,全区共有森林面积6.8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7%,木材蓄积量达32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蓄积量的1/3。随着我国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工程大面积的实施,使得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加大了基层防火部门的工作任务。
    • 张启龙(摄影); 刘凤(摄影)
    • 摘要: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土地总面积5110 km^(2),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182.5 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6616 t/(km^(2)·a)。多年来,房县注重发挥相关部门的优势,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呈现出全社会支持水保、服务水保、参与水保的良好发展势头;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上防护林,山腰用材林,山脚丘陵经济林,山下沟川吨粮田”的治理模式,采取工程、生物、农耕措施一起上,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水保林、经济林和基本农田,配套建设蓄排水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生态移民、舍饲养羊,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形成T“人治山、山养人、树绿美、果增收”的绿色发展格局。
    • 林权虹; 田地; 高菲; 葛星霏; 丁月泓; 马素辉; 洪剑明; 任东
    • 摘要: 以河北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8年后的耕地、林地、灌丛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氯仿熏蒸浸提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坝上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有微弱下降趋势,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中的碳、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耕地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不同退耕措施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均以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与耕地相比,林地、灌丛和草地土壤中细菌OTU多样性、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尚未发生明显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但对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 徐彩瑶; 王苓; 潘丹; 李博伟; 孔凡斌
    • 摘要: 通过分析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阐释了退耕还林可持续性问题与破解思路,归纳了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农户生计变化与福祉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实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路径。未来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需要,关注退耕农户福祉改善的迫切需求,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退耕农户福祉变化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的退耕还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形成机制与对象的空间选择机制,推动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有效地转变为现实而长期改善人类福祉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王兵; 牛香; 郭珂
    • 摘要: 【目的】构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监测体系,以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建设成效,巩固已有成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法】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气候(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植被类型和典型生态区等驱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分异的关键因素的生态监测区划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合并标准指数法,获取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区划;同时,依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规模、已建站的空间分布、典型生态区和监测站布局密度,统筹布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结果】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区划共包括77个生态功能监测单元区,位于或部分位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区、全国生态脆弱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占比分别为88.31%、70.13%、67.53%、89.61%;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共布局99个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兼容型一级站20个,兼容型二级站31个;专业型一级站18个,专业型二级站30个),其中位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区83个、全国生态脆弱区79个、国家生态屏障区4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58个,监测可覆盖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区、全国生态脆弱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占比分别为66.70%、100%、100%、76%。【结论】提出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监测体系包括生态监测区划和监测网络布局两方面,不仅可以满足退耕还林工程的监测需求,还可以有效监测典型生态区的保护和修复成效。
    • 王爱增
    • 摘要: 近20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河北省发展了大面积的核桃树。然而生产中的核桃园,有的是用实生苗建园,有的是用品种不纯的苗木建园,品种混杂,品种杂的结果就是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致使果农失去管理的积极性。嫁接是实现品种纯正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嫁接可以获得品种纯正的苗木,可以对劣质品种树进行改良。由于核桃树受伤流及单宁物质的影响,春季枝接成活率低。生产中核桃树的嫁接育苗、大树的品种改良嫁接大多用方块芽接的方式。芽接中常出现成活率低、接芽萌芽不整齐等问题,现将方块芽接的关键技术归纳如下。
    • 胡万波
    • 摘要: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早在2000年就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在干旱地区的实践,生产中采用牧草与林木相结合的间作栽培模式,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解决纯生态林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及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缺草的问题,有效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返弹,能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一、树种及草种选择目前适合在干旱地区林草间作技术中推广的树种较多,包括水土保持林树种(如沙棘、柠条、山杏、沙枣、四翅滨藜等)、水土保持用材林(如旱柳、毛白杨、油松、白榆,伴生的树种可以选择沙棘)、生态经济林树种(如沙枣、花椒、食用杏、大果沙棘等),适合的牧草种类包括白三叶、紫花苜蓿、黑麦草、红豆草、锤穗披碱草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