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物篱

植物篱

植物篱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05133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地理研究、生态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监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植物篱的相关文献由59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丙辉、向明辉、谌芸等。

植物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5133 占比:99.82%

总计:105322篇

植物篱—发文趋势图

植物篱

-研究学者

  • 何丙辉
  • 向明辉
  • 谌芸
  • 林超文
  • 蔡强国
  • 马云
  • 张洪江
  • 熊康宁
  • 罗鼎
  • 吴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入华; 孙仁华; 宋成军; 刘庆生; 刘云慧; 段美春; 张旭珠
    • 摘要: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农业集约化生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地形区域、生产管理模式及边界树篱带对农田地表天敌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华北典型农区,选取5种农田,包括丘陵地区的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CM)、常规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CMH)、有机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OM)、有机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OMH)和平原地区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PCM),于2019年8—9月采用陷阱法展开蜘蛛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丘陵地区的玉米地蜘蛛的香农多样性和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有机管理下的玉米地蜘蛛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管理下的玉米地,有植物篱的玉米地蜘蛛的物种稀疏指数高于无植物篱的玉米地;且丘陵与平原、有植物篱与无植物篱、有机和常规管理下蜘蛛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建议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分区管理;丘陵地区因受人类干扰较小,维持了较平原地区更高的蜘蛛物种库,可以作为集约化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农业发展应优先规划发展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等),并加强景观多样性建设。而平原地区也应合理保留农田半自然边界带和降低集约化管理强度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
    • 邹小阳; 周旺; 孙文俊; 肖克飚; 胡封兵; 林珠
    • 摘要: 生产建设项目排出大量弃渣,堆置形成工程堆积体,其具有边坡坡度陡、表层物质松散、机械组成复杂、植物根系及有机质缺失和抗蚀性差等特征,导致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严重,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坡度、坡长、土石比(砾石含量)等下垫面条件,降雨强度(放水流量)、来水类型等降雨条件和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对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为进一步探明工程堆积体的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和建立适合我国的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指引方向.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验影响因素增加工程堆积体不同堆放年限、工程堆积体物质来源和不同植被措施或工程措施等;工程堆积体野外土壤侵蚀长期定点试验;引入土壤侵蚀微观观测新技术;加大各类工程措施对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的研究.
    • 刘入华; 孙仁华; 宋成军; 刘庆生; 刘云慧; 段美春; 张旭珠
    • 摘要: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农业集约化生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地形区域、生产管理模式及边界树篱带对农田地表天敌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华北典型农区,选取5种农田,包括丘陵地区的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CM)、常规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CMH)、有机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OM)、有机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OMH)和平原地区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PCM),于2019年8—9月采用陷阱法展开蜘蛛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丘陵地区的玉米地蜘蛛的香农多样性和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有机管理下的玉米地蜘蛛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管理下的玉米地,有植物篱的玉米地蜘蛛的物种稀疏指数高于无植物篱的玉米地;且丘陵与平原、有植物篱与无植物篱、有机和常规管理下蜘蛛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建议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分区管理;丘陵地区因受人类干扰较小,维持了较平原地区更高的蜘蛛物种库,可以作为集约化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农业发展应优先规划发展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等),并加强景观多样性建设.而平原地区也应合理保留农田半自然边界带和降低集约化管理强度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
    • 黄小芳; 丁树文; 柯慧燕; 邓羽松; 林丽蓉; 李柏润; 裴欣莹; 朱新远; 郭靖东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植物篱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可蚀性空间上的影响,以三峡库区秭归县张家冲水土保持试验站为研究区,选取经济林地小区(H1)和农耕地小区(H3)分别为“植物篱+经济林地小区”(H2)和“植物篱+农耕地小区”(H4)对照小区,对其3个坡位(上、中、下坡)和2个土层(0—20,20—40 cm)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探讨2种植物篱配置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小区,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异较明显,上坡与中坡、下坡差异显著(p中坡>上坡,全钾含量均值较其对照小区分别高3.75%~19.61%。(2)不同小区,土壤细颗粒和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植物篱小区高于无植物篱小区,其中土壤细颗粒占比表现为H4小区(39.94%)>H2小区(38.92%)>H1小区(38.34%)>H3小区(37.84%);土壤可蚀性K值大小与土壤细颗粒含量呈反比,即土壤细颗粒占比越大,K值越小,越不易被侵蚀,“农耕地+植物篱”(H4)较“经济林+植物篱配置”(H2)更不易被侵蚀。(3)随着土壤有机质、黏粒、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土壤可蚀性K值与粉粒、黏粒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708),而与砂粒、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 郭萍; 夏振尧; 高峰; 胡欢; 张千恒; 杨悦舒; 肖海
    • 摘要: 紫色土坡地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着三峡工程的运行安全.植物篱是三峡库区坡地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然而植物篱地上及地下部分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该研究通过设置2个坡度(15°和25°)、2个降雨强度(60和120 mm/h)和3个坡面条件(裸坡对照、植物篱和仅有植物篱根系),开展人工降雨试验,分析各试验条件下初始产流时间、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平均减沙效益分别为75.59%、29.45%、46.13%,是对应的平均减流效益的4.79、4.60、4.92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延缓初始产流时间、减流和减沙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28%和51.72%、62.25%和37.75%、60.44%和39.56%,表明植物篱对减沙作用更明显,且地上部分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大于其地下部分.以上结果加深了香根草植物篱对坡地侵蚀过程影响的理解,可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宋科; 秦秦; 郑宪清; 孙丽娟; 孙雅菲; 吕卫光; 薛永
    • 摘要: 为了探究降低集约化果园氮、磷流失,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结合田间植物篱对减少果园氮、磷地表径流流失影响,提升沟渠水质量的技术效果。结果表明:果园中构建植物篱提高了发生地表径流的最低日降雨量,减少了径流发生频次,地表径流水发生量比没有植物篱降低19.18%。与常规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施肥全氮(TN)、全磷(TP)浓度分别降低31.23%和25.18%;植物篱处理TN、TP浓度分别降低16.74%和13.60%;水肥一体化+植物篱处理径流水中TN、TP浓度最低,分别比对照降低52.32%和43.89%。水肥一体化+植物篱处理TN、TP流失总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5.38%和36.81%,该处理相对应的沟渠水中TN、TP浓度分别比对照降低23.98%和26.64%。在果园等集约化农田中推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结合植物篱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氮、磷径流流失,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 王涛; 史晓燕
    • 摘要: 为有效控制东江源区果园面源污染,以某脐橙种植园为试验基地,采用径流小区试验法,研究生草技术、植物篱技术及二者联合对试验小区径流中氮磷营养盐流失的生态拦截效应.结果 表明,与清耕法相比,试验小区采取自然生草后,径流中总氮、氨氮、总磷的浓度降低56.69%、48.11%、57.25%;种植马缨丹植物篱后,径流中总氮、氨氮、总磷的浓度降低42.48%、45.45%、45.80%;试验小区采取自然生草+马缨丹植物篱联合措施后,径流中总氮、氨氮、总磷的浓度降低48.24%、61.17%、59.54%.研究表明,在东江源头区,自然生草+马缨丹植物篱联合措施是控制果园径流中氮磷营养盐流失的有效途径,可有效减轻果园农业面源污染对东江源区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 刘绪军; 任宪平; 杨亚娟; 王亚娟; 延秀杰
    • 摘要: 开展黑土区植物篱结构配置的研究分析,为东北黑土区探索应用植物篱模式提供参考。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及定位试验表明,黑豆果和短梗刺五加最佳株距为15.0 cm,桑树最佳株距为5.0 cm,带间距依据水土流失方程式,按不同坡度计算得出30.6 m和9.0 m两种间距,几种结构的植物篱均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因此,黑土区植物篱模式的带内结构采用双排式、品字形配置,株距以近地枝条密度法计算并结合种植试验进行确定,带间结构为植物篱+农作物模式,带间距以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作为计算依据,该方法可作为黑土区植物篱模式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技术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