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地形

微地形

微地形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68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81094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2014年电力岩土工程专业经验交流会、2013年加强电网抗冰能力技术经验交流会等;微地形的相关文献由168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清科、郭俊、卜英勇等。

微地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1094 占比:99.71%

总计:181625篇

微地形—发文趋势图

微地形

-研究学者

  • 朱清科
  • 郭俊
  • 卜英勇
  • 冯涛
  • 蔡泽林
  • 叶钰
  • 徐勋建
  • 李益农
  • 白美健
  • 罗柏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雅琴
    • 摘要: 为探究微地形特征下不同盐基离子对不同深度土壤盐分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以黄河小白河段滨河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不同土壤深度各盐基离子(Ca2+、Mg2+、K+、Na+、NO3-、F-、Cl-、SO42-)及全盐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 土壤中离子总含量浓度大小关系排序为:SO42- Ca2+ Cl- F- Na+ NO3- Mg2+ K+。研究地土壤中盐碱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钙和硫酸钙,小白河流域特有的土壤盐分组成结构特征为氯化物–硫酸性土壤。2) 对比不同部位离子含量可知,Na+、F-、SO42- 和 Ca2+各离子含量均表现出样地2 样地3 样地1,Na+、F-、SO42- 和 Ca2+主要聚集于盆地坡面中央;对比和浓度可知其浓度呈现样地1 样地2 样地3,Cl- 和 NO3- 主要聚集于海拔较低的盆地中央。3) 不同深度的土壤层离子浓度,除表面离子总含量极少之外,各层盐基离子含量均高于1500 mg/L,整体呈现出中间土层含量较高,20~30 cm之间离子总浓度值最高,两侧数值对称的势态。在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主要以二价不易迁移的 Ca2+和 SO42-居多。
    • 梁潇瑜; 信忠保; 王志杰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微地形下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异规律,以北京土石山区人工林坡面为研究对象,在40 m×50 m坡面共布设30个土壤水分观测点,分10 cm间隔观测,观测深度为50~70 cm。2015年4—10月使用Diviner 2000共监测土壤水分20次。结果表明:(1)坡地土壤水分含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大体随着降雨波动的变化而变化。(2)土壤水分随坡位变化而变化,水平阶上坡位30 cm的土层,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水平阶>缓坡>陡坡>陡坎,水平阶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P<0.05)。(4)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微地形是影响坡面土壤水分异质性的主控因素,相对贡献率达81.2%,微地形因素减弱了海拔和坡位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土石山区生态恢复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周苍宁; 王清震; 唐恺; 叶志鑫; 冯家伟; 梁心蓝
    • 摘要: 为了揭示不同微地形汇流网络的特征,通过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合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相同降雨历时下,提取并分析了60,90,120 mm/h雨强下,连续凹陷、间隔凹陷、连续凸起、间隔凸起、凹凸相连、凹凸相间以及对照组7种微地形措施的汇流网络。结果表明:(1)7种微地形的汇流密度随集水面积阈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间隔凹陷和凹凸相连的最佳阈值为450 m^(2),对照组、连续凹陷和间隔凸起的最佳阈值为550 m^(2),连续凸起和凹凸相间的最佳阈值为650 m^(2);(2)对照组、连续凹陷和间隔凹陷的汇流形态为树枝状,间隔凸起和凹凸相间的汇流形态为既有树枝状也有平行状的混合状,连续凸起和凹凸相连的汇流形态为平行状;在微地形中凹陷起着汇集径流、减少低级径流数量的作用,而凸起则是起着改变径流流向、降低径流汇合几率的作用;(3)7种微地形的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表现为树枝状>混合状>平行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各措施的汇流密度无显著变化,但径流频度则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总体呈现增大的趋势。
    • 张明浩; 张鑫; 王天宏; 徐仪玮; 张青峰
    • 摘要: 空间离散化是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充要条件。在90 mm/h雨强人工降雨试验、三维激光扫描构建微地形数字高程模型(M-DEM)的基础上,基于元胞自动机(CA)模型研究了人工掏挖微地形在5种不同坡度条件下侵蚀发育过程中不同大小格网/元胞的水沙汇集和传递关系,进而提出空间离散化水文响应单元(HRU)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基于CA模型所确定的5°,10°,15°,20°和25°坡在溅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6 mm,5 mm,6 mm,5 mm,8 mm;片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6 mm,4 mm,6 mm,5 mm,5 mm,细沟侵蚀阶段的最佳HRU大小为4 mm,7 mm,5 mm,6 mm,6 mm,纳什效率系数均接近于1;综合以上,90 mm/h雨强下人工掏挖微地形水蚀模拟最佳HRU应为6 mm。研究提出了一种微地形空间离散化的方法,为微地形尺度水蚀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 王社锋
    • 摘要: 为解决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较为混乱,达不到生态和经济双效益结果的问题,本文以安阳市各片区街道、游园等区域的绿地改造为例,对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道路等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城市土壤环境、文化特色等,合理选择绿植,科学搭配,合理依据和塑造地势造景,科学划分空间,合理融合自然之景,使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共存等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吕仕洪; 李象钦; 白坤栋; 潘玉梅; 唐赛春; 邓丽丽; 曾丹娟
    • 摘要: 以广西平果市龙何喀斯特生态重建示范区为背景,比较其自然封育区不同类型微地形的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Lour.)C.B.Rob.〕叶片性状。结果表明:桂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微地形主要有石面、土面、石沟、石窝和石缝5种类型,面积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59.3%、24.1%、9.6%、6.3%和0.7%;同一类型不同单元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变异较大。石沟、石窝和石缝的土壤含水量显著(P<0.05)高于土面和石面;土面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石窝和石沟,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显著小于石窝和石沟,pH值及有机质、全N、全P、全K、全Ca和全Mg含量均最低;石缝土壤pH值及有机质、全P、全Ca和全Mg含量最高,石面土壤全N和全K含量最高。石沟中潺槁木姜子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显著大于土面、石窝和石缝,石缝中潺槁木姜子比叶质量显著大于石窝和石沟,土面中潺槁木姜子叶片全C和全Mg含量最高,石沟中潺槁木姜子叶片全N、全P、全K和全Ca含量最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不同类型微地形的形态结构和土壤组成的影响,桂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潺槁木姜子叶片性状具有较为明显的微地形分异特征,在该区植被修复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微地形的土壤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自然封育和人工促进修复等措施。
    • 方春华; 陶玉宁; 张威; 智李; 李景
    • 摘要: 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受强风影响极大,但以往研究缺乏实测风速数据,忽略微地形对风速系数影响。基于气象观测站实测数据,对风速分布特征及重现期进行研究,完成脉动风速谱修正及模拟;通过Google Earth获取输电线路微地形参数,提出4种微地形下风速修正方法,计算风速修正系数。结果表明:GEV模型更适合于江苏地区风速概率分布密度拟合;江苏地区特高压输电线路设计风速应在34.5~39.0m/s;通过季风-台风-季风时间段内风速时程数据模拟得出脉动风速谱吻合程度较高;当杆塔呼称高一定时,风压修正系数随峰高或坡角的增加而变大;当杆塔呼称高/山高数值高于3.0时,风压修正系数为定值。研究结果可基于Google Earth微地形数据准确计算气象观测站附近微地形区杆塔风速。
    • 摘要: 2月中下旬,受“速冻模式+持续降雨+微地形微气象”三重影响,±800 kV新东直流工程部分设备受损。超高压公司统筹做好设备抢修和年度检修,全力支撑全网保供应,圆满完成±800 kV新东直流受损线路抢修和年度检修工作。3月15日,±800 kV新东直流实现提前3天带电。超高压公司充分利用大通道检修的时间窗口。
    • 赵家豪; 孙晓丹; 叶钰倩; 祝于红; 雷平; 陈斌; 关庆伟
    • 摘要: 为探讨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内不同微地形中幼树更新特征的差异,明晰不同微地形生境对幼树天然更新的影响。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约1800m的南方铁杉针阔混交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在其中建立的中亚热带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固定样地首次调查数据,将固定样地中160个20m×20m的样方根据其海拔、凹凸度和坡度3种地形参数通过C-均值模糊聚类划分成不同的微地形生境,比较这不同微地形下的更新幼树种类组成及幼树更新特征,包括幼树密度,幼树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冠幅,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不同微地形下幼树更新特征与地形因子、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聚类分析,最终将固定样地的微地形生境划分成4类,分别为陡坡、凹地、凸地、缓坡。(2)4类微地形更新幼树优势种组成类似,但优势程度存在差异。闽皖八角幼树在4类微地形中的重要值皆为第一,均大于43%。建群种南方铁杉的幼树在凸地的重要值为9.09%,具有一定优势;在陡坡的重要值为0.62%,优势程度较差。(3)陡坡的更新幼树密度最高,为399株/hm^(2),高于凹地,凸地和缓坡;幼树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大小表现为:缓坡>凸地>凹地>陡坡,幼树平均冠幅表现为凸地>缓坡>凹地>陡坡。缓坡的幼树生长情况最优,凸地次之,陡坡的幼树生长情况最差。部分幼树更新特征指标在4类不同微地形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凸地>凹地>陡坡。幼树优势种闽皖八角多数聚集于样地的右下坡区域,南方铁杉幼树偏好地势较高的地形。(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中仅海拔与幼树更新存在关联,4类微地形下部分林分因子与幼树更新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微地形对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幼树的天然更新具有影响,林分密度是影响不同微地形中幼树更新的主要因素。更新幼树适宜定居和生长在陡坡微地形中,南方铁杉幼树更多分布在光照最为充足的微地形中。研究可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珍稀物种南方铁杉的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 田占良
    • 摘要: 本文以石家庄市鹿泉区岭底村西山矿区的典型高陡边坡为对象,依据坡度、粗糙程度两种坡面微地形特征对其划分区片,分别采用直接客土喷播、挂网客土喷播、格室客土喷播等三种方式进行应用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充分利用坡度、坡面粗糙程度等微地形特征,并增加挂网、格室等工序手段,均可有效提高坡面客土留存能力,进而提升坡面生态修复效果。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综合考量,对于坡度<40°的土坡或岩坡,可优先选用直接客土喷播;对于坡度40°~60°的岩坡,当其具备坡面粗糙(凹凸度≥10 cm)或微台阶发育两个条件之一时,也可选用直接客土喷播,当其坡面较粗糙(凹凸度5~10 cm)时,可选用挂网客土喷播或格室客土喷播;坡度≥60°且坡面粗糙程度微弱(凹凸度<5 cm)的岩坡,不宜选用客土喷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