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4篇、会议论文289篇、专利文献11565篇;相关期刊819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黑龙江国土资源、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65种,包括2016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北方七省区煤矿生态修复技术论坛等;土地复垦的相关文献由4233位作者贡献,包括白中科、胡振琪、王金满等。
土地复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565篇
占比:80.83%
总计:14308篇
土地复垦
-研究学者
- 白中科
- 胡振琪
- 王金满
- 曹银贵
- 卞正富
- 张绍良
- 李树志
- 陈秋计
- 赵艳玲
- 周伟
- 张国良
- 张继栋
- 肖武
- 赵景逵
- 付梅臣
- 李富平
- 刘昌华
- 崔艳
- 余建新
- 刘小翠
- 刘志斌
- 杨永均
- 毕银丽
- 王舒菲
- 罗古拜
- 罗明
- 谢宏全
- 魏忠义
- 黄元仿
- 严家平
- 侯湖平
- 刘文锴
- 周妍
- 张耿杰
- 李晋川
- 杨选民
- 范军富
- 郭凌俐
- 况欣宇
- 张世文
- 张合兵
- 徐良骥
- 李勇
- 李新举
- 李玲
- 王文英
- 王晶
- 赵长胜
- 陈龙乾
- 顾和和
-
-
朱传广;
王磊;
朱宏雁
-
-
摘要:
土地整治是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实现区域耕地增加、粮食产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等目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以济南先行区为例,通过分析测算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和土地开发潜力等,研究区域内新增耕地潜力及分布,为先行区自行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方向,助力先行区经济建设.
-
-
雷薪雍;
陈拓其;
张海荣
-
-
摘要:
采煤塌陷区是影响地区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以某采煤塌陷区为案例,在详细分析塌陷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塌陷区的主要特征。研究了当前阶段比较常见的采煤塌陷区生态功能重构模式,结合实际情况该塌陷区采用的是农林渔配制模式。将采煤塌陷区划分成为4个单元,基于理论方法分别对这些单元适宜的复垦方向进行了评价并确定了复垦方向,从土方回填技术、生物性复垦技术、农田水利设计层面详细分析了恢复治理措施。上述恢复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
金言
-
-
摘要:
近段时间,各地在推进复垦复耕过程中出现一些乱象,如“水泥地上种红薯”“劈开山头造梯田”“鱼塘被填造地”等,受到舆论关注。推进土地复垦复耕的目的,在于通过整治措施,使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遏制和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之所以出现上述乱象,与某些地方政府长期政绩观扭曲,企图通过弄虚作假应付上级执法部门督查脱不开干系,背后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并未真正意识到守住耕地红线、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
-
胡国峰;
许晓明;
蒋庆肯;
邵雁
-
-
摘要:
为了推动铅锌尾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进步与实践发展,在分析了铅锌尾矿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着重从回收尾矿中有用组分、铅锌尾矿建材化利用、尾矿井下充填和土地复垦4个方面介绍了铅锌尾矿的综合利用情况。最后指出,在进行铅锌尾矿利用方面,应重视有价组分回收效率较低、再利用产品附加值低、消纳速度滞后于尾矿产生速度等问题;加大研发人员和资金投入,努力在关键技术装备上形成突破;深入开展土地复垦研究,在实现尾矿库复垦和生态重建的同时,有效解决尾矿库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实现铅锌矿山的少尾和无尾生产,推动铅锌尾矿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
-
殷澜格;
连海波;
刘强;
王雁林;
陈新建;
高紫鑫
-
-
摘要:
采煤沉陷区土地受沉陷威胁及污染损毁,难以得到高效利用。为有效提高采煤沉陷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矿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发展,根据稳定性差异及禀赋条件,为采煤沉陷区选取适宜的治理修复模式。在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稳定性差异,以交通地理位置为主导,以矿区内部及周边土地利用现状、植被覆盖情况为判断依据,以邻近景观遗址分布、人口密度等禀赋条件为参考,提出了采煤沉陷区选取土地高效利用模式的方法。提出的土地复垦以及适宜矿区植物类型的选取方法能够达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可实现矿区内废弃资源有效利用和使其治理后具有水保特性。
-
-
周虎东
-
-
摘要:
东峡矿区是我省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为响应国家绿色矿山规划,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保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对甘肃省东峡矿区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并提出土地复垦措施,以期为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
-
郭立霞;
樊子玉
-
-
摘要:
宁武县南沟煤矿为地下生产矿井,十余年的开采产生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得出:现状地质环境问题为地裂缝群发育,含水层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工业场地、风井场地、矸石场、排矸场、道路及洗煤厂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并压占损毁土地严重,采矿区土地塌陷损毁严重等,拟通过地裂缝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工业场地清理,并实施土地平整和客土覆土,再选择合适的土地复垦措施,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以期为井下煤矿提供生产、修复和保护的理论依据。
-
-
高尔丁
-
-
摘要:
注意方案编制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从而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制订的科学性水平。本文主要从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关系分析入手,重点介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制订过程中的要点,借助相关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
-
高帅帅
-
-
摘要: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沉陷区的面积也随之急剧增加,给当地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降低沉陷区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沉陷区的治理成为学者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总结我国治理沉陷区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土地复垦技术、发展接替续代产业和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等沉陷区治理主要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并采用一地一策、一矿一策和一点一策的策略。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主动担责、共建绿色矿区和合理布局等建议,可以为沉陷区的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
-
孙俊东;
韩兴;
黄月军;
肖兵;
佘长超;
王玲玲;
王凡
-
-
摘要:
为揭示不同重构土壤配比及不同植被生长等级对重构土壤含水率影响的差异性,探寻最适宜的重构土壤材料配比,本文以内蒙古胜利矿区内排土场为研究区,对重构土壤复垦地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重构土壤的土壤含水率进行差异性分析,讨论了形成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植被生长等级下,土壤重构方式为岩土剥离物∶煤矸石∶粉煤灰=3∶4∶3时,土壤含水率均较高;(2)当土壤重构方式相同时,不同植被生长等级下土壤含水率不完全受植被生长等级影响。土壤重构方式为岩土剥离物时,大田块一(15 d翻耕靶地一次)和大田块二(30 d翻耕靶地一次)在植被生长等级为1、2时,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壤重构方式为岩土剥离物∶煤矸石=2∶3时,大田块三(60 d翻耕靶地一次)和大田块四(当年翻耕处理并种植苜蓿)在植被生长等级为3时,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壤重构方式为岩土剥离物∶煤矸石∶粉煤灰=3∶4∶3时,大田块一(15 d翻耕靶地一次)和大田块三(60 d翻耕靶地一次)在植被生长等级为3时,土壤含水率最高,大田块二(30 d翻耕靶地一次)和大田块四(当年翻耕处理并种植苜蓿)在植被生长等级为1时土壤含水率最高。岩土剥离物、煤矸石、粉煤灰作为表土替代材料,其不同配比在重构土壤上的研究可以为表土稀缺矿区的复垦工作提供支撑,为全球草原露天矿区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
-
GU Xiangru;
谷向茹;
HUANG Tan;
黄坦
- 《2019年露天采矿工作会议》
| 2019年
-
摘要:
基于蒙东寒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土地复垦,提出了恢复原生土壤土层-乡土植被导入-人工驯化景观植物相结合的主体思路,对复垦土壤的肥力条件、含水保水条件进行研究和试验;首先在土壤结构上恢复了水在重建土壤层中具备较为稳定的毛细作用,对抗寒区旱区的强蒸发作用;其次选用乡土植被进行乔-灌-草立体结合套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最后增加同纬度宿根花卉的引种驯化,以增加景观的立体性和层次感.结果表明:“恢复原生土壤土层-乡土植被导入-人工驯化景观植物”相结合的综合生态复垦模式适用于蒙东草原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且在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成本上有着较好的比对价值.
-
-
杨扬;
金丽国;
宋娟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北方滨海盐碱化地区土壤类型与特点,对其土地复垦整理条件、标准和关键突破点进行阐述,重点总结了水盐调控技术、土壤功能重构技术、生物选择技术、微区改土技术构成的三类技术模式组合,并对其土壤复垦效果与经济成本进行了量化比较分析.
-
-
吴茜;
姚娜;
王晖;
张磊
-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在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压占等施工活动造成了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输变电项目由于其建设特性会造成更大范围的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功能降低,本文以酒泉-湖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湖北段)为例,分析湖北西部山区输变电项目引起的土地破坏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地破坏和水土流失.本文以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湖北段)为例,根据输变电项目特性,简要分析和总结了该类型项目的复垦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复垦措施防治措施,并加强监测措施。通过分析近一年的监测数据,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恢复鄂西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行之有效的。同时项目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复垦工作完成后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尤其在遇到恶劣极端天气时,植被容易损毁、土壤容易侵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管护过程中加以维护。总之土地复垦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各个环节需要有机配合,这样生态才能尽快恢复。
-
-
Nan Xiaofei;
南晓飞
- 《2021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
| 2021年
-
摘要:
黄河下游堤防加固工程形成的淤区总体要求是“淤填完毕即复垦”,淤区土地复垦的适应性、高效性和完备性需通过节水灌溉配套设施进行均衡设置,才可使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和适宜性基本达到当地耕地的平均水平.根据黄河淤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淤区分段性的特点,按照节水、均衡性原则制定了满足复垦要求的灌溉设施的创新性方案.
-
-
康世勇
-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地处我国西北半干旱严重风水复合侵蚀恶劣生态环境的神东2亿吨煤炭矿区,井田范围内的风水侵蚀荒漠化危害,对矿区能源现代化亿吨规模开发生产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制约和威胁.神东遵循"治理保开发,开发促治理"的生态修复建设理念,采取适地适技、零缺陷建设生态型绿色煤都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历时32年开展了风蚀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井采地质沉陷与露采土地复垦、供水泉域防护、河道整治、庭院园林景观营造等生态环境修复建设技术,使矿区植被覆盖度由开发前3~11%提高到目前60%以上,在年产2亿吨清洁煤炭的同时,零缺陷地将矿区荒漠化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绿洲.
-
-
李志福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新建或改扩建生产建设项目施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已过20个年头,其技术标准体系已成熟、完备,但“方案”中仍有很多技术问题值得探讨。结合本人在报告编制和方案评审中的体会和经验,对部分突出问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定位问题、水土保持监测定位问题、防治目标及防治效果值的讨论、关于临时措施的讨论、土地复垦与土地整治关系以及弃土弃渣场容积复核中的问题。
-
-
Sun Jian;
孙健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高速铁路的施工建设(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工程)不可避免地占用和损毁一部分土地资源,如何对高速铁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的过程以及效果进行监测成为土地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本研究以某高速铁路后沙城制存梁场复垦为例,选取土地损毁前、土地损毁后、土地开发整理前和土地开发整理后的4个时期遥感数据,利用ENVI软件实现植被覆盖度的计算分析.该制梁场在工程施工完毕后采取了相应的土地复垦措施,完成了硬化层拆除和土地平整工程,但后续的植被恢复工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
-
王启;
高雪松
-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就宅基地复垦土壤质量差的问题,开展农业废弃物对复垦宅基地地力提升研究. 研究方法:在通过宅基地复垦而来的试验区使用不同农业废弃物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运用土壤学及土地生态学相关方法对地力提升效果进行分析测试. 研究结果: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复垦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含量,并且提高土地生产率和降低化肥施用量,最后总结提出六种农业废弃物宅基地复垦地力恢复与提升技术模式. 研究结论:复垦耕地地力修复和提升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结合,有助于实现复垦耕地的质量、数量和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
-
王启;
高雪松
-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就宅基地复垦土壤质量差的问题,开展农业废弃物对复垦宅基地地力提升研究. 研究方法:在通过宅基地复垦而来的试验区使用不同农业废弃物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运用土壤学及土地生态学相关方法对地力提升效果进行分析测试. 研究结果: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复垦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含量,并且提高土地生产率和降低化肥施用量,最后总结提出六种农业废弃物宅基地复垦地力恢复与提升技术模式. 研究结论:复垦耕地地力修复和提升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结合,有助于实现复垦耕地的质量、数量和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