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459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0篇、会议论文271篇、专利文献12428篇;相关期刊929种,包括上海土地、农村经济与科技、中国土地科学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湖北省土地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土地整治的相关文献由5640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晓斌、周寅康、郧文聚等。
土地整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428篇
占比:74.07%
总计:16779篇
土地整治
-研究学者
- 金晓斌
- 周寅康
- 郧文聚
- 刘静
- 张正峰
- 王军
- 杨钢桥
- 程文仕
- 白中科
- 赵微
- 韩霁昌
- 刘彦随
- 才玉
- 李建华
- 郭熙
- 张建生
- 张超
- 王占岐
- 王金满
- 赵小敏
- 项晓敏
- 龙腾
- 龙花楼
- 何腾兵
- 刘伟
- 张凤荣
- 彭枫
- 乔蕻强
- 余建新
- 刘弢
- 刘玉
- 吴克宁
- 张伟
- 张勇
- 张迅
- 杜国明
- 杨庆媛
- 汪文雄
- 胡振琪
- 何振嘉
- 吴次芳
- 张彦平
- 张雷
- 徐保根
- 曾维军
- 李刚
- 李娜
- 李成学
- 杨绪红
- 潘伯娟
-
-
肖梅;
汪磊
-
-
摘要: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补充耕地以及推进生态保护,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土地整治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本文以贵州省盘州市土地整治为例,采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进行评价以及诊断影响其土地整治效益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整治在各项效益上都有凸显,但是土地整治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差不大且较低,其土地整治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生态保护和社会影响;(2)障碍因子分析得出影响普古乡、保基乡、淤泥乡综合整治效益的因子主要有土地平整率、土地垦殖率、粮食单产提高率、地均作物纯收入、道路长度增加值、土地纠纷减少率.根据评价以及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改进土地整治方法,消除障碍因子,提高盘州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
-
杨蔚蓉;
郭利刚
-
-
摘要: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山西省1990—2020年的土地整治文献,使用Notexpress文献计量工具及Excel统计软件,根据文献数目、期刊、作者、关键词等对山西省土地整治文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分析山西省土地整治工作趋势及研究热点。结果表明:研究文献大多为期刊文章,文献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在山西省土地整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与期刊已经形成,山西省的土地整治研究热点主要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矿区恢复及生态重建等。
-
-
王成宝;
郭向荣
-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做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在新形势下,要探索多样化的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将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进行跨界融合,营造特色的区域农业生产环境,推动中国农业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该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探索土地整治的多样化实施模式,力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
范王涛
-
-
摘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以陕西省关中地区麟游县为研究对象,对CM镇项目区基础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工程规划的优化布局,并估算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的耕地等别,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益思路。
-
-
康庄
-
-
摘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以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守护、传承和强化乡村功能的复兴过程。乡村土地整治需要及时调整思路与做法,积极顺应三农工作的各种新变化和新要求。
-
-
亚西尔·阿不力克木;
杨俊孝;
王雪菀
-
-
摘要:
土地整治是贫困地区激活自然资本的重要手段,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支撑,其扶贫成效已得到了地方的实践证明。以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土地整治典型项目区为例,对研究区域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的益贫性进行研究,运用匹配倍差法模型(PSM-DID)进行实证检验,对比分析土地整治实施前后、实施区域与未实施区域整治综合效益的益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DID、PSM、PSM-DID三种方法进行估算,结果均显示: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农户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有显著影响。其中,两类农户的户均经营性收入的匹配倍差估计值是963元、户均财产性收入的匹配倍差估计值为1 736元,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其次,表征经济层面的是否流转土地的系数为0.142>0;同时,表征社会层面的居民点集约利用度的系数为0.012>0、外出务工人员数的系数为0.142>0,说明土地整治具有社会层面的益贫效应;表征生态层面的防护林密度变化率的系数为0.362>0、土地垦殖变化率的系数为0.019>0,因此,土地整治也具有生态层面的益贫效应。综合来看,土地整治目标受益群体即贫困地区农户的受益显著,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的益贫性毋庸置疑。
-
-
-
李玥
-
-
摘要: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要注重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支持和助力,营造良好的建设实施氛围和环境。本文通过对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出积极贡献。
-
-
吉亚飞
-
-
摘要:
在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对于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巨大的优势。本文以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增减挂钩项目为例,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拆旧区复垦条件、拆旧区复垦潜力、复垦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并提出项目优化措施,以期为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
-
孙书伟
-
-
摘要: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方式,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监测,为土地规划的合理性提供必要依据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分别阐述了“3S”集成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未利用地开发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方面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动态监测工作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
-
Yu Hao;
于浩;
Peng Xiaowei;
彭小伟
- 《2018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根据湖北省不同地貌类型的30个土地整治项目资料作为研究数据,对不同地貌类型项目的规划设计道路、沟渠二类工程内容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土地平整工程的道路面积变化率等4个道路工程指标及实施前后沟渠面积变化率等4个灌溉与排水工程指标.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一般规律,得出湖北省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地地区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重点和特点.经分析论证,平原地区项目主要解决的是原有道路标准升级、原有沟渠硬化等问题;丘陵地区主要解决的是灌溉渠系的完善问题,其次是原有道路的修复;山地地区主要解决的是新修、修复道路的问题.
-
-
秦佳星;
徐艳;
黄赳
- 《201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生态网络通过廊道将生态源地斑块进行连接,是疏通区域生态过程,缓解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之间的有效途径.土地整治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对区域的生态网络也有着直接影响.鉴于目前学者对于土地整治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从生态网络构建的角度出发,以目前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西部露天矿区伊敏矿为研究区域,基于“连通性—生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三个方面综合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耗费路径构建区域生态网络.旨在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为当地土地整治规划和实施评价提供一些新的建议.
-
-
王璐;
徐艳;
刘庆
- 《201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中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探索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是发展必然.以往边际耕地的认定常与土地经济挂钩,但有大量未满足经济学中边际耕地概念的土地,在利益驱使下逐渐成为土地开发整治的主战场.但盲目开荒造田,忽视当地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背道而驰.本研究以位于半干旱沙区的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将边际耕地的概念扩展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范围,建立基于海拔、降水量、地下水可开采规模、土壤类型的诊断体系,运用限制因子法识别研究区资源约束性边际耕地,研究结论为研究区资源约束性边际耕地的面积为50109.906公顷,占全旗总面积的4.36%,零碎分布于朝鲁吐镇、努古斯台镇、甘旗卡镇、茂道吐苏木、阿都沁苏木、海鲁吐镇等11个镇(苏木),并判断得出各地区边际耕地最主要的约束因子.研究成果为后续边际耕地的研究形成基础资料,为今后土地整治提供更为细致的范围选择.
-
-
陈军伟;
王荣华;
张昊
- 《201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精准脱贫步伐,临沂市国土资源系统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扶贫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三种模式,走出一条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径.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认为要实现贫困村全面快速脱贫,下一步还须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即强化部门联动、加大资金投入和实行跨地区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扶持.
-
-
张绍良;
侯湖平;
杨永均;
米家鑫
- 《201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中,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的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 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 研究结果: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综合系统,离不开恢复力思维,包括系统性、动态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土地整治需要考虑系统的多尺度效应、阈值效应和适应性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恢复力的建设可作为土地整治的新目标,恢复力理论可作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实现“土地整治+生态”模式,需要在土地整治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监管等全过程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 研究结论:恢复力思维可为“土地整治+生态”模式提供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
-
-
杨翼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从不同发达经济体的乡村实践路径中,选择了和中国乡村发展具有高度相似性的东亚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进行借鉴,通过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乡村实践历程回顾与学习,针对现阶段的成都乡村振兴实践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培育中小城镇,引导重大设施对乡村地区的带动作用,形成多级分散型国土结构,提升一产、二产的融合度,积极培育三产,夯实基础,加强山地、丘陵地区土地整治,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同步推进。
-
-
-
吴锦友
-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研究目的:观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过程,分析制约其推进实施的不利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使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成为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推手和有效路径.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 研究结果: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统筹组织,编制整体规划;开展试点,发挥示范效应;整合要素,实行协同并进;加强协调,提供持续保障;建立机制,实施长效管护. 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合二为一,可以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
吴锦友
-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研究目的:观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过程,分析制约其推进实施的不利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使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成为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推手和有效路径.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 研究结果: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统筹组织,编制整体规划;开展试点,发挥示范效应;整合要素,实行协同并进;加强协调,提供持续保障;建立机制,实施长效管护. 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合二为一,可以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
吴锦友
-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研究目的:观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过程,分析制约其推进实施的不利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使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成为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推手和有效路径.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 研究结果: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统筹组织,编制整体规划;开展试点,发挥示范效应;整合要素,实行协同并进;加强协调,提供持续保障;建立机制,实施长效管护. 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合二为一,可以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