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恢复力

恢复力

恢复力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8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作物、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98051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旅游学刊、商业时代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等;恢复力的相关文献由120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涛、朱海南、杨新军等。

恢复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6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8051 占比:99.61%

总计:98432篇

恢复力—发文趋势图

恢复力

-研究学者

  • 王涛
  • 朱海南
  • 杨新军
  • 杨永均
  • 王林
  • 侯湖平
  • 张绍良
  • 别朝红
  • 王守相
  • 王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伟
    • 摘要: “三孩政策”的顺利推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照顾的成本负担问题。新自由主义理论将儿童视为私人物品,认为应当由家庭承担儿童照顾责任。这种私人照顾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挑战,无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无法调和资源与需求的矛盾。脆弱性理论通过对新自由主义理论下理性自治主体的批判,为政府责任的分担提供了理论依据。鉴于儿童、家庭、儿童照顾服务提供者和儿童照顾市场的脆弱性以及政府在恢复力供给方面的天然优势,政府应当转变角色,通过对儿童的保护、对家庭的协助、对儿童照顾服务市场的监管,实现资源分配的实质平等,从而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的变化。
    • 尹科; 严尔玮
    • 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逐步从二元、失序和低效的传统农村社区治理向多元、高恢复和可持续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演化,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恢复力视阈出发,对贵州X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进行剖析,针对其观念和理论滞后、制度体系不完善和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社区治理制度体系,重塑价值体系,加强能力建设等对策,以期丰富农村社区恢复力内涵,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 赵冬月; 陈长坤; 易亮; 雷鹏; 许丽丽
    • 摘要: 为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城市系统因缺乏前瞻性防范而造成严重损失,结合城市灾害事件严重度、承灾体脆弱性、适应力、抵御力和恢复力5个城市韧性影响因素,同时考虑相关指标完备性以及数据获取难易程度,构建城市韧性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并结合湖南省实际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应用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韧性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基于城市韧性主要特点,可反映城市韧性分布情况,发现城市安全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相关城市管理者开展城市韧性建设提供决策辅助。
    • 周鲒琦; 王群
    •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重点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评估框架四个方面探讨,得出结论:(1)从研究内容来看,基本是考虑“社会”“生态”“经济”这三个维度,未来研究可加入“文化”“心理”等维度的融合;研究尺度方面较多成果集中于中观尺度,并逐渐趋向于微观尺度。(2)从研究方法与评估框架来看,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与其他学科研究相结合来构建研究框架居多,促进了其应用于框架评估方法的多元化,但与“旅游地”相关属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足。(3)未来的研究仍然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进一步深入理解并预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以期提高系统的应对能力。
    • 秦会艳; 刘婷婷; 黄颖利
    • 摘要: 研究我国省域尺度上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并量化各指标权重对恢复力的影响,结果可为宏观尺度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决策依据。从脆弱性和应对能力2大层面出发,基于生态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我国省域尺度森林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单因素轮换方法量化各指标权重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省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较低,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应对能力和恢复力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09、0.323和0.320;森林生态系统应对能力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高于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两者影响系数分别为0.720和0.280;单位面积蓄积量、鼠害防治率和退化林修复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敏感性最高,防火投入、封山育林面积和森林抚育投资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敏感性较低。总体上,各省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较低,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结果相对稳定,采用熵值法确定的评价权重较合理。
    • 雷少刚; 卞正富; 杨永均
    • 摘要: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作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其引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认知并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如何协同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重点讨论分析了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以破解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之间的争议和困惑,更好地处理2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就是明确何时干预、何处干预、如何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强调了人工干预的针对性、及时性、持久性和有效性,以减少人工过度修复的人力、物力成本和能量消耗,是符合“双碳”目标的。分析表明,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框架包括矿山生态问题诊断、引导修复方向的判定、引导修复的关键对象或区位的确定、引导修复的合理程度或生态阈值的识别,以及修复技术措施筛选与实施等主要内容。生态修复的本质是对生态关系的修复,因此,矿山生态关系、过程、规律感知是引导修复的前提;障碍性和限制性影响因子和景观格局过程是引导修复的主要对象;生态阈值和生态参数的调控是科学引导的关键。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修复目标和对象明确、干预程度合理,能有效降低修复成本、提升矿山生态系统自维持能力,符合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理念和现实需求,是传统人工干预修复模式的发展升级,可以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推广。
    • 俞拙非; 刘菲; 刘瑞环; 林超凡; 武迪; 孙厚涛; 陈晨; 别朝红
    • 摘要: 日益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和人为攻击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造成巨大威胁,弹性配电网技术能有效提高配电系统对极端事件的抵御、响应以及快速恢复负荷的能力。同时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配电网中开始接入多样化的灵活资源,这些灵活资源可用于提升配电网正常情况下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但在极端事件与弹性提升方面的潜力尚未被有效挖掘。围绕弹性提升的配电网灵活资源优化展开系统性综述,对广泛分布于源网荷侧的各种灵活资源类型、建模方法以及在弹性配电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讨论,并总结源网荷灵活资源提升配电网弹性的研究趋势,从而为中国未来配电网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 叶文丽; 杨新军; 吴孔森; 王银
    •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社会、经济、生态三大子系统,脆弱性和适应能力两大要素着手,建立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法测度黄土高原2000—2018年各子系统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时空演变格局分析,并甄别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由0.522增强至0.721。社会恢复力由0.548增强至0.629后减弱至0.525;经济恢复力由0.401持续增强至0.850;生态恢复力由0.725减弱至0.607后增强至0.734,子系统恢复力演化趋势均不协同,经济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趋势协同。经济系统恢复力的增强对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增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出现显著空间集聚趋势,较高地区除省会城市和包头等能源富集区外,关中平原地区始终呈现高-高(H-H)集聚格局,其余地区恢复力普遍相对偏低。(3)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生态维度障碍度始终高于社会和经济维度,不同地区指标层首要影响因素为人均GDP。
    • 唐任伍; 李楚翘
    • 摘要: 经济韧性是经济体抵御冲击扰动、自我恢复和调节重组的重要机能,中国经济在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并快速恢复过程中展现出强劲韧性。文章在系统梳理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运用核心变量法考察中国经济韧性在各种危机下的现实表现并追踪其动态演进路径,借助构建的经济韧性表现整合模型加以阐释,为客观呈现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及韧性培育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深入探究包括内质禀赋、制度安排、政策工具、历史文化等在内的多重因素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夯实中国经济系统的韧性能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转型升级。
    • 李璇
    • 摘要: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丰富性和班级研究的复杂性,选择生态学前沿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作为班级生态系统分析的主体框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三要素——活力、组织结构与恢复力,作为班级生态系统健康的三个维度,构建出班级生态系统"活力、生态网式、自调节"的健康形态。通过三要素互相配合、动态平衡,打造出由师生活力激发机制、系统各主体因子与生态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协调机制、系统恢复调控机制组成的运行质态,以此焕发系统活力、优化系统组织、提高系统抗力,最终实现班级生态系统的生命化提升与生态功能发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