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湖北省土地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湖北省土地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湖北省土地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3-12-20

主办单位:湖北省土地学会

会议文集:湖北省土地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采用熵权法、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均衡发展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用地的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发展度、空间均衡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用地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状况同时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用地的关系问题存在尺度敏感性,二者在省域尺度的均衡不代表内部空间的均衡.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研究显示,不同城市均衡性发展阶段、滞后类型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城市和不同发展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
  • 摘要: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正处在探索阶段,其中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村发展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空间重构内涵的探讨,揭示了目前乡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密切关系,将乡村产业发展聚集、农民居住的集中以及乡村资源的集约利用分别与乡村生产用地的集约利用、乡村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以及乡村生态用地的集约利用相互结合,生产空间重构时,需要考虑重构区域所处的农村产业发展阶段,合理的安排重构工作的重点,逐步实现从基础农业生产到规模化农业生产再到农村产业综合发展的过程,实现农村生产用地的集约利用;生活空间重构时,需要注意对乡村特有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保留,不能完全套用城市空间重构的模式,实现乡村特色的集中居住,保证基础设施、公共交流平台等各类资金投入的有效利用;生态空间重构时,要注意对农田自身生态功能的保护,通过无公害化生产,在提高农田产量的同时,也提高其生态服务价值,而除农田以外的生态用地,需要着重规划,实现生态用地的集约利用。
  • 摘要:近年来,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工具.在土地财政的推动和刺激下,中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Grander因果分析法分别定量的分析土地财政对城镇化面积与人口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对土地财政对城镇化发展的负效用,包括农民利益受损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十八大精神、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尝试针对未来武汉市土地财政的改革提出建议:通过“二元归一”,构建无差别土地市场,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土地管理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到城镇化过程中。
  • 摘要:本文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党的"十八大"以后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须注重的"五项生态构建":农业发展生态构建;城镇公共服务品生态构建;城镇卫生环境生态构建;农村文化生态构建;农民文明教育生态构建。
  •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而土地流转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充分分析二者的主要内涵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建议明确土地产权,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主体的利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健全土地市场流转体系,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管理,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保体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 摘要: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已经在全国深入展开,但是其中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农民权益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并建议健全农民权益保障法律,引导土地流转规范化,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各项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维权意识。
  • 摘要:急功近利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的中国特殊现象"城中村"引起了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城中村的概念解说和城中村改造的本质及任务入手,认为城中村改造的关键在于协调政府、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的关系,重点在于对城中村原住民和外来人口的安置,同时要格外关注村民素质城市化和景观城市化同步进行,不能厚此薄彼。只有依据当地历史和现实,充分了解城中村改造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认真梳理城中村改造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确实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有序进行和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以我国的城镇化为背景,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土地利用方面产生的资源浪费、土地利用和规划不相适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更好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土地的集约利用机制等才能使实现和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在对土地利用方面,应该改变以往对土地依赖过度的发展模式,坚持合理地开发,集约、节约地利用土地。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土地利用进行长远、系统的规划,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来缓解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发展,最终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 摘要:笔者从农村土地征用的现状与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开始,浅议我国当前征地制度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建议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增加被征地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建立征地补偿的市场调整机制,规范征地补偿费用管理,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拓宽征地补偿范围,建立征地补偿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多途径安置被征地农民,促进城乡保障体系统筹发展。
  • 摘要:按照厅党组《关于加强国土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局精心谋划国土文化建设和发展,结合随州实际,确立了打造国土文化新高地,建设廉洁国土新形象"两大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国土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是提升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规范行为文化、丰富物质文化,建立廉洁国土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构建廉洁国土文化建设新格局。打造灵魂铸造工程、学习培育工程、精品示范工程、平台展示工程、廉政文化工程等五大工程,推进文化国土建设。
  •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出发,阐释了新型城镇化中应避免的四个误区,并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节约提出了建议:深化土地管理综合配套改革,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新的建设和用地标准,完善集约用地评价体系,纳入政府管理目标,立足内涵挖潜,优先盘活存量土地。
  • 摘要:本文从土地科技创新的背景入手,系统总结了全国土地管理工作各领域科技创新的现状,最后重点介绍了湖北省土地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及成果,并建议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土地科技成果交流,提高土地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土地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加强土地科技人才培养,形成高水平土地科技创新团队。
  • 摘要:笔者在对本市土地供、需、用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优化用地指标管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抓好农村土地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 摘要: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文章以区域水土资源—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协调度、协调度发展水平、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趋势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武汉市2001,2003-2007年武汉市水土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从2001-2007年系统处于弱度失调与中度协调状态,协调等级为5-8,协调度缓慢上升.2001-2005年,武汉市水土资源经济的协调关系经济发展滞后型,2006-2007年变为水土资源滞后型,2003-2007年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趋势函数η(t)为1.144,系统在2003-2007年,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增长趋势,且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系统协调度的增长有重要作用.武汉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水土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是解决当前农村土地低效利用、破解城市用地难题、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方式.目前,地方政府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动力不足,而且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面临着产权不完整、所有权主体虚置以及农村隐形土地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应当激发地方政府参与动力、改革土地制度、搭建交易平台、培育中介机构、建立监管机制,确保城乡统一土地市场顺利建立并且有序运行.
  • 摘要: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需求迫切,中心居民点选址作为其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选址模式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并选取农村居民点规模、耕地、中心集镇、公路、河流分布作为影响中心村选址的重要因素,运用缓冲区分析研究上述因素与居民点布局的关系,采用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所选指标权重,以多指标综合评分叠加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定级,再综合考虑实地现状确定中心居民点的数量及位置的中心村选址方法,并通过对湖北省某县某镇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摘要:我国自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以来,投资巨大,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对项目实施前后的耕地质量提升方面缺乏检验的标准和定量的说明.本文借助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理论与思路,分别评定了项目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耕地质量,并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情况做出分析,为土地整理项目的耕地质量验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项目实施后土地整理项目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耕地质量的提升.项目区整理前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为3-4等,耕地利用等别为3-4等,耕地综合等别为2-4等;整理后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为1等,耕地利用等别为1-2等,耕地综合等别为1-2等,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达到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的预期效果.
  • 摘要: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然后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整治发挥的作用,最后对存在于土地整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创新设计理念,构建新农村建设大平台,加大宣传引导,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聚合土地资金,强化资金管理,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项目后续运行管理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
  • 摘要: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应政府重视,部门协同,形成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责任机制,抢抓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机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土地综合整治全覆盖,多措并举,提升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水平、建立完善土地整治管理机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多元投资、优化设计、树立典型,打造精品工程。
  • 摘要:土地整理中科学高效的权属管理对于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权属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土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贡献,阐明了土地整理权属管理对于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农村土地整理权属管理中必须秉承的三个理念: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最后,为切实做好我国农村土地整理权属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加强土地整理权属管理中农民利益的保护,注意多权种的配置与保护,注重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
  • 摘要:以郧西县为例,研究了宜农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因素等因素,构建了宜农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西县宜农未利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自然间距法,将全县宜农未利用地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该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以为其它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从运用文献资料推理和实地勘测调查等方法对新农村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长远、统筹规划,注重实用性,改进制度,强调民主,增强监督。加快荒置土地的科学开发,加强土地的管理机制,对土地资源规划整理,促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 摘要:随州市国土整治工作以“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目标,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为本市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国土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随州市国土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试点工作进度,联动各部门,综合监管保证质量,实现规模化经营流转,聚合资金,为随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摘要: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助推农村产业链和乡村集镇建设进程的加速器.针对土地整理实施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土地整理目标要做到数质并举。在提高耕地数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为指导。广开土地整理资金来源渠道,化解资金难题。聘请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土地整理宣传力度。土地整理项目应向贫困地区、人均耕地少的地方、移民搬迁地域倾斜。调解土地权属纠纷,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害。积极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理。
  • 摘要: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工作缺乏有效指导,建立适应特大城市实际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总结概括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功能繁多,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压力大,资源消耗巨大,生活成本极高,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重点解决好宏观层面土地利用战略,中观层面土地利用布局和利用合理度,微观层面土地开发潜力.研究结论: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明确区分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评价,建立了总体评价—功能区评价—宗地评价的三级评价体系,并将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与规划体系对接,创建了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一体化编制的武汉模式.
  • 摘要:近年来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确权日益成为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土地正常流转的基础工作,然而传统的技术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各地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高效实现.本研究梳理了将1∶2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应用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工作中的技术方法,对采用该方法进行地籍测量获取界址点精度和工作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界址点图解精度根据地物类型的不同有所差异,道路、房屋角点和沟渠点的最大误差分别为1.14米、112米和084米,可以满足精度要求,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相对全野外测量方法效率提高30%.同时本文针对地籍调查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各地区在进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工作时根据当地经济和技术条件,选用适当的确权方法.
  • 摘要:本文针对湖北省恩施州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农村居民点分散、经济相对落后等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根据其开展宅基地地籍测量存在现实困难,提出航空摄影测量与综合调绘相结合的山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籍测量方法,即基于航测综合调绘法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全野外数字化测图相比较,探讨在湖北省山区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采用航测综合调绘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推进开展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工作的可行性,分析其在整个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1:2000比例尺的地籍图上,中误差03毫米限差0.6毫米的条件下,以0.2米高分辨率航测数据为基础的航测综合调绘法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在类似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和1∶2000比例尺的地籍管理需求下,航测综合调绘法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中精度达标、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背景,具体介绍了ADS80系统在武汉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作业技术流程.总结了利用ADS80数码航空影像制作调查底图的技术流程,并结合生产流程中的部分环节和问题进行了思考与阐述,实践证明,使用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影像可以快速获得质量高,精度可靠,成本较低,效益可观的调查底图。遥感技术为农村集体土地确认权登记工作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技术手段,并将在以后的更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摘要: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用益物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可以界定为:以一定集体经济组织占有农业生产资料为内容、以农用为主要特征、以承包经营权为基本构成、农民集体共同享有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的一种特殊的集体土地,可以看作是国有土地对农业生产的特别授权。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生产资料特性被明确定位后,以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本原则,着力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多形式并存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就顺理成章。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也可以顺利实现。
  • 摘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目的是建立土地全覆盖的数据集成,对国家和农民集体和个体都有很重要的意义.2012年下半年武汉市新城区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调查试点工作,针对武汉市集体土地使用权工作特点,进行了相关软件研发,该项目围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探索了完整的地籍调查图库一体化工艺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采用硬件集成及软件自动化手段,创新性地实现了权源资料的高效录入建库、界址点和界址线属性的自动提取、图表的自动生成、数据的智能化检查和调查成果的批量打印,实现了宗地代码及界址点号的自动编排,符合国家宗地统一编码的规则要求;结合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实践,制定了图库一体的地籍调查数据标准,研制了地籍调查图库一体智能化处理平台,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该经验已经在本市黄陂、新洲、汉南、江夏、蔡甸等区域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工作中进行了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地籍调查工作中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保证了成果的质量、一致性、完整性;对今后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经验。
  • 摘要:针对江汉油田低效利用土地现状,笔者仅就油田产能建设、回迁矿区生活用地土地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对盘活处置思路进行探讨.认为对报废井场待用土地,采取协议处理方式,对矿区低效利用土地,可采用无偿托管方式,无偿移交方式,双方共管方式,政府收购储备方式等。建立企地土地联合监管长效机制,打击针对油田土地违法活动。
  • 摘要:由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辩证关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难以达到统一,技术方面也难以达到精确,结合本地实际,浅谈几点建议:系统开展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通过细致调查掌握基础性数据,并通过数据测算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工业地产容积率。强化用地准入标准。工业地产与商业地产不同,由于价格相对便宜,使得有些企业利用政策空子圈地,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各地要根据评价成果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容积率和投资产出强度,提高利用水平。加大闲置低效利用地处置力度。根据各地清理结果,对闲置低效用地登记造册,分宗建档,建立闲置数据库,对照土地使用证发放详情,结合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判断,出台处置方案,严格部署实施,盘活存量地,达到集约节约利用。
  •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好经验。结合全省土地管理工作实际,作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应该注意必须牢固树立“小土地、大发展”的理念,必须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必须强力推进“四项试点”工作,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三旧改造),必须深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必须落实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
  • 摘要:本文根据武汉市1998-2011年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富裕度与建设用地占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2011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年平均扩展速率为936%;1998-2005年为低速扩展阶段,增长速度为每年2.42公顷;2006-2011年为快速扩展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为62公顷.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对建设用地扩展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5526、05050、01320、0.5346、00886.在过去的14年里,影响武汉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 摘要: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及其效率的内涵.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因素,通过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对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统筹城乡发展效率的高低不存在对称关系,就综合效率DEA有效的地区数量而言,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就综合效率的平均值而言,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就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而言,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减少资源的冗余性投入、建立合理的资源投入分配结构是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效率的关键。
  •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导致农村人口在职业、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产生分化,分化后的农民土地意识也将产生差异.本研究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通过调研对当前农民的分化状态以及分化对农民土地意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产生分化的农民土地价值意识依然强烈;不同职业的农民在土地投入上的差异最大,即职业的分化对农民土地投入影响最大;农民分化的三个纬度都会对农民的土地依赖产生影响,收入和社会地位越高依赖越低;农民对土地产权意识总体比较模糊,因此建议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同时国家应继续相关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继续保持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保障功能作用,增强农民种粮的信心。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技兴农。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城镇化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系,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径.rn 研究方法:模型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rn 研究结果:当城镇化处于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时,城镇化水平对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较为明显;当城镇化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时,城市土地集约水平提高幅度不大,因此当前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必须加大对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制度的设计.目前政策和制度障碍主要是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规划缺失,规划管控与引导不强;节约集约监管约束机制不健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性不高.rn 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应加快节约集约用地法制化进程,加快制定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规划,严格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型城镇化进程阶段.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分析了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与区别,着眼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
  • 摘要: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文件,为推进全国城镇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文认为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有利于改善农民福祉、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地方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充分分析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与浙江嘉兴"两分两换"模式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问题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认为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确定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心理决定因素,发现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利益平衡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用定量的方法评估典型置换模式的实施效果,从多方面把握具体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其总体效益。确定宅基地置换模式选择及其适用的条件,为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推动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确保参与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
  • 摘要:协调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建议建立闲置土地利用、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规划的引导和控制,合理调整用地类型,紧凑城镇布局,遵循土地经济规律,合理安排用地功能,重视旧城区改造,加强内涵挖潜。强化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的立法、执法力度,严格用地审批制度,强化用途管制,开展土地整理和保护工作,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集约度,综合整治环境,加强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 摘要:新城城镇化背景下,随着湖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快速推进,湖北省用地需求增长和土地资源刚性约束的矛盾越来越大,急需转变土地方式,破解发展瓶颈.本文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探索建立适合湖北实际的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议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考核力度,逐步形成土地资源“大家管、大家用”的新格局,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平等入市,加强集约用地制度建设,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土地批后综合监管体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改革创新,打好节约集约用地“组合拳”。
  • 摘要:针对油田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完善规章制度,细化管理流程,不断夯实土地管理基础加强征地管理、注重地方协调,切实保障油田生产建设用地,摸清家底,利用多种技术,稳步推进油区土地调查,加强土地督导检查工作,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升级完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土地管理信息化功能,逐步做到土地资源信息共享,加强土地政策学习研究和土地管理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专业化土地管理队伍,不断完善征地工作,融洽企地关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有效利用政策优惠,争取矿区经济房建设。
  • 摘要: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着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因地制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统筹考虑大中小城市并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 摘要:省厅级电子政务智能化需要以厅数据仓库(数据中心)、智能审批中间件的建设为前提,随着厅业务和软件系统的发展,数据仓库的建设已经十分必要,它不仅可为电子政务智能审批服务,同时也可为后续其他系统开发和完善奠定基础。中间件开发也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为其他系统提供方便、安全、通用的接口服务。数据仓库的建设程度将直接关系智能审批的智能化程度,全面、及时、准确、海量的数据是数据仓库建设的目标。利用先进的电子政务平台便于政府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整合,借助于电子政务打破信息垄断、业务分割和部门分割,整合原本各自分散的业务和资源,最终实现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政府的综合公共服务能力。
  • 摘要:近年来,一些从业机构采取不正当手段参与土地整治项目竞争和建设,致使项目建设廉政风险增大,腐败问题呈易发多发性.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用大量真实的数据对土地整治的作用、地位和影响进行阐述,对中介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提出了"资格审查、明标明投、摇号中标、全程监督"遴选从业机构、建立诚信考评制度、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参与国土整治等项目管理和中介机构管理新模式,对吸纳外部资金,整合土地开发资源,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推进土地整治管理机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预防廉政风险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分析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土地管制制度在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建议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政策改革: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提高农村集体土地发证率,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权能;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能,同地同权同价,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退出和保护机制。深化土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与政策改革:加强对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潜力挖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盘活存量用地,加快“三旧”改造力度。深化土地供应制度与政策改革: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供应年度计划,满足城镇化的土地需求。土地供应不仅要着眼于城镇增量和存量的建设用地,还要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构建土地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城市土地的交易管理,深化征地制度与政策改革:优化征地审批程序,提高征地审批效率。根据规划逐步缩小征地空间,严格限制征地。科学确定征地补偿标准。拓广被征地农民安置方式,多途径安置被征地农民。
  •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必须从长远和全局出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协调安排各类用地,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的宏观管理.因此建议科学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切实保护耕地,坚持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土地确权登记,规范城乡土地市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执法监管体系。
  • 摘要:本文主要对传统的城市引力模型在"城市质量"及"城市距离"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以湖北8+1城市圈及周边城市作为样本,测算了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并且运用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15个城市划分了经济区划,同时也分析了8+1城市圈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首先,“城市综合质量”评价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对基本指标层、要素层和目标层逐层进行层主成分分析从而分析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而得出城市综合质量,使城市的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能较全面的展示出来。其次,武汉对周边城市引力分析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分析结果较准确的表现了武汉和周边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描绘了武汉与周边14个主要城市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和谐画面,验证了8+1城市圈的合理性,同时也显示了在此合理性上仍有完善的空间,对今后的发展规划具有启发性。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的城市引力模型研究武汉8+1城市圈具有可行性,但同时也暴露出该改进模型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引力常量K在实际情况下不恒为1,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不具有对称性,可以考虑引入“吸引惯性指数”的概念;城市作为一个面而非点,两个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无法准确界定出,可以尝试对交通距离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或主成分分析法测算。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 摘要: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GIS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的方法.首先,利用Voronoi图空间分割的特性,将现状居民点进行初步分类;然后,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最后,结合分类与分区的结果,选择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基于该方法,实证研究了郧西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结果表明,30.74%的现状居民点选择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14.35%的现状居民点选择中心村整理模式;48.93%的居民点选择村内合建整理模式;5.99%的居民点选择搬迁整理模式.
  • 摘要:耕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新形势下十堰市耕地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利用典型耕地抽样调查法、加权求和法和线性模型,分别计算不同类型区内耕地整理的增地系数和质量提升潜力,进而对十堰市域的耕地整理数量潜力、质量潜力和综合潜力进行了测算.十堰市整体耕地整理潜力为294441.03吨,一级潜力区,有13个乡镇,是重点整理区域,二级潜力区,有30个乡镇,是未来耕地整理的备选区,三级潜力区,有46个乡镇,整理能增加的耕地面积有限,耕地整理价值不高,四级潜力区,有45个乡镇,基本不考虑耕地整理.
  • 摘要:针对当前土地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议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更高层面的、硬性的政策规定。由政府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和计划,指导各类涉农项目按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真正实现“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运作机制,采取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审核、备案制度,降低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门槛,将社会资本吸引到土地整治中来,让民营企业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在建设中也获取一定的利润,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撑工业的良胜循环,实现农村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准确定位增减挂钩,清晰界定收益分配。增减挂钩是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缺乏足够动力,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双增加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拟通过制度设计使农村获得资金,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个别地方以“城乡统筹”为名大力实施增减挂钩甚至大拆大建,与增减挂钩的设计初衷并不相符。由此,应该把增减挂钩准确定位为“占补平衡的必要手段,城乡同筹的一种途径”。从增减挂钩的设计理念来看,建新区的出让收益应该是周转指标的建新区自身地价级差收益的共同体,具体来看,是一块因城市发展而具有增值潜力的土地,因与周转指标相结合,提前实现其增值过程。因此,增值收益应由城市、建新区居民和周转指标所有者共享。落实“四个”渠道,确保后期管护资金落实。村级组织组织农民以劳代资,定期组织农民对沟渠进行清理疏挖;按照湖北省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地方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式的通知》,对验收合格的土地整治项目,按每亩5元的标准一次性落实到项目所在地;按照《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交付使用后期管护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从项目结余资金中酌情安排到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根据财力适当安排一部分资金。后三个方面的资金应全部进入项目财政设施设备管护基金专户,专项用于后期管护。
  • 摘要:土地整治是保护耕地、坚持耕地红线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国家尚未出台落实后期管护专项资金政策,较少的一点基本农田保护经费各地都没有落实到土地整治后期管护这方面来,导致此项工作的落实非常困难。由此可见后期的管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使该项工作尽快落到实处、快见效益、见长效益,应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明确责任,建立管护体制,落实管护制度,消除工程移交、管护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隐患,增加工程设施管护资金的来源渠道。
  •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仍然存在土地利用效率过低,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农民居住用地占地过多、农地浪费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应该通过科学规划耕地、集约利用居住用地、严格规范建设用地标准、加强农地生态修复工作等系列措施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 摘要:多年来,钟祥市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大力实施以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等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工程,针对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严格项目规划设计,适当提高与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项目标准,细化后期管护措施。
  • 摘要:文章结合工作实际,以鄂州为例分析了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变更的原因,认为规范和减少土地整理项目变更设计,要坚持四个强化:强化规划设计的权威性,强化各级参与不走过场,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征求意见,强化从业单位监管,强化对规划设计变更管理。
  •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为视角,论述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农地流转的必要性,分析了土地整治为农地流转铺垫的基础,建议通过思想观念结合、资金结合、流转分区与企业引进等实现土地整治规划与农地流转相结合.土地整治后进行集体农用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也是发展现代农业、走机械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更是适应现状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土地闲置及利用率低的客观要求。土地整治项目促进农地流转,土地整治规划应与农地流转相结合。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提高土地产能,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
  • 摘要:本文以潜江市为例,探讨了GIS技术在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应用.GIS技术不仅应用于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库的建设,还应用在增减挂钩项目的筛选,高标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范围的确定和地图的整饰上.GIS已成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 摘要:本研究以枝江市仙女镇为例,在综合评价土地利用程度的基础上,以街坊为评价单元,以城镇容积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纠正错误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认识,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方向和规划控制指标的影响,对仙女镇城镇土地利用潜力做出评价,结合仙女镇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潜力评价结果,发现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开展城镇土地整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摘要:笔者就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进程进行分析,认为应加强领导,保障经费,实行责任考核,宣传发动,打造声势,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切实履行职责,研究政策,破旧立新,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 摘要:分析了无人机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地籍测量、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土地执法检查和科研基地系列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介绍了无人机航摄系统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介绍了国内外具有创新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方法,包括分区管制、税收调节、规划控制、指标控制,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其实践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土地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
  • 摘要:本文在对湖北省两轮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的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改进和技术创新的构想——建立评价工作软件系统,建议在《规程》明确,工业用地率、土地利用强度等非正向指标(并非理想值越高越好的),理想值可小于现状值,并相应修改和完善的土地集约度分值计算方法。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等指标应设置理想值的推荐值以及明确下限值。建议在《规程》中进一步明晰各指标应采用的理想值确定方法,同一指标的理想值选取方法尽量统一,并根据开发区类型、城市等别等因素制定各评价指标的理想值参考值及下限值,以便在下一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更新时校验各开发区理想值确定情况。建议《规程》将开发区范围内的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作为未来有利用可能的后备资源,结合潜力释放的方式和途径,对其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年均供地面积修正的具体方法,增加规程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能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从而可以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帮助我国摆脱城乡二元发展方式.本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阐述,以发掘当今土地流转所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明确和完善土地的产权,完善土地流转中的补偿机制,丰富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让土地流转推动农村现代化.
  • 摘要:本文针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对城市化造成的影响,认为农村土地确权有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耕地的保护和促进城市化发展。
  • 摘要:本文针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结合实际,妥善处理争议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强调部门积极配合,争取财政支持,保证经费落实,推动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认真做好登记保密工作,为农地制度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对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