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50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2篇、会议论文251篇、专利文献42917篇;相关期刊1103种,包括军事经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中国卫生经济等;
相关会议202种,包括2015年全国水处理技术交流会、2015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2015年电力行业节能环保论坛暨技术应用交流会等;效益评价的相关文献由555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恒、温卫宁、郑燕等。
效益评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917篇
占比:94.76%
总计:45290篇
效益评价
-研究学者
- 张恒
- 温卫宁
- 郑燕
- 易文飞
- 李如萍
- 汪亚平
- 翟树军
- 邵黎
- 雷体钧
- 刘伟
- 吕岳
- 徐玉杰
- 刘斌
- 何砚
- 李士亮
- 李强
- 杨波
- 王敏
- 张斌
- 张琳
- 李红
- 牛东晓
- 王凯
- 王磊
- 王静
- 郭福军
- 陈慧
- 冯亮
- 刘红梅
- 别一鸣
- 周子毓
- 周建华
- 张健
- 张宁
- 张红丽
- 支玲
- 李培栋
- 李斌
- 李鑫
- 李靖
- 李鹏
- 梁荣
- 王军
- 王华
- 王玲
- 王瑷玲
- 王青
- 石峰
- 等
- 胡玉清
-
-
肖梅;
汪磊
-
-
摘要: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补充耕地以及推进生态保护,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土地整治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本文以贵州省盘州市土地整治为例,采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进行评价以及诊断影响其土地整治效益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整治在各项效益上都有凸显,但是土地整治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差不大且较低,其土地整治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生态保护和社会影响;(2)障碍因子分析得出影响普古乡、保基乡、淤泥乡综合整治效益的因子主要有土地平整率、土地垦殖率、粮食单产提高率、地均作物纯收入、道路长度增加值、土地纠纷减少率.根据评价以及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改进土地整治方法,消除障碍因子,提高盘州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
-
张雪梅;
黄永年;
郑铭桦
-
-
摘要:
为提高天然气一次能源利用率并有效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本文针对浙江省安吉县某民宿酒店建筑设计了3种不同的太阳能融合NY40机组的小型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供应所需酒店电力、卫生热水以及除湿再生热水。通过分析在3种不同设计方案与无太阳能利用下的系统全年逐时能耗,分别从节能、经济以及环保3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对比评价,得出在现有能源价格体系下,民宿酒店建筑屋顶全部布置成太阳能集热板的系统方案节能性最好,全部布置成太阳能电池板的经济性与环保性最好。
-
-
张悦;
刘元义;
于圣洁;
胥备;
宋心宇;
张晟昊
-
-
摘要:
针对山东丘陵山区小麦—玉米周年全程机械化综合效益评价较少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构建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周年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3个1级指标,设定经济收益、资源利用、土壤保护、社会贡献、机械化率等7个2级指标,确定单位面积纯收入、年人均收入等13个3级指标,进行综合效益指标权重与分值的确定,并以山东省丘陵山区典型合作社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一级指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权重比为6∶2∶2,其满分值为60分、20分、20分;经济效益二级指标经济收益权重为1,其满分值为60分;生态效益二级指标资源利用与土地保护权重比为3∶1,其满分值为15分和5分;社会效益二级指标社会贡献、机械化率、抗逆减灾、推广率之间的权重比约为6∶3∶6∶5,其满分值为6分、3分、6分、5分。经计算山东省文登区姚家合作社得分为70分,并针对合作社得分给予诊断性意见。该研究对山东丘陵山区农业种植合作社的生产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为当地政府提供有益参考。
-
-
牛立军;
董华林
-
-
摘要:
以国内设计驱动的典型BIM应用项目为依据,对BIM应用模式进行归纳分析,将设计方驱动的BIM应用模式分为全程参与型和后期追加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设计方项目管理的视角,从四个维度、三个阶段,建立设计方驱动下的BIM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两种BIM应用模式进行效益评价,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设计方发展BIM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设计方应扩大BIM技术在设计中的参与度,增加资金投入,培养BIM技术人才。
-
-
费建杰
-
-
摘要:
我国石油开发建设项目后评价中往往是依照企业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通常基于项目实际情况,通过前后比较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但是油田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传统评价方法准确性不高。基于此,本文将EVA指标加入油田开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中,结合实际案例评价项目的经济收益,旨在为类似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提供参考。
-
-
菅毅;
周金星;
万龙;
陈容;
张梅;
刘发万;
丁玉雄
-
-
摘要:
喀斯特断陷盆地区季节性干旱严重,水资源匮乏,高效节水灌溉是解决该区域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采用膜下滴灌、渗灌、地下滴灌和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4种节水灌溉方式对该区域广泛种植的蔬菜番茄进行试验,设置不同的灌水下限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5%~65%,65%~75%和75%~85%),利用TOPSIS法对番茄品质、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表明,4种节水灌溉方式中,交替地下滴灌的综合效益最好,地下滴灌次之,两种灌溉方式的番茄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其中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在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75%时的灌溉处理综合效益最好。而膜下滴灌在较高用水量情况下,产量虽然有所提升,但品质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低,综合效益最差。因此,在喀斯特断陷盆地干旱缺水区域,番茄灌溉采用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灌水方式,灌水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5%,可取得节水和品质提升的综合效益。研究为喀斯特断陷盆地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
-
周小英;
魏明霞;
张艺荣;
李婷;
徐森
-
-
摘要:
在长庆油田油藏类型不断增多、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徘徊的双项作用下,厘清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效益类别和识别不同类型油藏在不同油价下原油产量界限,成为油田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迫切需求。按照效益评价与油藏研究、动态开发情况、油井生产故障及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油藏的成本、开发指标与效益的关系,进行低效井影响因素分析,为油藏的效益开发提供参考。
-
-
李树彬
-
-
摘要:
以大凌河上游流域为例,应用《水土保持学》等标准计算基准年(2018年)的土地机会成本、经济、社会、生态和调水保土效益,对上游流域水保效益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市场价格法评价。研究表明:大凌河上游流域水保措施总效益为2.562亿元,其中土地机会成本为0.614亿元,经济、社会、生态和调水保土效益为0.718亿元、0.215亿元、1.244亿元、0.104亿元;林地转化前,非生产用地占土地比例越高则净现值NPV越大,其经济效率越高。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上大凌河上游水保措施发挥着明显作用,对促进流域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
-
刘斯维
-
-
摘要:
通过构建包含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支撑三个二级指标和六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经济转型发展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2010—2019年的基础统计数据,对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综合效益处在良好水平,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基本发展趋势,以劳动力、资金为代表的生产要素投入是影响和阻碍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从提升政策稳定性、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扩大生产要素投入规模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进程,改善经济转型发展综合效益水平的对策建议。
-
-
李斌
-
-
摘要:
基于动水法测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文章对汾西灌区2016~2020年渠道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效益进行了现场测试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汾西灌区干渠和支渠灌溉水利用系数相比改造前具有较大幅度提升,平均提升幅度达到32.2%,获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为灌区节约70%以上灌溉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使灌区地下位抬升4~5m,有效改善灌区生态环境。
-
-
王远见;
江恩慧;
吴国英;
蒋思奇
- 《第七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泥沙资源利用是有效减少入河沙量,将河流泥沙变害为利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泥沙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构建泥沙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综合效益的定量评价方法,并以黄河流域西霞院水库库区清淤利用泥沙2000方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其综合效益.计算结果初步展现了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黄河流域的泥沙资源利用的间接公共价值可能远大于其直接的经济价值.
-
-
FAN Yuan-hang;
范远航;
LI Huai-en;
李怀恩
- 《2018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区域下垫面条件以及原有的水文水质平衡,给城市防洪防涝、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为了缓和这些影响,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生物滞留技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从生物滞留措施建设所产生的径流量削减、污染物去除、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水文水质效果出发,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该类措施经济、生态、社会方面的效益识别和定量化研究进展,其中效益评价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方法的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支付意愿法、条件价值评估法等)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通过综述,发现了生物滞留措施在效益评价方面存在的定量化难、指标不统一、体系建立不成熟等问题,指明了其未来的研究应与绿色基础设施、景观设计、生态修复等领域结合,希望为该类措施乃至海绵城市的广泛应用作出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
-
-
黄剑华;
吴安东;
陈显学
- 《第五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地下储气库具有季节调峰、应急保供、战略储备等重要作用,国内多次出现“气荒”,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本文详细分析了在辽河油田大规模建设地下储气库的诸多有利条件,对辽河油田发展转型的重要意义、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辽河油田地下储气库建设中远期规划及面临的挑战.
-
-
黄剑华;
吴安东;
陈显学
- 《第五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地下储气库具有季节调峰、应急保供、战略储备等重要作用,国内多次出现“气荒”,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本文详细分析了在辽河油田大规模建设地下储气库的诸多有利条件,对辽河油田发展转型的重要意义、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辽河油田地下储气库建设中远期规划及面临的挑战.
-
-
黄剑华;
吴安东;
陈显学
- 《第五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地下储气库具有季节调峰、应急保供、战略储备等重要作用,国内多次出现“气荒”,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本文详细分析了在辽河油田大规模建设地下储气库的诸多有利条件,对辽河油田发展转型的重要意义、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辽河油田地下储气库建设中远期规划及面临的挑战.
-
-
黄剑华;
吴安东;
陈显学
- 《第五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地下储气库具有季节调峰、应急保供、战略储备等重要作用,国内多次出现“气荒”,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本文详细分析了在辽河油田大规模建设地下储气库的诸多有利条件,对辽河油田发展转型的重要意义、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辽河油田地下储气库建设中远期规划及面临的挑战.
-
-
江恩慧;
曹永涛;
董其华;
郜国明;
李军华;
蒋思奇
-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黄河多沙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黄河的治理措施多基于泥沙的灾害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等因素,未来黄河仍将是一条少水多沙河流.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黄河泥沙的资源属性,其在黄河防洪安全、放淤改土与生态重建、河口造陆及湿地水生态维持、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研究发现,黄河下游的河道淤积泥沙主要来自少数几场高含沙洪水;水库在拦截黄河泥沙的同时,也对泥沙级配进行了自动分选,为泥沙分类利用创造了条件.利用水库拦减高含沙洪水,不仅可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和滩区淹没损失,还为泥沙资源的集中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树立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沙作用与泥沙资源集中利用有机结合的新理念,不仅能使水库持续发挥其拦沙减淤效益,也将更彰显黄河泥沙资源集中利用的长远效应.为此,必须从政策和管理层面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工作,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
-
江恩慧;
曹永涛;
董其华;
郜国明;
李军华;
蒋思奇
-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黄河多沙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黄河的治理措施多基于泥沙的灾害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等因素,未来黄河仍将是一条少水多沙河流.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黄河泥沙的资源属性,其在黄河防洪安全、放淤改土与生态重建、河口造陆及湿地水生态维持、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研究发现,黄河下游的河道淤积泥沙主要来自少数几场高含沙洪水;水库在拦截黄河泥沙的同时,也对泥沙级配进行了自动分选,为泥沙分类利用创造了条件.利用水库拦减高含沙洪水,不仅可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和滩区淹没损失,还为泥沙资源的集中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树立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沙作用与泥沙资源集中利用有机结合的新理念,不仅能使水库持续发挥其拦沙减淤效益,也将更彰显黄河泥沙资源集中利用的长远效应.为此,必须从政策和管理层面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工作,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
-
江恩慧;
曹永涛;
董其华;
郜国明;
李军华;
蒋思奇
-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黄河多沙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黄河的治理措施多基于泥沙的灾害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等因素,未来黄河仍将是一条少水多沙河流.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黄河泥沙的资源属性,其在黄河防洪安全、放淤改土与生态重建、河口造陆及湿地水生态维持、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研究发现,黄河下游的河道淤积泥沙主要来自少数几场高含沙洪水;水库在拦截黄河泥沙的同时,也对泥沙级配进行了自动分选,为泥沙分类利用创造了条件.利用水库拦减高含沙洪水,不仅可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和滩区淹没损失,还为泥沙资源的集中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树立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沙作用与泥沙资源集中利用有机结合的新理念,不仅能使水库持续发挥其拦沙减淤效益,也将更彰显黄河泥沙资源集中利用的长远效应.为此,必须从政策和管理层面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工作,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