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9
  • 召开地:江苏徐州
  • 出版时间: 2019-09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

会议文集:201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按照"一年出形象、三年有实效、五年再造一个新港区"的目标,全力以赴打造五大万亩产业平台,提前谋划浙江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加快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土地规划空间落地,推动土地要素向主平台及重点项目集聚,是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重点.
  • 摘要:研究目的:厘清和正确理解当前村级各类规划含义的相互关系,对有效编制法定的村庄规划和乡村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践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村庄规划以及村土地利用规划内涵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构建村级规划体系.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与结论:①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困境使得村庄规划编制势在必行.②三者为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定位的村级规划,具有编制对象统一、强调村民主体地位、"多规融合"、空间管制的共同特征.③目前各类村级规划名目繁多,标准不一,重复规划多,实施性较差.④构建与完善村级规划体系是准确编制实施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理论保障.
  •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2009-2016年中国大陆和省级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省域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规律,重点研究中国大陆第二次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以来各省级空间地域单元的耕地利用变化情况和省域耕地利用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数学指数模型等. 研究结果:①2009-2016年间中国大陆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共减少耕地面积46.36×104 hm2,但基于省域空间单元间的异质性和资源禀赋与发展差异,不同的省域单元耕地面积分布与利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②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利用分布和时空格局变化有重要作用,受不同阶段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耕地面积在时间和空间不同维度上均或多或少地受政策调控,是形成耕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的重要原因;③耕地保护至关重要,在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中国大陆的耕地保护政策需要在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科学优化和调节,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强化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结论:在强大耕地保护政策压力下,耕地资源现状具有较强的空间、时间异质性和动态变动性,进一步优化宏观耕地全局部署和省域区域间水土资源利用、稳定社会经济活动安排与促进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优化对保障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意义重大.
  • 摘要:目的: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体系,并研判两者是否协调及协调状态对河南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现中原出彩至关重要. 方法:文章基于2006-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HP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定量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与协调度. 结果: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成效显著.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2006-2016年,农业现代化指数由0.2154提升到0.7816.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为中度耦合,处于拮抗阶段,这说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存在失衡.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五个阶段,两者的协调水平还较低. 结论:河南省应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提升农业供给能力,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 摘要:以上海金山区流转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机制为例,分析农地流转与农地抵押之间的耦合机理并探究其比较优势及内在矛盾.运用案例分析法和系统演化思想进行建模,分析其动态耦合机理.农地流转与农地抵押的联动具有帕累托性质,实现了整个耦合系统的双向互促和螺旋式发展.该耦合机制的比较优势表现为源头筛选、流程规范、信息对称、补贴全面,其内在矛盾为流转型经营权的不稳定性、土地价值评估难、抵押物的处置难、不可持续性、社会性风险.虽然,农地流转与农地抵押间良性的耦合联动,很可能将内生出市场驱动力量,形成以"市场驱动为主、政府推动为辅"的运行机制.但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并不一致,而且随着耦合的不断深入,农地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由农地金融市场波及农地流转市场,风险范围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所以仍需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在如下关键环节进行完善:鼓励和引导签订中长期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专业的土地价值评估机构,为金融机构构建有效的退出机制,建立规范的土地经营权赎回机制.
  •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的依据,确定合理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有针对性地保护耕地资源的基础.本文对土地资源生态价值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潜在分类模型(Latent Class Model,LCM)分析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武汉市居民对武汉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同属性的支付意愿,并进一步运用Mplus软件对武汉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研究发现:①绝大部分(92%)的武汉市受访者愿意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另有一定比例的受访市民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全面认知还不够(如减少地下水污染).②对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属性,武汉市不同受访市民的偏好存在着异质性,其中66%的受访市民属于正常偏好型;另有34%的受访市民属于水质偏好型.受访者的收入水平、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的意识程度和是否愿意进行一定额度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支付三个变量是影响其类别归属的决定性因素.③正常偏好型和水质偏好型市民对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支付意愿分别为5931.49元/hm2和221.54元/hm2,从而计算得出在武汉市市民异质性偏好下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153.03元/hm2.研究结果能够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耕地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 摘要: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经营权流转后常发生土地用途被改变的现象.目前,中国大陆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土地用途管制存在立法不完善、掠夺式经营导致生态破坏、监督保障机制缺失及法律责任较轻等问题.完善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土地用途管制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土地,有利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日本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形成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实行的农地用途分区制度,注重公众参与立法与监督等制度安排对中国大陆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规范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得出结论,中国大陆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土地用途管制应从完善体系化立法、建立农地用途分区制度、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加大法律责任追究等方面加以完善.
  • 摘要:土地管理实践中,设施农用地的监管、认定困难以及违法项目多发等情况的原因和建议.相关管理机制主要是在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管理、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分类管理制度框架下,用途转变与征地制度捆绑实施的机制下,基于保护农业发展理念形成的一种管理机制;设施农用地的土地分类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对无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非农经营性产业进行了投资收益和土地取得成本的经济学分析,明确了设施农用地内涵的边界范围和违法项目的经济动机、超额收益.最后提出了完善设施农用地分类,动态更新细化设施农用地概念;探索设施农业用地"只转变用途不征收"模式,完善土地市场信息交流机制;提升设施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科学核算违法收益和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管及违法处理等建议.
  • 摘要:研究目的:科学划定"三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资源的关键,而实际工作中"三线"划定往往由于不同部门的利益取向不同而存在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土空间结构的优化. 研究方法:本文以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区江西省为例,通过定义"三线冲突强度指数"认识不同区域"三线冲突"差异,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特征,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不同类型冲突强度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①研究区"三线冲突"中,各类型的冲突面积依次为4305.791 km2、2892.894 km2、1845.341 km2、159.444 km2;②城镇—生态、城镇—农业、生态—农业、城镇—生态—农业冲突的Moran's I依次为0.524、0.486、0.483、0.348,空间集聚明显;③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城镇开发面积占比和永久基本农田占比分别为城镇—生态、城镇—农业和生态—农业冲突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化率和距河流距离对城镇—生态—农业冲突强度具有影响作用,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冲突类型的影响具有空间非平稳性. 研究结论: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可以为合理安排国土空间资源、统筹空间管制、实现国土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指导编制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 研究结果:地理学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流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重点工作是地市层面双评价;村级国土空间规划根据现状特征进行目标定位总体统筹发展与保护;广西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研究结论:重视地理学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国土空间规划根据时间要以流域空间为基础,要做好双评价工作,要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充实空间规划要素内容,根据问题导向、目标转导和治理,统筹发展与保护.
  • 摘要: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梳理和总结了不同时期的国土综合整治政策的演变历程;研究了天津市农村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特点及趋势,分析得出目前存在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整治项目分布分散、内容单一等问题;根据整治方向和重点的一致性将国土资源在空间上进行了分区,探索了天津市农村地区国土整治潜力和发展重点.基于农业现代化和农田生态建设两个角度,提出乡村振兴视角下天津市农村地区国土综合整治可采取产业引领型、良田改造型、景观田园型三种整治模式.
  • 摘要:研究目的:针对国内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暂处于试点阶段,有关管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究的情况,旨在通过江西省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实现合理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研究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制建议. 研究结果:江西省自然生态空间总面积为117924.67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66%,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重要高敏感区、中度重要敏感区和低重要低敏感区3种类型区. 研究结论:高重要高敏感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实施严格的区域准入措施;中度重要敏感区可依托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合理开展以维护、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经营活动;低重要低敏感区允许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展一定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减少污染排放,增强区域生态功能.全省16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基本位于高重要高敏感范围内.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可以为自然生态空间管制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推动管制工作的进行.
  •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构建空间用途管制纠错机制理论框架,为长江经济带权衡"开发"与"保护"关系、优化空间格局提供思路与方法.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比较法. 研究结果:空间错配是相对于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的理想配置状态的偏离.参与空间资源配置的主体有规划管理和使用岸线资源的政府部门,使用岸线资源的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等),以及岸线资源本身.参与主体功能之间的矛盾、结构的不兼容和过程的不规范或不合理导致不同类型的空间错配.针对不同类型的错配原因制定纠错路径,初步构建空间用途管制纠错机制理论框架. 研究结论:建议完善空间管控机制,创新用途管制纠错支持政策,加强用途管制监测评估.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提出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 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 研究结果:山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质环境安全体系不完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使经济社会发展失调.山西作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应从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着手,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全面推进农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以制度供给为支撑,深化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以农民受益为根本目的,共建共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果.系统整治、统筹管理,加大科学力度研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确保山西的环境安全、土地安全、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推进乡村振兴. 研究结论:按照"全区域整治、全要素保障"的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人居环境全域提升总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集约优先"的原则,对农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对高标准农田进行连片提质建设,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挂钩,对新农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保障,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统一治理修复.改善水土流失环境,推进流域生态保护,架构适宜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全力抓好乡村全域有机更新,努力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利用新格局,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美丽乡村加快建设.
  •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过程,分析制约其推进实施的不利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使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成为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推手和有效路径.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 研究结果: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统筹组织,编制整体规划;开展试点,发挥示范效应;整合要素,实行协同并进;加强协调,提供持续保障;建立机制,实施长效管护. 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合二为一,可以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摘要:当前,全面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是突破的重点.土地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管控机制成为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土地政策改革创新,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多元化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经济建设发展活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研究目的:本文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乡村产业用地政策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文明管护,深入推进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管护机制创新,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创新改革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管护机制,探索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突破、新措施和新途径.研究方法:资料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站位乡村振兴战略高度,落实城乡土地创新利用与转型管理的新政策,深化城乡土地政策制度改革,创新城乡土地统筹规划生态管护、整治管护机制,能够优化城乡土地生态管护空间,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转型利用,真正实现土地创新利用所要求的城乡一体化福祉增长,促进城乡空间优化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创新拓展相关配套的各项土地利用创新政策措施,助推城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现美丽乡村生态修复管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多赢的目标.研究结论:站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管护机制改革,既能有效增加耕地的面积,又能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更能优化土地空间,改变城乡面貌.深化对田、水、路、林、村等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管护改革,以城乡土地生态管护和综合整治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转变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空间优化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革创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改革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达到土地资源公共、共有、共享、共进,开拓出深化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管护机制改革创新的新途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研究目的: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开展城乡社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管控机制,倡导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本文探索创新改革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突破、新措施和新途径. 研究方法:理论资料与实证分析法. 研究结果:落实城乡土地创新利用与转型管理的新政策,深化城乡土地政策制度改革,实施城乡土地统筹规划生态修复综合整治修复机制,能够优化城乡土地生态修复空间,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转型,真正实现土地创新利用所要求的城乡一体化福祉增长,促进城乡空间优化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创新拓展相关配套的各项土地利用创新政策措施,精准助推城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现美丽乡村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多赢的目标. 研究结论:实施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改革,既能有效增加耕地的面积,又能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更能优化空间改变城乡面貌.以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改革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达到城乡土地公共、共有、共享、共进的新途径.无数的实践证明了,以科技创新手段,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管控引导,深化城乡土地政策制度改革,创新开展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能够卓有成效地促进城乡空间优化,振兴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嘉兴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围绕"全区域、全要素"核心概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统筹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以土地整治活动为平台,协同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关注农民意愿,进一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努力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研究分析嘉兴市"四百工程"行动方案,在探索耕地保护的新模式上求深化和突破.
  • 摘要:本调研报告通过对海宁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转收供盘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海宁市存在现有土地利用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不相适应、与转型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城乡融合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提出以整村清零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优化全市土地利用格局的设想,并探索实施"41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分析了当前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思路和方法,为加快推进三年行动指明了方向.
  • 摘要:2017年,嘉善县率先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按照"保护耕地、集约用地、结构优化、产业美化、农民增收"的原则,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形成了"保护耕地、结构优化、资源节化、产业美化、红利转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保四化"嘉善模式,并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创造了嘉善经验.
  • 摘要: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促进以田、水、路、林、村为主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同时影响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适度集聚、产业聚集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综合效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文以邛崃市冉义镇为例,测算土地综合整治前后农村居民点、路网、耕地和生态用地的形态、分布特征,分析评价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减少,共结余建设用地指标335.26hm2,空间分布集聚性显著增加,并集中分布于镇区及公路两侧,有效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成本;2)耕地总面积、平均斑块面积和集中连片性均增加,形状趋于规则,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和土地规模经营率达90%以上;3)冉义镇特有的"林盘"景观由33.83%的林地构成,"城乡增减挂钩"结余的335.26hm2建设用地指标中有46.06%都由林盘中的林地转化为耕地而来的,但是农用地也是绿色植物,也具有生态功能.总体而言,土地综合整治后的生产-生活-生态效益良好.
  • 摘要:研究目的:就宅基地复垦土壤质量差的问题,开展农业废弃物对复垦宅基地地力提升研究. 研究方法:在通过宅基地复垦而来的试验区使用不同农业废弃物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运用土壤学及土地生态学相关方法对地力提升效果进行分析测试. 研究结果: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复垦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含量,并且提高土地生产率和降低化肥施用量,最后总结提出六种农业废弃物宅基地复垦地力恢复与提升技术模式. 研究结论:复垦耕地地力修复和提升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结合,有助于实现复垦耕地的质量、数量和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 摘要:研究目的:针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面临的土地权利关系复杂、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低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困境,研究国际上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中国大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供借鉴思路与建议.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为主,运用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共收集44份文献资料,研究国际上城市土地再开发动因、组织模式及增值收益分配方式.研究结果:当前国际上城市土地再开发关注多目标、自愿性、规划导向、资金自平衡、公众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等原则.研究结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应注重统筹多目标,根据现实需求选择组织模式,土地收益捕获差别化和制度化.
  • 摘要:研究目的:从价值工程理论视角建立功能与成本的联系机制,测算武汉城市圈县域尺度耕地多功能保护的价值系数,分析耕地多功能保护有效性. 研究方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机会成本法和最适合区域法. 研究结果:①武汉城市圈耕地多功能呈现西部、北部较强,东部、南部较弱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生产功能西、中部和北部强,东、南部弱;社会功能东部最强,中、西部各市区较弱;生态功能东部、北部较强,南部及中部市区生态功能较弱.②各地级市市辖区耕地保护总成本较高,距离市区越远,耕地保护成本越低;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投入成本西低东高,社会功能投入成本西高东低;③同时考虑投入成本和机会成本时,城市中心区耕地多功能保护有效性不足,远城区较高;只考虑投入成本时,耕地多功能保护有效性最高的地区集中于西部,不足的地区集中于东部和南部,其他区县有效性较好,其中,生产功能保护有效性中西部最高,东部和南部不足,社会功能保护有效性最高和不足的区县相邻分布,生态功能保护有效性整体较低,西部和南部较多区县生态功能保护有效性不足. 研究结论:未来可对土地利用结构适当调整,改进耕地保护机制,提升耕地保护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耕地多功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武汉城市圈各区县耕地多功能协同发展.
  • 摘要:研究目的:从集约角度研究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效应,掌握全省11个设区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投入与区域生态环境产出之间的关系,为推动江西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研究方法:采用DEA模型,分别建立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区域生态效应和开发区用地效益—区域生态效应模型. 研究结果:2014年、2018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中均有6个设区市开发区在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两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值达到1,但两个年度在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两方面均有效的只有宜春市和吉安市. 研究结论: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性程度总体不高,土地集约利用投入与区域生态环境产出不协调,区域差异明显.
  • 摘要:乡村振兴和乡村转型是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热点,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和乡村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目的是探究资源枯竭型乡村转型的发展路径,此文以重庆市万盛凉风村为例,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出发,进行乡村转型发展评价,并基于DEA模型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其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总结出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转型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基于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凉风村转型发展总体情况向好;②乡村转型最重要的是产业转型;③"产业为重,推及全面"的发展模式值得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转型借鉴.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分析框架下的官员行为对资源利用的影响,为破解资源过度利用和效率低下困境提供思路; 研究方法:三维分析框架和SAP分析范式. 研究结果:在上级考核标准一定的情况下,晋升考核指标和官员晋升目标会对资源利用方式产生影响.为尽快达到晋升目的,同级不同地的官员会充分利用辖区内各种资源展开横向竞争,同地不同任的官员倾向选择"早出政绩、快出政绩",理性的短视行为不利于辖区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研究结论:当前土地指标分配的"嵌入式"制度实践有助于破解过度使用资源行为与土地利用效率偏低之间的矛盾,对促进中国大陆经济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研究目的:梳理嘉兴市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历史脉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深化完善的对策. 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法、部门调查法. 研究结果:嘉兴市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先后经历了协议出让、"招拍挂"出让、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标准地"出让四个阶段,工业用地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配置越来越精准,为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先租后让和弹性年限出让需深入推进;二是深化改革需上级制度支撑;三是创新举措需相关部门支持;四是批后监管需强化;五是差别化地价需防范廉政风险. 研究结论:为此,本文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一是全面推进"标准地"出让;二是全面推进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三是全面差别化地价政策"回头看";四是强化联合批后监管;五是全面督查考核.
  • 摘要:本调研报告通过对全市各类平台开展专题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平台优化提升重要性,结合嘉兴市土地资源禀赋条件和当前土地保障面临形势,提出土地要素重点向主平台集聚、控制约束一般平台、腾退盘活存量用地、妥善处理预征土地的土地要素优化路径及实施保障措施,以土地要素配置引导平台优化提升,通过平台优化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切实发挥土地要素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 摘要:土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保障之一,规上企业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嘉兴经开区土地资源紧张,供需矛盾突出.如何发挥土地政策杠杆作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土地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嘉兴经开区规上企业的行业类型、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系数、土地闲置率、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等,得出当前嘉兴经开区规上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行业发展优劣势、行业"标准地"控制值和目标值等情况,提出发展优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联合监管、做好招大引强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区域内建设用地、人口、经济状况,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建设用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分析人口、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预测其土地利用趋势特征.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工具开展策略互动的行为及其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关系.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和描述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①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更明显:扩张规模比策略互动不显著的城市高60.73%,并且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的城市中47.78%的城市截至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已经突破2020年规划控制指标.②地方政府在新增建设用地数量上的正向策略互动行为显著存在:相邻城市平均的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导致本地新增建设用地同向变化19.17%.③财政激励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土地错配加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④经济发展好的区域正向策略互动更明显,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也越严重. 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并且其策略互动是导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原因.
  • 摘要:以上海金山区与宁夏同心县两地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为例,分析两模式的异同,并探究其差异性的内在逻辑,最后指出现有模式仍需完善的地方.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两地区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模式的共性表现为相似的贷款供给主体及社会性风险,外在差异表现为政府职能、贷款需求主体及土地价值的不同,其内在差异为地方资源禀赋的差异.因此,各地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通过一定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本土化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虽然两模式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以下关键环节仍需完善: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赎回机制,建立专业的土地价值评估机构,构建规范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及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摘要:针对年度土地变更中出现的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两头增"的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课题组对部分县(市、区)的相关工作做了调研,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对城乡建设用地"两头增"的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同时也为正在实施的第三次国土调查奠定基础.建设用地“两头增”的情况存在的原因较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变更调查数据的不准确,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不到位。其存在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年度变更政策的应用以及日常地方的监管措施和政策执行力度等有着某些关系。为尽可能避免“两头增”的出现,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严控违法建设用地、加强基层组织的管理、城市发展所导致的建设用地增长。
  • 摘要: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4月15日对外公布《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土地、林权、草原湿地、矿权及海域水体等多种自然资源涉及法规,以具体测算林权及海域使用权为例,浅析相关项目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测算方法,为自然资源产权市场化行为及显化权益价值提供参考意见.
  • 摘要:文中构建"农地确权—水土保持投资—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黄土高原783户微观样本,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在总体上,农地确权有利于提高家庭农业生产效率,且总体效应为-0.0588;②农地确权对家庭农业生产效率损失的间接效应为-0.0550.农地确权通过促使农户家庭增加水保物质投资和水保人力投资来提高家庭农业生产效率.其中,水保人力投资的中介效应最大(-0.0402),水保物质投资次之(-0.0148).
  • 摘要:运用Jeffrey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2000-2006年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升城市用地扩张效益提供参考.结果 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较低且呈现差异化分布,仅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0.167)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0.151),各县区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与产业布局关系密切,2007年以后,各市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均有大幅升高.研究发现:政府需要利用差异化城市用地扩张政策,借鉴"两型社会"试验区成立后的有效措施,来巩固、提高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协调非国有经济发展,大力保护耕地,发展工业,引进优质外资,活跃土地市场,加大政府税收投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