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722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6篇、会议论文1100篇、专利文献372854篇;相关期刊1993种,包括中国经贸导刊、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理空间信息等;
相关会议761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原经济区环境保护暨大气环境与气候学术会议等;动态监测的相关文献由174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前、向锡炎、周浩宇等。
动态监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2854篇
占比:98.54%
总计:378390篇
动态监测
-研究学者
- 刘前
- 向锡炎
- 周浩宇
- 张磊
- 李勇
- 王磊
- 王超
- 等
- 张勇
- 张鹏
- 李伟
- 乔玉良
- 刘伟
- 刘洋
- 李莉
- 王琦
- 陈浩
- 刘芳
- 张敏
- 张涛
- 李娜
- 李建平
- 李鹏
- 杨武年
- 王军
- 王涛
- 吴迪
- 宋月君
- 张丽
- 李峰
- 王伟
- 王江源
- 王满
- 周磊
- 宋伟杰
- 崔伟宏
- 张伟
- 张俊
- 张增祥
- 张浩
- 朱庆凯
- 李强
- 李明
- 王平
- 严良俊
- 冯德俊
- 刘光磊
- 夏竹君
- 张帅
- 张建民
-
-
姚威
-
-
摘要:
目的 探讨孕期D二聚体(D-D)的动态监测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的治疗对促排卵助孕妊娠结局的改善作用.方法 以200例接受促排卵助孕妊娠患者为对象,根据处置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早期流产率、总流产率均低于对照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促排卵助孕妊娠患者动态监测D-D水平,指导不同妊娠期间LMWH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流产,提升活产率,改善妊娠结局.
-
-
黄灏
-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老旧房屋的结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确保房屋的安全使用,设计了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房屋结构安全动态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的运用,实现了对房屋的安全管理、监测和预警。本文以某工程实例为基础,深入探究剪切型结构房屋安全监测系统及其搭建应用。
-
-
刘洋;
陈强;
邹长春;
赵金环;
彭诚;
孙建业;
刘昌岭;
伍操为
-
-
摘要:
现阶段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采过程获得其空间分布变化的现场监测技术仍不完善。以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为基础,研发一套新的ERT阵列(由两组平行的垂向电极组合而成,每组阵列有24个环形电极)应用于水合物储层动态变化监测模拟实验。通过开展物理模拟实验,采用新的ERT方法对水合物生成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动态监测方法的应用效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92%的数据标准偏差小于5%,证实该装置获取的电学数据资料具有较高质量。通过对高阻介质模拟实验,发现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对ERT监测结果影响较小,成像结果显示饱含3.5%NaCl溶液的沉积物电阻率约为1Ω·m与阿尔奇公式计算所得电阻率基本一致,验证了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新的ERT方法有效地监测了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电阻率变化,平均电阻率随着水合物的生成从0.95Ω·m增大至1.95Ω·m并观察到"爬壁效应",证明其在水合物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并有助于实现对水合物饱和度空间分布的动态监测。研究成果为开展实验室内水合物生成和分解过程演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也有助于研发现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和设备。
-
-
阴飞飞
-
-
摘要:
我国的森林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量也明显偏大。部分情况下会存在过度追求林业经济效益,过度砍伐森林资源的现象,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这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严重不符。为了达成生态平衡和兼顾经济效益的目标,需要采取有效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措施,对于森林资源的储量信息和资源分布信息等进行综合调查,在明确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资源利用策略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同时满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对既有森林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前期的发展实践证实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应用的有利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下文主要针对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与发展。
-
-
刘艳玲;
杨斌;
钟晓裕
-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动态监测骨密度在椎体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医院收治的实施康复治疗的椎体骨折患者1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监测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6)与对照组(n=66),观察组进行双能骨密度仪动态监测,对照组实施双能骨密度仪非动态监测,对两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情况及治疗前后骨密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比例方面,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密度情况方面,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观察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体骨折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动态监测能够对其骨密度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地反映,有助于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
-
-
李昆
-
-
摘要:
近几年来,由于响应国家政策,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同时也让就业变成了另一个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问题。一些毕业大学生在此环境下难以就业,而学校也难以了解毕业后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这也增加了待毕业大学生的压力。因此,本文以大数据技术动态监测毕业生就业状况为基础,以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为目的,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
-
-
周吕;
李青逊;
权菲;
何永红;
陈宣羽;
李昕;
韦帮定
-
-
摘要:
以广西区内两处露天矿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监测,探讨低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矿产储量监测方面的应用,为矿产资源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基于ArcGIS和Context Capture两款软件,详细阐述了利用ArcGIS提取高程点进行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法矿区动用储量计算和基于Context Capture软件进行矿产储量计算的两种方法,并运用新兴技术与传统成熟技术结合的方法,实现对露天矿区的储量监测,最后在检验产品精度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完成两种方法的精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对两处矿区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监测,其误差百分比分别为6.17%、0.05%,相对误差均满足规范要求;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可用于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监测,该技术在简化作业流程的基础上,可以低成本、快速、动态地实现矿区动用储量的监测,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
-
-
-
摘要:
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550元。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16.9%。目前已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因灾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
-
郭千慧子;
汤伏全;
马婷;
柴成富
-
-
摘要:
西部黄土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大范围采煤沉陷对矿区耕地资源造成了显著的破坏性影响,但目前对于这种采动引起的耕地变化缺乏定量监测和系统研究。以黄土高原大佛寺煤矿为研究区,通过时序遥感影像分析矿区内主要农作物时序特征,利用增强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模型将Landsat影像和MODIS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构建研究区30 m分辨率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采用TIMESAT程序包中的S-G滤波法对其平滑重构,结合多光谱遥感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模型,获取研究时段内各期农耕地利用的时序数据。基于年度遥感数据,按照采煤扰动程度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采空区、沉陷区、间接影响区以及非开采影响区,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影响区内农耕地面积减少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揭示了黄土矿区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采煤沉陷对耕地的破坏及其相关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耕地的变化与煤炭资源开采紧密相关,随着采空区的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以采煤初期的减少幅度最大。不同采煤扰动影响区内耕地减少情况存在差异,减少幅度随着距采空区越远而逐渐降低,耕地面积减少情况主要发生在沉陷边界以及地形变化处。此外采空区、沉陷区内耕地生产能力及农作物长势情况均较采矿前有所下降,而在煤炭开采的同时,人为干预保护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煤矿区耕地资源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
闫正和
-
-
摘要:
为实现水平井段沿程产出剖面及油水两相持率的连续监测,从电学、声学、光学等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水平井产出剖面光纤监测方法和示踪剂监测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将传感器或示踪剂预置在完井管柱上,可实现水平井产出的连续监测。光纤监测方法在X23-A20H1井首次实现了每米水平井段油水产出剖面高精度的实时和全油井生命周期的连续监测;示踪剂监测方法首次在L11-C7H3井的5个封隔水平段油水产出剖面进行了2~3年的连续监测,效果良好。该方法为水平井段水淹分析、剩余油分布研究和水平井出水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直接而又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为不具备传统送入式测试法作业条件的水平井各相产出剖面监测成为可能。
-
-
张雅琼;
聂忆黄;
熊文成;
屈冉;
娄启佳;
滕佳华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线性工程项目路线长,穿越多个地区,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传统地面环境调查很难全面、真实反映全线环境状况.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大范围、多时相的特点,对线性工程环境监管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基于典型线性工程-兴渝铁路施工前、施工中、运营后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采用高分影像融合、GIS空间分析、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等方法,提取了线性工程施工扰动斑块,并对施工扰动区域在线路运营后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结果可为线性工程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
-
Zhang Liang;
张亮;
WuZangyuan;
伍藏原;
MengXuemin;
孟学敏;
FanJiawei;
范家伟;
HuangLan;
黄兰;
FanJ
- 《2020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20)》
| 2020年
-
摘要:
塔里木油田东河1石炭系油藏自2014年至今转为注气开发模式,是国内首个深层、高温、高盐油藏注天然气混相驱油试验,针对油藏开发阶段的变化、开发方式的转变,需求适时发展、完善相应的动态监测技术.通过建立深层注气开发油藏的动态监测体系,落实注入气地层是否混相,评价注气驱替前缘,确定平面气驱优势方向,验证纵向重力气驱稳定性,判断注气是否气窜,为深层油藏注气开发效果评价、及时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动态监测结果及认识,按照“平面注采均衡、纵向界面稳定、存气率最大化”的原则开展注采优化调整工作,截止2020年2月,东河1石炭系油藏累计注气4.3亿方,累计增油35.6万吨,实现了原油产量止跌企稳、连续五年稳产,成为塔里木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成功经验的关键支撑.
-
-
李丹丹
- 《2019年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技术交流大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西北油田动态监测工作为完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升监测资料对现场的指导意义,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围绕动态监测智能数据库的建设,介绍了西北油田动态监测工作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现状及目标,以及智能油田建设过程中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具体应用,为全面实现油田业务智能化提供技术手段和有力支撑.
-
-
石晓峰;
王朝辉;
王哲淑
-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为开展主体功能区动态监测,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研究根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江苏省情,针对江苏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构建了包括4个指标组和10个指标项的监测评价体系框架,并这套评价体系为基础获取了农产品主产区2016-2018年动态监测数据,形成了形成科学客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监测成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运行实施和合理修订提供依据,为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
-
刘善磊;
李梦梦
-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围绕江苏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开展了省级特色小镇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首先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地理空间的省级特色小镇监测指标体系,接着通过基于地理实体的多源矢量空间数据匹配技术,从多个维度和层次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整合与融合,进而研发了特色小镇实景三维动态监测系统.该研究在全国首创性提出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比对性分析,为省政府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科学依据,是将新型基础测绘服务落到实处的一次有益探索,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
-
-
-
侍炯;
朱卫东;
刘鲁燕;
刘志国;
栾奎峰;
冯贵平
- 《海洋开发与管理第二届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施工阶段监视监测是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重要监测阶段.滨海湿地公园项目分项工程内容较多,设计多为不规则,在面积测量方面精度不高,效率较低,给施工阶段监测带来了困难.文章提出基于无人机获取影像进行项目的监视监测,无人机影像分辨率高、效率高、精度高,在此类用海项目中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