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1133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05篇、会议论文624篇、专利文献3904篇;相关期刊1854种,包括电脑知识与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等;
相关会议398种,包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分类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12届全国学术年会等;机器学习的相关文献由2548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志华、陈兆乾、陶卿等。
机器学习
-研究学者
- 周志华
- 陈兆乾
- 陶卿
- 王磊
- 郭茂祖
- 李静
- 苏国韶
- 姜远
- 王伟
- 王斌
- 陈世福
- 兰远东
- 张恒喜
- 李波
- 武永成
- 王俊
- 陈俊杰
- 黎铭
- 张凯
- 张研
- 李凡长
- 洪家荣
- 焦李成
- 燕柳斌
- 王进
- 何劲松
- 刘伟
- 刘嘉勇
- 刘畅
- 史忠植
- 周永章
- 张峰
- 张涛
- 朱家元
- 李洋
- 杨波
- 王凯
- 王勇
- 王敏
- 王昊
- 王涛
- 王鹏
- 陈伟
- 高阳
- 刘洋
- 张志斌
- 张燕平
- 张璐
- 张磊
- 徐凯
-
-
杨旭;
李永华;
盖增喜
- 《世界地震译丛》
| 2021年
-
摘要:
理解并预测多尺度、高维度和非线性的地震学现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科学任务.与日俱增的海量观测数据降低了信息收集和信息解读之间的耦合程度,增加了信息解读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伴随大数据一同来临的还有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突出的隐式关系提取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推动着研究学者们不断将机器学习的应用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地震学中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应用范围,讨论了人工智能与地震数据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
-
陈结;
高靖宽;
蒲源源;
姜德义;
齐庆新;
文志杰;
孙启龙;
陈林林
-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 2021年
-
摘要:
传统冲击地压预警预测送常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监测冲击地压的一些前兆信号,采用人为定义和提取参数的综合指数法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目前,研究人员尝试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克服传统冲击地压长期预测所带来的问题,送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长期预测和短期预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机器学习方法、冲击地压短期预警及长期预测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同时分析了传统的经验驱动和机理驱动与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在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方面的联系与差异,最后,总结机器学习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对未来冲击地压预测预防的技术进行展望.
-
-
陈结;
高靖宽;
蒲源源;
姜德义;
齐庆新;
文志杰;
孙启龙;
陈林林
-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 2021年
-
摘要:
传统冲击地压预警预测通常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监测冲击地压的一些前兆信号,采用人为定义和提取参数的综合指数法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目前,研究人员尝试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克服传统冲击地压长期预测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长期预测和短期预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机器学习方法、冲击地压短期预警及长期预测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同时分析了传统的经验驱动和机理驱动与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在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方面的联系与差异,最后,总结机器学习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对未来冲击地压预测预防的技术进行展望。
-
-
杨旭;
李永华;
盖增喜
-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 2021年
-
摘要:
理解并预测多尺度、高维度和非线性的地震学现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科学任务.与日俱增的海量观测数据降低了信息收集和信息解读之间的耦合程度,增加了信息解读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伴随大数据一同来临的还有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突出的隐式关系提取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推动着研究学者们不断将机器学习的应用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地震学中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应用范围,讨论了人工智能与地震数据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
-
-
-
-
-
-
-
江日念;
林霞;
龚仁彬
- 《2019年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技术交流大会》
| 2019年
-
摘要:
为了验证机器学习在储层裂缝预测中的有效性,阐述了多元逻辑回归(MLR)、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深度神经网络(DNN)、XGBoost算法,并使用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安棚油田安1井和安2井7种测井资料的34个样本进行裂缝预测.结果显示,输入测井参数与裂缝预测结果存在非线性关系,除多元逻辑回归、决策树、XGBoost外,支持向量机、深度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均达到了100%的准确率.其中多元逻辑回归、决策树、XGBoost、随机森林能够表达样本特征的重要程度,为特征筛选和特征降维提供参考.
-
-
Ji Huang;
黄骥
- 《2019中国医学装备大会》
| 2019年
-
摘要:
超声图像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具有对比度低的特点,同时存在散斑、伪影等干扰因素,增加了医生对感兴趣区域定位识别的难度.感兴趣区域的定位识别规律往往较复杂,需要从大量的数据中才能总结.图像识别算法可以在临床上辅助医生定位识别感兴趣区域,而机器学习是一种能够总结数据规律并能用于预测数据的技术.如此,学者可以免于低效重复劳动,医生可以受益于医疗智能化.
-
-
-
林文孝;
郑贵德
- 《2019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水电是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水电水情主要受到天气影响,水库水位短期预测可以借助天气预报预测,但中长期预测仍然是个问题,预测准确度无法达到预期.一种常用的水库水位预测方法是根据水库水位监测的历史数据做统计分析,虽然水库水位本身已经隐含了天气等因素,但仅依据水位自身数据预测还是无法满足预测准确度的需要,从目前已有的预测效果来看,最上游水库水位预测相对稳定,但对下游水库来说,由于水库水流之间相互影响,水库水位预测比较复杂,预测稳定度不好.提出一种对水库水位预测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能够客观考虑各水库的上下游关联及影响,并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包括关联分析及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特征及记忆能力预测分析技术,更加准确地预测水库水位,为中长期发电计划提供有效辅助.
-
-
LIU Peng;
刘鹏
- 《2019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
| 2019年
-
摘要:
医疗保险基金在社会稳定与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提高中所承担的作用日益重要.基金审计所面对的是医疗机构几何级增长的"知识密集型"各类医学数据,传统的骗保行为甄别统计分析方法无法适用此类多样性与非结构化数据应用场景,必然导致探索以机器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应用.围绕电子病历文本关联规则挖掘问题,探索利用Spark机器学习技术对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在电子病历文本表达数据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医疗保险欺诈行为审计系统的核心逻辑,用以深层次分析医疗机构和患者双维度挖掘效果.
-
-
宋炜;
王克丁;
范文震;
牛悦
- 《2019年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技术交流大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密度的含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with noise,DBSCAN)聚类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初至进行自动拾取.自动拾取需要在经过线性动校正的炮集中进行,并对初至波形进行预处理以满足聚类分析.通过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鲁棒性和数值稳定性,计算效率较高,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能够节省大量人力,提高处理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
-
刘宇波;
林文强;
邓巧明;
梁凌宇
- 《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年来,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热潮再度涌现.随着人工智能与不同行业的融合,各种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不断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以建筑形态生成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建筑方案多样化的思路和方法.以柏林自由大学为研究案例,通过解析柏林自由大学的构成规律实现建筑形态的数据化与可视化建模,以人工数据增广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具有柏林自由大学建筑形态特点的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结合MATLAB以及GH等工具,本文训练了一个浅层神经网络模型,探索多样化建筑形态自动生成的潜力.通过对生成结果的可视化与分析,本文发现充分利用建筑形态数据的先验信息,针对任务特点构建紧凑形态表征能使神经网络获得更好的建筑形态生成效果.
-
-
-
Huang Jia;
黄佳;
Li Jun;
李军;
Yang Zhikun;
杨志坤;
Zhou Wensheng;
周文胜
-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将我国自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于安全监测意义重大,其具有精度高、全天候等优点,相关技术及应用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在桥梁、地灾、大坝、楼宇等的安全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基于北斗的安全监测应用还存在手段单一、未达到平台化及体系化的要求、灾害预警的可靠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北斗在安全监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为克服上述问题,亟待开展基于北斗的安全监测创新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对基于北斗的安全监测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区域级综合安全监测应用技术体系,实现了安全监测的平台化和体系化;研究区域级的监测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解算传统监测系统区域及行业共享程度低的问题;研究安全监测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提升现有监测预警模型可靠性.该创新应用体系克服了当前安全监测系统的不足,在地灾、桥梁、大坝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Huang Jia;
黄佳;
Li Jun;
李军;
Yang Zhikun;
杨志坤;
Zhou Wensheng;
周文胜
-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将我国自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于安全监测意义重大,其具有精度高、全天候等优点,相关技术及应用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在桥梁、地灾、大坝、楼宇等的安全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基于北斗的安全监测应用还存在手段单一、未达到平台化及体系化的要求、灾害预警的可靠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北斗在安全监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为克服上述问题,亟待开展基于北斗的安全监测创新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对基于北斗的安全监测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区域级综合安全监测应用技术体系,实现了安全监测的平台化和体系化;研究区域级的监测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解算传统监测系统区域及行业共享程度低的问题;研究安全监测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提升现有监测预警模型可靠性.该创新应用体系克服了当前安全监测系统的不足,在地灾、桥梁、大坝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