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滨海湿地

滨海湿地

滨海湿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45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2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9692篇;相关期刊309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第十八届中国遥测遥控科技大会等;滨海湿地的相关文献由1993位作者贡献,包括崔保山、叶思源、崔丽娟等。

滨海湿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2 占比:6.54%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9692 占比:92.91%

总计:10432篇

滨海湿地—发文趋势图

滨海湿地

-研究学者

  • 崔保山
  • 叶思源
  • 崔丽娟
  • 张绪良
  • 李伟
  • 马旭
  • 袁红明
  • 谷东起
  • 吴明
  • 张晓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一; 仲启铖; 张桂莲; 王开运; 郑思俊; 王小玲; 何晶; 李德志
    • 摘要: 全球变暖对滨海湿地植物细根的影响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以长江口崇明东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为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箱法进行模拟升温。于2019年5—10月,结合微根管法和根钻法,对0—40 cm土层细根(直径≤2 mm芦苇须根)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比根长、比表面积、平均直径和生物量等指标开展连续观测,并计算其净生长速率和周转速率,分析气温升高对芦苇湿地细根形态特征和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升温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细根的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生物量,且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而对比根长、比表面积无显著影响。升温显著增强了0—40 cm土层细根的净生长速率,且使其季节变异性加大。升温显著提高了10—40 cm土层细根的周转速率,但在0—10 cm土层影响不显著。总之,升温显著提高了芦苇湿地细根的总量和生长速率,改变其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格局,但对其水分和养分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升温使细根周转速率加快,同时使参与周转的细根总量增加,导致各土层特别是0—20 cm土层根源有机碳输入显著增加,这可能会深刻影响芦苇湿地的土壤碳平衡。
    • 宋铁红; 陈家旭; 王立冬; 吴秋堂; 吴梦迪; 韩广轩; 王光美; 管博
    • 摘要: 借助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长期刈割科研实验平台,探讨了近3年来的冬季,不同刈割处理(自然保留、刈割移除、刈割归还)分别对芦苇湿地秋季及次年春季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9月(秋季),土壤的电导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升高,表层显著低于中、下层;土壤总氮、总碳、有机质以及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显著降低;与自然保留处理相比,刈割归还和刈割移除处理后下层土壤总氮、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减少28.30%、30.19%和29.32%、27.11%;刈割移除和刈割归还处理下土壤表层蔗糖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而表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2021年3月(春季),刈割移除处理的土壤电导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他指标的整体趋势与2020年9月的采样结果基本相同。综上结果表明:短期内刈割处理不会显著影响芦苇湿地的土壤健康。
    • 辛福萌; 吕笑非; 徐琳雅; 李昊泽; 杨瑜周; 张玉楠; 江梦颖; 戚可欣
    • 摘要: 以杭州湾滨海围垦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围垦年限(50、100、300、500、700、1000、2000年)的农田土壤重金属铬(Cr)、镉(Cd)、铅(Pb)、锌(Zn)、铜(Cu)、镍(Ni)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地累积指数(I _(geo))法、内梅罗(Nemoro)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在不同围垦年限农田土壤中的变化趋势相似,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pH、电导率、总磷含量呈负相关,与总碳、总氮含量呈正相关;各重金属元素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跨度长达2000年的围垦时间梯度更准确地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变化规律,为促进杭州湾滨海湿地农田高效可持续发展利用、把握杭州大湾区建设整体污染状况、实现对围垦滩涂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王炳臣; 匡少平; 郑阳; 史大磊; 赵海涛; 于贞贞; 赵常兵; 程飞
    • 摘要: 盐地碱蓬是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起点和核心,其原生修复在土壤改良和微生物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仍未可知。因此,本研究开展了盐地碱蓬修复土壤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分析,借助理化性质检测和高通量手段进行了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滨海湿地土壤均呈碱性(pH=7.92~8.45),盐度含量较高(>30.98‰)且非植被区土壤有明显的结晶盐(>45.26‰)。细菌方面,岸边碱蓬以Muribaculaceae(14.81%)和Helicobacter(8.00%)为主,盐土碱蓬以Marinobacter(20.19%)和Halomonas(7.15%)为主,核心修复土壤以Muribaculaceae(9.37%)、Inhella(8.61%)和Halanaerobium(8.25%)为主;非植被覆盖的高盐土、近岸河边与河边过渡区主要以Marinobacter(5.75%~17.91%)、Halomonas(9.01%~10.92%)、Muribaculaceae(5.91%~10.26%)为主;植被覆盖导致细菌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P=0.05)。古菌方面,植被区主要以Salinigranum(10.00%~34.17%)、Halorubrum(12.1%~29.33%)和Halogranum(1.42%~7.70%)为主;非植被区主要以Halolamina(6.97%~20.25%)、Halogranum(2.06%~26.86%)和Halorubrum(12.54%~21.54%)为主。借助CCA、PCoA、韦恩图和功能预测发现,盐地碱蓬定植导致细菌(22.6%)、古菌(29.5%)组成存在差异,盐分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植被根植后菌群更加多样且元素循环出现,非植被区中微生物组成相近但存在潜在竞争。所以,植被修复能有效实现土壤生态功能恢复,而修复前的土壤中微生物却为污染物降解和抗菌素开发提供了种质资源。
    • 摘要: 2022年2月2日,是第26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湿地是水的载体,水是湿地灵魂。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拥有除滨海湿地之外的所有湿地类型。你知道四川的湿地面积有多大吗?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四川现有湿地123.08万公顷(1846.14万亩)。其中,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0.07万亩),占0.004%;灌丛沼泽8.79万公顷(131.83万亩),占7.14%;沼泽草地91.28万公顷(1369.13万亩),占74.16%;内陆滩涂6.26万公顷(93.84万亩),占5.08%;沼泽地16.75万公顷(251.27万亩),占13.61%。
    • 徐杨
    • 摘要: 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当“减排”与“固碳”双管齐下。中国蓝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极具特色。尤其是滨海湿地,它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主要包括红树林、海草床以及盐沼,它以微弱的植物生物覆盖量,占据了海洋50%以上的碳储量。由此可见,科学利用海洋蓝碳固碳与储碳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推进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乃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有不容小觑的意义。对于“双碳”目标的稳步实现,中国应加强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科学研究,构筑科学的蓝碳核算标准与评估体系,推动国际蓝碳合作与交易,加强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的宣传教育。
    • 许诺言; 卢欣
    • 摘要: 鸟类的迁徙通常遵循既定的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是全球九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为了适应长距离的迁飞,此迁徙路线上的鸟类需要在一系列的迁徙中转站停歇、捕食并积蓄能量。我国黄渤海滨海湿地区域广泛存在的潮间带滩涂栖息地,为EAAF迁徙路线的鸻鹬类提供了重要的迁徙中转站包括临时休息地和能量补给地。近年来该迁徙路线上的鸻鹬类种群数量的急速锐减,主要归因于此区域滨海湿地遭到破坏以及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鸻鹬类栖息地功能的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为保护鸻鹬类的物种数量不至进一步减少甚至灭绝,亟需对它们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尤需对它们的迁徙与保护生物学进行研究。本文将上述研究的各个方面综述如下。
    • 刘志君; 崔丽娟; 李伟; 李晶; 雷茵茹; 朱怡诺; 王汝苗; 窦志国
    • 摘要: 探明滨海湿地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及多样性,对于理解滨海湿地氮素循环以及反硝化引起的N_(2)O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盐城滨海湿地入侵3年、17年、31年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并以本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作为对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土壤深度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探讨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滨海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入侵种互花米草导致盐城滨海湿地土壤反硝化细菌多样性较本地物种芦苇降低,且在不同土壤深度中反硝化细菌多样性均表现为随着入侵年限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互花米草以及芦苇群落在不同土壤深度均存在特有反硝化细菌,其中嗜氢菌属(Hydrogenophilus)、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在不同土壤深度中均表现为随着入侵时间增加而增加。盐城滨海湿地土壤反硝化细菌结构变化同时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在0—20 cm土壤深度主控因子为盐度、pH和总有机碳;在20—40 cm土壤深度主控因子为盐度、含水率、总有机碳、总碳。该研究可为深化研究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反硝化功能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赵赛帅; 陈海珍; 李璐; 吴亚文; 章璐
    • 摘要: 以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为研究区,结合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选取了1992—2017年间的6个时期的影像,构建了适应研究区特点的多种影像特征指数,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结合Circos图实现土地利用转移可视化,分析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演化过程及其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特征指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结果较佳,总体精度达到85.43%(2004年)和87.43%(2014年),同时结合Circos图直观显示土地利用变化方向。本研究方法可为杭州湾滨海湿地潮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 陈鹭真
    • 摘要: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滨海蓝碳的重要组成,其沉积物碳埋藏远高于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沉积物碳埋藏速率(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CAR)是衡量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关键指标,其定量测量方法是蓝碳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文章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常用的CAR测定方法,重点综述了地表高程-标志层监测体系(surface elevation table-marker horizon, SET)的原理及其在滨海湿地沉积速率监测和CAR计量中的应用,讨论了CAR和储量差分法在滨海蓝碳碳收支评估中的应用。SET监测体系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最高精度要求,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我国滨海湿地SET监测站点的布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滨海湿地的碳收支清单编制,为国家碳中和战略提供基础观测数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