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
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

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15-09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科协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后,为了充分了解阳宗海渔业资源的情况,项目组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别用地笼和丝网对阳宗海水域鱼类资源开展了6次调查,共收集到鱼类19种,经鉴定分隶于6目11科20属.通过其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地笼和丝网所捕获鱼类的多样性为1.0849和0.9101.阳宗海中鱼类多样性较差,种类分布不均,其状况令人担忧,应加强对阳宗海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 摘要:湿地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受人类活动干扰加剧,湿地存在功能退化、面积缩小、污染严重等突出现象,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逐渐提上议程.本文通过调查永康市湿地资源现状,全面了解湿地分布类型和生态特征,分析湿地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 摘要: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包括1条干流和5条支流,流域面积覆盖整个主城区.针对南明河水环境现状,北控水务基于深入充分的污染源调研与分析,制订了系统、科学、高效的总体治理方案.工程第一阶段历时半年,对南明河干流和5条支流采取截污治污、河道疏浚、景观营造、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南明河治理段水质有效提升、沿河景观明显改善、生态初步恢复,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典型成功案例.
  • 摘要:千岛湖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淡水人工湖和重要水源地.千岛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千岛湖水资源利用现状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消落带治理是一个待开拓的领域,由于风化基岩消落带的生态条件十分恶劣,开展千岛湖风化基岩消落带的湿地植被重建,要在全面揭示消落带水位涨落梯度与自然植被消长规律的基础上,从湿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出发,选择优良的植物和优化的配置方式,采用植物材料与工程辅助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可以达到较好的结果.
  • 摘要:2014年,淮河流域南四湖地区降雨偏少,旱情严峻,南四湖下级湖水位降至生态水位以下,濒临干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8月1日,国家防总下达实施南四湖生态应急调水的通知.自8月5日至8月24日经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由江苏省蔺家坝泵站向南四湖下级湖调水,历时20d,累计调入下级湖水量8069万m3,缓解了南四湖生态危机、航运、养殖等严重问题.调水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 摘要:本文介绍了诸暨市白塔湖生态湿地的自然概况和治理工程的实施情况,分析了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与周边4万余村民直接毗连,通过这几年来湿地的保护和公园的建设,白塔湖湿地已成为了当地群众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们有了热爱家园的自豪感,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同时,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主动让利于社会,通过对本地居民、学生实行免票、为各类生态活动无偿提供场地等方式,增强了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 摘要:通过对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经验分析,浙江省各级政府对湿地保护越来越重视.湿地作为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污染控制、生态旅游、生态研究和生态科普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湿地、关注生态就是关注人类自己,人类要进一步正确认识湿地对生态修复保护及发展的重要性,坚决制止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摘要:通过对升金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分析了环境破坏现状,剖析了制约因素,提出资源整体利用的思考.认为推进升金湖资源整体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即:着力构建和谐健康发展环境,着力编制科学高端总体规划,着力夯实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着力宣传吸引客商建设投资.
  • 摘要:湿地的存在对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立湿地公园能够有效保护湿地物种,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但目前在湿地园区的开发和利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阜阳市湿地园区开发保护为例,提出要理顺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大保护管理资金投入,加强湿地宣传教育,创新保护管理模式,控制水源污染来源,以期为当前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和相关责任部门及单位构成了湖泊(湿地)保护的管理格局一体制,其工作的运行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等形成了湖泊(湿地)保护的基本模式—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与机制是解决"谁来保护湖泊"和"怎样保护湖泊"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对于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①优化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环保主抓,部门协作,建立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科学体制;②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湖白(湿地)生态保护项目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实现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的有力支撑;③建立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保障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的制度化、社会化.
  • 摘要:江西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为新余市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内由河流、蓄水区、库塘、泉眼和水田构成了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在其流域内煤、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也相对较丰富,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基于孔目江流域内矿业开发和环境问题现状,从对流域内无主矿山的治理入手,寻求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治理工程结合地灾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采用矸石清运、平整、修筑挡土墙、截排水沟、植被恢复等手段,治理后达到了预期生态修复目的,效果良好.项目的实施为解决类似湿地流域内由矿业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 摘要: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功能复合的城市湿地公园,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注重生态修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基石.本文阐述了湿地公园概况,分析了湿地资源类型、面积及其成因和演替过程,以及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湿地的修复策略.
  • 摘要:杭嘉湖平原水文巡测是为了计算杭嘉湖平原河网进出水量,了解省际之间水量交换情况的重要水文工作.通过对感潮河水量分析的方法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准确而又高效的水量分析方法.
  • 摘要:本文概述了沈阳市的湿地现状以及沈阳市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沈阳市湿地资源现状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生态系统评估和监测机制,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湿地,水库、湖泊及周边湿地治理与保护,加强湿地的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加强立法执法,规范生态旅游,加强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力度,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将NOAH-LSM陆面模式中水文过程改进的GRAPES模式和原GRAPES模型,分别和新安江模型进行单向耦合,选取淮河上游王家坝试验流域进行个例试验,结果表明:改进NOAH-LSM水文过程的GRAPES模式预报降水驱动新安江模型模拟的洪水过程,在洪量相对误差、洪峰相对误差、确定性系数上好于利用GRAPES模式驱动新安江模型模拟的结果,证明改进后模式由于对陆面水文过程进行更加精细及合理的描述,对试验内降水落区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本次试验也是为利用水文模型对降水落区进行检验提供尝试性研究.
  • 摘要:暴雨诱发的山洪灾害具有发生突然、破坏力强特点,确定山洪致灾临界雨量有助于实现对暴雨诱发山洪灾害的有效预警和及时预防,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东是山洪灾害易发、多发区域,本文基于德国Geomer公司开发FloodArea洪水淹没模型,结合气象、水文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对茂名高州市马贵河流域2010年发生的"9.21"特大山洪过程进行了模拟和校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基于FloodArea模型模拟了马贵河流域不同降水历时、不同重新期水平下的洪水淹没过程模拟,最后,根据淹没模拟结果对山洪预警点降水条件与最大淹没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进而确定不同降水历时、不同风险等级的致灾临界雨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FloodArea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暴雨诱发的山洪淹没过程,根据其淹没模拟结果能够推算出较为合理的不同历时、不同风险等级条件下的山洪致灾临界雨量,对于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摘要:将辽宁境内长538km的辽河干流区域直至辽河口地区全部划为辽河保护区,成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统一行使河流管理.在保护区内设定16个监测区域,开展辽河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主要监测河流鱼类、浮游动物,河滩地植物、鸟类迁徙种类及其栖息地,动物、昆虫等,通过逐年变化分析,揭示辽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变化,为辽河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依据.
  • 摘要:在洪水预报中引入数值天气预报可以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集合预报考虑了初始场的不确定性和模式的不确定性,避免"单一"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结果易存在的预报误区.本文以ECMWF集合预报驱动构建的水文与水力学耦合的考虑行蓄洪区调度的流域洪水预报模型进行淮河2007年大洪水预报试验新安江模型用于降雨径流计算、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用于河道洪水演算,建立淮河具有行蓄洪区流域洪水集合预报模型,探索对洪水预报预见期的延长效果.为了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地面雨量计观测降水驱动构建的洪水预报模型进行效果比对.结果表明,基于ECMWF集合预报驱动的洪水预报预见期延长了72~120h,证明了ECMWF集合预报可以应用于洪水预报及早期预警.
  • 摘要:根据浙江滨海湿地提供服务的特点,建立了海水养殖、生产原盐、沿海岛屿旅游3个直接使用价值指标和固碳释氧、水质净化、护岸促淤、提供生境4个间接使用价值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12年为评价基准年份,对浙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经济价值为1157.11×108元,占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的3.34%,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805.16×108元,间接使用价值为351.95×108元;旅游功能价值最大,达675.16×108元,占滨海湿地生态经济总价值的58.35%,其次为促淤、养殖和护岸,分别为214.54×108元、129.34×108元、109.07×108元,各占滨海湿地生态经济总价值的18.54%、11.18%和9.43%.
  • 摘要:针对温州永兴基地的红树林人工湿地-海水养殖耦合系统,开展土壤氮素循环研究.采用PVC顶盖埋管法研究氮的矿化速率及土壤垂直面氮素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探讨红树林人工湿地在耦合海水养殖系统中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水分条件是影响红树林人工湿地土壤氮矿化速率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土壤深度和温度;此外,有机氮矿化速率还受养殖污水的灌溉和排干过程影响,定期排水对人工湿地土壤氮形态转化具有促进作用.
  • 摘要:以武汉市某大型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污水处理厂2011年~2014年的监测和分析数据系统研究了水温、进水碳氮比、内外回流比等因素对A-O工艺硝化、反硝化反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低于9.4℃时硝化、反硝化效率将显著降低,随着水温的升高(>18℃),脱氮效率将保持稳定;进水碳氮比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2.1-2.9),但在远低于设计值和理论值的情况下反硝化效率最高仅为66%;较大的内回流比在提供硝酸盐氮的同时,也给缺氧池带来高浓度的DO和降低缺氧池的进水有机碳浓度,减小内回流比和提高外回流比可有效提高脱氮效率.
  • 摘要:为合理开展面源污染控制,完善洱海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不断改善洱海水质,本文以洱海流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罗时江河口湿地为例,介绍湿地生态系统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评价其区域适用性、系统运行效果,分析生态环境效益.结果表明:罗时江河口湿地的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顺应当地水污染处理需求,对水体中不同的污染物均有一定的削减效果,年去除率十分理想,对河流水质的改善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湿地保护与管理不到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摘要:淀山湖是太湖流域第二大省界湖泊,湖泊面积62工作km2,平均水深2.1m,最大水深3.59m.淀山湖是上海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它的水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淀山湖入湖污染源为上游来水带来污染负荷和本地工业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染等排放.根据2007-2014年淀山湖湖体每月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等水质资料和青浦区气象局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特征值比较法分析了淀山湖湖体CODMn、NH3-N、TN、TP等水质资料变化规律及温度、降水、日照等对水质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1)淀山湖CODMn、NH3-N、TN和TP有季节变化,CODMn浓度4~9月较高,10月~翌年3月较低;NH3-N、TN浓度最高时段2~4月,7~10月为最低时段;TP浓度最高值出现在7~8月,10月~翌年5月份为较低时段.(2)淀山湖CODMn、NH3-N、TN和Tp浓度呈下降趋势.(3)气象条件影响淀山湖湖体水质.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影响NH3-N、TN和TP浓度,平均气温高、日照时数多,NH3-N、TN浓度降低,相反平均气温低、日照时数少,NH3-N、TN浓度升高;平均气温高,也会使TP浓度上升,平均气温低,TP浓度降低.降水对水体中CODMn、NH3-N和TN等浓度有稀释作用,降水量多的月份,浓度偏低,相反降水量少的月份容易使浓度偏高;降水量多的月份,总磷浓度偏高.
  • 摘要:2015年7月,在牛栏江引水入滇池工程成功引水补给滇池情况下,在滇池外海北岸集中爆发蓝藻水华.从蓝藻在滇池中的位置分布,结合滇池自身特殊地理环境,分析滇池蓝藻爆发原因,为遏制蓝藻大规模爆发、探寻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分析表明:富营养化程度高、补给水量不足、水体流动性差、水体置换缓慢、水温升高和特殊的位置是滇池北岸爆发蓝藻的主要原因.单一使用一种方法很难完全杀灭或控制住蓝藻,而联合采用加大补水量、蓝藻收集排放及水体置换通道工程建设、灵活调度、放养滤食性鱼类等多种方法则可以使蓝藻的浓度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动态平衡,有效防止蓝藻水华现象.
  • 摘要:有关阳宗海浮游生物的研究近年来仅见一些零星的报道,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后,对阳宗海生态系统现状及对水质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实现水资源与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积极有益的探索,项目组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间对阳宗海浮游生物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包括阳宗海浮游生物组成及特征、平均生物量等内容的探讨,所得数据和分析能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治理阳宗海砷污染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鄱阳湖流域主要地表水体近十年来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五河”水系Ⅰ、Ⅱ类水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Ⅲ类水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水质呈变差趋势,且其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鄱阳湖水质总体上呈变差趋势,且其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氨氮和总氮,主要分布在赣江、信江、乐安河人湖口及都昌、鄱阳沿湖岸边。同时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样品中有78个检出有机指标,检出率17.97%,超标率最高为苯并(a)芘,超标率为0.92%,呈现检出率高,超标率低现象,无机常规指标以铁锰为主,无机毒理指标以硝酸盐及碘化物为主;地下水污染主要体现为酸化及“三氮”污染,受地质环境背景与人类活动影响所致。针对区域污染特征,本文对水环境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 摘要:以上虞滨海新城建设的人工湖为研究对象,分析规划水源的水质条件和源水预处理试验效果;在当前外围水源难以满足湖泊水质目标的情况下,提出对湖泊水体进行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结合湖泊形态特征,提出了由湖区外循环、湖区内循环和湖区生态防治系统组成的湖区水质净化系统.
  • 摘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以杭州和睦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核心区、核心区上游、核心区下游的监测结果,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pH和DO除个别测点外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要求;核心区受有机污染的影响较少,基本能够Ⅲ类标准要求,但和睦湿地地表水的氨氮、总氮、总磷浓度含量较高,远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从和睦湿地地表水评价结果看,核心区上游污染程度大于核心区.和睦湿地环境破坏程度日益严重,对和睦湿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 摘要:潮滩植物在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明杭州湾潮滩湿地植物磷储量特征,对植物生物量、磷含量及储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地上生物量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地上部磷含量随植物生长而明显下降.植物磷储量与植物生物量显著正相关,表现为海三棱蔗草<芦苇<互花米草.从净化功能上考虑,7月可认为是本研究区域3种植物的最佳收割时间,且以收获互花米草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磷的去处效果最佳.分析了磷储量在杭州湾潮滩湿地沉积物-植物系统的分配,并评估了杭州湾潮滩湿地磷的截留效应.系统中98%以上的磷分布在沉积物系统中,而植物系统的储量占的百分比很小.根据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湿地植物通过吸收磷素对水体的净化系数为6.04~24.0t·m-2·a-1.
  • 摘要:城市水源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地表饮用水源的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深入论述水源湖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水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探讨了水源湖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原则与集成化策略;在分析上海水源湖的物理结构与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生态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方案,论述了适用于水源湖的生态修复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如何选用和集成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
  • 摘要:简要阐述了宁波湿地资源的概况与特点,初步分析了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原因,根据宁波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出了保护与利用湿地资源的对策:拓展宣传教育渠道,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健全保护管理制度,依法保护管理湿地;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投入主导,积极争取多方资金;加快保护区建设,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 摘要:根据贵州草海水岸及湖底地形测量、底质检测、水质监测、环湖查勘结果,全面分析了湖底淤积现状,提出草海在30a内产生大量淤积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其中除了水土流失、生物填平、水生植物进占、碱土金属沉降、地下水剥蚀等因素外,主要是周边水岸向湖心大面积滑移和堆积所产生的淤积,将导致草海在37a左右时间演化为沼泽.据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摘要:由于受外来物种太湖新银鱼的种间竞争等因素影响,鱇(鱼良)白鱼在抚仙湖中难以形成优势种群,产量急剧下降,2005年全湖产量不足0.5t,已近濒临灭绝的状态.人工增殖放流成为恢复种群和产量的必要手段.通过对2007-2011年抚仙湖鱇良白鱼人工增殖放流的跟踪调查,刺网、丝网及鱼洞"车水捕鱼"三种捕捞方式渔获物产量回升,2011年鱇(鱼良)白鱼产量已达7.0t,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 摘要:河口前置库技术是小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综合技术,对面源污染的削减、泥沙去除效果明显.本文结合"滇池东大河河口前置库净化效果研究项目",通过水土流失预测、典型区域泥沙沉积量监测、实测水下地形图三种方法,对滇池东大河河口前置库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置库有效地减缓了泥沙游动速度,为泥沙沉淀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场所,在入滇池泥沙量的削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在简要介绍湿地沉积物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之后,依据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污染沉积物研究的相关成果,阐述了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SEM/AVS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等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行的主要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回顾了污染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主要修复措施,重点总结了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思考,旨在为河流湖库沉积物及水体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价及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里下河地区是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地势低洼易发生涝灾,长期以来按照"下泄、中滞、上抽"的原则进行治理.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众多,因沿湖经济发展,多年围占水面削弱了调蓄功能.里下河湖白湖荡恢复是重点恢复"中滞"功能的主要工程措施,通过退圩(围)还湖工程,恢复各湖区的行、蓄洪能力,改善水源水质,逐步修复和提升湖荡生态服务功能.建立优化的湖泊资源保护和开发模式,使各湖泊湖荡成为寓行洪、蓄洪、水源供应、生态养殖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健康湖泊;在满足水体利用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确定恢复范围,最大限度地恢复湖泊湖荡的水域面积,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用地需要综合利用的恢复模式设想.通过先行编制且于2011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的《里下河腹部地区众多湖泊湖荡中水面最大的湖泊大纵湖退圩(围)还湖》实践,论证恢复模式的可操作性.
  • 摘要:台州湾是近100年由海滨滩涂围垦的湿地开发区,本文以台州湾不同年份围垦的滩涂湿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围垦以后自然侵入滨海湿地的维管植物区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种类较多,共有维管植物88科254属380种,科、属组成的优势现象明显;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但特有程度低;单种属和少种属数量较多,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区系地理成份复杂,分布区类型多样;热带成分优势明显,温带成份比较丰富,显示出植物过渡性的特点.
  • 摘要:总结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突发性地表水污染的一些要求;分析了突发性地表水污染事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突发性地表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技术和应急处理技术.
  •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苯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ass)快速测定的测定方法,以乙腈/0.5%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离子质荷比为94,出峰时间为0.87min,苯胺0-152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好,曲线方程为y=5894.3x+6314.11,相关系数r2为0.9991,仪器检出限达到1.06μg·L-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14%~102.83%.
  • 摘要:以管状介孔SiO2为载体,使用共吸附和交联方法进行漆酶固定化,制备得到固定化漆酶,并用于农药MXC的水相降解研究,得到固定化漆酶降解MXC最优条件:MXC浓度为25mg·L-1,表面活性剂AOT的浓度为4g·L-1,溶液pH值为5.5,振荡时间为10h,温度为45℃.2,2'-边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吡咯啉-6磺酸(ABTS)的加入使MXC的降解率提高了近10%.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MXC降解率仍保持约20%.自由酶降解MXC反应的活化能为44.91kJ·mol-1;固定化酶降解MXC的活化能约为41.46kJ·mol-1.此外,采用气质联用手段对降解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我国湖库污染的主要形式,湖库中藻类异常增长形成的油漆状水华,破坏水体功能,藻毒素的存在严重危害了水体生态系统及公共卫生安全。通过计数藻细胞密度或者测定单个微囊藻细胞产生的藻毒素来衡量藻毒素水平,这对于综合、快捷、高效地监测湖库水质,进行相关水质早期预警,保障河北省地表饮用水源地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采用Boussinesq型浅水方程对大型浅水湖泊在台风期对洪水造成的水面扰动响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湖泊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对扰动进行响应,在受水深影响的同时,其能量将迅速传播并在地形相对较封闭的区域集中,形成较大的扰动,影响附近的水动力环境;而在开阔的水域,响应并不十分强烈,水面的扰动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对环境影响较小.
  • 摘要:利用1954-2011年雾资料,对东洞庭湖滨湖岳阳气象站雾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雾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预报指标及预报经验.结果表明:58a平均雾日为20d.80%的雾日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1d中1次雾天气现象结束之后,其中19%的可能性会再次出现.大多出现在清晨且在上午就结束,持续时间不到3h.雾日数和持续时间均呈极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8d/10a和16.1h/10a.秋季、冬季雾日数均呈极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春季、夏季变化不显著.雾日数在2004年发生突变后,2007年显著性增加.雾持续时间在1980年发生突变后,1981年显著性增加.雾日数2a、4a、6a左右周期振荡显著,1970年开始还存在准10a周期波.雾持续时间2a左右周期振荡显著.冬半年,洞庭湖以纬向型和调整型天气形势雾较多,经向型雾相对较少.雾的出现常与高原有短波脊东移影响有关.雾过程同700hPa以下的天气形势关系密切,通常700hPa以下有高压、高压脊、弱切变,地面则有冷锋、冷高压、均压场等天气系统配合.相对湿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对雾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摘要:为了探讨长期水淹胁迫对秋茄的影响,一方面从宏观形态和组织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对秋茄进行观察,长期水淹处理的秋茄植株矮,分枝和叶片较少,叶片单宁含量减少,致使叶片多被啃食,为防止水分流失,叶片增厚,角质层厚度增加,海绵组织细胞间空隙变大.根皮层形成大量气生根,上皮细胞壁角质化,皮层中形成大量通气组织,从而贮藏氧气及二氧化碳以维持秋茄正常生长.此外长期淹水导致了叶绿体膨胀,基粒片层与基质片层稀疏,部分叶肉细胞的叶绿体膜也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形态的变化是否导致光合作用的变化,采用LI-6400便捷式光合作用系统测量秋茄的净光合速率(Pn)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曲线,并拟合得到了表观量子效率Ⅰ,最大光合速率Pm,暗呼吸速率Rd,决定系数R2,计算得到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结果显示:长期水淹秋茄的光合速率明显减小,长期水淹秋茄与正常潮汐秋茄表观量子效率无显著差异.长期水淹秋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均较正常潮汐秋茄低,导致长期水淹秋茄不能有效利用光.这与水淹条件下秋茄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变化有关.
  • 摘要:高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的研究对于指导湖泊湿地管理具有现实价值.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实地调查,对位于昆仑山系东部高原腹地,在布尔汗布达山南麓东西向延伸的阿拉克湖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生物多样性及湿地风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阿拉克湖湿地是一个湖白-泥碳沼泽-河流-草原复合生态系统.利用ArcGIS对高清卫星影响图测绘并进行实地校验表明:研究区盆地中心的阿拉克湖为中心,东西长为37.6km,南北宽3~7km,平均4.4km,平均海拔4120m,总面积16799.21hm2,其中包括湖泊、泥碳沼泽及河流三大类湿地,总面积为8442.80hm2(湖泊面积为3600.58hm2),占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50.26%,草地和流石滩裸地面积分别为7769.67hm2、586.74hm2,湿地具有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独特性和典型性,通过近10年来阿拉克湖水域影响对比研究,其保持较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野生珍稀动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研究区有脊椎动物13目37科73属94种,其中鱼类1目2科2属5种,鸟类7目23科51属64种,兽类5目12科20属24种,其中受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1种,兽类17种;据估算,其每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8.4亿元.总体而言,阿拉胡湖湿地是柴达木盆地上游重要的水源地,是该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阿拉克湖及相关水系当前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且未受人类活动过度干扰,这一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价值.
  • 摘要: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致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举世闻名.淮河中游横穿安徽,每次区域性洪涝安徽受灾首当其冲.每次淮河大水,由于淮河干流水位较高,安徽沿淮因外水顶托,内涝无法外流排出,造成"关门淹".安徽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一是历史因素,元、明两代淮河水系受黄河扰乱,入海故道被淤废;二是地形地貌因素,特别是上下游落差不均衡、支流特别多、中下游"倒比降"地形都制约了洪水下泄,为洪涝发生创造了条件;三是人类入侵沿淮洼地,使得淮河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四是气候因素,淮河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自然分界线,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且雨区多偏东西走向,往往一次降水就遍及整个流域.五是天气因素,如汛期西太副高稳定,沿淮长期处于冷暖空气交锋区,锋面、气旋路径稳定并集中于沿淮流域,从而造成连续性暴雨或大暴雨天气.治理措施:一是对河床"倒比降"根治;二是退田还湖,退耕还湿,增强湖水的调蓄功能;三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 摘要:鄱阳湖湖区水工模型,主要模拟鄱阳湖湖区、五河尾闾、湖口及部分长江河段(武穴到彭泽段),为实现鄱阳湖湖区水工模型试验要求,针对尾门模型水位控制特点,系统采用了增量式PID控制算法,有效地实现了水位的自动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京市委市政府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对保护南京湿地和湖泊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研究了当前南京市在保护与管理湿地与湖泊中亟须解决的瓶颈和一些重大问题;从南京实际出发,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南京市湿地、湖泊的政策建议.
  • 摘要: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长三角地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与人工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特征,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对策,以期为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类似的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建议.
  • 摘要:长荡湖水生植被和水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离沿岸0~200m范围内;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在长荡湖西岸和东岸占优势,南部亦有分布;沉水植物主要分布于南部湖区.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锐减,种类减少,优势种发生变化;全湖水生植被总覆盖度小于60%,沉水植被覆盖度不到30%;沉水植被种类由9种(1984)减少至5种(2013);优势种由微齿眼子菜变为金鱼藻.水生植被分布区与裸水面光合有效辐射(PAR)、氮、磷和叶绿素a浓度差异明显.建议在长荡湖设置前置库、引种先锋物种,同时加强水生植物的管理.
  • 摘要:通过开捕后逐月抽样调查中华绒螯蟹壳长、壳宽和重量及社会调查各月捕捞产量、市场价格等,对中华绒螯蟹的放流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邮湖和邵伯湖放流中华绒螯蟹壳长、壳宽和体重呈现相同变化趋势;从规格上,一龄蟹种大部分开捕后的6-7月份被捕捞进入湖区养殖网围;从肥满度上,高邮湖横桥村水域可以增加放流量,马棚水域可以减少放流量;从经济效益上,放流大眼幼体效益高于放流1龄蟹种;高邮湖和邵伯湖中华绒螯蟹回捕率分别为11.07%和4.79%,产出/投入分别为5.10和6.69.高邮湖和邵伯湖放流中华绒螯蟹为渔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湖区生物多样性.
  • 摘要: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是《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规划(2003-2020)》中的"六大工程"和2003年9月省长现场办公会确定的重大工程之一.湖滨带的建设能够促进洱海水质的改善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为给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管理及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以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为研究对象,进行工程恢复技术及现状的综合性评述,提出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维护及管理湖滨带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概况及治理工程的实施情况,总结了治理效果及治理经验,所形成的"西溪模式"可供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参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的实施,为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促进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何对这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做出科学的评价,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评估体系,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相信,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的实践经验,将会对相关湿地的保护和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 摘要:以柳河口湿地建设模式为例,分析湿地建设工程及其治理效果,对改善河道水质及优化水环境,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依据《湿地公约》对自然湿地的定义和分类,经过20多年努力,武汉已形成以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的自然湿地保护体系.通过具有先导意义的地方立法和制度创新,实施湿地保护与利用重大工程,应用先进保护技术,开展志愿活动和公众参与,武汉自然湿地生态逐步改善,社会效益得到发挥.
  • 摘要:根据放养资料、捕捞量情况及城东湖饵料生物现状,对城东湖鱼产力、鲢鳙鱼蕴藏量、银鱼产卵群体量进行估算,确定鲢、鳙鱼投放比例、投放规格及投放量,确定银鱼合理捕捞量,并进行银鱼资源保护措施探讨.研究表明,城东湖每年可投放鲢、鳙鱼种25万kg合300万尾为宜,鲢、鳙比例为5:1,2014年东湖银鱼合理捕捞量为12.4万kg.
  • 摘要: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的低水头能源资源,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白白浪费.新环保水锤泵是我国自主原创的高科技产品,它利用水动力自动周期性诱发水锤现象把一部分水从低处连续输送到高处的抽水装置,不用电和不用油.新环保水锤泵的一个主要创新点是采用了环保减噪新技术,满足了城市环保的噪声控制要求.利用新环保水锤泵开发低水头能源改善城市河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在北京市的示范工程已经投入运行,在离岸50m外的实测新环保水锤泵噪声在75分贝以下.此外,新环保水锤泵具有效率高、防空蚀性能好及的优点.
  •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湿地保护及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湿地保护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创新性探讨.首次提出了"湿地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这一新型湿地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建立新模式的具体方案和建设过程中的注意问题,为我国湿地保护形式的多元化与新型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依法立园、依法护园"的实践入手,简要回顾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和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依法保护湿地和弘扬生态文明"对西溪湿地的价值导向及实践意义,从而提出"依法保护、依法管理、依法利用、依法行政"的四大举措,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历史与现实和谐、政府与群众和谐"的"和谐西溪"的目标提供保障.
  • 摘要:吉林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河湖连通前的环境背景和连通后的生态响应,解决诸如水化学环境变化、"死湖"生态恢复、候鸟栖息地保护、本底污染物的扩散与积累、地质"天窗"的影响与利用、农村及农业面源污染扩散、亚硝酸盐污染、深层污染地下水跃层影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系对湖泡水质水量影响、盐碱土地碳汇调控、"杀人渠道"、鸟类排泄物污染等问题,注重采用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着重实效,统筹规划,科学实施.
  • 摘要:中小型河流、大中小沟就像地球的分支血管、毛细血管一样,长度和占地球面积十分可观,逐步兴建沟河梯级低水头蓄水工程,其湿地效益比现有的湿地将会更大.针对我国平原地区的河流、大中沟的现状以及已有的涵闸管理情况,科学地开发河沟蓄水的最适做法是,兴建滚水坝或自泄闸可能要多占一些土地,但是其效益远大于其损失。至于流量较大的河道,建设低水头河沟蓄水工程,需要全面规划,多渠道投资,积极推进。只要做好河沟梯级蓄水工程,我国的湿地建设将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和效益。对于气候调节、地下水补给、水生作物生长、养殖等将做出很大的贡献,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 摘要:为提高陆埠水库的水质,在陆埠水库入库口处建设人工湿地,减少排入水库中有机物、氮、磷等物质,对于保障陆埠水库水质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宁波市水库水质保护探索出一条技术可行、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的处理方法,对于宁波市饮用水水源库区水质的保护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由于水库人库口处的水位变化较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很大。人工湿地工程处理效果关键在于选择适合此类环境下的湿地植物。建议此工程分期进行,先期进行南洪桥湿地建设,根据湿地选择植物结果和工程建设的经验,下一步再进行袁马湿地建设和青龙溪湿地建设。
  • 摘要:通过多年对查干湖出查干湖以及周边区域进行的湖泡水质、地下水、灌区退水、土壤、浮游生物、水生植物、鱼产力与渔获量、悬浮物与沉积物、湖周边地形地貌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在获得的大量观测和实验数据基础上,分析了查干湖水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特点和驱动机制,澄清了多年来的一些不科学认识,指出查干湖显现出生态退化迹象,在未来70a内有消亡的可能性.
  • 摘要:本文介绍了浙江省的湿地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湿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加快国家层面的湿地立法工作、出台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列入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湿地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滇池水资源的危机凸现,水环境恶化.1987年昆明市科协组织专家完成了专题报告,并牵头组织市水利学会等对滇池进行专题论证,提交论证咨询报告,为《滇池保护条例》的起草和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99年昆明市科协再次组织市水利学会完成了滇池水资源量及控制运行水位复核,并首次提出了湖滨保护带理念.在修订的《滇池保护条例》全部得到采纳.
  • 摘要:从湿地类型、面积、分布特点及受威胁状况等方面概述吉林省湿地资源现状,并从法规制度、管理体制、保护恢复等方面阐述近年来吉林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经验做法,分析启示,提出湿地保护管理对策建议.
  • 摘要:水电站开发一直被认为是元污染的清洁再生能源,这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其实水电站建设投产后,虽然缓和了部分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破坏珍稀动物(哺乳类、鸟类、蛇类、两栖类)资源的栖息地,影响敏感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导致下游河段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断流造成鱼类的栖息地、产卵场及洄游通道、越冬场、索饵场完全丧失,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环境健康;河段流量减少对沿河两岸农业用水产生不利的影响等.因此更确切地说水电站开发应定位为生态影响型的能源开发.对因水电站开发已产生病态的河流应采取修复措施,对未开发河段应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并采取科学的保护对策.
  • 摘要:本文对2014年7月11日在宿松县发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区域的低涡切变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存在干层是发生大暴雨的关键因素;此次过程中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明显,低层中尺度辐合、中尺度涡旋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应对大暴雨出现的预测和防御对策.
  • 摘要:研究江苏长江北湖泊群下游区即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承载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承载指数进行了计算,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标加权求和法对总体承载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综合承载指数的表征及其各单项指标的贡献率.评价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以及其他各县市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承载状态水平均处于可载和容量大的级别,没有处于严重超载、超载和满载的地区,承载潜力较大,且3个大市的承载潜力大小排序为:盐城市>南通市>连云港市;除崇川区和海州区人口承载力状态水平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连云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水平处于超载状态外,江苏沿海地区、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以及其他各县市区的土地开发、经济、人口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水平均处于可载和容量大的级别,潜力较大.
  • 摘要:通过对破罡湖流域水景观规划的分析、解读,阐述一个以维护滨水区生态、保护提升文化、丰富发展旅游为目标的水景观规划模式,促使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有序开发、促进宜城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达到构建"生态宜城、文化宜城、旅游宜城"的目标.
  • 摘要: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世界三十二个生命湖泊之一,是江西的母亲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地处鄱阳湖之滨的江西省都昌县,拥有鄱湖湿地面积1390km2,占整个鄱阳湖湿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境内水清草美,四季分明,蕴藏着大量的水生动、植物资源,是候鸟重要的繁殖、越冬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充分珍惜利用这一宝贵资源,高度重视和保护湿地、候鸟生态环境,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充分挖掘鄱阳湖湿地、候鸟生态文化资源,倾力打造湿地候鸟生态公园,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的档次和品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摘要:辽宁滨海湿地面积为7367.71km2,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12.4%,在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总结了辽宁滨海湿地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滨海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并对今后辽宁滨海湿地重点开展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辽宁滨海湿地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
  • 摘要:利用OSL方法估测年代,基于粒度指标及区域气候记录对比,对鄱阳湖风成沙质地层松门山SMT-01剖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剖面时代约为1690-1810A.D,对应小冰期中的一个暖阶段,但剖面记录认为冬季风加强是18世纪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剖面记录了冬季风演化的一个完整旋回,以突变开始,以渐变结束,与星子LS-01剖面所揭示的小冰期最后一个冷期冬季风演变过程是一致的.冬季风变化与汉口、上海的10a尺度冬温记录极为一致,揭示都阳湖沙山记录的冬季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冬温指示,且具有区域环境意义.
  • 摘要:洪水是造成严重社会经济损失的灾害之一,其通过破坏下垫面环境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态平衡状态,也是威胁健康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河流流域的暴雨洪涝灾害是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和政府关注重点.为实现广东省中小河流洪灾提前预警和洪灾预估和实现沿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预警和流域灾害风险评估,本文通过模型模拟和实例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洪水临界致灾雨量.利用HBV水文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研究了连江流域临界值面雨量.通过模型模拟结果显示:①HBV模型在连江流域洪水过程逐日径流量和面雨量的模拟有较好的适用性.②逐日径流(水位)和面雨量客观反应了连江流域洪水过程流域面雨量对径流的直接影响,可以用来确定连江流域临界致灾面雨量.③采用模型方法确定和实际洪灾过程验证方法确定中小河流临界致灾面雨量切实可行,求得的临界致灾雨量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通过在太湖湖滨带水体采用人工杀藻方法研究湖泛成因,现场模拟了湖泛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硫酸铜作为湖泊景观和渔业生产常用的杀藻剂,具有显著的杀藻效果.大量蓝藻聚集死亡是湖泛发生的直接因素,杀藻、抑藻等外在强力干预可使富藻水体中蓝藻大量死亡,水底藻泥混合物等有机质厌氧发酵形成局部厌氧水体,导致湖泛黑水发生.湖泛黑水的典型特征是:蓝藻死亡分解、有机质厌氧发酵、淤泥上浮;水体缺氧、水底溶解氧接近于0mg·L-1;水体氮磷营养盐、氨氮、硫化物浓度上升;水体呈黑清水、并有刺鼻的臭味.湖泛发生的前兆:富藻水体出现淤泥上浮导致的特有的浮沫现象,是湖泛黑水团可能形成的前兆,须高度重视.
  • 摘要:建立海南岛三大河流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依据海南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热带天然林蓄水、调水、净化水质生态功能,采用比对等方法进行价值评估,以此来确定海南岛三大河流生态补偿资金的额度,通过设定生态建设项目及补偿基金,补偿给上游为保护天然林做出奉献的人和地区.
  • 摘要:经引水等综合整治后,西湖外湖、西里湖TP浓度累计下降58%和78%,TN浓度累计下降16.7%和7.7%,透明度提高100%~200%,富营养状态得到极大缓解.比较1986年治理前,西湖各湖区因来水、引水和排水格局差异较大,TP浓度的年内变化特点及驱动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杨公堤以西的上游湖区因优质水源补充TP浓度总体较低,同时受流域降雨径流面源输入影响呈现时段性升高;杨公堤和苏堤之间的中游湖区优质水源补充量最大,湖区水体更新最快,TP浓度最低且变化相对最为稳定;苏堤以东的外湖区水体更新相对最慢,在夏秋高温季节因底泥污染释放,TP浓度出现峰值.因外来引水量大且未经脱氮处理,西湖各湖区TN年内变化基本与钱塘江取水口TN浓度变化一致,同时因流域降雨径流面源输入而出现时段性波动.基于TP质量平衡模型分析,各湖区水质空间差异主要受水体年交换次数影响,其次受单位水体的年污染负荷影响.
  • 摘要:本研究采用Phyto-PAM浮游植物荧光仪测定了太湖蓝藻光合作用活性的周年变化(2014年1月-12月),并分析光合作用活性参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季期间(1月和2月),检测不到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从3月开始,蓝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和有效光量子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梅梁湾和湖心蓝藻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在0.34~0.55和0.28~0.50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2和0.39,有效光量子产量分别在0.15~0.38和0.10~0.38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23;NPQ值变也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8月到达最大值,分别为0.28和0.26;RLC曲线的3个参数从3月到6月呈上升趋势,之后表现出较大波动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蓝藻的FJFm、AF/Fm'和NPQ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且均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α和Ik与rETR max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光响应曲线参数与最大光量子产量和有光量子产量呈正相关性,但不显著.整体来看,太湖蓝藻生理特征变化与水华形成过程及发展动态相适应.
  • 摘要:水不是江南独有的财富,却在社会的演变中成为南北发展差异的重要标杆.江南的多水也使苏中地区的水源文化处于尴尬的境地.当江河枯竭时,的灵魂是否也就此陷入了荒芜?中国经济在走上高速发展的大道后,其交通运输方式的日新月异进一步排挤古运河的发展,从而使其面临着水源短缺和污染的窘境.运河衰竭是其在时代发展中未能有效实现功能转型的必然结果,可苏中人民在老通扬运河的整治上显示了其对水资源保护的坚定决心.《"江河枯竭"引发的深思——以老通扬运河的衰竭与整治为例》旨在反思和展望"江河枯竭"这一全球现象,从老通扬运河的衰竭与整治出发,研究我国在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上需要贯彻的特色道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变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变,肯定会失败的.
  • 摘要:八时河水环境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低洼地采取"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种养结合,梯级开发";尽可能增加排水出路,开挖截岗沟,高水高排,不能高排的,修建电力排灌站抽排;利用当地灌溉水源,扩大水稻面积,增强全流域的蓄水除涝能力;利用八里河洼地蓄水灌溉,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对于八里河周围的洼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改种水稻、水杉、杞柳等耐水经济作物.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可达到避灾增产增效的目的.
  • 摘要:浩瀚无际"包孕吴越"的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颗璀璨明珠.环太湖地区是得天独厚、资源丰富的鱼米之乡,尤其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更是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但是,20世纪70年代始,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环境、气候、资源、水务管理等各种要素外部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聚合作用,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的矛盾突出,太湖水受到严重污染,形势严峻!有专家认为:"太湖水已经变成一大盆洗脚水",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抓紧治理太湖水污染,遂于2007年5月29日,由太湖局部蓝藻爆发水质变臭"生态灾害",这一史无前例的严重事件,给环湖城市敲响了警钟!人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大自然对人类严重损害环境的报复和惩罚!治理太湖既是一场治污行动,也是一场文明教育运动,关系到湖周各级领导的责任性和各地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关系到两省一市一盘棋,工、农、林、渔到牧.我们要吸取这一教训并引以为戒!建议建立太湖生态经济特区、经济联合区,成立太湖流域两省一市治理太湖联合委员会,建立联合的太湖研究、治理机构,进一步治理太湖水污染,同努力共举措,为保护太湖水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作贡献.
  • 摘要:通过东钱湖环保疏浚工程的施工实践,论述了环保疏浚工程的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余水处理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基本杜绝了疏浚土在各个环节过程中对水面和陆地的二次污染,达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
  • 摘要:从分析滇池水资源量、时空分布入手,考虑外流域引水和沿湖周边及下游工农业用水,结合滇池水域分隔为内外海、运行特征水位和内外海水质差异性,以及海口、西园隧洞出口分布情况研究,现有工程条件下,将外海北部水体转由内海经西园隧洞排出,实现滇池蓄清排污改善水环境的目的是可行的.结果表明,现状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外海可交换水量在1.3~4.38×108m3之间,外排总磷24.1~81.1t,总氮529.7~1993.6t,高锰酸盐指数937.9~3154.7t;2012年实施清水海、牛栏江调水工程后,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可交换水量增至3.42~7.41×108m3之间,外排总磷63.3~137.1t,总氮1555.9~3371.2t,高锰酸盐指数2462~5334.7t.通过实施滇池外海蓄清排污调度,对改善滇池水环境的效果是明显的.
  • 摘要:湖泊是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湖泊受到污染越来越严重,湖泊萎缩退化、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湖泊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流域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查阅中国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状况,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中国湖泊所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从而提出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相应治理措施.
  • 摘要:湖泊底泥的运动过程产生了内源污染,加剧了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研究湖泊底泥在波浪作用下起动规律,可为研究湖泊的水质变化成因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在试验室里利用大型波浪水槽,在波浪作用条件下对太湖、龙感湖、巢湖的底泥进行了起动试验,并着重研究了底泥在不同密实度下的泥沙起动规律.通过试验实测底流速与波浪理论公式计算流速值的比对,可以看出用波浪理论公式计算泥沙起动的最大波动底流速和起动切应力是适合的.泥沙起动切应力与底泥的密实度有直接的关系,当泥沙容重一定时,其起动切应力为一固定值,不随水深和波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底泥的密实度决定了不同的水深和波要素(波高、周期)之间的组合关系.底泥的容重与起动切应力基本呈线性关系.
  • 摘要:野芋具有生命力强、抗旱耐涝、抗污染、净化水质;固定泥土、保湿降温,抵御黄顶菊等特殊生态功能.在城镇乡村、工矿厂区排水沟渠边开发利用野芋,有利于污水降解;在垃圾场及养殖场种植野芋,有利于毒污降解和生态绿化;在江河湖叉、荒滩及撂荒水域,在山区沟渠、池塘及湖堤河沿边种植野芋,能有效抵御黄顶菊遏制沙化实现生态硬化,有利于水质净化、生物保护和区域性气候调节.与其他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植物如芦苇、水浮莲等相比较,野芋具有可控性和无负面影响,且耐砍伐.根据需要适时间伐野芋鲜嫩茎,既可促使野芋根系更新发达,发挥更高效的净化水质功能,也能为生猪养殖提供上好的新鲜饲料.尤其是野芋开发成本低且可持续利用,非常有利于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
  • 摘要: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已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并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与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 摘要:本文对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列举了其在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两个示范应用实例,以及在应用中取得的成效,同时总结了该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北流市某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采用多功能农村湿地治理生活污水技术(有动力),本技术基于多级生态净化及营养梯级利用原理,对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水生植物无土栽培及人工湿地等单元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南宁市良庆区某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采用无动力“折流式景观复合型人工湿地+生态渠”的技术工艺,包括预处理系统、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区、表面流人工湿地复氧区、表面流人工湿地强化净化区和景观生态区,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土壤(填料)等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污水经过人工湿地中的土壤(填料)-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的吸收、好氧厌氧微生物分解、植物根系吸附等协同作用,达到净化的目的。污水中有机物经人工湿地生态填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分解去除,同时被湿地植物吸收去除,固形物被填料阻拦截留,污水中的N、P也经微生物的作用和植物的吸收而去除。
  • 摘要:当前我国水体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峻,氨氮是反映水体污染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准确、快速、便捷的对氨氮项目进行监测对于了解水体污染状况、进行水体污染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作者的实际分析经验和总结,针对目前氨氮的一些主要的分析方法,从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和比较后,认为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和气相分子吸收法适合准确、快速的监测我国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具有推广和普及的价值.
  • 摘要:本文从监测前期的准备工作、监测方案的制定过程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了水域非点源污染监测和控制的要点,提出非点源污染监测和控制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应围绕"事前预防与监控、事发响应与处置"二个阶段进行建设.
  • 摘要:氨氮废水对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经济有效地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刻不容缓.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可一次性地将氨氮催化转化为无害的氮气,但现有较为有效的催化剂多为贵金属催化剂,且贵金属含量较高,工作条件为高温高压,难以实现工业应用.本文利用贵金属和非贵金属的协同作用,采用共浸渍法成功制备出了具有良好低温催化活性的氨氮催化湿式氧化贵金属一非贵金属纳米合金催化剂,所制催化剂贵金属含量低于1%,在反应温度为180℃,反应压力为1MPa,处理量为100L·(Kg催化剂.h)-1的条件下,能脱除废水中97%以上的氨氮,即使在80℃的反应条件下也能脱除40%以上的氨氮(氨氮初始浓度为2000ppm,N2的选择性大于98%),且所制纳米合金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水污染已成为世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详细分析了进行水质预警的必要性,对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的涵义、分类、特点作了准确的阐述,并提出了多部门合理共享自动在线监测平台的水质预警技术思路.
  • 摘要: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水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扣除湖面蒸发水量后,流域实际水资源数量为5.32亿m3,流域整体负载指数为111.4,承载指数为1.45.表明滇池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流域属于水资源超载区域,流域水资源进一步可开发潜力较小.
  • 摘要:运用1989-2015年7月的长序列遥感数据,判别水利部门界定的洞庭湖区范围内主湖区水域面积的逐月变化情况,并对洞庭湖区历年旱涝特征进行同步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趋同性;利用历史气象灾害期间的水域范围与警戒水位的水域边界比较,可分析历史泛滥区和干旱区的范围变化情况和影响区域,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还建立了水位-水域面积的线性公式,相关性较好,当云遮盖条件下,可利用长序列遥感数据的历史水域边界判识结果进行洪泛区预估.
  • 摘要:通过对湿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现有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取得的成果进行阐述,说明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对于现有湿地保护和管理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针对水利风景区的申报限制,建议增设市级水利风景区,加强湿地建设管理,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 摘要:湖泊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且省管湖泊管理与保护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化社会工作.针对太湖地区省管湖白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涉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及刚性不足;湖泊空间管理和依法管理能力不足;湖泊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趋势仍未扭转.提出了完善协调机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落实湖泊保护规划、加大湖泊执法力度,依托湖泊监测体系、构建湖泊信息系统,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