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影像
光学影像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57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7522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现代测绘、遥感信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光学影像的相关文献由823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宗翰、周明达、黄歆璇等。
光学影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5228篇
占比:99.95%
总计:175322篇
光学影像
-研究学者
- 蔡宗翰
- 周明达
- 黄歆璇
- 陈纬彧
- 许伯纶
- 薛钧哲
- 陈俊杉
- 杨舒雲
- 陈俊谚
- 廖凌峣
- 谢东益
- 林振诚
- 郭子杰
- 曾昱泰
- 彭扬清
- 梁明全
- 汤相岐
- 陈建盛
- 陈建维
- 黄博亮
- 吕赛锋
- 李百寿
- 赖泽帆
- 郭子傑
- 王少产
- 丁万年
- 周忠诚
- 廖国裕
- 张强
- 张晓辉
- 张闯
- 彭坤
- 曹葵康
- 李正成
- 李灵芝
- 林聪
- 汪仁德
- 王威
- 王志伟
- 眭海刚
- 程秀强
- 胡朝彰
- 胡素敬
- 谢宝蓉
- 陈日良
- 陈炳光
- 陈裕彦
- 鲍和平
- 侯嘉昌
- 傅霖来
-
-
丁波;
李伟;
胡克
-
-
摘要:
悬浮物是近海海湾及潟湖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遥感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反演水体的悬浮物浓度,但鲜有同时利用2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反演同一研究区的悬浮物浓度。该文基于同一时期(2019年9月)的GF-1C光学影像和GF-3微波数据,采用双波段比值算法和Cloude-Pottier分解算法分别对原始影像进行图像分割和目标提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野外采样数据,利用三次多项式回归算法,开展了茅尾海及其入海口水体悬浮物反演。精度分析显示,GF-1C反演模型相关系数(R^(2))、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88,130.25 mg/L和9.65%;而GF-3反演模型对应结果分别为0.61,230.87 mg/L和15.13%,研究表明,GF-1C光学遥感反演精度(90.35%)要好于GF-3微波遥感反演结果(84.87%),但2种反演结果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进一步表明基于2种不同数据源建立的反演模型能够为茅尾海悬浮物反演和海岸带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
-
刘沼辉;
齐忠华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加速了南极冰盖消融和冰架崩解,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将目光聚焦南极大陆。研究发现,南极大陆与南大洋的物质交换速率与南极冰川、冰架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冰川作为南极冰冻层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对南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指示器的作用。随着搭载不同传感器的卫星发射上空,通过卫星影像进行南极大范围冰川监测成为可能。尤其是光学卫星,由于其发射时间最早,观测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广、积累数据量最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南极冰川长时间序列监测的重要数据源。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基于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历程、基于光学影像进行冰川监测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已经形成的成熟监测理论方法和冰流速提取软件,为后续利用光学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冰川监测和冰流速提取研究提供参考。
-
-
王乐洋;
邹阿健;
许光煜
-
-
摘要:
光学影像覆盖范围广,质量越来越高,可以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研究.文中以基于ENVI的COSI-Corr作为数据处理平台,通过光学影像获取地表形变.文中选取2019年加州Ridgecrest地震序列覆盖区域.首先,探究哨兵2号影像误差处理过程中横向条带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改进;然后,使用哨兵2号光学影像获取Ridgecrest地震序列同震形变,分析地震的地表形变情况,结果显示该次地震产生多个地表破裂,东西向呈拉伸趋势,南北向呈挤压趋势,东西向形变略小于南北向形变,两个方向形变特征表明Ridgecrest地震序列主震是一个右旋走滑地震;最后对Landsat 7和Landsat 8影像分别进行相关,将3种影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光学影像地表形变监测中,影像分辨率越高,效果和精度越好;同种分辨率的光学影像进行相关处理,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研究成果可以为地震反演提供形变数据和约束条件,以及为光学影像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参考.
-
-
杨国英;
邢前国;
赵春晖;
孟苗苗;
李敬虎
-
-
摘要:
绿潮是我国近海常见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为利用无人机(UAV)RGB光学相机准确高效地监测绿潮,建立高分辨率RGB光学影像中绿藻快速提取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数用于增强漂浮绿藻的信号,即以绿色和红色波段形成一个虚拟基线,此基线以下蓝波段信号的线高即为红绿波段虚拟基线漂浮绿藻指数(RG-FAH).此外,利用不同条件的无人机影像与其他植被指数对比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R G-FA H在不同条件下的准确率、kappa等指标都在0.91以上.在正常与过曝光的条件下及提取大面积绿藻斑块时,RG-FAH与绿波段和蓝波段的差值(GB)相当,但在太阳耀光耐受性和小斑块提取方面比GB及其他指数表现更好.该RG-FAH指数在绿藻及类似的水体漂浮绿色植物的监测方面有应用潜力,能为绿潮的监测、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
-
王晓贤;
王永建
-
-
摘要:
影像融合是将SAR影像与光学影像进行结合使用的重要环节,由于SAR影像纹理信息丰富,与光学影像结合使用,可以使融合影像既包含SAR影像的纹理信息,又包含光学影像的光谱信息.重点研究了 SAR影像与中、高分辨率光学影像之间的融合算法,详细地介绍了影像融合原理、常用算法以及融合精度评价,提出了基于平移不变离散小波变换(SIDWT)图像融合算法,在此基础上,将Terra-SAR数据分别与高、中分辨率光学影像进行融合试验.对比不同算法的融合结果,实验证明SIDWT变换算法在处理SAR影像和高、中分辨率光学影像时,在影像的亮度、信息量、图像细节反差和地物的纹理特征的表现,以及光谱失真方面都起到了一定地改善作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验证了 SIDWT变换法在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增加地物的细节信息,减少影像的光谱失真等方面均具有优越性.
-
-
樊仲藜;
张力;
王庆栋;
刘思婷;
叶沅鑫
-
-
摘要:
针对SAR影像与光学影像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灰度差异导致影像匹配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结构特性的快速匹配方法(SAR-to-optical fast matching algorithm,SOFM).传统基于影像灰度的匹配方法一般难以抵抗影像间的非线性灰度差异,而影像中的几何结构和形状特征在不同类型的影像之间较为稳定,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影像的梯度幅值和梯度方向信息构建出一种能够有效表达影像结构的特征描述符—角度加权方向梯度(angular weighted orientated gradients,AWOG),随后基于模板匹配的策略,选择描述符之间的差值的平方和(sum of squared difference,SSD)建立用于匹配的相似性测度,并给出了在频率域中表达的影像匹配函数.基于SOFM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影像匹配流程,随后选择多组影像进行匹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抵抗SAR影像与光学影像之间的非线性灰度差异,并且在匹配性能和匹配精度等方面都优于经典的基于影像灰度的匹配方法以及其他基于影像结构特性的匹配方法.
-
-
-
李彩林;
王志勇;
俞路路;
郭宝云
-
-
摘要:
提出一种以最邻近曲面为约束的近景光学影像与地面激光点云高精度配准方法.根据光学影像生成三维稀疏点云,以影像三维稀疏点邻近的激光点拟合的曲面为约束,结合共线条件方程建立影像三维稀疏点云与三维激光点云间变换模型,通过平差迭代解算实现光学影像与激光点云的高精度几何配准.该方法只需提供初始配准参数,无需对激光点云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割,并且基于曲面约束有效地解决了两个点集之间难以精确确定同名点的问题.通过实际数据试验表明该方法能获得很好的配准精度.
-
-
-
曹彬才;
方勇;
江振治;
高力;
胡海彦
-
-
摘要:
针对浅海测深的数据特点和应用需求,以我国南海甘泉岛为例,研究了利用ICESat-2(Ice,Cloud,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激光卫星数据和光学遥感影像开展主被动融合水深测量的方法.首先通过信号点提取、水面/水底识别、水下点折射改正等步骤处理ICESat-2数据,获得水深值,随后以激光点作为控制,计算光学水深反演模型参数,最后由点及面地获取大范围高精度水深.实验表明,甘泉岛区域主被动融合测深中误差优于1.30m,基于激光卫星数据的主被动融合测深方法能够为浅水水深测量提供新手段.
-
-
Hou Zhendong;
侯振东;
Wang Zhaokui;
王兆魁;
Zhang Yulin;
张育林
- 《《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光学影像测量利用光能信号实现位置测量,可满足星星跟踪复合内编队重力场测量对内卫星相对位置测量的低干扰、高精度需求,在引力波探测等空间引力探测任务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针对内卫星一维运动情形,建立了光学影像测量的信号模型和灵敏度模型,对测量信号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其次针对由四个光学影像敏感器构建的三维测量系统,给出了内卫星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分析了三维测量的有效量程;最后设计了光学影像测量的地面实验系统方案,给出了数据采集的设计约束.结果表明,差分测量灵敏度更高,对信号模型误差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测量灵敏度在中心区域达到最大化,随着位移增加,灵敏度逐渐衰减.
-
-
-
李雪;
刘小利;
李亮
-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 2012年
-
摘要:
雷达影像与光学影像由于成像机理不同导致传统变化检测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针对同一时期获取的同源影像中同类地物的影像特征具有一致性这一规律,提出一种利用雷达影像与光学影像进行地表覆盖变化检测的方法.该方法以矢量辅助数据作为对象获取的依据,提取对象在不同时相、不同数据源影像上的特征,并对同类地物对象的异构数据特征分布进行一致性分析,避免了将不同类型遥感影像之间的特征进行相互计算,从而降低了异构影像数据对变化检测算法的影响,确保了变化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和精确性.实验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
胡庆武;
陶李;
袁辉;
周檬
-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 2012年
-
摘要:
对LiDAR点云分类质量的检查与评价是LiDAR点云数据处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类点云高程投影影像与光学影像融合的点云分类检查方法,首先,提出了分类点云基于距离加权内插采样的点云高程投影影像生成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Canny算子从点云高程投影影像上提取地物边界;其次,提出基于高分辨率可见光影像的快速边缘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点云高程投影影像地物边界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对分类点云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查.最后,选取以Topsys Harrier56型LiDAR系统采用商业软件分类得到的地面点云和地物点云按照本文方法进行点云分类检查实验,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检查出LiDAR点云错分、漏分情况,可用于点云分类质量快速检查与评价.
-
-
Xin Huang;
黄昕;
Junjing Yang;
杨俊静;
Jiayi Li;
李家艺
- 《第七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城市功能区(如地块、街区等)是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类别信息(如商业、工业、住宅等)是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基本数据.许多研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物光谱、纹理、结构信息,来解译城市功能区.然而,城市功能区的概念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它的解译应当不仅基于城市景观信息,也要同时考虑人类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此,本文融合高分辨率吉林一号夜间灯光影像与资源三号日间光学影像,来综合解译城市功能区.其中,资源三号的多光谱影像与多视角影像共同提供城市地物二维、三维的细致景观信息,吉林一号夜间灯光影像则可捕获一米分辨率下夜间人造灯光的分布模式,展现夜间人类活动信息.具体地,本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并融合两种数据的高层语义特征,将其互补地用于城市功能区识别.考虑到城市功能区的不规则形状,本文将每个城市功能区分割为若干形状规则的小块,之后整合这些小块的CNN分类结果,得到功能区的类别信息.北京地区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多视角影像与夜间灯光影像的加入能有效提升功能区的识别精度,特别是对于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人造地表比例较大的功能区;这表明,高分多视角影像与夜间灯光影像能为城市功能区解译带来额外的有益信息,有助于城市功能的准确识别.
-
-
Ruijuan WU;
吴瑞娟;
Xiufeng HE;
何秀凤;
Jing WANG;
王静
- 《第六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滨海湿地是动态且脆弱的生态系统,遥感变化检测技术为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针对滨海湿地场景特点,按照"先变化提取后变化类型识别"的思路,针对像元级变化检测对配准误差敏感、椒盐现象严重,而对象级变化检测过程繁琐等问题,提出了显著图引导的结合像元级与对象级变化检测方法.针对湿地变化识别中高维特征"维数灾难"问题,引入跳跃度对特征进行分层,提出了特征分层选择和样本迁移学习的变化识别方法.选用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资源三号影像、高分三号影像和TerraSAR-X影像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像元级与对象级融合方法提高了湿地变化检测精度,特征分层选择为特征集优化提供了定量依据,跨时相的样本迁移学习方法提高了湿地变化识别的自动化水平.
-
-
陈云;
廖静娟;
刘广
- 《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SAR与光学影像在获取地物波谱特征信息时,其波段范围、数据获取能力、影像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将两者融合,对提高目标识别精度和地物分类的可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经验模态分解(EMD)较小波变换在非平稳、非线性数据上的分解优势以及不需要预先设定任何基函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EMD的SAR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滤波后的SAR影像以及经过彩色空间变换的多光谱影像的灰度分量进行二维EMD变换,得到不同尺度的图像.然后对不同尺度的图像采用自适应加权方案进行加权融合,经过EMD逆转换后得到新的灰度分量.最后,通过彩色空间逆变换得到最终的融合图像.融合实验以COSMO-Skymed与高分一号影像为例,分别采用文中方法以及常用的融合方法(IHS、PCA、小波变换)进行融合实验,并从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保真度两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对融合后图像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二维EMD的方法得到的融合图像既能保持图像光谱特性,又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