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
南极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3年内共计4589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016篇;相关期刊1297种,包括海洋世界、地理教学、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南极的相关文献由485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代成、薛长湖、薛勇等。
南极
-研究学者
- 刘代成
- 薛长湖
- 薛勇
- 黄洪亮
- 王自磐
- 王鲁民
- 姜晓明
- 鄂栋臣
- 王永进
- 刘健
- 卞林根
- 陆龙骅
- 周大勇
- 朱蓓薇
- 王玉明
- 王娜
- 杨文钰
- 王磊
- 李兆杰
- 冯春雷
- 张胜凯
- 李灵智
- 余奕珂
- 孙立广
- 尹利昂
- 张勋
- 张林
- 王志
- 王翩翩
- 秦大河
- 康建成
- 陈雪忠
- 位梦华
- 常耀光
- 徐杰
- 效存德
- 李天杰
- 齐广瑞
- 程晓
- 郑晓伟
- 颜其德
- 杨立业
- 欧阳小琨
- 沈建
- 陈波
- 姜维
- 张禹
- 杨清华
- 任贾文
- 刘宇
-
-
王正忠
-
-
摘要: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大陆的北极在黑龙江的漠河。中国大陆的南极在哪?知道的人或许少而又少。我也是去了广东的徐闻县,才知道中国大陆的南极在徐闻。 在徐闻的日子里,我喜欢去滘尾角。那里三面环海,离海南岛最近处只有12海里,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我时常久久地站在那里的海滩上,仿佛自己是一个界碑,眼前是滚滚的南海尽头,背后是祖国大陆的终端。这里的天纯净湛蓝,白云飘荡。延绵的海岸坡斜徐缓,弧线柔美,沙滩上的沙子很细,很柔,也很亲肤,我忍不住脱了鞋,光着脚踩在上面。
-
-
任艺桐;
李建玲(指导)
-
-
摘要:
(一)2060年的一天,南极宁静而美好!中国南极科考队的穆博士正带领队员们进行科考工作,科考队的装备较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穆博士在室外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衫,正与儿子穆小贝所在的班级视频,给同学们讲解南极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别看我穿得单薄,我身上的这件衬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保暖效果可相当于穿了十几件羽绒服。
-
-
陈威;
钟敏;
冯伟;
王长青;
李文浩;
梁磊
-
-
摘要:
两极冰盖消融及其质量变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是联合国政府间专门气候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报告的重点关注内容.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2002年4月—2017年6月)和GRACE-FO(GRACE Follow-on,2018年5月至今)重力卫星,作为监测两极冰盖质量变化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存在近一年的观测间断期.因此本文提出联合Swarm三颗低轨卫星观测资料(2015年1月—2019年6月)和ARIMA-MC(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Monte Carlo)预测方法来填补两组重力卫星间断期两极冰盖消融质量变化观测的时间序列,从而基于完整时间序列来研究两极冰盖质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Swarm卫星反演得到的时变重力场信号和ARIMA-MC预测方法可以有效填补间断期两极冰盖消融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但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在2002年4月—2020年3月期间,GRACE/GRACE-FO探测到南极和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119±23 Gt·a^(-1)和-259±20 Gt·a^(-1),等效于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约上升0.33 mm和0.72 mm;(3)南极威尔克斯地区在2010—2020年期间的冰盖融化速率较2002—2009年期间增加了10倍,Swarm结果也证实了该地区近年来的加速消融;(4)2019年夏季格陵兰岛冰盖明显的加速消融与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有关.
-
-
李筱;
佟晶;
张婉;
姚国涛;
张玄杰
-
-
摘要: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是认识极地区域构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回顾和分析南极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在南极地区取得的主要成果。归纳出南极地壳结构研究、南极古大陆重建与恢复、南极火山与岩浆作用调查和南极冰架与地质相互作用研究等4方面典型实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为南极地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目前,南极部分区域仍为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的空白区,可将成功的经验应用于下一步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将航空重、磁方法与航空冰雷达探测方法相结合,已成为解决南极冰层与基岩相互作用问题的未来趋势,也为我国南极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方向。
-
-
胡博尊;
胡显燕(指导)
-
-
摘要:
我、机灵的同学小孙和经验丰富的夏叔叔准备到冰川去探险。准备好装备后,夏叔叔租了一艘冰地探险船开向南极。当时正值炎炎夏日,但靠近南极,气温却骤降。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犹如锋利的小刀般难受。我们添了一层又一层厚皮袄,躲缩在船里,舒服地“抱”着火炉。突然“咔”的一声巨响,把我吓得从凳子上滚落到甲板上。夏叔叔连忙向观景台跑去,我俩也连滚带爬地跑了过去。
-
-
李聪克;
李丙瑞;
王焘;
陈燕;
窦银科;
姚旭;
王煜尘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解决南极高空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南极内陆地区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和因低温导致的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对未来一天环境温度进行预测的方法,以及可根据不同的温差选择相应加热功率的策略。该自动化监测系统由地表新能源发电部分、地表观测舱和地下能源舱三部分组成。通过分析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地表的气象数据,得出温度是影响当地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热网络方程,得到加热功率与温差的关系,并对比4种神经网络预测算法,选择出最合适的深度学习算法用于对未来环境温度进行预测,从而确立了一种可保证地表观测舱以低能耗持续观测的控制策略。该系统在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中部署在伊丽莎白公主地,系统已稳定运行10个月,证明了该控制策略的实用性以及设备的可靠性。
-
-
张关强;
廖光洪
-
-
摘要:
利用南大洋水文图集CTD原始站位资料,总结分析了前人对威德尔海及其邻近海域各水团的研究成果,补充分析了各水团的涩度属性,结合σ-π图对该海域“三明治”结构水团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θ-S图等总结了各水团的形成方式及各水团间的关系。结合较长时间的重复观测资料(1989—2014年)分析发现威德尔海域的南极底层水性质发生变异,温度和盐度显著增大,底层水所覆盖面积明显减少,温度低于–0.8°C的底层水几乎完全消失;威德尔海暖深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都存在增暖趋势,且底层水和深层水的增暖主要受暖深层水的影响,温度变化滞后于暖深层水约5~8年。暖深层水、深层水、底层水的盐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准年代际周期,且深底层水的盐度变化同样与暖深层水密切相关。
-
-
-
-
摘要:
尊敬的海博士:您好,我非常喜欢看纪录片,当我看关于南极的纪录片时,看到了一群可爱的“绅士”,它们圆圆的,走起路来摇摇摆摆,非常可爱。但是在全是冰雪的南极,它们的身体为什么是黑白的呢?
-
-
王维浩;
杨冉(图)
-
-
摘要:
新年到了,住在南极的企鹅妈妈给鸭妈妈写了封信,邀请她到南极做客。鸭妈妈心里很高兴,决定立刻启程。“你千万不能去,南极太冷了,你会受不了的。”鸡妈妈劝告说。“这有什么!”鸭妈妈说,“我们鸭子从来不怕冷。你看,这大冷天的,我们还能在冰河里游来游去呢!”“可是……”
-
-
林丽金;
史久新;
姚辰阳;
郭桂军;
程灵巧;
矫玉田;
施骞
-
-
摘要:
利用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南极威德尔-斯科舍汇流区获得的湍流微结构、温盐深仪和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洋(30~500 dbar)的湍流混合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湍动能耗散率(ε)和湍扩散系数(K_(ρ))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与当地的水团和环流分布密切相关。鲍威尔海盆边缘-南奥克尼海台区的表层水体因海冰融水的加入而层化加强,湍流混合受到抑制,其混合水平在整个调查海域中最弱,K_(ρ)普遍小于10^(-4)m^(2)×s^(-1);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的水团主要由邻近海域的水团变性组成,上层海洋的层结不稳定,K_(ρ)平均值约为1.2×10^(-4)m^(2)×s^(-1);埃斯佩里兹海槽区是斯科舍海与威德尔海水交换的主要通道,在复杂流场与粗糙地形的共同作用下,水体混合剧烈,整个上层剖面的K_(ρ)基本在3.2×10^(-4)~3.2×10–3 m^(2)×s^(-1)之间,强混合维持了该海域相对均匀的温度和盐度垂向结构;斯科舍海南部陆坡区存在不同温盐性质水体的交汇入侵,引起混合增强,K_(ρ)约1.6×10^(-4)m^(2)×s^(-1)。本次观测结果表明,海水层化状态、垂向剪切流不稳定和水团交界处的热盐入侵对南大洋上层海洋湍流混合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
-
-
-
-
-
-
-
马超;
李斐;
张胜凯;
雷锦韬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将堆栈法(stacking)、主分量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和Karhunen-Loeve展开法(KLE)三种空间滤波方法应用于南极半岛区域GPS网络2010-2014年每日坐标时间序列.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南极半岛区域共性误差,且提取的一维共性误差结果十分相近,但PCA和KLE方法提取的一维共性误差振幅略微大于stacking方法.
-
-
韦洋洋;
刘晓东;
黄永松
-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本研究主要对南极环境介质样品(包括湖藻类、地衣、苔藓、土壤等)和湖泊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半岛的拜尔斯半岛(Byers Peninsula)地衣样品的正构烷烃以中长链为主,有较弱的偶奇优势,而脂肪酸无奇偶优势,以C16、C18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东南极湖泊藻类和陆地蓝绿藻样品中正烷烃具有以短链为主的单峰结构,主峰分别为C15和C18,藻类样品脂肪酸以短链C14、C16和C18为主,有明显的偶奇优势,蓝绿藻样品脂肪酸有明显的偶奇优势,以C16和C24为主。东南极黑苔藓样品中正烷烃以短链C19为主峰,脂肪酸组分以短链C16和C18为主。
-
-
朱国平
- 《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0 mm,平均体长为51.8 mm,优势体长组为52~60 mm (52.3%),另在44-48 mm有一个次峰区;2010/11年度,体长范围为22.9-59.3mm,平均体长为44.5 mm,优势体长组为42-50 mm (56.8%);2011/12年度,体长范围为18.5~59.4 mm,平均体长为41.7 mm,优势体长组为36-46 mm(67.3%).三个年度间南极磷虾体长频次分布呈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不具相似性(PSI =41.25~73.42).2009/10~2011/12年度各甸别磷虾体长组可分成3个组,其中2011年2月上甸和2012年3月中旬可划分为一组,2010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以及2011年2月中旬可归为一组,这几个体长组均呈双峰分布,其它的体长组划归为一组.1+和2+龄虾大多出现在离奥克尼群岛最近的水域,而离奥克尼群岛较远的单元中则多为4+龄以上的磷虾个体。
-
-
王甜甜;
关泽群;
孙波
-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CHINARE 24(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采用单频多极化测量技术获取东南极冰盖断面连续多极化冰雷达数据及其处理的情况,包括对冰雷达(radio-echo sounding,RES)探测南极冰盖纵向分辨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着重对比分析了CHINARE 24冰雷达数据不同脉冲宽度及不同深度位置冰雷达剖面图;研究了冰雷达多极化测量技术在探测冰盖内部介质冰晶组构(crystal orientation fabric,COF)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CHINARE 24某段测线冰雷达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四组(VV/VH/HV/HH)极化类型冰雷达剖面图.
-
-
张栋;
孙波;
柯长青;
崔祥斌;
李鑫;
郭井学
- 《2012高校GIS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首先使用交叉点法对Amundsen海湾的ICESat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取了2003-2009年间交叉点的高程变化。并以两年为一个时间段插值获取了表面的高程变化。同时,从7年间250m分辨率的MODIS影像上提取了冰架前端的位置,分析其与冰盖高程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整个区域物质流失明显。Pine Island,Smith和Thwaites冰川的高程减少最大。研究表明,漂浮冰架对冰川物质流失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密集平坦的冰架。但是破碎的冰架对物质流失的缓冲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