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航空物探

航空物探

航空物探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31954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中国地质、地质找矿论丛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总体专业分会飞机发展与设计第十次学术交流会、2014(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大会、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等;航空物探的相关文献由413位作者贡献,包括熊盛青、薛典军、于长春等。

航空物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31954 占比:99.21%

总计:32210篇

航空物探—发文趋势图

航空物探

-研究学者

  • 熊盛青
  • 薛典军
  • 于长春
  • 王林飞
  • 黄旭钊
  • 何辉
  • 周道卿
  • 孟庆敏
  • 方迎尧
  • 王卫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筱; 佟晶; 张婉; 姚国涛; 张玄杰
    • 摘要: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是认识极地区域构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回顾和分析南极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在南极地区取得的主要成果。归纳出南极地壳结构研究、南极古大陆重建与恢复、南极火山与岩浆作用调查和南极冰架与地质相互作用研究等4方面典型实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为南极地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目前,南极部分区域仍为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的空白区,可将成功的经验应用于下一步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将航空重、磁方法与航空冰雷达探测方法相结合,已成为解决南极冰层与基岩相互作用问题的未来趋势,也为我国南极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方向。
    • 金久强; 于长春; 石磊; 徐明; 张京卯; 郭亮; 蒋久明
    • 摘要: 梳理了2015~2020年之间国外主要的航空物探系统集成技术的现状和进展情况。在这一时期,一些旧的系统进行了改进,也有一些不再适合市场需要而被淘汰。新的系统集成方法不断涌现:随着修正算法的改进,磁梯度吊舱开始被广泛应用;无人机系统的飞行控制能力和负载能力显著提升,已应用于磁、电、重、伽马能谱各领域;SQUID磁张量、FTG重力张量系统先后投入了航空物探商业运行,电磁法系统的信噪比进一步提升,碘化铯晶体重新受到航空伽马能谱测量设备制造公司的青睐。作为21世纪的战略技术,这些进展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 张琦洁; 闫红雨; 张婷婷; 吴云; 高姗
    • 摘要: 地理底图是航空物探专题图的重要基础环节及组成部分,但以往人工手动抽稀处理方法较为繁琐。本文对航空物探专题底图的作用和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引入空间分析方法,借助1∶25万公众版地形数据库进行规划底图编制实践,完成地理要素矢量化。以四川省达州—华蓥测区为例进行测试,证实该方法制作的地理底图简便实用,相比以往处理方法,更加智能化,且制作成果快速准确,符合相关精度要求;此方法为航空物探专题图的精准制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方便用户使用,同时也为航空物探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 陈涛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日益进步,科学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由于我国目前的发展对物探遥感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单一探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了方便我国地质、水文以及资源勘探开采等方面的工作,助力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以及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避免自然灾害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航空物探遥感联合探测技术逐渐在我国广泛应用开来。此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研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航空物探遥感联合探测技术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分析了航空物探遥感联合探测技术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并介绍了航空物探遥感联合探测技术所的主要应用范围,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能帮助航空物探遥感联合探测技术在我国更好的应用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 孙肖南; 孙陶; 李江坤; 张文峰; 吴雪
    • 摘要: 在航空伽玛能谱测量中,接收伽玛射线的NaI(Tl)晶体与光电倍增管电路特性,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能谱测量数据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发生数据记录道数的非线性漂移;电路稳谱技术对于保证航空伽玛能谱测量数据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航空伽玛能谱测量稳谱电路设计,采用控制光电倍增管高压方式调整信号增益,以及信号脉冲叠加电平的方法平移脉冲信号幅度,利用软件程序控制稳谱电路工作,调整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能谱脉冲记录道数的非线性漂移,实现了能谱测量数据自动稳谱的功能;在能谱测量数据实验中,稳谱电路特征峰位调整控制明显,稳谱速度快,对于1024道测量总谱最大峰漂小于1.5道,达到了设计要求。
    • 姚志勇; 孟祥连; 杜世回; 苗晓岐; 韩永琦; 蔡少峰; 常帅鹏; 冯武超; 王培建
    • 摘要: 为提高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的勘察质量和效率,解决地面物探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工期需求、危险性高无法满足安全需求、大段空白资料无法满足铁路勘察设计质量需求的问题,对高海拔艰险地段及无人区启用航空物探手段加快地质勘察工作.以色季拉山隧道为试验区,采用航空瞬变电磁法(VTEM)、航空大地电磁法(ZTEM)组合使用、联合反演,开展不同测线间三维反演断面对比、航空物探与地面物探对比、航空物探与深孔验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航空物探应用于铁路勘察在国内乃至国际尚属首次,是工程勘探方法的突破和创新;2)航空物探VTEM和ZTEM联合反演有效探测深度可达2000 m,可对主要岩性界线、断层破碎带、富水带进行探测,成果资料吻合较好,基本满足长大深埋隧道的勘探要求,适用于物探人员无法攀越的高寒艰险山区.
    • 姚志勇; 孟祥连; 杜世回; 苗晓岐; 韩永琦; 蔡少峰; 常帅鹏; 冯武超; 王培建
    • 摘要: 为提高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的勘察质量和效率,解决地面物探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工期需求、危险性高无法满足安全需求、大段空白资料无法满足铁路勘察设计质量需求的问题,对高海拔艰险地段及无人区启用航空物探手段加快地质勘察工作。以色季拉山隧道为试验区,采用航空瞬变电磁法(VTEM)、航空大地电磁法(ZTEM)组合使用、联合反演,开展不同测线间三维反演断面对比、航空物探与地面物探对比、航空物探与深孔验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航空物探应用于铁路勘察在国内乃至国际尚属首次,是工程勘探方法的突破和创新;2)航空物探VTEM和ZTEM联合反演有效探测深度可达2000 m,可对主要岩性界线、断层破碎带、富水带进行探测,成果资料吻合较好,基本满足长大深埋隧道的勘探要求,适用于物探人员无法攀越的高寒艰险山区。
    • 王生仁
    • 摘要: 藏东南某铁路隧道,长度为42.3 km,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沿线海拔高、相对高差大,山顶冰川密布,自然环境恶劣,极端气候频发,常规物探方法及设备无法满足隧道勘察的精度和效率要求.为解决地形条件限制下长段落隧道无物探资料覆盖的难题,本文基于航空瞬变电磁(VTEM)、航空大地电磁(ZTEM)及航空磁法,利用直升机搭载空中物探测量系统,首次在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实现了长大隧道的物探资料全覆盖,并将隧道相关航空物探成果与地面物探、深孔钻探实际揭示进行了融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航空物探在藏东南某铁路隧道的应用可填补高原艰险山区隧道工程无勘察资料可用的空白,能够高效地为高原艰险山区线状工程选线、设计、施工提供依据;(2)通过对航空电法、磁法所得电阻率、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的解译,可实现隧道沿线地层岩性、构造、节理密集带的全面分析与解释;(3)航空电磁法可较好地反映地层界线、断裂构造、节理密集带等低阻异常区和电阻率变化带,其成果与地面物探、深孔钻探吻合度较好,航空电磁法的探测解译成果可靠性较高,探测效果及能力对于长大隧道勘察是有效的;(4)通过多源物探融合对比解译,可进一步提高航空物探成果的解译精度,并将其应用于隧道勘察设计中.
    • 杨浩
    • 摘要: 为了适应国家财政体制的要求和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航空物探工作必需要有合理的预算标准相匹配.航空物探预算标准有区别与其他预算标准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影响航空物探预算标准的主要有人工费、飞机使用费、物探设备使用费、材料费、交通运输费、航空物探管理费.建议在研制航空物探预算标准时应考虑(1)航空物探的预算标准应当和技术标准向匹配.(2)航空物探预算标准应该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向匹配.(3)航空物探标准要跟踪评估并及时调整.
    • 孙肖南; 孙陶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测量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提高,航空伽玛射线多道能谱鉴别精度也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为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找矿和航空放射性环境测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准的测量信息;1024道航空伽玛能谱仪器设计基于FPGA开发技术,研究利用FPGA电路控制和进行伽玛射线数据采集、能量鉴别和脉冲数据处理的分析方法,设计构建了实现其方法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执行程序,实现了对伽玛能谱射线数据的高速采集、高速处理、实时输出,并能够实时接收和监测所采集到的放射性伽玛能谱数据信息,完成了1024道伽玛射线能谱仪器的设计制作,掌握了1024道航空伽玛能谱测量仪器的设计制作的核心技术,对于航空伽玛能谱仪器自主研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