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遥感解译

遥感解译

遥感解译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1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16183篇;相关期刊330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下水、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八次学术信息交流会、第六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2012年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技术交流会等;遥感解译的相关文献由1986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文亮、唐川、徐岳仁等。

遥感解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1 占比:3.68%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16183 占比:95.98%

总计:16861篇

遥感解译—发文趋势图

遥感解译

-研究学者

  • 姜文亮
  • 唐川
  • 徐岳仁
  • 汪冰
  • 高山
  • 安裕伦
  • 张明华
  • 张景发
  • 李冬玲
  • 王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鹏; 郑长安; 刘达; 李岸昀
    • 摘要: 长江流域河湖岸线资源丰富,有效的河湖岸线保护与管理对保持河势稳定、维护堤防安全、保障行蓄洪空间畅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了问题发现不及时、问题研判不智能、问题处置不协同等河湖岸线管理短板,总结了河湖岸线管理数字化基础,探究了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涉河项目智联研判和智享协同等信息化应对措施。
    • 沈茗戈
    • 摘要: 以三垟湿地为研究区,基于2013—2021年间Landsat、Sentinel-2遥感影像,分析影像光谱特征,构建基于光谱、纹理、指数的特征数据集,通过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极限学习三种不同分类器的比较明确适用于研究区的解译方法,得到研究区内三垟湿地土地分类图,并计算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三垟湿地自生态修复开始的土地利用变化,根据解译结果计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与景观变化。结果表明,遥感影像能够较好的应用于城市湿地动态监测,三垟湿地修复建设已逐步完善,因长期开垦导致的土地流失也逐步恢复。
    • 梁永平; 赖国泉; 严丽萍
    • 摘要: 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高效、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结合其成果数据进行了滑坡灾害三维空间信息的识别、提取和测量等分析工作,获取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划定了滑坡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探索了定量研究滑坡地质灾害的方法。实践证明: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在灾后调查、灾情评估及治理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马煜栋; 杨帅; 韩静; 曹江涛; 王子垚; 张文龙
    • 摘要: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明确淤地坝的分布、规模等重要参数信息对流域水土保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陕北地区无定河流域高分二号卫星影像、野外踏勘及资料收集到的研究区淤地坝情况,对其进行预处理获取矢量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淤地坝解译标志。针对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进行遥感解译,利用遥感及GIS软件实现淤地坝数目、淤地坝位置、水面面积、控制面积等主要信息的提取,获取淤地坝在定边、靖边、米脂、绥德、横山、榆阳、子洲和清涧8个县(区)分布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共解译出疑似淤地坝图斑1257个,其中榆阳区60个,横山区85个,定边县65个,靖边县19个,米脂县470个,子州县99个,绥德县316个,清涧县143个。由此发现,淤地坝主要分布于无定河下游区域的绥德、米脂、子洲和清涧4县的沟道内,且沟道内多存在耕地或水域。将淤地坝分布情况与地形、年均降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地质灾害等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其分布状况与这些因素相关联,表现为沟壑纵横的区域淤地坝较多,农业种植面积较少的区域淤地坝较多,年均降雨量和耕种面积比值较大区域淤地坝较多。由此,总结其分布规律,为未来淤地坝的维护和修建提供重要支持。
    • 李乐; 时宇
    • 摘要: 水利部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项目,目前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技术路线,其中遥感解译与判别是遥感监管的关键技术环节,是疑似违法违规图斑现场核查处置的基础工作。通过对遥感解译与判别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技术执行体系,以期为遥感监管在全国各级开展应用提供参考。
    • 黄健; 胡卸文; 金涛; 曹希超; 杨相斌
    • 摘要: 2020年3月30日,西昌市经久乡发生森林大火,响水沟流域植被被林火大面积烧毁,同年雨季,响水沟流域内多条沟道暴发泥石流,其中1#、2#、3#沟毗邻居民房屋和耕地,影响较为严重。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和室外试验,以响水沟1#、2#、3#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火烈度下,渗透特征、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的差异,从而揭示响水沟火后泥石流的成灾机理。结果表明,林火是泥石流暴发的重要诱因,火后泥石流的降雨阈值会明显降低。林火干扰导致坡面土壤的渗透系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林火烈度越严重的区域,渗透系数越小,降雨更大比例地转化为坡面径流参与到坡面侵蚀。随降雨次数的增多,轻度、中度、重度火烧区域的坡面土壤侵蚀深度均增加;中度、重度林火烈度的侵蚀深度差异不大,且明显高于轻度区域,说明当林火烈度达到中度时,坡面土壤便会受到较大程度的侵蚀。地形条件相似的沟道,林火烈度越严重,泥石流侵蚀能力越强,最终体现于沟道两岸崩滑体数量越多,沟道宽度和深度越大。
    • 龚健雅; 宦麟茜; 郑先伟
    • 摘要: 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多种图像解译任务的精度提升,然而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黑箱”性质让使用者难以理解其决策机理,这不仅不利于模型结构优化和安全增强等,还会极大地增加训练调参成本。对此,本文围绕影像智能解译任务,对深度学习可解释性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与对比分析。首先,将当前可解释性分析方法分为激活值最大化分析法、代理模型分析方法、归因分析法、扰动分析法、类激活图分析法及样例分析法等6类方法,并对方法的原理、侧重点及优缺点进行了回顾。其次,对8种衡量各类分析方法所提供解释的可靠性的评估指标进行了回顾,并梳理了当前公开可用的可解释性开源算法库。在当前开源算法库的基础上,以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任务中的可解释性分析为例,验证了当前深度学习可解释性方法对遥感影像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前可解释性方法在遥感解译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总结了现有基于自然影像的可解释性算法在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设计面向遥感影像特性的可解释性分析方法的发展前景,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推动面向遥感影像解译的可解释性方法研究,从而为深度学习技术在遥感影像解译任务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与算法设计指导。
    • 袁志毅; 董其华; 张向萍; 王远见; 张廷奎
    • 摘要: 塔里木河干流洪水沿程水量损失及资源化利用一直受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通过采用实地勘察、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研究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洪水漫溢区现状、发生原因、存在问题以及漫溢水量。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到大西海子河段共有26处漫溢区,漫溢面积共225.45 km^(2),漫溢水量超3.69亿m^(3),提出了漫溢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可为塔里木河干流洪水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刘力; 李朋; 胡元平; 张雅; 李琳静; 陶良; 朱晛亭; 潘龙克
    • 摘要: 汤逊湖曾是武汉市最大的原生生态湖,由于拦湖筑汊、开发过度、保护不力等因素影响,出现水体污染、环境恶化、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以1980、1990、2000、2009、2019年五个不同年份和1998、2016、2020年三个洪水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遥感影像分割、支持向量机提取方法,分析汤逊湖湿地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2019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4.92 km^(2),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分别减少4.57、6.02 km^(2);人工湿地面积在洪水期减少,湖泊湿地面积在洪水期增加,1998年是三个洪水期(1998、2016、2020年)对汤逊湖湿地影响最大的年份。汤逊湖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降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活动。
    • 路瀚; 孙海龙; 周明霞; 李进
    • 摘要: 通过遥感解译与信息分析、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和野外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卫星图像信息为依据,以计算机信息提取为手段,以工程地质遥感解译、野外实地验证及铁路工程地质综合分析为重点,对“新建川藏线CD-LZ段遥感工程地质解译”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进行了全面的工程地质条件解译,为路线方案优选、桥隧工程布设提供了详实的工程地质资料,为新建铁路川藏线CD-LZ段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