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铁路隧道

铁路隧道

铁路隧道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705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39篇、会议论文1047篇、专利文献114990篇;相关期刊67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山西建筑、世界隧道等; 相关会议343种,包括第八届铁路隧道年会、2012年中铁隧道集团低碳环保优质工程修建技术专题交流会、第五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等;铁路隧道的相关文献由1009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伟斌、郭小雄、赵勇等。

铁路隧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39 占比:3.92%

会议论文>

论文:1047 占比:0.87%

专利文献>

论文:114990 占比:95.21%

总计:120776篇

铁路隧道—发文趋势图

铁路隧道

-研究学者

  • 马伟斌
  • 郭小雄
  • 赵勇
  • 王志伟
  • 王明年
  • 于丽
  • 喻渝
  • 赵鹏
  • 安哲立
  • 马超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彬
    • 摘要: 以新建太(子城)锡(林浩特)铁路太子城至崇礼段工程为依托,针对季节性寒区隧道无砟轨道施工中容易出现的混凝土开裂等质量问题,对成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铺设"两布一膜"、加装轨枕圈筋保护、选用抗裂混凝土等技术手段,保证了隧道无砟轨道的施工质量。针对紧张工期快速施工中的时间、空间受限等困难,通过优化作业工序,合理设置施工工作面,并有序、高效地调度协调,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工程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 袁伟; 路军富; 刘金松; 吴俊猛
    • 摘要: 为揭示复杂地应力红层泥岩隧道持续底鼓特征及底鼓原因,以某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隧底围岩位移监测等方法对底鼓变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钻孔取芯岩样分析、地应力测试、围岩膨胀力测试、岩石蠕变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对可能导致隧道底鼓的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控于近水平层状泥岩以及复杂地应力,隧道部分段落呈现出底鼓时间“不收敛”、底鼓段落“不连续”、底鼓程度“不均衡”的三大特征;隧道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为粉砂质泥岩,属于软质岩,未达到膨胀岩判定标准,具有中—低蠕变特性,隧址区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水平应力在9.5~13.73 MPa之间;隧道开挖后,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围岩发生蠕变,当蠕变产生的形变压力过大时,仰拱局部进入塑性状态,隧道即产生底鼓。
    • 陈政; 郭春; 谌桂舟; 赵威; 申玉生
    • 摘要: 依托某层状围岩深埋铁路隧道工程,以主线单线隧道与横通道正交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12条地震波数据,模拟基岩SV波地震作用,调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入射方向,对研究结构随地震动输入方向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得到:二次衬砌在地震入射角度为30°~45°时对地震动方向变化敏感性较低,初期支护在地震角度为60°~90°时对地震方向变化的敏感性较低,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在地震入射角度为45°~60°时对地震动方向变化敏感性较大;受力最不利的地震入射角度为15°~45°;位于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口拱脚附近二次衬砌受地震方向影响最敏感,横通道拱脚靠近主隧道5 m范围初期支护受地震方向影响最敏感。
    • 李建辉; 李洁; 王纯皎; 陈常科; 朱碧堂
    • 摘要: 针对隧道出现的渗漏水及结构破损等问题,为找出高水压渗漏点或即将发生渗漏的位置和定量确定水压大小,开展了开裂混凝土室内模型加压试验,模拟开裂衬砌在不同水压条件下的渗透情况,使用红外热像仪观测混凝土试块渗流面的温度分布情况,研究渗压大小、裂缝尺寸和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渗流量与裂缝宽度及水压大小密切相关,在同一裂缝条件下,水压越大,渗流速度越快;同一水压条件下,裂缝越发展,渗流速度越大;非贯穿裂缝渗水面的渗流面积往往大于贯穿裂缝渗水面的渗流面积;渗流量最大处往往温度最低,可以通过使用红外热像仪扫描找出隧道渗流区域内最小温度点,从而确定最合适的打孔泄压位置。
    • 朱小兵
    • 摘要: 文章依托巫溪支线柏树林隧道下穿郑万高铁小田坪隧道工程,建立了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下穿段交叉隧道衬砌结构受力情况及结构安全性设计,然后结合交叉隧道夹岩力学理论模型,比较了隧道施工过程夹岩内力变化情况,指出设计上需完善超前支护和支护结构。同时,施工中需采取短进尺、快封闭的支护结构设计理念,最后根据现场实测上部郑万高铁小田坪隧道衬砌结构位移变化值验证了下穿段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巫溪支线柏树林隧道小净距下穿在建高铁隧道小田坪隧道工程的成功实施,可为隧道下穿运营高速铁路等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 陈国栋; 甘目飞; 刘科
    • 摘要: 隧道钻爆法机械化修建方法是以全工序高效率大型机械配套为基础,用以解决复杂山区长大山岭隧道安全、优质、高效及经济等施工问题的一种技术方法。文章从隧道设计角度论述了钻爆法机械化修建面临的掌子面安全控制与洞身段变形控制两大关键挑战,并总结了以机械化全断面全地质型施工技术、掌子面稳定性评价方法、掌子面超前主动支护技术、掌子面超前支护“定量化”精准设计技术、低预应力锚杆主动支护技术、早高强喷混凝土主动支护技术、初期支护快速成环封闭技术、围岩形变压力计算方法等为核心的隧道钻爆法机械化修建设计关键技术,为推广应用隧道钻爆法机械化修建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 孙克国; 刘旭; 袁子义; 肖支飞; 侯宗豪; 龚伦
    • 摘要: 为量化下伏煤层开采对上部既有铁路隧道的显著影响,以近接缓倾煤层开采区的某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构建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并分别采用现场监测和理论计算的方式进行验证;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煤层开采全过程中隧道衬砌的变形,对比煤层开采前与开采至Ⅵ边界时隧道最不利截面内力,并利用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裂缝宽度2个指标评价煤层开采对上部铁路隧道安全性影响,确定煤层开采的竖向影响范围。结果表明:现场监测和理论计算2种方法均证明了数值模拟参数取值合理、方法可行;煤层开采过程中隧道洞口位置变形最大,沉降增加了7.38倍;煤层开采造成隧道近煤层侧仰拱和边墙内力增大,加剧了隧道洞口的偏压程度;自煤层开始开采到开采至Ⅵ边界的整个过程中,隧道安全系数降低了68.97%,隧道结构裂缝宽度最大达到2.01 mm且与现场检测得到的隧道结构裂缝病害情况相一致;煤层开采的竖向影响范围为自开采区竖向往上2449 m。
    • 张鹏; 王立川; 李林毅; 姚勇; 张学民; 郑波; 刘茂兵
    • 摘要: 岩溶区铁路隧道在高强度降雨后水害频发,严重影响隧道运营安全,冲击运输秩序甚至中断行车。以织毕铁路元宝山隧道水害案例为依托,从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水害段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对衬砌破损原因进行探究,提出以“充分利用既有结构+重点区段开放性排水”为核心理念的隧道水害处治技术,并通过数值仿真对灾害形成与处治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勘阶段对地层富水性认知不足、施工期低估高强度降雨条件下的水害风险、设计变更时未完善防排水体系是导致隧道衬砌破损灾害的主观原因,隧道洞身附近地层岩溶发育且水力管道连通性强、隧址区一定时段内的高强度强降雨是其客观原因。模拟结果显示:暴雨后地下水位骤增引发的外水压力增长使衬砌内力显著增加,最终导致边墙衬砌安全系数急剧降低并引发大面积破损,与现场破坏特征吻合较好。经现场抢险式整治,隧道结构稳固,即使此后两次遭遇历史级强降雨,隧道仍维持良好状态,至今未再现水害和其他灾害,表明了整治方针的正确性。
    • 赵建彪; 姜涛; 孙捷城
    • 摘要: 高速铁路隧道的衬砌质量缺陷问题直接决定铁路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总结提出了铁路隧道衬砌质量缺陷的整治原则,分析了衬砌质量缺陷的成因,并针对不同的质量缺陷类型,制订了相应的整治措施,为高铁隧道衬砌质量缺陷预防及整治修复提供了参考作用与技术指导。
    • 李刚; 李德良; 吴剑华; 王大鹏; 李志源
    • 摘要: 针对传感器水质监测所获取的大量数据,在处理设施工况稳定、外部影响因素及发生影响概率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筛选代表性、可信度高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获取水质指标数据的拟合曲线,可用于传感器自动监测数据质量的智能辨识,对非故障原因导致的测量偏差、原水水质和设施状况异常提供预警。该方法可以保证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质量,实现无人值守水处理设施精准维护,降低现场工作人力成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