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兹湾
普里兹湾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1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自然地理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647篇;相关期刊33种,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海洋学研究、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普里兹湾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扈传昱、潘建明、韩正兵等。
普里兹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647篇
占比:99.14%
总计:14774篇
普里兹湾
-研究学者
- 扈传昱
- 潘建明
- 韩正兵
- 张海生
- 于培松
- 孙维萍
- 孙松
- 薛斌
- 史久新
- 宁修仁
- 朱根海
- 乐肯堂
- 张海峰
- 董兆乾
- 蒲书箴
- 于康玲
- 于非
- 仲学锋
- 侍茂崇
- 刘子琳
- 刘广山
- 刘诚刚
- 张林
- 李云海
- 李超伦
- 王荣
- 胡筱敏
- 蔡昱明
- 赵军
- 陈志华
- 陈敏
- 陈红霞
- 高郭平
- 黄奕普
- 任典勇
- 冯守珍
- 刘会莲
- 刘娜
- 刘小涯
- 卞林根
- 史君贤
- 吉鹏
- 孔晓宁
- 尹希杰
- 尹明端
- 屈泰春
- 张光涛
- 张永山
- 徐智昕
- 曾宪章
-
-
胡俊洋;
梁楚进;
蔺飞龙
-
-
摘要:
基于中国第28、29和31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的CTD数据,利用Thorpe尺度方法计算了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湍动能耗散率,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对当地的水团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中,前两个航次观测中次表层湍动能耗散率强度在陆架坡折区域达到最大.在水团分布方面,在第28和29航次中均观测到了变性绕极深层水陆架入侵现象,水团分别向上涌升至海表以下100 m和200 m深度,向南均可达到67.5°S处.普里兹湾陆架坡折区域次表层湍动能耗散率强度分布与当地水团结构存在良好对应关系.研究认为变性绕极深层水入侵陆架,会使该深度水体变得不稳定,发生水体交换现象,最终造成该区域湍流混合强度加强.
-
-
陶怡轩;
刘成彦;
王召民
-
-
摘要:
在第一版国际南大洋地图集(the Internation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Southern Ocean Version 1.0,IBCSO V1)的基础上,利用现场水文观测中的水深数据重构了普里兹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海底地形,建立了更准确的高分辨率数字水深模型.从多套现场水文观测数据中提取了水深观测结果,去除重复剖线后,比较了水文观测中的水深数据与IBCSO V1在500 mx500 m网格上的差异.在保留IBCSO V1中原始多波束、单波束回声测深数据和其他水深观测数据的前提下,使用插值技术修正了无观测数据海域地形.基于大量的海豹观测数据在较大程度上订正了IBCSO V1海床深度.与IBCSO V1海床深度相比,从戴维斯站以东至82°E的南极大陆沿岸、埃默里冰架前缘西部以及西冰架前缘附近区域的海床深度被低估的可能性最大.优化的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水深数字地图改进了对普里兹湾海底地形结构特征的认识.更加准确的地形数据有利于理解海底地形对普里兹湾海洋环流的影响和建立更加可靠的数值模型.
-
-
-
黄龙飞;
吕连港;
姜莹;
刘宗伟;
杨春梅
-
-
摘要:
根据2017年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期间获取的普里兹湾虎鲸声信号观测资料,采用Teager能量算子法对虎鲸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脉冲间隔的统计特征.对115段回声定位信号的参数分析结果显示:脉冲间隔的范围为10.5~183.5 ms,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67.5和27.6 ms.进一步分析,发现脉冲间隔数值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规律性,根据拟合表达式可以将信号分成5种类型:加速型、减速型、匀速型、先减速后加速型、先加速后减速型.其中减速型的总体占比最高,为58.3%;其次为匀速型与加速型,分别为20.0%,14.8%;其余2类占比最低,均仅为3.5%.普里兹湾虎鲸回声定位信号脉冲间隔规律性变化可能是虎鲸调节其信号以适应活动海域多海冰环境的结果.此外,加速型、减速型、匀速型与先减速后加速型、先加速后减速型的脉冲间隔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且后2种类型的-3 dB带宽以及峰值频率与脉冲间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虎鲸在发出后两种类型的回声定位信号时处理的情况与前3种类型相比可能更为复杂与特殊.
-
-
郝光华;
杨清华;
赵杰臣;
邓宵;
杨勇;
段培法;
张林;
李春花;
崔丽琴
-
-
摘要:
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l、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MBA (Snow and Ice Mass Balance Array)温度链浮标和3套太原理工大学温度链浮标(TY温度链浮标),SIMBA温度链浮标每天观测4次,TY温度链浮标每小时观测1次.利用浮标观测的温度剖面以及海冰和海水间不同介质温度差异计算得到海冰厚度.在S3站点,同时布放了SIMBA温度链浮标和TY温度链浮标.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钻孔观测冰厚比较结果显示,S1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3 cm和14.7 cm,S2站点和S3站点分别为6.6 cm、6.9 cm以及4.0 cm、4.8 cm.S3站点的SIMBA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观测冰厚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8.2 cm和9.7 cm.因而S3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更接近人工观测的结果.进一步对Stefan定律海冰生长模型进行对比,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冰生长率为0.1~0.8 cm/d,生长率快于TY温度链浮标的结果,且受积雪影响明显.相比于卫星遥感反演冰厚的误差和观测时段的限制以及有限的人工观测,2种温度链浮标未来对于中山站附近海冰的长期监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朱林林;
张海峰;
潘建明;
胡佶;
朱秋红;
张海生
-
-
摘要:
对普里兹湾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全属种鉴定和分析,共检出放射虫2目66属107种,其中罩笼虫目40属71种,泡沫虫目26属36种,前者的属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都显著高于后者。研究结果显示:普里兹湾放射虫多样性程度较低,但丰度较高,平均可达3.36万枚/g,呈现出陆架区>湾口区>冰架前缘的趋势,且湾西部高于东部,可能主要受研究区表层生产力、环流结构、沉积物类型和冷水团分布等海洋环境要素的影响。以Antarctissa strelkovi、Antarctissa denticulata为代表的Antarctissa group是该区最典型的优势种组合,平均百分含量高达42.43%,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水体温度,其高含量具有指示冷水团分布的潜力,而该组合丰度的分布主要受环流和地形的影响;由Phormacantha hystrix、Plectacantha oikiskos和Rhizoplegmaboreale组成的特征种组合平均百分含量为12.54%,其丰度和含量的分布模式主要表征的是与环流结构有关的水团混合作用的强弱,对水深或离岸距离的指示作用并不明显。
-
-
韩正兵;
孙维萍;
范高晶;
扈传昱;
潘建明;
赵军;
张海峰;
李栋;
张海生
-
-
摘要:
To understand the biological pump of the Antarctic Ocean,two sets of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 was deployed and recovered in the polynya of the Prydz Bay during the 26th and 31 st Chinese Ant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s in the austral summer of 2009~2010 and 2014~2015.The particle flux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mmer fluxe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were 4088.13 and 508.99μmol/(m2·d) for the year of 2009~2010 and 2014~2015,respectively,while biogenic silica (BSi) were 7358.91 and 2034.63 μmol/(m2·d),respectively.The biogenic opal contributed more than 70% of total mass flux in two years,which indicated diatoms should be the dominated species in the column and the main carriers of sinking POC during austral summer.The POC flux in 2014~2015 was only 12.5% of that in 2009~2010.It was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ballast matters that prevented the rapid settling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upper layer,resulting in more degrading organic matter in the upper water column caused by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Compared with other Antarctic marginal seas where the blooms were not dominated by diatoms,the Prydz Bay polynya is characterized of higher sinking fluxes and efficiency.Estimated by the Martin curve,the 100m POC flux in summer in Prydz Bay averages 8.67% of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It mainly owed to the diatom-dominated 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Prydz Bay polynya,therefore the plankton community in polar oceans should attract more attention when predicting the variation of biological pump.%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颗粒有机碳平均通量分别为4088.13,508.99μmol/(m2·d),生物硅则分别为7358.91,2034.63 μmol/(m2·d),其中生物蛋白石占夏季颗粒物通量均超过70%,表明硅藻是普里兹湾夏季的优势种和沉降通量的主要贡献者.2014~2015年有机碳沉降通量仅为2009~2010年12.5%,主要是由于缺少压舱物无法使上层有机质发生快速沉降,造成异养微生物对上层水柱中有机质降解程度更高,进一步影响有机碳的沉降效率.与非硅藻优势种的海域相比,夏季普里兹湾具有非常高的沉降通量和沉降效率,利用Martin曲线估算夏季普里兹湾的100m深度沉降通量平均为净初级生产力的8.67%,主要归因于硅藻的高沉降效率.为了预测南极海域生物泵的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与变化.
-
-
程文芳;
朱建钢;
吴荣荣;
詹德川;
陆大海;
闫可;
郑小罗
-
-
摘要:
为了保护南极和北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和实施了极地环境监测计划,部署了各学科监测传感器阵列;采集了多学科数据,包括海洋、大气、冰冻圈、生物圈等主题;架构了"R/V雪龙号破冰船—极地考察站—国内基地"之间的快速数据传输网络;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太阳能地面空间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系列监测系统.为了实现长期监测,达到预测和预警目标,本文针对国内外现状,在现有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中国极地环境长期监测网(Pola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of China,CPEMN).该监测网集成各监测系统并在监测指标设计上覆盖我国极地所有常规监测/观测任务,且根据国际科研动态和长期监测规划拓展了预期监测范围.最后本文利用南极普里兹湾进行的破冰导航应用示范验证了CPEMN具有可执行性.
-
-
王丽艳;
李广雪;
纪风颖;
丁咚;
乔璐璐;
徐继尚;
李倩
-
-
摘要:
南极冰盖的扩张和后退直接影响了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由于南极地理位置特殊,研究其海洋环境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借助模型模拟以及遥感反演的方法,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周边区域海洋环境要素(风、海冰、海流、海表温度以及海表叶绿素α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受地形、太阳辐射、极地高气压强度的影响,研究区风场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特征;区域海冰受到海表温度、风、地形以及上升流的影响,具有冻结期(3~9月)和消融期(10月~次年2月)交替变化特征;海流的分布特征受控于地形、风、海冰分布以及冰融水注入等因素;海洋初级生产力受太阳辐射、营养盐、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深层水涌升、海冰融化、海表温度变化对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生长起到直接控制作用.最后,本文结合普里兹湾海洋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分析了研究区海洋环境要素对沉积作用的影响.
-
-
杨峥;
于培松;
潘建明;
刘瑞娟;
韩正兵;
张海峰;
胡佶
-
-
摘要: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 (GDGTs) were analyzed for te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Prydz Bay of Antarcti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GDGTs are 27.69~ 900.78 ng/g with the isoprenoid GDGTs accounts for 94% ~ 99%,much more higher than branched GDGTs.Isoprenoid and branched GDGTs have same distribution tendency that the highest content area appears in southeast while the lowest area appears in northwest direction.Isoprenoid GDGTs and branched GDGTs both have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C.Analysis shows that isoprenoid GDGTs comes from marine Archaea,while branched GDGTs derives from bacteria in sediments.Compared with the WOA database,the TEX86 and TEX86L derived temper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January in the study area.This study means TEX86 and TEXs86L indexes could b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temperature in Prydz Bay.%利用中国南极考察获取的沉积物样品,对普里兹湾10个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含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内GDGTs含量为27.69~900.78 ng/g,其中类异戊二烯GDGTs占比94%~99%,远高于支链GDGTs.类异戊二烯GDGTs与支链GDGTs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趋势,且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R>0.95).沉积物中类异戊二烯GDGTs来源于水生古菌,而支链GDGTs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细菌.根据GDGTs不同异构体含量计算得到的指标TEX86和TEX86都与普里兹湾1月表层海水温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这表明TEX86和TEX86L指标在普里兹湾海域具有适用性,可以作为重建古海温的替代指标.
-
-
牛雄伟;
高金耀;
阮爱国;
潘少军;
李家彪;
刘晨光
-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摘要:
南极洲板块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对其现今运动方向进行观测来研究深部动力学特征对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及相互作用和历史重建有重要意义.用地震各向异性方法在南极洲板块开展的这类研究还较少,地震台站分布在南极点和沿岸的科学考察站附近,海上探测仅针对浅部进行过浮标和多道地震等研究.然而,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强烈,各向异性局部特征强烈,不能很好地描述现今的深部动力学特征,而海盆的地壳和上地幔受后期改造很小,对于研究深部地幔流的运移方向更有价值.为此,第29次和30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在南极中山站外的普里兹湾前后共布设了6台海底地震仪(OBS).采用S波分裂旋转相关法,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成功回收的3个站位海底地震仪数据(5个远震记录)进行了反演,获得了普里兹湾洋陆过渡带岩石圈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台站所在区域各向异性显著,在较小的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快S波偏振方向变化范围是N400E-N600E,快慢波时间延迟变化范围0.2s-1.3s.认为,洋盆的各向异性主要取决于海底扩张地幔流作用,大陆及附近的各向异性主要为上地幔顶部残留构造的影响,而中间过渡带各向异性层厚度较小集中在地壳内,它可能受海底扩张地幔流和残留构造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