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764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23篇、会议论文320篇、专利文献333612篇;相关期刊1023种,包括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光电工程、红外技术等; 相关会议259种,包括2016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大会、第十一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第七届中国信息融合大会等;图像融合的相关文献由14810位作者贡献,包括焦李成、罗晓清、倪国强等。

图像融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23 占比:1.31%

会议论文>

论文:320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33612 占比:98.60%

总计:338355篇

图像融合—发文趋势图

图像融合

-研究学者

  • 焦李成
  • 罗晓清
  • 倪国强
  • 杨风暴
  • 郭雷
  • 那彦
  • 金伟其
  • 敬忠良
  • 刘斌
  • 张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圣文顺; 孙艳文; 张会影
    • 摘要: 为解决稀疏理论融合后多聚焦图像细节特征模糊、综合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稀疏理论与快速有限剪切波变换联合引导滤波(FFST-GIF)相结合的图像融合算法.利用FFST从原始图像中分解出高频和低频子带系数,采用引导滤波的相对标准差算法融合细节信息丰富的高频系数;使用K-SVD方法训练得到完备字典,再结合稀疏理论融合低频系数;通过逆FFST将融合后的高、低频子带系数进行再融合,得到新的融合图像.基于MATLAB,选取哈佛大学数据库中的脑核磁共振图像为样本,采用平均梯度(AG)、空间频率(SF)、互信息(MI)以及边缘保留信息传递因子(Q^(AB/F))4个客观评价指标,将所提出算法与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等3种不同融合算法进行对比,进行了不同变换域融合试验与不同融合算法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在客观综合评价指标与视觉效果方面均取得了突出优势,各评价指标参数都有较大提升,AG、Q^(AB/F)最高值分别可达0.0813、0.7935,所提出算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王改云; 郭智超; 路皓翔; 陆家卓; 张琦
    • 摘要: 针对低照度图像对比度低、细节模糊等问题,提出了融合遗传算法的多域值分块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通过遗传算法寻找输入图像亮度通道的最优分割阈值,根据得到的阈值,将亮度通道划分为多个不同曝光级的子图。通过多阈值分块增强算法对所有子图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每个子图的亮度。最后使用多尺度融合方法将输入图像细节信息融合到亮度增强图像中与现有的增强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用所提算法增强后图像的各指标增加幅度均大于其它对比算法,且在提升图像亮度的同时解决了增强图像颜色失真和亮度分块的问题,有效地还原了图像的纹理信息,增强后图像的亮度分布很好地还原了真实拍摄环境的亮度分布,验证了该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
    • 王志社; 邵文禹; 杨风暴; 陈彦林
    • 摘要: 为了解决生成对抗融合方法获得的融合图像不能同时保留红外图像典型目标和可见光图像纹理细节的问题,提出一种红外与可见光图像交互注意力生成对抗融合方法。首先,在生成网络模型中采用权重参数共享的双路编码器架构,利用多尺度聚合卷积模块提取源图像各自的深度特征;其次,在融合层设计上,利用交互注意力融合模型建立两类图像局部特征的全局依赖特性,获得的注意力图更聚焦于红外典型目标和可见光纹理细节,实现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端到端融合。最后,在对抗网络模型中,采用双鉴别器均衡判定融合图像与源图像间的真假性,相互补偿的损失函数优化生成网络模型获得最佳的融合结果。与现有典型融合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更平衡的融合结果,在主观视觉描述和客观指标评价上都优于其他方法。
    • 刘姝岑
    • 摘要: 在图像融合中,图像融合研究分析以及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找寻让融合的图像可信度更高、分辨率更高、理解性更强的方法,同时我们又需要客观的评价指标来对图像的质量进行区分。通过用主分量(PCA)变换、小波(DWT)变换的方法融合图像,并提出对融合后图像的单因素指标评价,还有综合指标评价,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实验,得到结论,并且对此进行分析,哪种方式能够较好的得到并且提高影像的解译又适用于生活中的图像融合
    • 谢迎娟; 许海燕; 李丽媛; 张学武
    • 摘要: 针对立体环视图像拼接准确度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物体坐标系的曲面投影图像拼接算法.根据实际应用场合建立合适的三维模型,对图像进行基于物体坐标系的纹理映射,将三维模型划分为融合、非融合区域,将原始图像映射到非融合区域,对于拼接融合区域,结合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角度信息的加权平均融合算法,对拼接后的图像进行颜色校正,消除光照不均、亮度及色度差异现象.算法通过车载立体环视图像的生成验证其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的立体环视图像能够以立体的形式显示车身周围环境,图像拼接准确度较高,视觉效果佳.
    • 石平霞; 陈世国; 丁冬冬
    • 摘要: 针对目前医学图像融合领域中,融合图像存在细节信息不够清晰及信息丢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ST)与引导滤波相结合的医学图像融合算法。首先,对已经过严格配准的两幅医学源图像进行NSST,得到各自的低频子带与高频子带。其次,低频子带采用基于引导滤波的加权平均的融合方法,高频子带采用平均梯度、区域能量指导加权系数的融合规则。最后,将低频子带和高频子带进行非下采样剪切波反变换,从而得到最后的融合图像。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文中所提到的几种融合算法相比,该算法不仅在多项评价指标中表现更佳,而且也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 徐婉婷; 岳彩荣; 朱泊东
    • 摘要: 森林植被分类是森林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基础,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在遥感图像上呈现不同的光谱和纹理结构特征,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森林植被分类提供了可能。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为研究区,以2016年相同时相不同云量的Landsat 8光学遥感数据和Sentinel-1微波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2016年云南省森林资源现地调查数据,采用图像融合PCA变换法、Gram-Schmidt变换法、NNDiffuse变换法对Landsat 8和Sentinel-1数据进行影像融合,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对思茅区森林植被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的分类精度高于最大似然分类法,其中在PCA和Gram-Schmidt变换融合后的分类精度要略高于NNDiffuse变换融合后的分类精度;2)在低云量数据中,基于Gram-Schmidt变换融合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效果最佳,总体精度达87.12%,Kappa系数为0.851 8;在高云量数据中,基于NNDiffuse变换融合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效果最佳,总体精度达73.92%,Kappa系数为0.699 4。
    • 陈伊涵; 郑茜颖
    • 摘要: 针对现有融合方法缺乏通用性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空间注意力和通道注意力的特征融合网络,设计一个端到端融合框架,采用两阶段的训练策略进行训练。在第一个阶段,训练一个自编码器用来提取图像的特征;在第二个阶段,使用提出的融合损失函数对融合网络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既能保留红外图像显著目标特征,还能在保留可见光图像细节上有很好的特性。主观和客观的实验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 高元浩; 罗晓清; 张战成
    • 摘要: 在同一场景下被捕获的一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虽然具有不同的模态,但是具有共享的公有信息和互补的私有信息,学习并融合上述信息可以得到一幅完整的融合图像。受益于残差网络的启发,在训练学习阶段,通过网络分支间特征层面的互换和相加,强制每一个分支映射到一幅具有全局特征的标签图上,来鼓励各个分支学习对应模态图像的私有特征。直接学习得到图像的私有特征可以避免设计复杂的融合规则并保证特征细节信息的完整。在融合预测阶段,采用最大值融合策略融合私有特征,并在解码层与学习得到的公有特征相叠加,最后解码出集成了红外和可见光图像信息的融合图像。使用在NYU-D2上合成的多聚焦图像数据集训练该模型,在TNO真实的红外和可见光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主流的红外与可见光融合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主观效果和客观评价指标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刘锃亮; 张宇; 吕恒毅
    • 摘要: 图像融合是图像处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融合在机器感知、目标检测与追踪、监控、遥感和图像去雾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针对目前一些融合算法时效性差、复杂程度高、泛化程度低和融合后图片信息丢失量大等问题,在神经网络FusionGAN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其中引入了一种多尺度卷积PSConv和一种轻量化注意力模块ECA-Net,前者能够在更细粒度角度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后者能自适应地选择一维卷积核大小,从而实现性能上的提优。实验采用经典的红外与可见光数据集TNO和NIO数据集,经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下,与原算法和其他算法相比有着明显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