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汇

碳汇

碳汇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129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93344篇;相关期刊531种,包括阅江学刊、经济研究导刊、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第十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暨山东省第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等;碳汇的相关文献由3157位作者贡献,包括范洪军、徐佳晶、刘金山等。

碳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6 占比:1.11%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3344 占比:98.87%

总计:94410篇

碳汇—发文趋势图

碳汇

-研究学者

  • 范洪军
  • 徐佳晶
  • 刘金山
  • 李强
  • 周国模
  • 夏灵敏
  • 赵晟
  • 冷国强
  • 吴沿友
  • 应苗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倞; 吴佳鸣; 汪文清
    • 摘要: “碳中和”目标为风景园林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园林绿地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2个主要功能,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机理,为风景园林师开展相关实践提供系统、全面、可行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55项:1)在直接减源方面,通过减少园林绿地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实现项目自身的节能减排;2)在增加碳汇方面,围绕园林植物、土壤、水体三大要素,增强园林绿地本身的碳捕获能力;3)在间接减源方面,园林绿地可以引导居民开展低碳生活、降低城市能耗,间接实现碳减排。
    • 陈波; 陈文瑾; 陆苹茹; 赵敏
    • 摘要: 一直以来,由于陆地地表水体在全球所占比远小于海洋,在全球尺度碳循环的研究中,并未把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考虑。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增多,对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了解逐步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水生光合生物除了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CO_(2)和CO_(2aq)作为无机碳源外,还能利用水中的HCO_(3)^(-),即存在显著的水生碳泵效应。水生碳泵效应作为一种稳碳和固碳过程,是形成长期稳定碳酸盐风化碳汇的重要机制,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陆地水生光合生物主要通过CCM机制在有限CO2水体中提升光合固碳能力,DIC施肥效应进一步放大这一固碳机制,增加碳酸盐风化碳汇量。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中耦合营养元素与生物碳泵效应能够有效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进行改善和修复,在增加生态碳汇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同步缓解富营养化。未来基于CCM机制的水生碳泵效应协同富营养化缓解在综合考虑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类型演变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将为喀斯特地表水体碳增汇以及有效应对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治理与修复提供全新的科学支撑。
    • 张全斌; 周琼芳
    • 摘要: 文章基于1990—2020年中国能源领域CO_(2)排放情况和CO_(2)的地球碳循环转化流程,建立CO_(2)减排预测模型,引入GDP总量、能源强度、能源CO_(2)排放结构等3个变量,得到9种减排路径情景,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21—2060年CO_(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探寻中国能源CO_(2)减排的最佳路径。预测结果表明:9种情景均可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05年下降67.6%~72.9%;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结合碳汇、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其中情景7是最佳路径,即能源强度每5年下降15%,无碳能源占比年均增长1.2%。展望2060年,建议从节能降耗、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提升碳汇水平和政策工具等方面入手,实现中国能源领域的碳中和。
    • 牟涛; 王文沛; 王晓慧
    • 摘要: 本文围绕当今全球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政策等热点问题,研究开展城市裸土生态修复与治理。“碳汇”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日照市东港区率先运用“碳汇”模式,基于碳汇理论的城市裸露土地治理思路,探讨园林绿化“碳汇”发展的未来前景,完全符合“双碳政策”。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对退化草地的固碳增量更加明显。因此采用“碳汇”模式,可充分发挥草地的固碳作用。同时,结合东港区利用“碳汇”模式对裸露土地治理的开展情况,通过对东港区裸土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日照市东港区裸土治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现状及问题原因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实现城市“疮疤”到花海绿廊的“蝶变”,开创一条裸土生态修复与治理的新路径,对未来城市裸露土地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提出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依据。
    • 殷婕; 盛茂银; 王霖娇
    • 摘要: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作为长期稳定的碳汇机制之一,近年来在全球碳汇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分析植硅体在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周转,计算其封存的有机碳含量,是进一步准确估算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的基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稳定固存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全面回顾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凋落物、土壤等环节的植硅体碳汇潜力及周转,以期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的进一步准确估算提供参考。
    • 荆贝贝; 杜安
    • 摘要: 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固碳释氧,并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减少城市耗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阵地。文章以上海市为例,对构成上海市绿色空间的林地、公园绿地、耕地、湿地及水域等类型进行碳汇功能剖析。上海市城市绿色空间中林地碳汇占比最高,其次为沿海滩涂,近20年总碳汇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从规划和建设实施两个层面提出具体提升绿色空间碳汇的措施,探讨具有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的超大城市绿色空间碳汇功能及优化提升策略。
    • 张桂莲; 仲启铖; 张浪
    • 摘要: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人口高密、经济发达地区最主要的绿色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碳汇价值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推进中国各大城市发展绿色低碳、促进碳中和愿景实现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和总结城市园林绿化碳汇领域的最新政策和研究进展,剖析当前中国在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面向碳中和的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路径,以期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增强园林绿化对碳中和的贡献。
    • 刘伯恩; 宋猛
    • 摘要: 文章采用案例归纳分析、推理演绎等方法,讨论了碳汇生态产品的来源、载体和价值基础,探究了碳汇价值实现主要模式及其作用机制、应用前景,研究了相关政策支持路径。结果表明:碳汇属于“气候调节”类生态产品范畴,其承载于各类自然资源,并以效用和劳动为价值基础,具有自然参与、经济收益、经济稀缺等特征;碳汇生态产品的典型价值实现模式,包括生态补偿、指标交易、碳汇交易、价值提升、碳公益、特许经营和碳金融等。应从科学机理、产权建设、核算方法学等方面入手,完善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制度,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管理支撑。
    • 刘文平; 潘影; 肖玉; 郧文聚
    • 摘要: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研究我国耕地固碳增汇潜力与路径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库占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比例较低,耕地有机碳密度相比自然土壤有机碳密度水平也较低,耕地土壤碳汇潜力巨大。本文提出,增强我国耕地固碳增汇能力应结合各大农区不同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推行少耕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农田管理措施,结合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治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耕地固碳增汇能力。应加强耕地碳汇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完善中国耕地土壤碳汇监测台站体系与标准化碳汇数据产出,研制中国耕地碳汇核算标准体系和绿色农田建设标准,逐步构建耕地土壤碳交易政策与运行机制,完善耕地固碳增汇政策机制保障,以期对中国耕地固碳增汇工作提供参考。
    • 张麋鸣; 颜金培; 叶旺旺; 张超; 高众勇; 徐长安; 李玉红; 张介霞; 赵淑惠; 孙恒; 詹力扬
    • 摘要: 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组成,开展其碳汇研究对服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积极的作用。福建省的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对其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及潜力评估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0年度《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海水贝藻类养殖数据,估算了2014年至2019年全国及福建省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强度,并评估了福建省贝藻类养殖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在全国贝藻类养殖碳汇强度占比较大,且逐年递增,在2019年估算的碳汇强度高达211.3万吨(占全国估算总值的31.16%)。与全国海水贝藻类碳汇增速17.3万吨/年相比,福建省的年增速数据(10.7万吨/年)表明福建省具有较强的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潜力,并可带来可观的减排经济效益,为我国实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