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杭州湾

杭州湾

杭州湾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6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8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18篇;相关期刊596种,包括浙江经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长江论坛、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等;杭州湾的相关文献由158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明、潘存鸿、王晓波等。

杭州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8 占比:87.94%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2.94%

专利文献>

论文:118 占比:9.12%

总计:1294篇

杭州湾—发文趋势图

杭州湾

-研究学者

  • 吴明
  • 潘存鸿
  • 王晓波
  • 林春明
  • 周斌
  • 吴修广
  • 魏永杰
  • 任敏
  • 徐兆礼
  • 王海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长发; 张霞; 林春明; 黄舒雅; 江凯禧; 周学谦
    • 摘要: 综合钱塘江下切河谷SE4孔岩心观察和描述及粒度、孢粉、测年等分析数据,探讨了钱塘江下切河谷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演化,揭示了其气候变化机制下沉积响应的具体过程。研究表明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括河床亚相、河漫滩亚相、古河口湾相、浅海亚相和现代河口湾相5套沉积。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植被类型为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湿,沉积了河床和河漫滩亚相;第二阶段为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沉积了古河口湾相和浅海亚相;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浅海亚相沉积发育;第四至第六阶段植被类型经历了针阔混交林—草原、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草原的交替,气候经历了温和偏干、温和偏湿、温和偏干的变化,现代河口湾相沉积发育。
    • 王彪; 卢士强; 矫吉珍
    • 摘要: 聚焦长江口杭州湾区域的陆源污染负荷,通过调研梳理了该区域入江入海河流、直排口等主要陆源污染源状况,分析了该区域陆源污染源水量排放情况和总氮、总磷污染通量情况及污染源贡献占比。研究发现,整个长江口杭州湾区域,总氮负荷量为269.05万t/a,总磷负荷量为11.983万t/a,长江入海污染通量贡献占绝对主导地位,其氮、磷贡献占整个区域污染负荷量的91%。仅考虑长江口区域,污染负荷以长江来水为主,氮、磷贡献分别占该区域负荷量的96.8%和97.1%;仅考虑杭州湾区域,污染负荷以钱塘江来水为主,氮、磷贡献分别占该区域负荷量的51.7%和66.3%。
    • 申功晶(文/摄影)
    • 摘要: 平湖,位于浙江杭嘉湖平原东北部,南濒杭州湾,东临上海,属江南古陆外缘杭州湾凹陷区,有大片冲积平原,因此,平湖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宜人。平湖,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水乡,它历经了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因此,也素有“鱼米之乡、瓜灯之城、叔同故里”之美誉。
    • 郑修诚; 周斌; 雷惠; 黄祺宇; 叶浩林
    • 摘要: 当前常见的潮滩遥感提取方法往往通过估算来确定潮滩的边界,难以保证较高的提取精度。本研究结合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和GIS技术,选用1990—2021年间共77景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人工海岸线作为平均高潮线,利用水边线拟合平均低潮线,实现了对杭州湾南岸慈溪段的潮滩提取和面积估算,分析了潮滩区域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杭州湾南岸慈溪段潮滩面积基本维持在20000~24000 hm^(2)区间;空间变化趋势是由南向北迁移,迁移速度为286.9 m·a^(-1);影响潮滩面积和空间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地方政策。
    • 郑可
    • 摘要: “在中国谈核电绕不开秦山,在秦山谈核电不能不提赵宏”,这是中国核电圈子里的一句口头禅。18岁开始,从内蒙古无垠沙漠到西北茫茫戈壁,从大西南山沟到杭州湾海滨,赵宏从一个工地转战到另一个工地,其足迹踏遍袓国的大江南北。他兑现了自己年轻时立下誓言:“哪里需要建设我就去哪里。”
    • 郑国诞; 曾剑; 黄世昌; 姚文伟; 樊立东
    • 摘要: 根据海塘安澜千亿工程行动计划,环杭州湾海塘防御标准将提升至300 a一遇。利用波浪实测资料以及大范围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杭州湾地区在遭遇300 a一遇台风组合300 a一遇潮位时抵抗风浪的能力。结果表明:300 a一遇台风在杭州湾不同位置产生的有效波高存在差异。北岸乍浦—金山相当于重现期200 a一遇,海盐—乍浦相当于重现期100 a一遇;南岸各站有效波高均小于100 a一遇。所定的潮浪组合能够防御相应频率的台风。
    • 杨斌; 杨万康; 谢华伟; 黄赛花
    • 摘要: 为了解杭州湾北部波浪特性,利用杭州湾北部一年实测波浪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的波参数变化特征,运用回归分析获得波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谱参数及波谱形态分析了实测波浪频谱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杭州湾南部海域波浪特性明显不同之处是热带气旋对本观测水域波浪的影响强度大于冬季季风的影响强度,较大波浪主要由热带气旋引起,并且路径相似的热带气旋在杭州湾南、北部测点引起的最大波浪其参数较为接近。研究水域常浪向分布在东东北至东南向,强浪向主要分布在东东北方向。研究成果可为河口海湾相关工程的设计建造和沿海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
    • 彭霞云; 章丽娜; 刘汉华; 李文娟; 黄新晴; 黄旋旋
    • 摘要: 2020年4月12日,受冷涡影响,华东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雷暴大风,其中在杭州湾地区出现了12级以上的极端大风。此次强对流过程发生前,高低空为一致的西北气流,水汽含量低、能量条件弱,预报难度大,沿海海面风力预报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雷暴大风特征及对流系统移入杭州湾前后的演变特征,重点探讨了杭州湾东北部出现极端大风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杭州湾极端大风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杭州湾具有一定的能量条件、低层大气的温度直减率接近干绝热递减率,有利于对流系统中形成较强的下沉气流,下沉辐散造成地面大风。中层存在西北风急流,在对流下沉运动的作用下,中层的高动量被带到地面,增强了地面风速。对流系统移入杭州湾的过程中,冷池增强,而杭州湾水面的摩擦力比陆地小,有利于风速增强,这也是杭州湾风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杭州湾东北部13级以上大风的出现还与海上热力、动力条件的不均匀分布及对流入海后形态的变化有关。
    • 于春艳; 鲍晨光; 兰冬东; 梁斌; 许妍
    • 摘要: 本文以解决长江口—杭州湾海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阐述了深入打好长江口—杭州湾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要意义,探索提出五方面的主要攻坚方向:一是以减排消劣保障海水水质改善,二是以退围还湿推进滨海湿地恢复修复,三是以禁渔养护促进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四是以亲海空间品质提升增强公众亲海幸福感和获得感,五是以防风御险提升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通过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补齐长江口—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短板,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
    • 思源
    • 摘要: 杭州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段的浙江东北部及上海市东南的钱塘江江口外。杭州湾由西向东逐渐拓宽、加深,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喇叭口形海湾和世界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景观。环杭州湾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6个城市,这里历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