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
晚第四纪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9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0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23645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沉积学报、中国地震、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晚第四纪的相关文献由115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从先、陈建波、吴传勇等。
晚第四纪—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3645篇
占比:99.60%
总计:124139篇
晚第四纪
-研究学者
- 李从先
- 陈建波
- 吴传勇
- 姚大全
- 罗福忠
- 翦知湣
- 张玉兰
- 杨源源
- 林春明
- 王汝建
- 蓝东兆
- 刘兴旺
- 刘春莲
- 常祖峰
- 张明书
- 徐锡伟
- 石学法
- 袁道阳
- 赵朋
- 郑海刚
- 冉勇康
- 沈军
- 肖文申
- 蓝先洪
- 郑卓
- 吴国栋
- 李传友
- 李军
- 程建武
- 陈志华
- 陈承惠
- 陈立春
- 周荣军
- 庄畅
- 张世民
- 张霞
- 方念乔
- 李帅
- 杨晓平
- 梅西
- 胡伟华
- 苏刚
- 范代读
- 赵希涛
- 龚志军
- 丁旋
- 刘健
- 刘宝柱
- 刘志飞
- 叶培盛
-
-
卢海峰;
陈海龙;
杨勇;
张进忠
-
-
摘要: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前锋地带,关于该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和晚第四纪活动习性等科学问题尚不清楚。此外,1927年8.0级古浪地震也造成断裂带上的一些地表破裂。运用构造地质学与地貌学原理及年代学测试方法,展开了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①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为NWW—SEE走向、呈右阶斜列式展布。②自西向东,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方式整体表现为以逆冲为主,逐步过渡为逆冲兼走滑运动或走滑活动为主;垂向上的活动强度整体上西弱东强,且中间增加的幅度最大,而断裂带的水平左旋滑移分量中-东段较大。③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西段的最新活动一般早于区域性T1阶地的形成时间,中-东段切割了T1阶地面,反映了断裂最新活动具有东向迁移的变化趋势。④结合露头揭示的1927年8.0级古浪地震地表破裂遗迹,该断裂中-东段的最新活动发生于全新世末期。⑤依据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方式、断面擦痕、晚新生代地层内发育的剪切节理运动学特征及共轭张性节理等,该区域的第四纪晚期最大主压应力水平方向表现为NNE—SSW向,且自西向东应力场方位略有变化。上述认识,对探索武威盆地三维变形的晚新生代构造演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层生长和构造地貌变形过程,以及古浪地震的破裂机制与气候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
-
夏长发;
张霞;
林春明;
黄舒雅;
江凯禧;
周学谦
-
-
摘要:
综合钱塘江下切河谷SE4孔岩心观察和描述及粒度、孢粉、测年等分析数据,探讨了钱塘江下切河谷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演化,揭示了其气候变化机制下沉积响应的具体过程。研究表明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括河床亚相、河漫滩亚相、古河口湾相、浅海亚相和现代河口湾相5套沉积。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植被类型为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湿,沉积了河床和河漫滩亚相;第二阶段为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沉积了古河口湾相和浅海亚相;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浅海亚相沉积发育;第四至第六阶段植被类型经历了针阔混交林—草原、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草原的交替,气候经历了温和偏干、温和偏湿、温和偏干的变化,现代河口湾相沉积发育。
-
-
周良;
王洋;
杜学斌;
卜建军;
吴俊;
吕万军;
刘秀娟
-
-
摘要:
第四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海侵—海退等地质事件,包含了丰富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信息。选用珠江三角洲西缘台山地区的30个地质钻孔,通过14C、光释光、地球化学特征、底栖有孔虫、磁化率数据,建立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框架,重建了最大海侵古岸线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单元(石排组、西南镇组、三角组、横栏组),经历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河流—海相交替沉积环境、末次冰期的海退暴露环境以及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环境。MIS3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发生了2次主要的海侵事件。2)依据钻孔圈定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最远向陆延伸分别为15.4 km和16.3 km,两条最大海侵线距离接近,走势相同。这与当时实际海平面高度之间的显著差异不符,可能是由于构造抬升作用导致晚更新世海侵时古地势较低。两期海侵沉积物的高程和年代资料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构造抬升状态,抬升速率为+0.51 mm/a,而全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沉降状态,沉降速率为-0.61 mm/a,重建的MIS3和MIS1时期最大海侵古岸线分别与研究区当前2.8 m和3 m等高线相符。此外,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由于新构造背景不同,晚第四纪海侵发生次数和最大范围在空间上整体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之间海侵强度差异并未完全遵循"早弱晚强"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除不同构造单元存在着构造差异外,海平面高度和沉积物供给变化同样对海侵强度有着一定的影响。
-
-
何付明;
常祖峰
-
-
摘要:
根据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剖面测绘成果,结合区域第四系测年结果等资料,对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新发现的桃源断裂、刀郭断裂、合江村断裂及已知的龙蟠—乔后断裂等4条主要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成果表明,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在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强度中等,龙蟠—乔后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桃源断裂和刀郭断裂属晚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龙蟠—乔后断裂和刀郭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而桃源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则表现为正断走滑为主。这些断裂的活动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研究区及附近区域的地震风险和构造稳定性。新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并可为深入理解该区的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工程建设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
-
林春明;
张霞;
黄舒雅
-
-
摘要:
下切河谷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划分地层、确立年代地层格架、判定沉积环境演变、探讨海平面变化规律,对碳氢化合物勘探开发、地质工程等重大国民经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下切河谷体系概念、特征、划分类型、研究历程和科学意义,着重论述了晚第四纪下切河谷的形成演化、层序地层格架和控制因素。晚第四纪下切河谷体系主要是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下切河流体系,在海平面上升时期被充填的长条状负向地形,以区域性的地层不整合面为底界。浪控型与潮控型下切河谷体系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①前者存在河口砂坝、中央盆地、湾顶三角洲,后者则没有这些沉积单元;②前者浅海沉积较薄,后者较厚;③前者代表了贫砂的小河河口湾,由于泥砂量少,河口湾在最大海侵线附近,后者河流作用较强,泥砂量相对大,现代河口湾不断向海扩展,较下切河谷范围要大的多;④前者涉及溯源堆积在下切河谷充填中的作用,但对其强度估计不足。下切河谷体系的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沉积过程、下切河谷形态和气候变化等是主要控制因素。
-
-
刘荣波;
袁晓东;
林哲远;
仇建东;
胡日军;
高军锋;
刘龙龙;
张胜江
-
-
摘要:
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地层划分和物源分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莱州湾BH1302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特征发现,元素含量在地层分界处发生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重要指标。结合钻孔岩性相、粒度特征和测年数据,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划分为4段,分别对应于晚中更新世、MIS 5期、MIS 4—3期和MIS 1期。钻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在垂向上变化存在着共生的关系,除Na_(2)O、Ba和Sr外,大部分常微量元素变化与粒径强相关。R型因子分析揭示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和海洋自生元素供应对BH1302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时期影响作用有所差异,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占主导地位,但短时期内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或海洋自生元素供应也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
-
王雨楠;
周保春;
王汝建;
肖文申
-
-
摘要:
基于北冰洋中部阿尔法脊ARC3-B84A岩芯(水深2 280 m)中的介形虫化石群记录,重建了MIS 13期以来该海域的古海洋环境变迁。从该岩芯获取的介形虫壳瓣逾7 000枚,包含8属11种。由介形虫丰度所代表的底栖生物古生产力在MIS13–10期很低,进入MIS 9期之后显著升高。海冰指示种Acetabulastoma arcticum显示常年海冰很可能是在MIS 9期之后出现的。在所有属种中,北冰洋中层水(AIW)指示种Polycope spp.和北冰洋深层水(AODW)指示种Cytheropteron sedovi的个体数量最多,二者在岩芯中的百分含量呈负相关,它们与其他属种(Microcythere medistriatum, Pseudocythere caudata, Pedicythere spp., Cytheropteron scoresbyi, Cytheropteron higashikawai, Henryhowella asperrima)一起,揭示该岩芯站位经历了如下的水团变迁历史:最初处于AODW上部(MIS 13–12),之后被上涌的AODW下部所取代(MIS 11–10);尔后,上方的AIW大幅下潜,取代了AODW(MIS 9期–MIS 5早期);在MIS 5中–晚期,AODW下部快速上涌,取代了AIW;最终在MIS 4之后,水团定格在AODW上部。
-
-
徐伟;
刘志成;
王继;
高战武;
尹金辉
-
-
摘要:
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一条大型边界断裂,调节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变形,在青藏高原西部构造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阿里地区断裂迹线清晰,断错地貌显著,显示出晚第四纪强烈活动的特征。目前,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时代、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尚不清楚,极大地限制了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文中对阿里地区的断裂几何结构、断错地貌进行了调查,在扎西岗乡、门士乡、巴嘎乡等地对断错地貌面及断塞塘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以扎西岗乡、索多村为界分可为3段,各段断裂结构及性质差异显著;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在扎西岗乡西、门士乡东以及巴嘎乡一带,时间分别约为2.34ka BP、 3.01ka BP及2.54ka BP。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距今的时间可能已非常接近地震复发间隔,其能量积累或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再次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很大,需引起足够重视,尽快对断裂的古地震事件、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开展细致的研究。
-
-
杨源源;
李鹏飞;
郑海刚;
潘浩波;
路硕;
疏鹏
-
-
摘要: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光释光(OSL)测年和无人机地形测绘,对大别山东麓桐城-太湖段河流阶地发育特征与变形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麓河流阶地发育较差,各中小型河流普遍发育一级阶地,少数大型河流发育2级阶地;2)大别山东麓河流T1阶地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约25 ka BP~12 ka BP),T2阶地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约55 ka BP);3)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麓段自河流T2阶地形成以来未发生明显活动,该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
-
杨源源;
李鹏飞;
方良好;
路硕;
姚大全;
赵朋;
郑海刚;
疏鹏;
郑颖平;
潘浩波
-
-
摘要:
郯庐断裂带中段最新活动的安丘—莒县断裂(命名为F5断裂)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断裂。已有研究表明,F5断裂向南已延伸进入安徽境内的淮河—女山湖之间,但该段的具体几何展布还存在以下问题未解决:一是F5断裂以东的紫阳山东侧断裂是否属于F5断裂分支;二是F5断裂向南是否延伸至女山湖北岸。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次工作基于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及断错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等方法,对紫阳山东侧断裂及女山湖北岸一带断裂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紫阳山东侧断裂发育时代较老,在早、中更新世发生过强烈逆冲挤压运动,晚第四纪以来不活动,该断裂不属于F5断裂分支;郯庐断裂带在女山湖北岸上詹村一带断错了晚更新世地层,该处断裂为F5断裂向南的延伸部分;F5断裂已完全贯穿于淮河—女山湖之间,断层迹线单一、连续,段落总长度约20 km。文中还讨论了F5断裂向南应该终止于女山湖至明光市一带,断裂终止受区域古老构造格局控制,表明该断裂既有新生性又有继承性。
-
-
Du Yuben;
杜宇本;
Guo Changbao;
郭长宝;
Zhang Yongshuang;
张永双;
Zhang Guangze;
张广泽;
Zhang Min;
张敏
- 《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总体上由8条分支断裂组成,全新世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地震活动频繁,炉霍断裂是该断裂带内的一条重要分支断裂.本文在资料收集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槽探、物探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补充厘定分析了炉霍断裂的空间产状和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认为该段断裂总体走向为NW320°~340°,断面以倾向SW为主,倾角一般为70°~80°,局部近直立,以左旋走滑为主.沿炉霍断裂,一系列水系、冲沟发生左旋位错,炉霍县城西北萨其卡沟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水平位错为2100m、陡日沟的最大错距为1800m,结合TL测年数据,得到该段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10.58±1.16)~(11.09±1.22)mm/a;尤斯村段现今地表破裂清晰,槽探剖面揭示7次古地震事件,强震平均复发周期为230~330a,地震活动频繁,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强震的危险性高.
-
-
-
CHEN Jian-bo;
陈建波;
SONG He-ping;
宋和平;
LI Shuai;
李帅;
WU Chuan-yong;
吴传勇;
WU Guo-dong;
吴国栋;
XIE Jiang-li;
谢江丽
- 《第11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位于柴窝堡盆地南部边界,是依连哈比尔尕山与柴窝堡盆地的分界断层.盐湖南断层位于柴窝堡盆地的东南部,在平面上,断层由南向北由2~3排走向近EW的断层组成,全长约40km.沿断层在晚第四纪以来发生多次强烈活动,沿山前的冲沟及河流Ⅱ、Ⅲ级阶地上,均可见该断层活动迹象,并在山前冲洪积扇前缘形成连续分布的断层陡坎,实测陡坎垂直位移在2~4.5m,估算其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22~0.45mm/年,缩短速率为1.25~2.5mm/年,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125mm/年.在达坂城镇以南,沿断裂在山前冲洪积扇开挖的大型地质探槽显示,盐湖南断层在晚第四纪期以来可能至少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2.73±1.08~9.37±0.8千年,第2次事件发生在距今7.07±0.6~4.85±0.41千年,2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约2.5±0.7千年.
-
-
杜青松;
鄂阿强;
李志华
- 《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根据野外考察和搜集相关资料,详细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第四纪气候楔状体构造的特征、类型、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根据楔内充填物的孢粉与粒度分析,表明气候楔状体形成时气候较今寒冷而干燥.冰楔、砂楔和冰楔假型都是不同气候作用的产物,同时存在着时间上的继承性.目前在鄂尔多斯地区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原因过程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多工作有待进行.研究其地貌与环境过程,对丰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和了解晚第四纪鄂尔多斯盆地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
王扬扬;
范代读
-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河流作为世界陆源碎屑物质搬运入海的主要通道,其形成与演化、沉积物输运等过程尤其受到流域气候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在堆积盆地的地层中可能记录了流域构造和气候演化等的历史.而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每年携大量泥沙汇入东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利用钻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单颗粒碎屑独居石年代学等研究,结合磁性地层定年,为研究长江流域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拟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现代表层沉积样和钻孔HQ-03孔、HM-03孔中全新世三角洲沉积和晚第四纪低海面时的河床相沉积进行重矿物组合分析及锆石U-Pb年龄测定,探讨长江流域物源精细示踪的可行性和气候变化对沉积物源—汇过程的影响。
-
-
张梦莹;
范代读;
尚帅;
吴国瑄
-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瓯江是位于浙江南部的一条山溪性强潮河流,受季风降雨影响显著。晚第四纪河口海岸环境变化显著,已见于诸多研究,但大多缺乏准确的测年资料.本文通过对瓯江口南翼平原YQ0902孔的精确AMS14C测年,建立了晚第四纪以来尤其是全新世高分辨率的地层年龄框架,为该地区高分辨率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