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探槽

探槽

探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9168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城市地质、地震、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第五届中国矿业科技大会等;探槽的相关文献由354位作者贡献,包括江娃利、谢新生、冉勇康等。

探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9168 占比:99.92%

总计:119266篇

探槽—发文趋势图

探槽

-研究学者

  • 江娃利
  • 谢新生
  • 冉勇康
  • 李晓妮
  • 王虎
  • 郭慧
  • 陈立春
  • 任隽
  • 冯希杰
  • 师亚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扈桂让
    • 摘要: 以山西北部某施工场地为例,应用地质雷达对其进行活动断层探测,在此基础上,应用探槽开挖方式对其验证。实践表明:地质雷达配合探槽验证是第四系覆盖区活动断层的有效方式。
    • 张培兴; 刘紫婵; 刘帅
    • 摘要: 断裂作为一类地质缺陷而在地壳中广泛分布,在各类工程项目建设前均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测,以便更好地指导工程设计深化或者避让等。探槽作为最直观探查断裂结构了解其性质的一扇窗口,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以往传统的探槽观测手段如地质素描记录、简单拍照等很难适应现代工程,特别是一些急需摸清断裂结构及其控水特征的重大项目的建设需求。本文建议应充分借助探槽,以采用近景摄影测量为主,地质素描与现场影音记录为辅的原则展开断裂结构精细化勘测,最后通过研究案例展现了其应用效果。
    • 杨源源; 李鹏飞; 方良好; 路硕; 姚大全; 赵朋; 郑海刚; 疏鹏; 郑颖平; 潘浩波
    • 摘要: 郯庐断裂带中段最新活动的安丘—莒县断裂(命名为F5断裂)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断裂。已有研究表明,F5断裂向南已延伸进入安徽境内的淮河—女山湖之间,但该段的具体几何展布还存在以下问题未解决:一是F5断裂以东的紫阳山东侧断裂是否属于F5断裂分支;二是F5断裂向南是否延伸至女山湖北岸。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次工作基于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及断错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等方法,对紫阳山东侧断裂及女山湖北岸一带断裂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紫阳山东侧断裂发育时代较老,在早、中更新世发生过强烈逆冲挤压运动,晚第四纪以来不活动,该断裂不属于F5断裂分支;郯庐断裂带在女山湖北岸上詹村一带断错了晚更新世地层,该处断裂为F5断裂向南的延伸部分;F5断裂已完全贯穿于淮河—女山湖之间,断层迹线单一、连续,段落总长度约20 km。文中还讨论了F5断裂向南应该终止于女山湖至明光市一带,断裂终止受区域古老构造格局控制,表明该断裂既有新生性又有继承性。
    • 刘静; 袁兆德; 徐岳仁; 邵延秀; 王鹏; 徐晶; 林舟; 韩龙飞
    • 摘要: 古地震学是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野外工作为基础,以史前地震的发生位置、时间及震级为研究目标,其核心是古地震事件变形的地层和地貌证据.古地震学通过运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来识别第四纪沉积中保存的史前强震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年代测定,弥补了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短而大地震原地复发间隔长的局限,获得活动断裂上多次强震的时空重复特征,为评估未来地震发生概率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古地震学的历史、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古地震学的定义、世界和中国古地震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古地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如古地震探槽方法的更新、古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分级和不确定性量化评估、古地震数据对地震复发间隔和同震位移的重复规律等理论认识的贡献以及基于震害效应的古地震研究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古地震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古地震研究中应加强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应用,在新的测年方法上开展探索,尝试和完善虚拟现实场景下的古地震研究.在中国,尤其像华北这样历史地震文献资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历史地震震害记录与古地震探槽开挖的结合可以拓展震例研究的丰富程度,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对难点地区活动断裂的古地震和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 常玉巧; 陈立春; 李西; 周青云
    • 摘要: 据历史资料记载,云南宜良地区曾于公元1500年发生过一次M>7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但对其具体发震断层及其地表破裂分布的确定,仍存有较大分歧.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基础上,沿宜良盆地西缘断裂进行了翔实的地质地貌调查,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一些地质地貌证据.店房探槽和打挂村探槽组开挖结果揭示:宜良盆地西缘断裂断错了全新世地层,最新一次活动断错了(2 460±30)aBP的地层.结合断错地貌和地震破坏记录的分析,其最新事件可能对应于1500年宜良地震.
    • 常祖峰; 常昊; 李鉴林; 毛泽斌; 臧阳
    • 摘要: 维西-乔后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晚第四纪活动迹象明显,是红河活动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因此加强其活动性研究对深入认识滇西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和川滇块体边界构造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依据1:5万活动断裂填图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马头水、石岩、玉狮场等探槽揭示出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和沿线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玉狮场—平坡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存在多次古地震事件.马头水探槽揭示出的3条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洪积扇堆积,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为(638±40)a BP和(1335±23)a BP.石岩探槽西段揭露的3条断层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383±60)a BP、(4337±52)a BP和(4274±70)a BP;探槽东段同样揭示发育了3条断层,主断层下盘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年代为(9049±30)a BP,上盘断错的2套断塞塘堆积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473±41)a BP和(133±79)a BP.玉狮场探槽揭示出发育了5条活动断层,其中F1与F2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和黑色泥炭质土,前者的14C测年结果为(1490±30)a BP,后者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90±30)a BP和(1190±30)a BP;F3与F4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黑色泥炭质土及上部褐黄色含砂黏土,褐黄色含砂黏土的OSL年龄为(0.6±0.2)ka;F5断层断错的黏土层的14C年龄为(1490±30)a.盖场探槽揭示出地震楔、软沉积构造变形和砂脉等古地震现象,垂直错距35cm,估计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约为28000a BP,震级达7级.玉狮场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第1次事件的时间为(1490±30)~(1390±30)a BP;第2次事件的时间约为距今600a,推测震级达7级.马头水探槽揭示出垂直错距约1m的地震事件,发生时间约为600a BP,据地震破裂带的长度、宽度、陡坎高度、位错量并结合宜良M≥7地震和缅甸东吁7.3级地震的经验,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7级.
    • 张路; 谢新生; 郭慧
    • 摘要: 1830年河北磁县M71/2地震发生于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该断裂地震破裂和活动性的研究受到地震研究者关注.前人研究着眼于1830年磁县大地震的地表破裂,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应用卫片、航片解译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方法开展研究,重要地点进行探槽开挖或野外地质剖面剥落以及采样测年,确定了断层各段落破裂事件的发生年代.该断裂西段分为3个断层段落:F2为磁县—峰峰段落,F3为东田井村—陶泉乡段落,F4为韩家沟村—甘泉村段落.F2断层段大部分隐伏,为早中更新世断层.F3断层段东端在东田井村南断错距今22 ka地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F3断层段在鼓山南山村一带为全新世断层,从张家楼村到陶泉乡为推测全新世活动断层.F4断层段为全新世断层.F4断层段全部位于基岩山区,可见多处基岩断面、地震沟槽及断层眉脊等断层破裂;一些破裂面发育地衣——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 (Link.) Th.Fr.],使用地衣测年方法确定这些破裂面为1830年磁县大地震地表地震遗迹.磁县—大名断裂带终止于F4西端.综合分析断裂带各个分段的破裂事件,得到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活动事件时空分布,估计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的晚更新世地震复发周期在6 000年左右.
    • 程理; 李光涛; 吴昊; 余建强; 苏刚
    • 摘要: 中甸-大具断裂马家村-大具段位于哈巴雪山北麓及玉龙雪山以北的大具盆地内,总体走向310.~320.,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认为中甸-大具断裂马家村-大具段自第四纪以来长期活动,横跨断裂的水系右旋位错量可分为8.5~12m、22m左右、47m左右、200~280m、500~510m和1000m左右6个等级.在大具盆地内发现了长约600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这是该断层段在全新世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在破裂带南东端附近开挖的探槽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存在三期活动,可能对应3次地震事件,结合前人在该断裂段获得的地质剖面和断错地貌面测年结果,分析认为马家村-大具段自晚更新世以来至少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4910~45 a BP、7000 a BP左右和32.93~19.96ka BP,利用垂直同震位移值估算了水平同震位移量,最终得出每次地震事件的震级为7.5级左右.
    • 缑亚森; 罗浩; 刘志成; 徐伟; 高战武
    • 摘要: 地质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对地下不同电性介质进行探测的地球物理仪器,其探测速率快、分辨率高,可弥补探槽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存在探测盲区的缺陷,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活动断层探测领域.本文以乌拉山山前断裂为例开展地质雷达探测工作,使用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对测线进行地形校正,获得断层浅部地质雷达图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能有效反映探槽揭露的地层单元和断层分布.本次探测中,雷达波形图像特征为:浅地表的土壤层反射波总体较弱;粗粒沉积为主的砾石层反射波总体较强,同相轴连续性好;细粒沉积为主的砂层反射波弱于砾石层,波形以中、高频为主,同相轴具有弱连续性;对于洪冲积地区,地质雷达能分辨具有一定特征的地层单元,这为剖面图像的断层识别提供了标志;通过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对地质雷达测线进行地形校正,有利于获得更为准确的探测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